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析馮國璋:在大變革時代的抉擇

關注小編頭條號, 瞭解有趣的歷史!

北洋三傑, “龍”則王士珍, 操權柄知進退;“虎”則段祺瑞, 殘于外霸於內;“狗”則馮國璋, 善征戰忠其主。 馮國璋與袁世凱, 既是僚屬, 又是師生。 雖同生於1859年, 馮國璋卻以“門生”之禮事袁甚謹。 清室對於袁門故人的態度, 是不排擠, 也不重用。 馮國璋不得不謹小慎微。

武昌事變突發, 清廷授馮國璋第二軍軍統, 南下“平叛”。 馮國璋匆忙造訪河南彰德, 請示袁世凱行動方略, 袁授以六字訣“慢慢走, 等等看”。 馮國璋謹遵其命。 及袁世凱複起, 即猛攻漢口, 曆四日, 克革命黨重鎮。

這一年, 在袁世凱與清廷之間,

馮國璋有著艱難選擇。

1911年12月1日:戰與和

是日晨, 在漢口主持軍務的馮國璋接到北京袁克定(袁世凱長子)急電, 求不殺前線抓獲的革命党細作朱芾煌。

三天前(11月27日), 馮國璋率軍攻佔漢陽。 恰在此時, 前線卻抓獲了一名由武昌前往北京的革命党細作朱芾煌, 更奇異的是, 朱身上攜有清廷關防, 並稱過江赴京是為南北秘密議和。 為慎重起見, 馮國璋致電北京, 請示處理辦法。

12月1日袁克定的兩封緊急函電, 即為營救朱芾煌。 奇怪的是, 馮國璋連克漢陽、漢口, 武昌危急之時, 遠在北京的袁克定(實為袁世凱)卻認為, 海軍背叛、北洋軍腹背受敵, 已不宜再戰, 名為“權宜”, 實為“和議”。 朱芾煌至北京, 立即開釋。

與袁氏父子的意見相反, 馮國璋認為, 長江一鼓可渡, 武昌垂手可得。 戰與和之間, 袁世凱與馮國璋截然對立。 馮國璋雖是袁世凱門生, 卻不忘效力清室, 完全不理解袁氏議和之謀。 袁世凱擔心馮國璋擾亂其既定方針, 急調段祺瑞統帥湖北各軍, 並調馮為察哈爾特別行政區都統。

馮國璋於12月15日離開漢口北上, 抵京後未及赴任, 就改任統籌京畿防務, 兼任禁衛軍總統官。

1912年1月26日:君憲與共和

是日, 馮國璋在禁衛軍司令處讀到段祺瑞率北洋將領共47人聯名請清帝遜位電文(段祺瑞第一次共和通電, 發自漢口)。 該電文稱:

“懇請渙汗大號, 明降諭旨, 宣示中外, 立定共和政體”。

贊成共和與否, 馮國璋與禁衛軍的態度, 舉足輕重。 禁衛軍是皇族編練的新軍, 由載濤任總統官, 拱衛京師。 該軍分兩協, 一萬多人, 其四分之三成員, 出自滿蒙兩族, 擁護清室。 該軍裝備先進, 戰鬥力強。 如果禁衛軍變亂, 袁世凱和談之議, 極有可能落空。 如何挾制禁衛軍, 正是1911年年底袁世凱的難題, 而有能力掌控禁衛軍的, 非馮國璋莫屬。

2月12日, 清帝溥儀宣告退位。 大清王朝267年的統治, 至此結束。

馮國璋任職南京時, 聽說袁世凱要做皇帝。 馮為此專程到北京當面問袁世凱, 袁佯做驚異地說:“絕無此事, 純屬謠言!我的長子袁克定是一殘廢人, 二子克文是假文人, 都是無用之才。 假如我做了皇帝, 傳位給他們,

不是立即完蛋嗎?我何至於如此之愚蠢呢?不要聽信謠言, 我絕無做皇帝的打算。 ”馮國璋立即向新聞界發表談話, 讓他們闢謠。

不久, 專管文書的官員向馮國璋請示:“北京來的公文日期改為洪憲元年, 我們如何回文?”馮國璋聽了勃然大怒, 連呼“我上當了!”此後, 馮國璋成為北洋系中反對袁世凱帝制的第一人。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因傷寒在北京逝世。臨終前,馮國璋遺言:“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

馮國璋成為北洋系中反對袁世凱帝制的第一人。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因傷寒在北京逝世。臨終前,馮國璋遺言:“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