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漢的敗亡令人扼腕!纏鬥不止的外戚、宦官、士大夫終不敵董卓的

中國歷史一向是環繞著一個圓圈盤旋:1、舊王朝統治階級腐敗滅亡;2、軍閥或變民集團乘機奪取政權, 發生混戰, 殺人如麻;3、混戰的最後勝利者建立新的王朝, 組織新的政府, 成為新的統治階級;4、經過一段安定或繁榮的時間;5、又回到第一:統治階級腐敗滅亡。 ——如此這般, 像走馬燈一樣, 迴圈不已。

今天我們要說的東漢, 正走上第一第二階段。 首先是外戚政治重現, 接著招來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 最後, 東漢政府在一次農民大暴動後瓦解, 大一統也瓦解, 遍地戰火。

一、外戚政治的重演

外戚政治于紀元前一世紀, 曾導使西漢王朝滅亡。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宣稱西漢王朝的中興, 但他卻沒有能力採取有效行動以防止外戚政治的復活, 反而走來走去, 仍然走到外戚政治的斷橋上。

東漢王朝執政人物可分別為三種:外戚、士大夫、宦官。 外戚是古老力量, 士大夫和宦官是新興力量。

這三種人物互相鬥爭, 構成東漢王朝全部宮廷政治史。

我們用下表說明他們在鬥爭中的關係位置之中, 與世界隔絕。 問題是皇宮工作並不能全部都由女人擔任, 像到市場採購之類, 便是一樁困擾。 如果仍由女人擔任, 她們勢必仍要跟男人接觸。 如果由男人擔任, 他們也勢必深入皇宮。 這一些對作丈夫的而言, 都使他不能安心。 於是周部落姬姓酋長們想出一種殘忍的辦法, 那就是, 把男人的生殖器閹割, 以供差遣, 稱之為宦官(宦人、寺人), 成為多妻制度下女人和男人間最理想的媒介, 幾乎每一個貴族家庭都有需要, 而皇宮中需要的數量當然更多。 若干皇帝的姬妾, 有時達四萬餘人, 以平均一個人服侍十個人計算,

可以推測到, 至少保持有四千個宦官名額。

世界上很少有男人高興閹割自己, 所以宦官的來源只有兩種, 一是金錢誘惑, 一是強迫。 即令是金錢誘惑, 因為宮廷不接受成年宦官, 孩子們又怎麼懂得為錢捨身?而收買孩子父母, 對孩子來說, 仍是強迫。 但再窮苦的父母都不會忍心孩子被閹割, 所謂收買, 也不過表面上偽裝。 所以事實上只有一個來源, 即來自哀哀無告的貧苦人家。 這是中國人歷時最久的一種悲慘遭遇。 唐朝詩人顧況曾有一首《孩子》的詩, 描寫宦官的誕生:

孩子啊, 你生在窮鄉

官員挺住你, 把你殘傷

為了進貢給皇帝,

為了獲得滿屋金銀

為了要下狠心,

把孩子戴上刑具, 當作豬羊

上天啊, 你慈悲何在, 使孩子遭此毒手

神明啊, 你公正何在, 使官員享福受賞

爸爸送別孩子:

“兒啊, 我後悔生下你

當你初生時

人們都勸我不要撫養

我不忍心

果然你遭到此悲苦下場……”

孩子告別爸爸:

“心已粉碎, 流下血淚兩行

爸爸啊, 從此遠隔天壤

直到死於黃泉

再見不到爹娘……”

——顧況是8世紀唐朝時詩人, 我們把這首詩提前在這裡(2世紀)介紹, 以幫助我們對宦官的瞭解。 尤其當我們年幼的孩子在身旁蹦蹦跳跳的時候, 想到只不過因我們貧窮, 政府官員就把孩子捉去閹割, 我們會失聲痛哭。

孩子們被閹割後, 即被送入宮廷, 永遠與父母家鄉隔離。 跟宮女的命運一樣, 同是投進狼群的羔羊, 無依無靠, 無親無友, 隨時會被殺死、虐死、折磨死。 但宦官比宮女更悲慘, 宮女于二十年或三十年之後, 或許還有被釋放出宮的希望, 宦官則永遠不能, 而是終身奴隸。

