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史上最全高血壓驗方都在這兒了

中醫治療高血壓驗方都在這兒了

2017-08-17 熊興江 每週養生經

高血壓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 也是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回顧中國高血壓的防治歷史, 中醫藥對於高血壓的防治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與意義。 越來越多的臨床試驗與實驗研究證據表明, 中醫藥不僅能夠降低血壓、改善症狀、提高生存品質, 部分研究更顯示出其能提高遠期生存率和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高血壓的辨證思路高血壓屬於中醫學“眩暈”範疇, 根據我們的經驗, 高血壓病存在三大病機, 即“火證”“飲證”和“虛證”。 臨床上, 應“首辨虛實”, 即首先要辨別患者是屬於實證還是虛證。 “次辨邪氣性質”, 即實證患者需辨別是火證為主, 還是飲證為主。 “三辨病位”, 即在火證階段要區分屬於心、肝、胃、腸其中的一個病位還是多個病位同時為病;在飲證階段要區分屬於上焦、中焦還是下焦;在虛證階段需要辨別是脾虛為主還是腎虛為主。

當然, 臨床實際中, 往往病情錯綜複雜, 變化多端, 虛實並見, 需要綜合分析, 小心求證。 常見辨證誤區現今臨床治療高血壓病, 似乎已經形成一種認識誤區, 將西醫的病名與中醫的辨證論治簡單對應, 即認為高血壓多屬於“肝陽上亢”, 進而多從“肝陽”、“肝風”進行論治。 我們認為, 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等僅是高血壓“火證”的某一特定階段、特殊類型, 除此之外, 高血壓中醫證型還包括飲證、虛證。 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方劑選擇同時, 在辨證分型的基礎上, 應根據“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 對證選方用藥, 切忌“隨意論治”“隨症論治”, 否則很可能貽誤病情。

在火證階段常用的經典名方包括: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建瓴湯、龍膽瀉肝湯、羚角鉤藤湯(肝火);黃連解毒湯、三黃瀉心湯、梔子豉湯(心火);白虎湯、保和丸(胃火);大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湯(腸火)。

在飲證階段常用的經典名方包括:澤瀉湯(上焦);半夏白術天麻湯、二陳湯、平胃散、溫膽湯、小陷胸湯(中焦);五苓散、豬苓湯(下焦)。 在虛證階段常用的經典名方包括:苓桂術甘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脾虛);六味地黃丸(腎陰虛);腎氣丸、真武湯(腎陽虛)。 值得注意的是, 從靶向層次分析, 中醫藥治療高血壓分別有針對症狀、證候以及疾病這3個層次。 即某些方藥可以緩解高血壓症狀, 而對證候、疾病療效不足, 治療血壓難控因素的方劑即為這一層次;部分方劑可以改善有效證候,

