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智庫|無人機能夠為精准治理大氣污染提供決策支援

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可實現對城市空氣品質的監測、大氣污染傳輸的追蹤、主要污染源的控制, 是獲取空氣污染分佈情況的硬體基礎, 是環境管理與決策中不可或缺的資料來源。 目前, 各地空氣品質監測範圍主要以城市為主, 雖然空氣品質監測能力日趨增強, 但是對排汙企業以及移動污染源的監測工作仍然主要依靠人力來完成。 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不斷推進, 已有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建設亟需創新。

我國空氣監測體系現狀

我國環境空氣監測工作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 到2015年為止, 全國空氣品質監測 “三步走”戰略已經進入了第三步,

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1436個監測點位元即將全部實現按照空氣品質新標準開展監測並發佈監測結果, 實現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要按照新標準開展監測。 目前, 監測污染物主要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等多個專案, 全部監測點位元均採用自動監測方法, 並實現了全天24小時連續自動監測。

我國空氣品質監測面臨挑戰

1、監測點建設成本高, 空間分佈不合理, 急需補充新手段

空氣品質監測點存在盲區。 以上海市為例, 上海市每個區縣平均有2-3個監測點, 全市監測點總數有50多個。 但相對於上海市6340平方公里的總面積, 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只有不到1處監測點。 而PM2.5等污染物時空分佈變化較大,

單一監測點易受到局地污染源影響, 並不能反映100平方公里範圍的空氣品質情況。 此外, 由於固定監測站基礎投入大, 點位變更的靈活性差,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 原有點位元有逐漸喪失區域代表性的風險。

2、督查隊伍力量不足, 自動化程度不高, 監測效率有待提高

督查工作人員要求素質高、涉及面廣, 人員數量與品質仍需加強。 以上海市為例, 自2015年以來, 上海市部分區縣環境監管執法隊伍編制由25名上升為30-40名。 相較於全年檢查企業戶次31174戶的實際工作量來看, 人員數量仍顯不足。 同時, 自動化程度不高, 致使監測效率和覆蓋範圍受到限制。

3、缺乏垂直和移動監測, 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存在局限

目前, 空氣品質監測站點側重於對大氣污染物近地面的濃度監測,

缺乏垂直方向上的監測, 這將影響區域空氣品質預報和預警的準確性, 從而妨礙區域聯防聯控和精准治理。 另一方面, 固定監測站無法實現對機動車、船舶等移動源的排放監測, 無法真實展現交通環境空氣污染整體情況。 而交通排放作為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對其的監測手段不足, 無疑增加了大氣污染防治精准管理的難度。

4、側重常規監測, 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能力有限

環境風險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面對突發環境事件, 處置效率直接影響周邊居民所受影響程度。 現有監測網路主要依賴於固定網站和移動監測車, 對於車輛難以駛入的區域,

若只依靠人力, 難以快速獲知現場狀況, 應急人員的安全也受到威脅, 這大大增加了應急管理和決策的難度和風險。

優化城市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建設的建議

為解決上述問題, 可考慮在現有空氣品質監測網基礎上, 積極發展和運用基於環境監測無人機等的新式監測技術, 充分彌補現有監測網路缺陷, 消除現有固定監測網路盲區, 增強環境監測能力。

1、無人機監測技術的優勢

首先, 無人機作為新型監測工具, 具有機動性好、成本低、自動化程度高等優勢, 既可以實現從地面至數百米高空的無盲區連續觀測, 也可以實現對船舶、機動車等移動污染源的機動性監測,為現有空氣品質監測網路提供有效補充;其次,

這種技術還可以有效展示空氣污染分佈情況, 包括空氣污染的垂直分佈和三維分佈, 為管控決策和公眾通報提供良好基礎。

2、無人機監測技術的具體實施建議

第一, 推進無人機定期巡航監測業務化, 提高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密度, 獲取高空間解析度的空氣污染三維分佈。 將無人機巡航監測業務化、常態化, 使之成為現有城市監測網路的有效補充。

第二, 充分發揮無人機機動性優勢, 對機動車、船舶等移動源進行針對性監測, 通過無人機跟蹤監測, 評估移動源的真實排放情況, 從而為精准治理大氣污染提供決策支援。

第三, 推進無人機監測技術在環保督查中的使用, 提高監督和檢查效率和靈活性, 快速評估區域內是否存在違規建設和違法排汙問題, 降低督查人力負擔,擴大監測覆蓋範圍。

第四,研究無人機監測技術在緊急環境事件處置工作中的應用,例如核輻射、化學品洩漏等特殊和突發事件。通過及時獲取現場照片和污染物濃度資訊,以便快速決策和科學決策。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主編:王多

文/彭仲仁

降低督查人力負擔,擴大監測覆蓋範圍。

第四,研究無人機監測技術在緊急環境事件處置工作中的應用,例如核輻射、化學品洩漏等特殊和突發事件。通過及時獲取現場照片和污染物濃度資訊,以便快速決策和科學決策。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主編:王多

文/彭仲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