中國宮廷是世界上最黑暗的宮廷之一, 其中有它特有的行為標準和運轉法則。 孩子們必須含垢忍辱, 用諂媚和機警, 以及不可缺少的好運, 才能保衛自己。 最幸運的,入宮後被大宦官收為養子,在養父培植下,逐漸接近皇帝。

皇帝是權力魔杖,觸及——最好是能掌握權力魔杖,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然而大多數孩子都在魔窟中悲慘死去,猶如無期徒刑的囚犯在監獄中悲慘死去一樣。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得到下列數項結論:

1、宦官是自卑的,因為他們沒有生育能力。

2、宦官沒有高深知識,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受高深教育。

3、宦官多少都懷著對常人的仇恨和報復心理,因為他們曾因貧苦而被閹割。

4、宦官缺少遠見和偉大的抱負,因為宮廷生活極度狹窄和現實。

5、宦官缺少節操,因為宮廷輕視節操,有節操的人在宮廷中不能生存。

所以,當宦官一旦掌握大權之後,我們就不能希望他們比外戚和士大夫更高明,那超過他們的能力。

四、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

皇帝跟外戚鬥爭,必須獲得外力支持。沒有外力支持的皇帝,脆弱的程度跟普通人沒有分別。東漢政府第十任皇帝劉纘被外戚毒死,就是一個說明。

皇帝想得到外力支援,有兩種方法,一是跟士大夫結合,一是跟宦官結合。但跟士大夫結合可能很少,因為皇帝與他們平常太過疏遠,而且也不知道誰是攀附外戚的走狗。唯一的一條路只有依靠宦官,別無其他選擇。

最先向外戚發動攻擊的是東漢第四任皇帝劉肇。他與宦官鄭眾結合,逼迫外戚竇憲自殺。接著是第六任皇帝劉祜,跟宦官李閏、江京結合,逼迫繼竇憲而起的外戚鄧騭自殺。第七任皇帝劉懿逝世時,宦官孫程、王康、王國,發動宮廷政變,迎立第六任皇帝劉祜的兒子劉保登極。

——這是一個使人感慨的單調場景,第一批新貴靠女人的關係煊赫上臺,昂首闊步,不可一世,不久全被拖到刑場,像殺豬一樣地殺掉。第二批新貴也靠女人的關係煊赫上臺,昂首闊步,不可一世,不久也全被拖到刑場,像殺豬一樣的也都殺掉。以後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我們相信外戚中也有非常聰明的才智之士,如竇憲、鄧騭,不可能毫無警覺。但權力的迷惑太大,使他們自以為可以控制局勢。

西元2世紀五十年代後,情勢更趨嚴重。外戚梁冀當權,東漢第十一任皇帝劉志,繼被毒死的十任皇帝劉纘之後,對梁冀側目而視。劉志跟五個宦官密謀採取行動,他知道面臨最大危險,生命和前途完全握在與謀的宦官之手。在密謀大計時,劉志曾把一位名叫單超的宦官,咬臂出血,作為盟誓。他跟宦官已擺脫了君臣名分,成為黑社會的弟兄。所以在殺掉梁冀並把梁姓戚族全體屠殺了之後,劉志把參與密謀的五個宦官,一齊封為一等侯爵(縣侯),又封另外八個宦官為二等侯爵(鄉侯)。

從此,宦官以正式政府官員身份出現,仗著跟劉志咬臂之盟,他們的家族和親友,也紛紛出任地方政府首長。這些新貴的出身跟宦官相同,行為也相同,幾乎除了貪污和弄權外,什麼都不知道,比外戚當權所表現的,還要惡劣。這使本來專門抨擊外戚的士大夫階層,受到更重大的傷害,他們憤怒地轉回頭來跟外戚聯合,把目標指向宦官。並且不像過去那樣,僅只在皇帝面前告狀而已。

