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亞馬遜公司業務,解讀“飛輪效應”

各個貌似不相關的業務, 當運轉起來時環環相扣, 層層推進, 反而獲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這就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

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 一圈一圈反復地推, 每轉一圈都很費力, 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 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當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後飛輪所具有的動量和動能就會很大, 使其短時間內停下來所需的的外力便會很大, 便能夠克服較大的阻力維持原有運動。 在機械結構中一般用於通過運動機構中的的死點。

—–百度注解

如果一款產品或者幾款產品可以自己運作起來, 不斷創造價值, 我想, 這個產品的商業價值, 這個公司的估值絕對低不了吧。

亞馬遜這家公司我想大家都不會不知道吧, 那麼, 在我們印象中, 他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呢?

網上百貨商店?

賣書的?

kindle?

…………等等

商業的本質是什麼?每個產品經理應該都考慮過,

要我說就是簡單的兩句話,

用戶建立連接持續不斷地向用戶傳遞價值。

當我真正搜集各種資料去瞭解亞馬遜這家公司的時候, 發現自己認知真的是片面的。

亞馬遜這家公司的重要性是多維度的:

首先, 它就像蘋果、Facebook、騰訊、阿裡巴巴這樣的公司一樣, 在過去二十年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亞馬遜二十多年的掌門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可以說是當世最偉大的CEO, 甚至沒有之一。 他的商業洞察以及背後的哲學思想, 可以和約伯斯、巴菲特、馬雲這樣的商業領袖相提並論。

還是那個問題, 你印象中的亞馬遜是做什麼?

電商?百貨?書籍?………..

但其實亞馬遜核心業務的精髓,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能遠比你想像得更深。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亞馬遜的三大核心業務, 以及它們之間奇妙的關係。

三大核心業務

2014年亞馬遜年度股東信中, 貝佐斯開頭寫了這麼一段話:

“一個夢幻般的業務一般要有四個屬性:

一是客戶非常有需求;

二是它能成長到很大的規模;

三是資本回報率高;

四是它能抵抗時間——也就是能夠存續很多年。

當你找到這樣一種業務的時候, 你應該把它緊緊抓住不放。

嗯, 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 亞馬遜不止有一個這樣的業務。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和冒險, 以及好運氣之後, 我們現在已經有三個畢生追求的業務了:Prime、Marketplace和AWS。 ”

—-傑夫貝佐斯

上面那段話, 貝佐斯提到了亞馬遜的三個核心業務:

Prime-亞馬遜的會員服務;Marketplace-協力廠商賣家平臺;AWS-亞馬遜的雲服務。

貝佐斯反復說, 這三塊業務是亞馬遜這個價值超過4000億美金公司的三大支柱。 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點是, 他並沒有提到亞馬遜最大的一塊業務, 也就是我們最熟知的網上自營賣貨的部分。

為什麼這三部分業務如此重要呢?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三塊業務。

1.先說Prime業務

Prime業務是亞馬遜的會員服務。 它的基本邏輯是, 如果你每年交給亞馬遜99美金的會員費, 就可以享受一系列非常超值的服務, 比如有:

免除所有郵費。 部分商品也可以免費當日送達, 還有可以兩小時送達的商品;附近XX多遠最快送達的業務;在亞馬遜的視頻和音樂平臺上收看和收聽大量免費的娛樂內容;免費閱讀亞馬遜的一部分書籍、雜誌;還有一些其他的免費業務:比如遊戲視頻、有聲書等等。

實際上這個服務是超值的, 光是郵費一項就能賺回來。 所以現在買了這項服務的使用者已經超過六千萬, 亞馬遜每年在Prime會員費上的收入就超過六十億美金。

聯想:思考一下, 國內有人這麼做麼?如果有, 是怎麼做的?現在的狀況是什麼樣的?

2.亞馬遜的第二塊業務, Markerplace(協力廠商賣家平臺)

所謂的協力廠商賣家平臺, 就是在亞馬遜的平臺上, 除了有亞馬遜自營的各種商品, 所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賣家也可以入駐亞馬遜, 直接售賣自己的東西。

到2016年, 亞馬遜上面已經有超過200萬個協力廠商商家, 每年貢獻的銷售額占到總銷售額的40%, 而且預計到2020年會超過總銷售額的一半。

3.亞馬遜的第三部分業務,就是近幾年來知名度越來越高的亞馬遜雲服務,AWS

AWS是2005年成立的,現在一年可以給亞馬遜貢獻120億美金的收入。它的主要功能是給大大小小的企業提供企業級的雲服務,就像國內的阿裡雲一樣。

不論你是創業公司還是大型企業,都可以把自己公司的整套IT系統建立在亞馬遜的雲服務體系上,價格便宜、穩定性非常高,遠遠比自己建立一套系統要省事和划算。

可能的隱憂

但是說到這裡,你可能隱隱地發現了有點不對。我好像一直在誇獎亞馬遜的三大核心業務多麼好,但它們其實也有一些商業邏輯上的問題,比如:

Prime 會員99美金一年的服務非常好,但是提供的所有服務——包郵、各種娛樂和書籍內容、遊戲等等——都不是白來的,而且相反成本都很高。難道不是賣得越多就越虧麼?

