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統治下的三百年,中國到底失去了什麼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不自由的時代。 滿族人以一個部落的力量在東北興起。 在滿族人內部, 傳統部落軍事民主制度逐漸被努爾哈赤的獨裁代替;在八旗設立以後,每一個旗的旗民都是旗主的奴隸,而所有的八旗都是努爾哈赤和他子孫的奴隸;漢軍和包衣,都是奴隸之下的奴隸;漢人和百姓, 甚至還不夠資格做奴隸。

中國從秦始皇以後,政府和內廷, 基本上是平行的內外兩個單位。 政府官員並不是皇帝的私人奴僕。 漢唐朝廷都坐而論道, 大臣們都有座位;宋朝以後,宰相必須站著回話;明朝十分專制, 朝廷之上動輒以廷杖懲罰官員——但是, 大臣還是坐著和皇帝對話的。 只有在清朝廷上,舉朝匍匐跪拜, 人人口稱“奴才”——這是一個皇權最淩辱官員的時代, 更不要說淩辱一般的百姓了。 三百年來, 在這種統治氣氛之下,一般百姓, 甚至士大夫,其自尊心都已經被斫喪殆盡。

清兵入關以後, 八旗的作戰能力有很大的改變。 在關外時,他們是部落兵的編制, 王子們是將帥, 所有的部落男丁都是戰士, 旗營的戰鬥力相當強。 入關以後, 打了幾次內外戰爭,旗營能征善戰的戰士們折損不少。 更重要的是, 八旗男丁出生以後就有糧餉, 一輩子由國家養著;在作戰時, 八旗的精銳先讓漢兵衝鋒陷陣, 打得差不多的時候, 旗營才出動。 到了這個地步, 旗營戰士相當於貴族, 平時養尊處優, 打仗時也不是在前線冒險, 長久以後旗營戰鬥力當然衰弱了。 八旗子弟猶如富貴紈絝, 訓練也並不嚴格, 兩三代以後, 到康熙晚年旗營的作戰能力已經不足稱道了。

清朝的建制軍, 號為綠營,大部分是繼承明代的衛所體制,

在各省各地設立提督、總兵等官制, 分別率軍戍守, 有事出動, 先從戰事附近的提鎮發兵,不足時才調動其他地方的綠營。 這些綠營將士身份上不如旗營, 訓練和裝備也都不足, 等於是二等部隊。 康熙以後的戰爭,綠營扮演的角色卻越來越重要。 到了乾嘉時代, 幾乎所有的重要戰爭都是由綠營出動。

綠營平時既是二等部隊, 再加上清皇室對於漢人並不信任, 所以這些綠營的名額常常不足。 一旦有事, 命將出師, 帶兵的軍官不得不臨時招募添補缺額,正所謂“驅市人為兵”, 怎麼會有強大的戰鬥力呢?嘉慶、道光以後, 綠營更不如以前。 所以, 平定川楚教案和太平天國,有不少鄉勇擔任戰鬥任務, 立了戰功, 才將他們編入綠營的編制。

清代過了一半, 實際上已經沒有真正可以作戰的部隊了。 湘軍、淮軍都是以鄉勇為名招募的私人部隊, 國家根本指揮不動。

整體說來, 清代中國人口從差不多兩億逐漸增加到四億多,而旗營和綠營的編制, 總數不過百萬餘眾。 這麼大的國家, 有這麼多的人口, 而只有這麼一丁點的常備軍, 而且訓練裝備都很不足。 等到清代晚期, 內亂外患紛至遝來, 那時的中國根本是一個沒有國防的國家。

清廷延續明朝的科舉制度,也接下明朝留下的傳統。 科舉制度以八股取士, 只考“四書”, 而且“四書”的解釋以朱熹注為主體。

清政府從一開始就對中國儒生的批判時政十分戒備。 他們一方面羅致人才, 以高官厚祿收買人心;另一方面又興起文字獄, 壓制漢人的民族主義。 於是,一切檢討政治制度,或者對當時事務的議論, 都不是皇室所願見的。 呂留良、金聖歎等案件, 都是殺頭的罪名。 在壓力之下, 雖然還有些人不求仕進, 仍舊致力於經世濟時的討論, 但大多數的儒生都慢慢退縮到安全地帶, 有的從事于經學的研究,有的專心做八股文章。到了清朝末期,國勢日衰,才有常州學派興起,重視經世之學。更後才有以“今文學派”的名義借古說今,例如康有為的《大同書》等。當然,清朝晚年的洋務和維新之學大興,終於將中國帶入近代的世界。

乾隆晚年,馬嘎爾尼使團來華時,因為和珅的阻擋,他們許久沒有得到覲見皇帝的機會,後來又延長了他們在華停留的時間。這一個英國使團,包含了許多測量和調查人員,實際上是一個國情調查團。他們回去以後,向英國政府報告:這麼龐大的清帝國,實際上組織非常鬆弛,幾乎沒有國防,軍隊的裝備只配稱為儀仗隊,而不是作戰隊伍。

到鴉片戰爭時,當年隨團來華的一個兒童,此時已經是英國國會的議員了。此人堅決主張英國應當對中國強硬,因為中國是沒有國防的國家,而且中國的宮廷和官員,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完全懵懂無知。