士大夫外戚聯合陣線,利用所能利用的政府權力,對宦官採取流血對抗。宦官自然予以同等強烈的反應,中國遂開始了第一次宦官時代。從西元159年13個宦官封侯,到西元189年宦官全體被殺,共31年。我們把這31年中雙方的重要鬥爭,列出一表:

宦官跟士大夫間的鬥爭,血腥而慘烈。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上表所列宦官罪惡的資料,全都是士大夫的一面之詞,而凡一面之詞,都不一定可信。即令可信,宦官的確罪惡很重,但仍沒有士大夫的罪惡一半重,因為士大夫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而又一向自稱以“仁政”“道德”為最高的政治理想。

經士大夫宣傳,我們所知的,宦官的濫殺只有三件,西元160年殺趙岐全家,166年射殺民女,179年殺人懸屍。

士大夫卻殘忍得多,西元160年,連宦官的賓客都殺。166年,連宦官的朋友也都殺,更殺宦官的母親。而且很多次都在政府大赦令頒佈後再殺,而且以對宦官苦刑拷打為榮——否則的話不會自己洋洋得意記錄下來。像京畿總衛戍司令(司隸校尉)陽球,他在審訊王甫、王萌宦官父子時,親自指揮拷打,王萌向他哀求:“我們到這種地步,自知非死不可。但求你垂念先後同事之情(王萌也當過京畿總衛戍司令),憐恤我父親年老,教他少受痛苦。”

陽球說:“你們父子罪大惡極,死有餘辜,妄攀同僚交情,有什麼用?”王萌氣憤地說:“你從當小官的時候,出入我家,像奴隸一樣侍奉我們父子。今天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上天不會容你。”

這一下揭了陽球的瘡疤,他羞怒交集,用泥土塞住王萌的口,父子二人被活生生地拷打到死。

注意陽球,他娶的是宦官家的女兒,靠著拍宦官的馬屁而逐步升遷,但他本質仍是士大夫。

這裡有一個易起誤會的現象,必須澄清。可能有人說士大夫只對宦官才如此兇暴,其實士大夫對平民也是一樣。像前所舉的那位守喪二十年,生了五個孩子的趙宣,他並沒有犯法,但宰相陳蕃卻把他殺掉。北海(山東昌樂)國相(封國行政首長)孔融,竟把一個他認為在父親墓前哭聲不悲的人處斬。

士大夫跟宦官鬥爭中,宦官獲勝的機會較多,因為權力的魔杖就在他們身旁。東漢十二任皇帝劉宏比他的前任劉志更依靠宦官,他曾指著兩名惡名昭彰的宦官說:“張讓是我父,趙忠是我母。”

不過宦官力量的基礎並不穩固,它全部寄託在皇帝的喜怒上,隨時有傾覆的危險。像陽球殺王甫父子,只要上奏章彈劾一下,皇帝答應審訊,就可達到目的。

由此可看出宦官的權力,實在不足以使人驚慌失措。士大夫階層如果稍為講究一下方法,矯正宦官政治的弊端,比矯正外戚政治的弊端,要容易得多。可是士大夫領袖人物李膺、張儉、範滂之輩,使用的卻是一種不由分說的反宦官的狂熱,以致引起西元166年宦官對知識份子的大迫害和為期18年之久的黨錮(褫奪公權並禁離故鄉),促使整個局勢糜爛。

雙方最後一次決鬥發生於西元189年,士大夫領袖之一的禁衛軍官袁紹跟外戚領袖大將軍何進結合,密謀剷除宦官,何進的妹妹何太后堅不同意。於是,天下最愚蠢的陰謀詭計發生了,袁紹建議:密令駐屯在河東(山西夏縣)的大將董卓,統軍向洛陽進逼,揚言要肅清君側——討伐宦官,用以脅迫何太后。

另一位禁衛軍官曹操反對,他說:“對付宦官,一個法官就行了。卻如此轉彎抹角,誘導叛變,恐怕能發不能收,天下從此大亂。”