Marketplace是給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這個業務實際上是“引狼入室”——這相當於引入了大量外部的商家和自己競爭。

最後AWS業務看著是不錯,給很多企業提供了方便,但是這和亞馬遜的主營業務也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啊?而且一年120億美金的貢獻,比起每年1300億美金亞馬遜的總銷售額,還不到10%。亞馬遜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生意呢?

我當初也有這樣的疑問,但是再深入瞭解的時候,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兒,這也說明了,如果所有的商業佈局都能讓外人看懂,亞馬遜自己的壁壘在哪?

下面我們就開始說“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

這裡面真正的智慧,也是理解亞馬遜這家公司各個業務線的關鍵,就是亞馬遜和貝佐斯本人都反復強調過的一個商業理念——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是指,一個公司的各個業務模組之間,會有機地相互推動,就像咬合的齒輪一樣互相帶動。一開始從靜止到轉動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一旦轉動起來,齒輪就會轉得越來越快。這也是亞馬遜這家公司真正的秘訣。

那麼,亞馬遜的業務齒輪是怎麼轉動的呢?

第二,引入Marketplace平臺,也就是允許協力廠商商家來賣產品,就使得客戶可選擇的商品大大增加了。當客戶的選擇增多,Prime會員就更加超值,所以買會員服務的使用者也會增加。

第三,當亞馬遜的客戶越來越多,也就有更多的協力廠商商家願意來亞馬遜開店。

第五,當亞馬遜自營的商品價格越來越便宜,協力廠商賣家的同類產品是不可能賣得比亞馬遜更貴的,這就要求協力廠商賣家也要控制成本,或者賣一些亞馬遜自己不賣的東西。

為了幫助協力廠商賣家更好地銷售,亞馬遜還推出了一個FBA服務,這個服務是,作為協力廠商賣家,你可以把自己的貨物寄存在亞馬遜的物流中心裡面。一旦有客戶下單,整個的取貨和配送過程,全部由亞馬遜搞定,這樣商家就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只需要交一筆服務費就可以了。畢竟物流這件事非常專業,一個小賣家是絕對沒法和亞馬遜全球的物流體系競爭的。

再仔細想想,國內有人這麼做麼?現在的企業的情況怎麼樣?

第六,別忘了我們剛才提到了Prime快速到貨服務。當協力廠商賣家使用了FBA服務,把自己的貨物寄存在亞馬遜的物流中心的時候,配送時間就有保障了,於是也可以被加入進Prime會員可選擇的範疇裡。於是Prime會員的商品可選擇的範圍進一步增大,這個會員更加超值了。

第七,當亞馬遜每天處理的貨物足夠多的時候,物流本身的成本也會下降。比如可以把卡車空餘的地方放上非會員訂購的產品,而發送的時候先處理Prime會員的訂單,之後再發非會員的,不用運輸第二次了。所以,當規模足夠大的時候,物流的成本也降低了。

最後,任何商家和協力廠商企業,都可以把自己的整套系統放在AWS上。這樣你不僅在亞馬遜上賣貨,還用亞馬遜的FBA服務做物流,又在AWS上運行著自己的IT系統,想要離開亞馬遜,就是難上加難了。

所以,Prime業務、Marketplace和AWS,成就了亞馬遜的商業秘訣:飛輪效應。簡單說來這個邏輯就是——

因為這些業務看似無關,但實際上,獲獎的影片會吸引更多的Prime會員,於是也會在電商平臺上引發更多的消費。這就是亞馬遜商業模式的神奇之處。

那麼,身為企業很重要的職位-產品經理,我們升維看亞馬遜的成功的點和商業佈局,從而產生“飛輪效應”,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降維思考如何做,怎麼做才能讓產品的高度達到思想的高度呢?

業精於勤,適用於很多行業。

筆者喜歡健身,深刻理解到這點,健身對我來說早就不知是健身了,更多的附加價值接連體現,例如:意志的磨煉,自控力的掌握,堅毅人格的培養,做正確的事兒不放棄的習慣,帶給我太多太多了。

去哪前CEO莊辰超說過,產品經理需要在一段時間把自己做的事兒升高一個維度去思考,然後再沉下心去做事,畢竟,看過站起來看過前方朝陽的人心中都是有希望的。

作者:涵易,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喜歡健身的小夥子,微信公眾號:寄以陳詞(jiyichenci)

本文由 @涵易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而且預計到2020年會超過總銷售額的一半。

3.亞馬遜的第三部分業務,就是近幾年來知名度越來越高的亞馬遜雲服務,AWS

AWS是2005年成立的,現在一年可以給亞馬遜貢獻120億美金的收入。它的主要功能是給大大小小的企業提供企業級的雲服務,就像國內的阿裡雲一樣。

不論你是創業公司還是大型企業,都可以把自己公司的整套IT系統建立在亞馬遜的雲服務體系上,價格便宜、穩定性非常高,遠遠比自己建立一套系統要省事和划算。

可能的隱憂

但是說到這裡,你可能隱隱地發現了有點不對。我好像一直在誇獎亞馬遜的三大核心業務多麼好,但它們其實也有一些商業邏輯上的問題,比如:

Prime 會員99美金一年的服務非常好,但是提供的所有服務——包郵、各種娛樂和書籍內容、遊戲等等——都不是白來的,而且相反成本都很高。難道不是賣得越多就越虧麼?