但在降壓上證據不足;而部分方劑具有降壓作用, 往往此類方劑兼有對證作用。 上述經典名方既包括對病方(如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建瓴湯、半夏白術天麻湯), 又包括對證方(如黃連解毒湯、三黃瀉心湯、白虎湯、保和丸、大柴胡湯)和對症方(如梔子豉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湯)。 火證階段四大常見證型及用方經驗火證屬於實證、陽證。 火性炎上, 高血壓患者出現的頭暈、頭痛部分與火證有關。 根據疾病的病位元, 常見的證型包括心火亢盛證、肝火上炎證、胃火熾盛證、熱結腸燥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肝火上炎證、肝陽上亢證的辨證及治療已經得到廣泛認識, 而對心火亢盛證、胃火熾盛證、熱結腸燥證相對認識不足。
心火亢盛證心火亢盛證在高血壓病中非常常見, 臨床多表現為頭暈, 面紅目赤, 精力旺盛, 或困倦嗜睡, 乏力, 記憶力差, 煩躁不安, 心悸不寧, 失眠多夢, 口幹欲冷飲, 皮膚黏膜容易充血、出血, 皮膚容易發紅瘙癢, 蕁麻疹, 濕疹, 小便短黃, 舌上、舌邊潰瘍, 色赤疼痛, 舌邊尖紅, 苔黃乾燥少津, 脈數有力等。 選方一:黃連解毒湯是治療心火亢盛證的代表性方劑。 黃連解毒湯由黃連、黃芩、黃柏、梔子4味藥物組成, 出自《外台秘要•崔氏方一十五首》。 本方可以清心瀉火解毒, 主治火毒熱盛證。 “時疾(酷熱), 苦煩幹嘔, 口燥呻吟, 錯語不得臥”是本方的辨證要點。 本方證不僅在急性熱病中可見, 在慢性疾病的實熱證階段也可以見到。 除高血壓外, 本方方證還常見於快速性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腦血管意外、腦外傷後遺症等。 日本漢方家矢數道明認為,本方可用於頭腦清醒不能入睡,興奮不衰,無故發怒,心情焦躁,似頭昏眼花者,高血壓或更年期障礙時之不眠症亦可用。漢方家大塚敬節運用本方的經驗是“在高血壓,頭昏眼花,顏面潮紅,不眠,情緒不舒等情況下,可本方加鉤藤、黃芪、薺菜”。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黃煌教授臨床也善用此方治療高血壓火毒內盛證。黃教授歸納總結的“黃連解毒湯體質”有助於本方的臨床運用,即患者大多營養狀況良好,面色潮紅,脈搏實而有力,上腹部膨滿或痞悶、按壓有不適感,還伴有煩躁不安或失眠、精神亢奮,皮膚易出現瘙癢、濕疹等疾患,有出血史或出血傾向。【筆者經驗】筆者臨證運用本方的辨證要點在於“紅”“煩”“悸”“失眠”,只要符合上述指征,並且排除本方的禁忌證(如虛證、寒證),就可以考慮運用本方。另外,因本方證的病理機制與交感神經興奮有關,筆者又將黃連解毒湯稱為“天然的交感神經抑制劑”。雖然本方降壓、抗心律失常作用不如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但是本方還具有調脂、抗炎、降糖等多種心血管藥理作用。在合方運用上,本方常與三黃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合用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功,實質即本方加大黃;與梔子豉湯(梔子、淡豆豉)合用以增強清熱除煩安神之力,實質即本方加淡豆豉;與大柴胡湯合用以增強疏肝清肝,瀉火通便之力。在隨症加減上,本方常加天麻、鉤藤以增強平肝潛陽、清利頭目之功;加川芎、葛根以增強疏風活絡,活血止痛之功。選方二:心火亢盛兼見熱結腸腑證可選擇三黃瀉心湯。三黃瀉心湯由大黃、黃連、黃芩3味藥物組成,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本方可以瀉火解毒,燥濕泄熱,也是治療高血壓火熱內盛的代表性方劑。“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即關脈浮大)”是為本方的辨證要點。因本方與黃連解毒湯均有黃連、黃芩這兩味相同藥物,因此其主治症與黃連解毒湯部分相似,即均可見到顏面潮紅,目赤,口幹口渴,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心火亢盛證。不同的是,因本方中有大黃,患者腹脹、便秘症狀突出。《餐英館療治雜話》中對本方應用指征記載值得參考,即“此方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氣為目的,並治一切上焦蓄熱,或口舌生瘡,或逆上,目赤者,皆應以大便秘為目的”。大塚敬節在其《漢方診療三十年》中也記載有運用本方的經驗。“59歲婦女,患高血壓已年久,前日起出現眩暈,頭微動即噁心、嘔吐與頭重。顏面發熱而潮紅,足冷,耳鳴,大便2-3日未行,與三黃瀉心湯,服用2周諸證消失。其後2年,又出現過同樣症狀,亦與三黃瀉心湯奏效”。【筆者經驗】筆者臨證運用本方的辨證要點在於“紅”“煩”“悸”“便秘”。便秘是常見的血壓難控因素。在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中,反復發作的頑固性便秘是導致血壓波動的重要誘因,因此,通便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平穩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在高血壓患者中,筆者但凡見到上述指征,即考慮于基本方中合用本方。肝火上炎證肝為剛髒,體陰而用陽。肝氣鬱結化火而成肝火上炎證,臨床症見頭暈脹痛,程度劇烈,面紅目赤,口苦口幹,急躁易怒,耳鳴如潮,甚或突發耳聾,失眠,惡夢紛紜,或脅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肝火上炎日久,耗傷肝陰,而成肝陽上亢證,可見有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腳輕,舌紅少津,脈弦或弦細數等陰虛徵象。選方:在本階段可選擇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建瓴湯、龍膽瀉肝湯、羚角鉤藤湯等方劑平肝清肝,熄風定眩,由於對此證的認識比較廣泛,故不再贅述。胃火熾盛證胃火熾盛證一般不單獨為患,常與其他火證證型合併出現。臨床可見口幹欲飲冷,口臭,齒衄,齒齦紅腫疼痛,舌紅,苔黃,脈洪數大。選方:治療本證常見的經典名方有白虎湯、保和丸。若症見面赤,口煩渴,欲飲冷水,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則可選白虎湯清胃降火。若症見口中穢濁,口臭,口幹,不思飲食,腹脹,矢氣臭則可選保和丸和胃清熱。熱結腸燥證熱結腸燥證在高血壓患者中較為常見,臨床可見有大腹便便,腹脹腹痛,大便秘結,多日一行,排便時肛門劇痛,甚則面赤汗出,甚至有痔瘡等慢性肛腸疾病病史,舌質紅,苔黃,脈洪數。由於胃腸功能減弱,腸道傳導失司,久久鬱而化熱,而形成熱結腸燥證。本證型不僅在中年患者體質壯實的患者中常見,在老年患者中也不少見。值得注意的是,熱結腸燥常與其他火證合併出現。選方:治療本證常見的經典名方包括大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湯等。若症見往來寒熱,心煩,胸脅苦滿,口苦,食欲不佳,噁心嘔吐,甚至嘔不止,胃腹脹痛,腹部查體可見腹直肌緊張,按之脹痛加劇,大便久久不解,或大便稀溏,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則可選大柴胡湯以和解少陽,內瀉熱結;若症見往來寒熱,口幹口苦,胸脅苦滿,腹脹,煩躁不安,甚至驚狂不定,時有譫語,汗出,心慌不寧,噩夢紛紜,則可選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和解清熱,鎮驚安神;若僅見腹脹,大便不通,多日未行,屬熱結腸燥輕症,可選調胃承氣湯以緩下熱結;若症見便秘,口渴,舌幹紅,脈細數,證屬熱結陰虧,可選增液湯以增液潤燥。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熊興江