曹操的明智見解阻擋不住漿糊腦筋,蠢謀開始執行。宦官得到消息。把何進誘進皇宮砍頭。袁紹遂率領禁衛軍縱火焚燒宮門,攻入皇宮,對宦官作絕種性的屠殺,無論老幼,無論平常行為如何,同死刀下,有些倒楣的年紀較長的洛陽市民,因為沒有留鬍鬚的緣故,被誤會是宦官,也遭到災禍。

當袁紹攻入皇宮時,宦官張讓挾持著新即位的東漢第十三任皇帝劉辯,突圍向北逃走,逃到黃河南岸小平津渡口,洛陽追兵趕到,張讓投黃河自盡。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到此結束。宦官徹底失敗,但士大夫的勝利卻是悲慘的,董卓的刀子已架到他們的脖子上。

——據說只有一位宦官,對中國文化有重大貢獻,那就是宦官蔡倫發明了紙張。從前寫字著書,需要用刀刻到竹片上,或寫到綢緞布帛上。竹片太重,綢緞太貴。蔡倫改用樹皮做原料,製成紙張後,於西元105年奏報給皇帝劉肇,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張。到了東漢末年,造紙術有長足進步,已有精緻的“左伯紙”出現。(點擊查看:蔡倫,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卻在驚恐絕望中自殺身亡!)

五、佛教·道教·黃巾

現在,我們敘述第一次宦官時代中所爆發的黃巾民變。它是中國最大的農民暴動之一,跟當時開始鼎盛的兩大宗教相結合,反抗暴政。

這兩大宗教,一是佛教,一是道教。

佛教據說於西元1世紀六十年代傳入東漢(我們不妨推測,紀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時,可能就帶了進來),東漢王朝第二任皇帝劉莊曾夢見一個金人。有學問的大臣就告訴他,金人是西域(新疆)的一個被稱為“佛”的神祗。劉莊隨即派遣官員蔡愔去西域求佛,那時還沒有人知道西域的佛是由天竺(印度)傳入。

蔡愔於西元65年出發,兩年後(67年)返國,隨同他來的有兩位外國籍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和白馬馱著的佛教經典。劉莊特地在首都洛陽東郊。建造一座白馬寺,招待這兩位高憎並安置經典。不過事實上,白馬到洛陽時,佛教在東漢已經大大地流行,親王劉英——劉莊的弟弟就以信奉佛教,舉國皆知。

道教是純中國宗教,沒有人知道它確實的誕生日子。道教跟道家學派有密切關係,老莊哲學的玄虛無為,很容易把人引入一種飄渺幻境。道家學派中有一部分人士轉變為“陰陽家”,介乎學派與宗教之間。這種以煉丹煉金,求長生不死藥的高級巫師,被稱為“方士”,深受歷代帝王的歡迎。以後方士中又有一部分轉變為念咒畫符的人物,道教遂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西元2世紀三十年代,方士中一位大亨張道陵集神秘之大成,在四川鵠鳴山修煉。他用符咒為人治病祈禱,稱“太平道”。追隨他的門徒,都要奉獻五斗米,所以也稱“五斗米道”。張道陵死後,兒子張衡(不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只是同名)繼承。張衡死後,兒子張魯繼承。張魯時已到西元2世紀末葉,各地混戰,政府因他擁有群眾力量,委派他當漢中(陝西漢中)郡長(太守)。——但要到300年後的五世紀時,名道士寇謙之出世,才確定“道教”名稱,並確定尊奉李耳(老子)為教主、《道德經》為經典、張道陵為先知。我們要特別注意,“道教”跟“道家”不同,猶如“狗”跟“熱狗”不同一樣。