Marketplace是給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這個業務實際上是“引狼入室”——這相當於引入了大量外部的商家和自己競爭。

最後AWS業務看著是不錯,給很多企業提供了方便,但是這和亞馬遜的主營業務也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啊?而且一年120億美金的貢獻,比起每年1300億美金亞馬遜的總銷售額,還不到10%。亞馬遜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生意呢?

我當初也有這樣的疑問,但是再深入瞭解的時候,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兒,這也說明了,如果所有的商業佈局都能讓外人看懂,亞馬遜自己的壁壘在哪?

下面我們就開始說“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

這裡面真正的智慧,也是理解亞馬遜這家公司各個業務線的關鍵,就是亞馬遜和貝佐斯本人都反復強調過的一個商業理念——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是指,一個公司的各個業務模組之間,會有機地相互推動,就像咬合的齒輪一樣互相帶動。一開始從靜止到轉動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一旦轉動起來,齒輪就會轉得越來越快。這也是亞馬遜這家公司真正的秘訣。

那麼,亞馬遜的業務齒輪是怎麼轉動的呢?

第二,引入Marketplace平臺,也就是允許協力廠商商家來賣產品,就使得客戶可選擇的商品大大增加了。當客戶的選擇增多,Prime會員就更加超值,所以買會員服務的使用者也會增加。

第三,當亞馬遜的客戶越來越多,也就有更多的協力廠商商家願意來亞馬遜開店。

第五,當亞馬遜自營的商品價格越來越便宜,協力廠商賣家的同類產品是不可能賣得比亞馬遜更貴的,這就要求協力廠商賣家也要控制成本,或者賣一些亞馬遜自己不賣的東西。

為了幫助協力廠商賣家更好地銷售,亞馬遜還推出了一個FBA服務,這個服務是,作為協力廠商賣家,你可以把自己的貨物寄存在亞馬遜的物流中心裡面。一旦有客戶下單,整個的取貨和配送過程,全部由亞馬遜搞定,這樣商家就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只需要交一筆服務費就可以了。畢竟物流這件事非常專業,一個小賣家是絕對沒法和亞馬遜全球的物流體系競爭的。

再仔細想想,國內有人這麼做麼?現在的企業的情況怎麼樣?

第六,別忘了我們剛才提到了Prime快速到貨服務。當協力廠商賣家使用了FBA服務,把自己的貨物寄存在亞馬遜的物流中心的時候,配送時間就有保障了,於是也可以被加入進Prime會員可選擇的範疇裡。於是Prime會員的商品可選擇的範圍進一步增大,這個會員更加超值了。

第七,當亞馬遜每天處理的貨物足夠多的時候,物流本身的成本也會下降。比如可以把卡車空餘的地方放上非會員訂購的產品,而發送的時候先處理Prime會員的訂單,之後再發非會員的,不用運輸第二次了。所以,當規模足夠大的時候,物流的成本也降低了。

最後,任何商家和協力廠商企業,都可以把自己的整套系統放在AWS上。這樣你不僅在亞馬遜上賣貨,還用亞馬遜的FBA服務做物流,又在AWS上運行著自己的IT系統,想要離開亞馬遜,就是難上加難了。

所以,Prime業務、Marketplace和AWS,成就了亞馬遜的商業秘訣:飛輪效應。簡單說來這個邏輯就是——

因為這些業務看似無關,但實際上,獲獎的影片會吸引更多的Prime會員,於是也會在電商平臺上引發更多的消費。這就是亞馬遜商業模式的神奇之處。

那麼,身為企業很重要的職位-產品經理,我們升維看亞馬遜的成功的點和商業佈局,從而產生“飛輪效應”,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降維思考如何做,怎麼做才能讓產品的高度達到思想的高度呢?

業精於勤,適用於很多行業。

筆者喜歡健身,深刻理解到這點,健身對我來說早就不知是健身了,更多的附加價值接連體現,例如:意志的磨煉,自控力的掌握,堅毅人格的培養,做正確的事兒不放棄的習慣,帶給我太多太多了。

去哪前CEO莊辰超說過,產品經理需要在一段時間把自己做的事兒升高一個維度去思考,然後再沉下心去做事,畢竟,看過站起來看過前方朝陽的人心中都是有希望的。

作者:涵易,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喜歡健身的小夥子,微信公眾號:寄以陳詞(jiyichenci)

本文由 @涵易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