延伸閱讀

運用膏方治療高血壓

作者:胡建華

編輯:李邦源

導讀:如何開出一料好膏,既能“補虛”,又能“療疾”

侯某,男,57歲,個體勞動者。

初診:1986年11月27日

開路方:眩暈,腦鳴,視線模糊,煩勞後偏右頭痛,白晝精神困倦,夜間興奮不寐,情緒急躁,激動時則面紅耳赤,口幹,腰膝酸軟無力,頸項板滯,手指麻木,大便偏幹,體態豐滿(身高170公分,體重78公斤)。平素喜食甘肥之品。已有高血壓病史三年餘。先測血壓180/105mmHg,上月檢查甘油三酯320mg%。長期服用複降片。脈弦,舌質胖,尖紅,苔薄膩。治擬滋水涵木,平肝潛陽。

處方:

大生地12g,山萸肉9g,粉丹皮9g

枸杞子15g,杭白菊9g,明天麻6g

嫩鉤藤30g,桑寄生15g,厚杜仲12g

牛膝12g,大川芎9g,生石決30g(先煎)

7劑

上方連服14劑,仍按原劑量服用複降片。血壓160/100mmHg。眩暈,頭痛,面部火升等症均減,睡眠由原來4小時,增加到5—6小時。

膏滋方:思慮勞傷過度,腎陰虧虛,恣食甘肥之品,痰火內蘊,日久水虧不能涵木,肝陽升騰,病斯發矣。症見眩暈,腦鳴,頭痛,視力模糊,脈弦,乃肝陽上擾之征;夜間興奮不寐,急躁易怒,舌紅,為心火亢盛之象;腰膝酸軟,口幹,神疲,大便乾燥,屬腎陰虧耗之候。治擬滋腎水以涵木,清心火以安神,即壯水制陽之旨也。

處方:

大生地150g,山萸肉100g,懷山藥150g

辰茯神150g,粉丹皮150g,福澤瀉150g

枸杞子150g,杭菊花120g,明天麻100g

嫩鉤藤150g,桑寄生150g,厚杜仲120g

川牛膝120g,生石決200g,益母草120g

淡黃芩100g,川黃連60g,夜交藤150g

炒棗仁100g,大川芎100g,粉葛根150g

生槐花80g,生山楂100g,生首烏150g

全瓜蔞150g,柏子仁120g

配料用阿膠100g,冰糖300g。忌萊菔、濃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吃低鹽、低糖、低脂飲食,戒煙酒。適當參加體育活動。保存心境愉悅,避免煩惱、激怒。煎法、服法等,按一般常規處理。

1987年2月9日來院複診。膏滋藥已服完。腦鳴,手指麻木消失。眩暈,面部升火,頸項板滯,腰膝酸軟等症明顯減輕。雖然正值嚴冬季節,但血壓仍有下降趨勢。現測血壓156/94mmHg。甘油三酯195mg%。複降片已減為每服1片,口服2次。脈弦,苔薄膩,舌尖紅。再予滋腎柔肝,熄風潛陽。

處方:

大生地12g,山萸肉9g,粉丹皮9g

枸杞子15g,明天麻6g,嫩鉤藤15g

桑寄生15g,牛膝12g,大川芎9g

生槐米15g,瓜蔞皮15g

上方加減,調治三個月後,血壓平穩。于同年5月11日複診,測量血壓150/88mmHg。上月驗血:甘油三酯168mg%。複降片已減為每天服1片。患者能遵照醫囑安排生活以飲食,體重已降至73.5公斤。

處方:杞菊地黃丸250g,日服2次。首烏片200片,每服5片,日服3次。

1987年12月10日複診。近一年來,眩暈、腦鳴,情緒急躁,腰膝酸軟無力等症已明顯減輕大便正常,夜寐較安。頸項板滯,手指麻木均消失。體重續降至70.5公斤。入冬以來,血壓仍較平穩。現測血壓156/88mmHg。夏秋兩季已停服複降片,近月來始恢復服複降片,每日1片。脈弦細,苔薄膩。再予膏滋方調治。

處方:

大生地150g,山萸肉100g,淮山藥150g

粉丹皮120g,福澤瀉150g,枸杞子150g

杭菊花120g,褚實子150g,明天麻100g

嫩鉤藤150g,桑寄生150g,厚杜仲120g

川牛膝120g,生石決200g,生槐花120g

生山楂100g,生首烏150g,瓜蔞皮150g

虎杖150g,川黃連60g,粉葛根150g

決明子120g,益母草150g

潼白蒺藜各150g

配料、煎法、服法等同前。

評按:本例患者,乃服裝行業個體戶。高血壓三年余,伴高血脂。由於終年操持經營,曲運心機,以致神耗精損;複因嗜食肥甘,痰火內蘊,灼傷陰液,以致水虧火旺,故見一派肝陽升騰,心火上炎之症。治療重點在於心、肝、腎三髒,即益腎、平肝、清心為主。故處方用杞菊地黃丸以補益腎陰,清肝明目;天麻鉤藤飲加減以平肝潛陽,養心安神。患者兼有頸項板滯,手指麻木,乃肝風入絡之症,故配以重鎮之品。

餘治高血壓,除根據中醫理論,進行辨證用藥外,同時重視辨證與辨病緊密結合,使臨床療效明顯提高。處方中桑寄生,杜仲,黃連,黃芩,澤瀉,葛根,生山楂,益母草,菊花,川芎,決明子等藥,既是益腎平肝,清心化瘀之品,又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其中桑寄生,生山楂,澤瀉等,還有降低血脂或改善血管硬化程度的效果。余常喜用葛根治療高血壓兼見頸項板滯,牽強疼痛,頗有良效。方中生槐花、瓜蔞皮、何首烏、虎杖等,亦有改善血管硬化和降低血脂的作用。患者血脂較高,體質肥胖,故在配料中,壓縮阿膠及冰糖的作用。並囑其吃低鹽、低糖、低脂飲食。由於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執行醫囑所提出的要求,經過一年餘的調治,在減服和停服降壓西藥的情況下,陰虛陽亢的症候群,明顯改善,睡眠較安,頸項板滯,手指麻木等症消失,血壓、血脂、體重亦均明顯下降。