羌戰於西元169年被鎮壓,東漢政府勝利的代價之一是,沒有被戰爭直接波及的中原地區,因軍需孔亟,在苛捐雜稅和官員貪暴,以及地主剝削重重迫害之下,引起大規模的逃亡和民變。逃亡和民變又引起因勞力缺乏而產生的水災旱災蝗災。水災蝗災又引起農村破產,到處發生人吃人的可怕饑饉。政府中宦官跟士大夫正鬥爭的如火如荼,沒有人關心那些在死亡中掙扎的農民。農民為了生存,遂逐漸集結在一個標幟“黃巾”之下,希望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黃巾標幟下農民運動領袖張角以他的家鄉巨鹿(河北甯晉)為根據地,供符咒傳教,一方面稱太平道,一方面又稱彌勒佛再世,成為佛道二教的混血兒。傳教十餘年,門徒有數十萬人。

張角分全國為三十六“方”,每方一萬人,用四句話作政治號召:“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甲子年是西元184年,184年遂成為貧苦農民的盼望。各地公共場所,城牆上,城門上都出現“甲子”字樣,人心振奮。

甲子前一年(183年)年終,張角的門徒馬元義潛入首都洛陽,聯絡宦官作為內應,準備明年日期到時,奪取首都。可是如此龐大的組織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內奸或變節分子,另一位門徒唐周,像基督教的猶大一樣,向東漢政府告密。就在184年一月,馬元義被捕,被最殘忍的車裂酷刑處死。根據口供的牽引,輾轉殺了一千多人,並通緝張角。

張角倉促間下令起兵,一夜之間,百萬以上的農民,掀起暴動。他們用黃巾裹頭,以分別敵友。

184年距羌戰平息,僅15年。東漢政府用以討伐羌部落的軍隊,恰好用以討伐黃巾。那些涼州(河西走廊)部隊在血腥中成長,強悍善戰,沒有經過訓練的農民們,無法與他們對抗,尤其是張角又恰好病死,失去領導中心。於是這一歷史性的農民暴動,只支持了11個月,就被分別擊潰。

然而,這個世界卻再也不能恢復以前的原狀了。涼州部隊開始輕視中央政府,大將之一的董卓,當中央徵召他到洛陽擔任宮廷供應部長(少府)時,他不願放棄軍權,拒絕接受。偏偏又遇到兩個漿糊腦筋何進與袁紹,利用他來脅迫何太后。

於是,西元189年,當洛陽追兵在黃河南岸小平津從宦官手中救出皇帝劉辯時,董卓率領大軍,適時的趕到,劉辯就在涼州兵團護駕下,返回首都洛陽。

三國時代開始了。

最幸運的,入宮後被大宦官收為養子,在養父培植下,逐漸接近皇帝。

皇帝是權力魔杖,觸及——最好是能掌握權力魔杖,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然而大多數孩子都在魔窟中悲慘死去,猶如無期徒刑的囚犯在監獄中悲慘死去一樣。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得到下列數項結論:

1、宦官是自卑的,因為他們沒有生育能力。

2、宦官沒有高深知識,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受高深教育。

3、宦官多少都懷著對常人的仇恨和報復心理,因為他們曾因貧苦而被閹割。

4、宦官缺少遠見和偉大的抱負,因為宮廷生活極度狹窄和現實。

5、宦官缺少節操,因為宮廷輕視節操,有節操的人在宮廷中不能生存。

所以,當宦官一旦掌握大權之後,我們就不能希望他們比外戚和士大夫更高明,那超過他們的能力。

四、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

皇帝跟外戚鬥爭,必須獲得外力支持。沒有外力支持的皇帝,脆弱的程度跟普通人沒有分別。東漢政府第十任皇帝劉纘被外戚毒死,就是一個說明。

皇帝想得到外力支援,有兩種方法,一是跟士大夫結合,一是跟宦官結合。但跟士大夫結合可能很少,因為皇帝與他們平常太過疏遠,而且也不知道誰是攀附外戚的走狗。唯一的一條路只有依靠宦官,別無其他選擇。

最先向外戚發動攻擊的是東漢第四任皇帝劉肇。他與宦官鄭眾結合,逼迫外戚竇憲自殺。接著是第六任皇帝劉祜,跟宦官李閏、江京結合,逼迫繼竇憲而起的外戚鄧騭自殺。第七任皇帝劉懿逝世時,宦官孫程、王康、王國,發動宮廷政變,迎立第六任皇帝劉祜的兒子劉保登極。

