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朝鮮戰爭初期 蘇聯為何不急於讓中國出兵朝鮮?

本文摘自《決策與較量》, 王家聲等主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

美國空軍的轟炸使得平壤陷入緊急狀態。

7月7日金日成約見蘇聯駐朝大使什特科夫, 再次請求蘇聯軍事顧問儘快進駐漢城, 並參與各軍團的軍事指揮, 否則人民軍將面臨“失敗”和“崩潰”。 金日成還說, 他接到大量電話, 講的都是美軍空襲所造成的嚴重破壞, 包括鐵路樞紐和多座橋樑被摧毀。 據什特科夫觀察, 金日成自戰爭爆發以來, 第一次顯得“心緒煩亂, 且帶有些許沮喪”。 史達林再次把注意力轉向了中國, 他在7月8日的電報中指示羅申, 請毛澤東儘快派出代表與朝鮮聯繫。

實際上, 鴨綠江這邊的中國此時正在進行積極的準備。 在中國部隊大規模向東北集結的同時, 中國領導人也在加緊入朝作戰的籌畫。 7月12(或13)日, 周恩來告訴金日成, 中國不會容忍美國對朝鮮的干涉, 中國政府準備在這場戰爭中盡可能地向朝鮮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説明;同時, 希望向中國提供各種比例的“朝鮮地圖500張, 並通報朝鮮前線戰況”, 還要求“儘快送來朝鮮人民軍軍服的樣品”。 金日成及時地向蘇聯大使報告了這個情況, 並提出, “既然美國等國家已站在李承晚一邊參加了戰爭, 那麼, 民主國家如捷克斯洛伐克、中國等也就可以用自己的軍隊來幫助朝鮮”。 但什特科夫有意回避了這個問題。

7月19日金日成又向蘇聯使館報告了他在北京的代表與毛澤東會談的情況:毛澤東認為美國將長期參戰, 並會在朝鮮投入更多的兵力。 毛澤東建議金日成“命令部隊停止向敵人進攻, 以便保存自己的主力”, 還“答應給朝鮮30000支步槍, 2000挺手提機槍, 200挺重機槍, 300門81毫米迫擊炮和1000匹騾子。 所有這些物資將於7月25日起運”。 金日成還通報:為瞭解朝鮮戰局情況, 毛澤東本想派周恩來前往朝鮮, 但由於乘飛機很困難, 只好請金日成派軍事代表去中國。 毛還說, 如果朝鮮需要援助, 中國“可以派自己的軍隊去朝鮮。 中國方面已為此準備了4個軍, 共32萬人”, 並希望金日成於8月10日以前通報自己的意見。 當金日成詢問莫斯科對這個問題的意見時,

什特科夫答覆“一無所知”。 金日成又說, 他原以為毛澤東可能已同史達林協商過此事, 沒想到這只是毛澤東自己的想法。 什特科夫再次表示對此毫不知情。

蘇聯大使在電報中要求莫斯科儘快提出對中國出兵問題的看法, 以便日後答覆金日成。 史達林對此一直沒有回答。 看起來, 不到危急時刻, 莫斯科並不想讓中國軍隊介入戰爭。 經過幾次試探後, 金日成也明白了史達林的這種考慮。

7月18日莫斯科收到蘇聯使館關於朝鮮局勢的長篇綜合報告, 中心意思是朝鮮領導人和居民已擺脫了最初的恐慌情緒, 並恢復了勝利的信心。 報告說, 在剛遭到美國空軍的襲擊時, 朝鮮人擔心沒有蘇聯和中國的武裝援助, 就無法戰勝美國武裝干涉者。

不過, 隨著人民軍向南推進, 特別是7月5日和11日與美國部隊交戰並給對方以重創、俘虜大批美國士兵後, “人民的戰鬥精神又重新振作起來”。 顯然, 鑒於對戰局發展的樂觀估計, 史達林決定暫不需要中國出兵。 另一方面, 毛澤東表現出來的出兵朝鮮的急切心情, 很可能也引起了史達林的疑慮中國出兵會擴大在朝鮮的地位和影響, 而從長遠的觀點看, 這對蘇聯是不利的。

或許是因為中國出兵的建議遲遲沒有得到朝鮮的答覆, 毛澤東決定通過另一條管道向莫斯科提出這一設想。 8月19日和28日, 毛澤東兩次與在北京協助編輯《毛澤東選集》的蘇聯哲學家尤金院士談到朝鮮戰事。 毛澤東講到了事情發展的兩種可能性:如果美國人在朝鮮只使用目前的兵力,

那麼他們不久就可能被趕出半島再也不會回來。 但是, 如果美國決心要在朝鮮取得勝利, 那麼他們就需要有30~40個師的兵力。 在這種情況下, 僅靠北朝鮮人就無法對付了, 他們需要中國的直接援助。 如果進行這種援助, 就可以消滅美國這30~40個師。 這個方案如能實現, 將會推遲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這對蘇聯和中國都有利。

毛澤東這番話當然是說給莫斯科聽的。 然而, 史達林卻不為所動。

相關報導:

揭秘:朝鮮戰爭蘇聯為自己利益先後四次黑中國

抗美援朝老兵:打仗就不能怕 越害怕就越死得快

抗美援朝老兵憶松骨峰戰鬥:抱著敵人同歸於盡

毛澤東起初提出兵朝鮮 幾乎所有領導人都反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