摘自《中醫膏方經驗選》

日本漢方家矢數道明認為,本方可用於頭腦清醒不能入睡,興奮不衰,無故發怒,心情焦躁,似頭昏眼花者,高血壓或更年期障礙時之不眠症亦可用。漢方家大塚敬節運用本方的經驗是“在高血壓,頭昏眼花,顏面潮紅,不眠,情緒不舒等情況下,可本方加鉤藤、黃芪、薺菜”。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黃煌教授臨床也善用此方治療高血壓火毒內盛證。黃教授歸納總結的“黃連解毒湯體質”有助於本方的臨床運用,即患者大多營養狀況良好,面色潮紅,脈搏實而有力,上腹部膨滿或痞悶、按壓有不適感,還伴有煩躁不安或失眠、精神亢奮,皮膚易出現瘙癢、濕疹等疾患,有出血史或出血傾向。【筆者經驗】筆者臨證運用本方的辨證要點在於“紅”“煩”“悸”“失眠”,只要符合上述指征,並且排除本方的禁忌證(如虛證、寒證),就可以考慮運用本方。另外,因本方證的病理機制與交感神經興奮有關,筆者又將黃連解毒湯稱為“天然的交感神經抑制劑”。雖然本方降壓、抗心律失常作用不如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但是本方還具有調脂、抗炎、降糖等多種心血管藥理作用。在合方運用上,本方常與三黃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合用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功,實質即本方加大黃;與梔子豉湯(梔子、淡豆豉)合用以增強清熱除煩安神之力,實質即本方加淡豆豉;與大柴胡湯合用以增強疏肝清肝,瀉火通便之力。在隨症加減上,本方常加天麻、鉤藤以增強平肝潛陽、清利頭目之功;加川芎、葛根以增強疏風活絡,活血止痛之功。選方二:心火亢盛兼見熱結腸腑證可選擇三黃瀉心湯。三黃瀉心湯由大黃、黃連、黃芩3味藥物組成,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本方可以瀉火解毒,燥濕泄熱,也是治療高血壓火熱內盛的代表性方劑。“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即關脈浮大)”是為本方的辨證要點。因本方與黃連解毒湯均有黃連、黃芩這兩味相同藥物,因此其主治症與黃連解毒湯部分相似,即均可見到顏面潮紅,目赤,口幹口渴,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心火亢盛證。不同的是,因本方中有大黃,患者腹脹、便秘症狀突出。《餐英館療治雜話》中對本方應用指征記載值得參考,即“此方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氣為目的,並治一切上焦蓄熱,或口舌生瘡,或逆上,目赤者,皆應以大便秘為目的”。大塚敬節在其《漢方診療三十年》中也記載有運用本方的經驗。“59歲婦女,患高血壓已年久,前日起出現眩暈,頭微動即噁心、嘔吐與頭重。顏面發熱而潮紅,足冷,耳鳴,大便2-3日未行,與三黃瀉心湯,服用2周諸證消失。其後2年,又出現過同樣症狀,亦與三黃瀉心湯奏效”。【筆者經驗】筆者臨證運用本方的辨證要點在於“紅”“煩”“悸”“便秘”。便秘是常見的血壓難控因素。在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中,反復發作的頑固性便秘是導致血壓波動的重要誘因,因此,通便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平穩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在高血壓患者中,筆者但凡見到上述指征,即考慮于基本方中合用本方。肝火上炎證肝為剛髒,體陰而用陽。肝氣鬱結化火而成肝火上炎證,臨床症見頭暈脹痛,程度劇烈,面紅目赤,口苦口幹,急躁易怒,耳鳴如潮,甚或突發耳聾,失眠,惡夢紛紜,或脅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肝火上炎日久,耗傷肝陰,而成肝陽上亢證,可見有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腳輕,舌紅少津,脈弦或弦細數等陰虛徵象。選方:在本階段可選擇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建瓴湯、龍膽瀉肝湯、羚角鉤藤湯等方劑平肝清肝,熄風定眩,由於對此證的認識比較廣泛,故不再贅述。胃火熾盛證胃火熾盛證一般不單獨為患,常與其他火證證型合併出現。臨床可見口幹欲飲冷,口臭,齒衄,齒齦紅腫疼痛,舌紅,苔黃,脈洪數大。選方:治療本證常見的經典名方有白虎湯、保和丸。若症見面赤,口煩渴,欲飲冷水,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則可選白虎湯清胃降火。若症見口中穢濁,口臭,口幹,不思飲食,腹脹,矢氣臭則可選保和丸和胃清熱。熱結腸燥證熱結腸燥證在高血壓患者中較為常見,臨床可見有大腹便便,腹脹腹痛,大便秘結,多日一行,排便時肛門劇痛,甚則面赤汗出,甚至有痔瘡等慢性肛腸疾病病史,舌質紅,苔黃,脈洪數。由於胃腸功能減弱,腸道傳導失司,久久鬱而化熱,而形成熱結腸燥證。本證型不僅在中年患者體質壯實的患者中常見,在老年患者中也不少見。值得注意的是,熱結腸燥常與其他火證合併出現。選方:治療本證常見的經典名方包括大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湯等。若症見往來寒熱,心煩,胸脅苦滿,口苦,食欲不佳,噁心嘔吐,甚至嘔不止,胃腹脹痛,腹部查體可見腹直肌緊張,按之脹痛加劇,大便久久不解,或大便稀溏,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則可選大柴胡湯以和解少陽,內瀉熱結;若症見往來寒熱,口幹口苦,胸脅苦滿,腹脹,煩躁不安,甚至驚狂不定,時有譫語,汗出,心慌不寧,噩夢紛紜,則可選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和解清熱,鎮驚安神;若僅見腹脹,大便不通,多日未行,屬熱結腸燥輕症,可選調胃承氣湯以緩下熱結;若症見便秘,口渴,舌幹紅,脈細數,證屬熱結陰虧,可選增液湯以增液潤燥。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熊興江