——這是一個使人感慨的單調場景,第一批新貴靠女人的關係煊赫上臺,昂首闊步,不可一世,不久全被拖到刑場,像殺豬一樣地殺掉。第二批新貴也靠女人的關係煊赫上臺,昂首闊步,不可一世,不久也全被拖到刑場,像殺豬一樣的也都殺掉。以後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我們相信外戚中也有非常聰明的才智之士,如竇憲、鄧騭,不可能毫無警覺。但權力的迷惑太大,使他們自以為可以控制局勢。

西元2世紀五十年代後,情勢更趨嚴重。外戚梁冀當權,東漢第十一任皇帝劉志,繼被毒死的十任皇帝劉纘之後,對梁冀側目而視。劉志跟五個宦官密謀採取行動,他知道面臨最大危險,生命和前途完全握在與謀的宦官之手。在密謀大計時,劉志曾把一位名叫單超的宦官,咬臂出血,作為盟誓。他跟宦官已擺脫了君臣名分,成為黑社會的弟兄。所以在殺掉梁冀並把梁姓戚族全體屠殺了之後,劉志把參與密謀的五個宦官,一齊封為一等侯爵(縣侯),又封另外八個宦官為二等侯爵(鄉侯)。

從此,宦官以正式政府官員身份出現,仗著跟劉志咬臂之盟,他們的家族和親友,也紛紛出任地方政府首長。這些新貴的出身跟宦官相同,行為也相同,幾乎除了貪污和弄權外,什麼都不知道,比外戚當權所表現的,還要惡劣。這使本來專門抨擊外戚的士大夫階層,受到更重大的傷害,他們憤怒地轉回頭來跟外戚聯合,把目標指向宦官。並且不像過去那樣,僅只在皇帝面前告狀而已。

士大夫外戚聯合陣線,利用所能利用的政府權力,對宦官採取流血對抗。宦官自然予以同等強烈的反應,中國遂開始了第一次宦官時代。從西元159年13個宦官封侯,到西元189年宦官全體被殺,共31年。我們把這31年中雙方的重要鬥爭,列出一表:

宦官跟士大夫間的鬥爭,血腥而慘烈。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上表所列宦官罪惡的資料,全都是士大夫的一面之詞,而凡一面之詞,都不一定可信。即令可信,宦官的確罪惡很重,但仍沒有士大夫的罪惡一半重,因為士大夫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而又一向自稱以“仁政”“道德”為最高的政治理想。

經士大夫宣傳,我們所知的,宦官的濫殺只有三件,西元160年殺趙岐全家,166年射殺民女,179年殺人懸屍。

士大夫卻殘忍得多,西元160年,連宦官的賓客都殺。166年,連宦官的朋友也都殺,更殺宦官的母親。而且很多次都在政府大赦令頒佈後再殺,而且以對宦官苦刑拷打為榮——否則的話不會自己洋洋得意記錄下來。像京畿總衛戍司令(司隸校尉)陽球,他在審訊王甫、王萌宦官父子時,親自指揮拷打,王萌向他哀求:“我們到這種地步,自知非死不可。但求你垂念先後同事之情(王萌也當過京畿總衛戍司令),憐恤我父親年老,教他少受痛苦。”

陽球說:“你們父子罪大惡極,死有餘辜,妄攀同僚交情,有什麼用?”王萌氣憤地說:“你從當小官的時候,出入我家,像奴隸一樣侍奉我們父子。今天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上天不會容你。”

這一下揭了陽球的瘡疤,他羞怒交集,用泥土塞住王萌的口,父子二人被活生生地拷打到死。

注意陽球,他娶的是宦官家的女兒,靠著拍宦官的馬屁而逐步升遷,但他本質仍是士大夫。

這裡有一個易起誤會的現象,必須澄清。可能有人說士大夫只對宦官才如此兇暴,其實士大夫對平民也是一樣。像前所舉的那位守喪二十年,生了五個孩子的趙宣,他並沒有犯法,但宰相陳蕃卻把他殺掉。北海(山東昌樂)國相(封國行政首長)孔融,竟把一個他認為在父親墓前哭聲不悲的人處斬。