到了清末,既有太平天國之亂,又有義和團運動,這兩次老百姓的“起事”,都是在國家面臨危亡之際。他們提出一些自己的理想,希望用“民間的力量”改變中國的困局。可是,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義和團,他們提出的訴求都不可能真正改變中國的困局。

康有為提出的《大同書》,確實依據中國文化中的理想國,規劃了一個大同之世,其內容和西方的空想社會主義有相當雷同之處。可是,這一個思想的根源,還是從中國傳統中引申出來的。

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著實努力進行的洋務運動,則是從器物上學習西方——這三人都沒有提過,要從中國文化本身進行徹底的改造。不少人,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努力推動君主立憲的改革;另一方面,孫中山等人提倡現代的革命。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那一聲槍聲,斷送了兩千年的帝制,終於將中國帶出了傳統,帶進了現代的世界。

相對於封閉而散漫的清帝國,歐洲的發展在17世紀以後,卻是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為歐洲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歐洲啟蒙時代,許多學者開拓了現代科學的基礎。同時,也有許多技工借用新知識,發明了工業生產工具——蒸汽機的發明就是最重要的例證之一。歷史上,總以為瓦特是蒸汽機的發明者,其實與他同時,已經出現了好幾種不同模式的蒸汽機,瓦特只是作了最好的改良。

這些新的工業資源本身,既代表了無窮的財富,也代表了國家之間努力爭奪的項目。這個工業革命以後產生的掠奪力量,使歐洲的霸權處處橫行。

在歐洲列強爭奪資源和市場時,國與國之間的鬥爭也非常激烈。戰爭的武器隨著機器的發明,一天比一天更具有破壞性和殺傷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威爾遜總統提出“國際聯盟”的觀念,以其作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組織,希望一切國際間的矛盾和問題都可以在“國聯”的架構下,經過國際公法的觀念得到和平、合理的解決。

歐洲為主體的近代世界,在17世紀以來的三百年間,有了非常迅速而巨大的改變。相對於清朝統治下中國將近三百年的閉關和停滯,西方國家卻創造了現代文明,中國就遠遠地落在後面了。

有的從事于經學的研究,有的專心做八股文章。到了清朝末期,國勢日衰,才有常州學派興起,重視經世之學。更後才有以“今文學派”的名義借古說今,例如康有為的《大同書》等。當然,清朝晚年的洋務和維新之學大興,終於將中國帶入近代的世界。

乾隆晚年,馬嘎爾尼使團來華時,因為和珅的阻擋,他們許久沒有得到覲見皇帝的機會,後來又延長了他們在華停留的時間。這一個英國使團,包含了許多測量和調查人員,實際上是一個國情調查團。他們回去以後,向英國政府報告:這麼龐大的清帝國,實際上組織非常鬆弛,幾乎沒有國防,軍隊的裝備只配稱為儀仗隊,而不是作戰隊伍。

到鴉片戰爭時,當年隨團來華的一個兒童,此時已經是英國國會的議員了。此人堅決主張英國應當對中國強硬,因為中國是沒有國防的國家,而且中國的宮廷和官員,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完全懵懂無知。

到了清末,既有太平天國之亂,又有義和團運動,這兩次老百姓的“起事”,都是在國家面臨危亡之際。他們提出一些自己的理想,希望用“民間的力量”改變中國的困局。可是,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義和團,他們提出的訴求都不可能真正改變中國的困局。

康有為提出的《大同書》,確實依據中國文化中的理想國,規劃了一個大同之世,其內容和西方的空想社會主義有相當雷同之處。可是,這一個思想的根源,還是從中國傳統中引申出來的。

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著實努力進行的洋務運動,則是從器物上學習西方——這三人都沒有提過,要從中國文化本身進行徹底的改造。不少人,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努力推動君主立憲的改革;另一方面,孫中山等人提倡現代的革命。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那一聲槍聲,斷送了兩千年的帝制,終於將中國帶出了傳統,帶進了現代的世界。

相對於封閉而散漫的清帝國,歐洲的發展在17世紀以後,卻是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為歐洲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歐洲啟蒙時代,許多學者開拓了現代科學的基礎。同時,也有許多技工借用新知識,發明了工業生產工具——蒸汽機的發明就是最重要的例證之一。歷史上,總以為瓦特是蒸汽機的發明者,其實與他同時,已經出現了好幾種不同模式的蒸汽機,瓦特只是作了最好的改良。

這些新的工業資源本身,既代表了無窮的財富,也代表了國家之間努力爭奪的項目。這個工業革命以後產生的掠奪力量,使歐洲的霸權處處橫行。

在歐洲列強爭奪資源和市場時,國與國之間的鬥爭也非常激烈。戰爭的武器隨著機器的發明,一天比一天更具有破壞性和殺傷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威爾遜總統提出“國際聯盟”的觀念,以其作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組織,希望一切國際間的矛盾和問題都可以在“國聯”的架構下,經過國際公法的觀念得到和平、合理的解決。

歐洲為主體的近代世界,在17世紀以來的三百年間,有了非常迅速而巨大的改變。相對於清朝統治下中國將近三百年的閉關和停滯,西方國家卻創造了現代文明,中國就遠遠地落在後面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