延伸閱讀

運用膏方治療高血壓

作者:胡建華

編輯:李邦源

導讀:如何開出一料好膏,既能“補虛”,又能“療疾”

侯某,男,57歲,個體勞動者。

初診:1986年11月27日

開路方:眩暈,腦鳴,視線模糊,煩勞後偏右頭痛,白晝精神困倦,夜間興奮不寐,情緒急躁,激動時則面紅耳赤,口幹,腰膝酸軟無力,頸項板滯,手指麻木,大便偏幹,體態豐滿(身高170公分,體重78公斤)。平素喜食甘肥之品。已有高血壓病史三年餘。先測血壓180/105mmHg,上月檢查甘油三酯320mg%。長期服用複降片。脈弦,舌質胖,尖紅,苔薄膩。治擬滋水涵木,平肝潛陽。

處方:

大生地12g,山萸肉9g,粉丹皮9g

枸杞子15g,杭白菊9g,明天麻6g

嫩鉤藤30g,桑寄生15g,厚杜仲12g

牛膝12g,大川芎9g,生石決30g(先煎)

7劑

上方連服14劑,仍按原劑量服用複降片。血壓160/100mmHg。眩暈,頭痛,面部火升等症均減,睡眠由原來4小時,增加到5—6小時。

膏滋方:思慮勞傷過度,腎陰虧虛,恣食甘肥之品,痰火內蘊,日久水虧不能涵木,肝陽升騰,病斯發矣。症見眩暈,腦鳴,頭痛,視力模糊,脈弦,乃肝陽上擾之征;夜間興奮不寐,急躁易怒,舌紅,為心火亢盛之象;腰膝酸軟,口幹,神疲,大便乾燥,屬腎陰虧耗之候。治擬滋腎水以涵木,清心火以安神,即壯水制陽之旨也。

處方:

大生地150g,山萸肉100g,懷山藥150g

辰茯神150g,粉丹皮150g,福澤瀉150g

枸杞子150g,杭菊花120g,明天麻100g

嫩鉤藤150g,桑寄生150g,厚杜仲120g

川牛膝120g,生石決200g,益母草120g

淡黃芩100g,川黃連60g,夜交藤150g

炒棗仁100g,大川芎100g,粉葛根150g

生槐花80g,生山楂100g,生首烏150g

全瓜蔞150g,柏子仁120g

配料用阿膠100g,冰糖300g。忌萊菔、濃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吃低鹽、低糖、低脂飲食,戒煙酒。適當參加體育活動。保存心境愉悅,避免煩惱、激怒。煎法、服法等,按一般常規處理。

1987年2月9日來院複診。膏滋藥已服完。腦鳴,手指麻木消失。眩暈,面部升火,頸項板滯,腰膝酸軟等症明顯減輕。雖然正值嚴冬季節,但血壓仍有下降趨勢。現測血壓156/94mmHg。甘油三酯195mg%。複降片已減為每服1片,口服2次。脈弦,苔薄膩,舌尖紅。再予滋腎柔肝,熄風潛陽。

處方:

大生地12g,山萸肉9g,粉丹皮9g

枸杞子15g,明天麻6g,嫩鉤藤15g

桑寄生15g,牛膝12g,大川芎9g

生槐米15g,瓜蔞皮15g

上方加減,調治三個月後,血壓平穩。于同年5月11日複診,測量血壓150/88mmHg。上月驗血:甘油三酯168mg%。複降片已減為每天服1片。患者能遵照醫囑安排生活以飲食,體重已降至73.5公斤。

處方:杞菊地黃丸250g,日服2次。首烏片200片,每服5片,日服3次。

1987年12月10日複診。近一年來,眩暈、腦鳴,情緒急躁,腰膝酸軟無力等症已明顯減輕大便正常,夜寐較安。頸項板滯,手指麻木均消失。體重續降至70.5公斤。入冬以來,血壓仍較平穩。現測血壓156/88mmHg。夏秋兩季已停服複降片,近月來始恢復服複降片,每日1片。脈弦細,苔薄膩。再予膏滋方調治。

處方:

大生地150g,山萸肉100g,淮山藥150g

粉丹皮120g,福澤瀉150g,枸杞子150g

杭菊花120g,褚實子150g,明天麻100g

嫩鉤藤150g,桑寄生150g,厚杜仲120g

川牛膝120g,生石決200g,生槐花120g

生山楂100g,生首烏150g,瓜蔞皮150g

虎杖150g,川黃連60g,粉葛根150g

決明子120g,益母草150g

潼白蒺藜各150g

配料、煎法、服法等同前。

評按:本例患者,乃服裝行業個體戶。高血壓三年余,伴高血脂。由於終年操持經營,曲運心機,以致神耗精損;複因嗜食肥甘,痰火內蘊,灼傷陰液,以致水虧火旺,故見一派肝陽升騰,心火上炎之症。治療重點在於心、肝、腎三髒,即益腎、平肝、清心為主。故處方用杞菊地黃丸以補益腎陰,清肝明目;天麻鉤藤飲加減以平肝潛陽,養心安神。患者兼有頸項板滯,手指麻木,乃肝風入絡之症,故配以重鎮之品。

餘治高血壓,除根據中醫理論,進行辨證用藥外,同時重視辨證與辨病緊密結合,使臨床療效明顯提高。處方中桑寄生,杜仲,黃連,黃芩,澤瀉,葛根,生山楂,益母草,菊花,川芎,決明子等藥,既是益腎平肝,清心化瘀之品,又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其中桑寄生,生山楂,澤瀉等,還有降低血脂或改善血管硬化程度的效果。余常喜用葛根治療高血壓兼見頸項板滯,牽強疼痛,頗有良效。方中生槐花、瓜蔞皮、何首烏、虎杖等,亦有改善血管硬化和降低血脂的作用。患者血脂較高,體質肥胖,故在配料中,壓縮阿膠及冰糖的作用。並囑其吃低鹽、低糖、低脂飲食。由於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執行醫囑所提出的要求,經過一年餘的調治,在減服和停服降壓西藥的情況下,陰虛陽亢的症候群,明顯改善,睡眠較安,頸項板滯,手指麻木等症消失,血壓、血脂、體重亦均明顯下降。

摘自《中醫膏方經驗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