士大夫跟宦官鬥爭中,宦官獲勝的機會較多,因為權力的魔杖就在他們身旁。東漢十二任皇帝劉宏比他的前任劉志更依靠宦官,他曾指著兩名惡名昭彰的宦官說:“張讓是我父,趙忠是我母。”

不過宦官力量的基礎並不穩固,它全部寄託在皇帝的喜怒上,隨時有傾覆的危險。像陽球殺王甫父子,只要上奏章彈劾一下,皇帝答應審訊,就可達到目的。

由此可看出宦官的權力,實在不足以使人驚慌失措。士大夫階層如果稍為講究一下方法,矯正宦官政治的弊端,比矯正外戚政治的弊端,要容易得多。可是士大夫領袖人物李膺、張儉、範滂之輩,使用的卻是一種不由分說的反宦官的狂熱,以致引起西元166年宦官對知識份子的大迫害和為期18年之久的黨錮(褫奪公權並禁離故鄉),促使整個局勢糜爛。

雙方最後一次決鬥發生於西元189年,士大夫領袖之一的禁衛軍官袁紹跟外戚領袖大將軍何進結合,密謀剷除宦官,何進的妹妹何太后堅不同意。於是,天下最愚蠢的陰謀詭計發生了,袁紹建議:密令駐屯在河東(山西夏縣)的大將董卓,統軍向洛陽進逼,揚言要肅清君側——討伐宦官,用以脅迫何太后。

另一位禁衛軍官曹操反對,他說:“對付宦官,一個法官就行了。卻如此轉彎抹角,誘導叛變,恐怕能發不能收,天下從此大亂。”

曹操的明智見解阻擋不住漿糊腦筋,蠢謀開始執行。宦官得到消息。把何進誘進皇宮砍頭。袁紹遂率領禁衛軍縱火焚燒宮門,攻入皇宮,對宦官作絕種性的屠殺,無論老幼,無論平常行為如何,同死刀下,有些倒楣的年紀較長的洛陽市民,因為沒有留鬍鬚的緣故,被誤會是宦官,也遭到災禍。

當袁紹攻入皇宮時,宦官張讓挾持著新即位的東漢第十三任皇帝劉辯,突圍向北逃走,逃到黃河南岸小平津渡口,洛陽追兵趕到,張讓投黃河自盡。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到此結束。宦官徹底失敗,但士大夫的勝利卻是悲慘的,董卓的刀子已架到他們的脖子上。

——據說只有一位宦官,對中國文化有重大貢獻,那就是宦官蔡倫發明了紙張。從前寫字著書,需要用刀刻到竹片上,或寫到綢緞布帛上。竹片太重,綢緞太貴。蔡倫改用樹皮做原料,製成紙張後,於西元105年奏報給皇帝劉肇,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張。到了東漢末年,造紙術有長足進步,已有精緻的“左伯紙”出現。(點擊查看:蔡倫,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卻在驚恐絕望中自殺身亡!)

五、佛教·道教·黃巾

現在,我們敘述第一次宦官時代中所爆發的黃巾民變。它是中國最大的農民暴動之一,跟當時開始鼎盛的兩大宗教相結合,反抗暴政。

這兩大宗教,一是佛教,一是道教。

佛教據說於西元1世紀六十年代傳入東漢(我們不妨推測,紀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時,可能就帶了進來),東漢王朝第二任皇帝劉莊曾夢見一個金人。有學問的大臣就告訴他,金人是西域(新疆)的一個被稱為“佛”的神祗。劉莊隨即派遣官員蔡愔去西域求佛,那時還沒有人知道西域的佛是由天竺(印度)傳入。

蔡愔於西元65年出發,兩年後(67年)返國,隨同他來的有兩位外國籍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和白馬馱著的佛教經典。劉莊特地在首都洛陽東郊。建造一座白馬寺,招待這兩位高憎並安置經典。不過事實上,白馬到洛陽時,佛教在東漢已經大大地流行,親王劉英——劉莊的弟弟就以信奉佛教,舉國皆知。

道教是純中國宗教,沒有人知道它確實的誕生日子。道教跟道家學派有密切關係,老莊哲學的玄虛無為,很容易把人引入一種飄渺幻境。道家學派中有一部分人士轉變為“陰陽家”,介乎學派與宗教之間。這種以煉丹煉金,求長生不死藥的高級巫師,被稱為“方士”,深受歷代帝王的歡迎。以後方士中又有一部分轉變為念咒畫符的人物,道教遂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西元2世紀三十年代,方士中一位大亨張道陵集神秘之大成,在四川鵠鳴山修煉。他用符咒為人治病祈禱,稱“太平道”。追隨他的門徒,都要奉獻五斗米,所以也稱“五斗米道”。張道陵死後,兒子張衡(不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只是同名)繼承。張衡死後,兒子張魯繼承。張魯時已到西元2世紀末葉,各地混戰,政府因他擁有群眾力量,委派他當漢中(陝西漢中)郡長(太守)。——但要到300年後的五世紀時,名道士寇謙之出世,才確定“道教”名稱,並確定尊奉李耳(老子)為教主、《道德經》為經典、張道陵為先知。我們要特別注意,“道教”跟“道家”不同,猶如“狗”跟“熱狗”不同一樣。

羌戰於西元169年被鎮壓,東漢政府勝利的代價之一是,沒有被戰爭直接波及的中原地區,因軍需孔亟,在苛捐雜稅和官員貪暴,以及地主剝削重重迫害之下,引起大規模的逃亡和民變。逃亡和民變又引起因勞力缺乏而產生的水災旱災蝗災。水災蝗災又引起農村破產,到處發生人吃人的可怕饑饉。政府中宦官跟士大夫正鬥爭的如火如荼,沒有人關心那些在死亡中掙扎的農民。農民為了生存,遂逐漸集結在一個標幟“黃巾”之下,希望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黃巾標幟下農民運動領袖張角以他的家鄉巨鹿(河北甯晉)為根據地,供符咒傳教,一方面稱太平道,一方面又稱彌勒佛再世,成為佛道二教的混血兒。傳教十餘年,門徒有數十萬人。

張角分全國為三十六“方”,每方一萬人,用四句話作政治號召:“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甲子年是西元184年,184年遂成為貧苦農民的盼望。各地公共場所,城牆上,城門上都出現“甲子”字樣,人心振奮。

甲子前一年(183年)年終,張角的門徒馬元義潛入首都洛陽,聯絡宦官作為內應,準備明年日期到時,奪取首都。可是如此龐大的組織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內奸或變節分子,另一位門徒唐周,像基督教的猶大一樣,向東漢政府告密。就在184年一月,馬元義被捕,被最殘忍的車裂酷刑處死。根據口供的牽引,輾轉殺了一千多人,並通緝張角。

張角倉促間下令起兵,一夜之間,百萬以上的農民,掀起暴動。他們用黃巾裹頭,以分別敵友。

184年距羌戰平息,僅15年。東漢政府用以討伐羌部落的軍隊,恰好用以討伐黃巾。那些涼州(河西走廊)部隊在血腥中成長,強悍善戰,沒有經過訓練的農民們,無法與他們對抗,尤其是張角又恰好病死,失去領導中心。於是這一歷史性的農民暴動,只支持了11個月,就被分別擊潰。

然而,這個世界卻再也不能恢復以前的原狀了。涼州部隊開始輕視中央政府,大將之一的董卓,當中央徵召他到洛陽擔任宮廷供應部長(少府)時,他不願放棄軍權,拒絕接受。偏偏又遇到兩個漿糊腦筋何進與袁紹,利用他來脅迫何太后。

於是,西元189年,當洛陽追兵在黃河南岸小平津從宦官手中救出皇帝劉辯時,董卓率領大軍,適時的趕到,劉辯就在涼州兵團護駕下,返回首都洛陽。

三國時代開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