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全民都重視閱讀未見得是個好事

原諒我來了個標題党, 《全民都重視閱讀未見得是個好事》這個奇葩的題目只是下面你要看見的這篇長長的對談文章的其中一部分內容。

不過, 會讓你感到驚喜的是, 我還在本文會冒出很多奇葩言論, 比如:孩子愛看淺薄的書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閱讀理解題其實可以有標準答案、學齡前識字決不是一件壞事、孩子其實比家長選書風險小、孩子不愛閱讀也不見得是個壞事、在親子閱讀這件事上, 男人比女人更純真……

非常感謝女性享學吧平臺, 這是一個國家開放大學跟全國婦聯宣傳部聯合做的女性學習的公益平臺, 除了我和曉華的講座之外, 你還可以看見很多比我牛得多、人氣旺得多的專家、專業人士的講座。 非常真誠推薦大家下載APP每天聽一堂。

童書媽媽讀書會會員玉芳是其中的工作人員, 因為玉芳, 我才知道中國有這麼好的公益學習平臺,

也謝謝玉芳, 專門為我擬了“親子閱讀的道與術”講座題目和提綱, 還專門請了我的好朋友趙曉華來跟我對談。 我很喜歡那個在演播室侃侃而談的下午, 親切而且智慧的曉華跟我聊得特別真誠, 在工作結束時玉芳跟幾個工作的同事同時鼓掌, 謝謝他們及時鼓勵我們倆的工作。

閱讀的價值在於,

你可以取用任何大腦的智慧

趙曉華:那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 你讀過印象最深的書是什麼?

三川玲:印象比較深的書有兩本。 因為我媽媽是幼稚園老師, 我讀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 她有時候生病了, 我會去幫她當老師去上課。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那時把一本三百六十五夜故事書倒背如流, 可以隨時講給幼稚園的孩子們聽,

那時就覺得只要一講故事, 所有的小弟弟小妹妹都會很聽你的話。

長大後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簡·愛》, 大家都會覺得那本書其實挺粗淺的, 但是在我十幾歲的時候給我很巨大的力量, 因為我長得很平凡, 個子也不高, 家裡也沒什麼錢, 很普通的一個女孩。 但那裡面的一句話“雖然我平凡、窮, 但我一樣擁有靈魂和自由的思想”對我一輩子的影響都很大。

趙曉華:說到兒童閱讀, 其實近些年來, 大家對於閱讀尤其是兒童閱讀都是相當重視的, 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以您為代表的兒童閱讀推廣人。 那您覺得我們為什麼要把兒童閱讀擺在一個這麼重要的位置上?

三川玲:因為我覺得兒童閱讀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我覺得人最後肯定是要在腦袋裡裝有自己的思想, 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 不管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 你要生活下去。 如果一個人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 那他就可以隨時隨地取用世界上任何一個腦袋裡的智慧到自己的腦袋裡去。 無論你做哪行哪業, 我覺得都得取用這些智慧, 閱讀就是養成這樣一種取用的方式和習慣而已。

趙曉華:嗯, 我明白了。 那你覺得在兒童閱讀上, 有沒有什麼“道”層面的東西?比如你認為比較重要的原則?

三川玲:談到兒童閱讀的話,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 閱讀其實是一個生活方式, 它不是一種教育方式, 不是一門課, 不是學習。 如果小朋友喜歡書裡的東西, 他才會更愛閱讀,

而他讀得越多, 就會發現他知識的邊界越寬廣, 他就會更願意去讀書, 形成良性迴圈。 如果我們不在乎孩子的興趣和喜好, 讓孩子像學習一樣去閱讀的話, 可能一開始就打破了這個良性迴圈, 以至於我們後面談的所有這些閱讀的好處都沒有了。

趙曉華:所以說你覺得閱讀的目的不在於你讀的是什麼, 不在於是課內的還是課外的, 是小說還是非小說, 是人文的還是自然科學的, 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你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習慣是嗎?

三川玲:對對, 是從書裡面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的習慣。 書裡面可以得到所以你想得到的東西, 但是如果一個人是被迫去閱讀, 他就會不願意去取用書裡的東西。

趙曉華:對於小孩子來說尤其是這樣。 那你覺得熱愛閱讀的孩子,他的人生或者說未來,會不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性?

三川玲:首先我覺得閱讀是一種消遣行為,閱讀的孩子他會過得比較快樂。有時候我們去國外度假,會發現海灘上很多人,都會拿著一本書在那裡看。我覺得在海灘上刷手機太沒意思了,人生比較蒼白。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享樂的方式,這倒是其次,即使是從功利的角度,的確孩子在7歲之前,他的閱讀每上一個臺階,他在大概40歲的時候,年收入會增加5萬英鎊,相當於人民幣的6-7萬。

趙曉華:這個是科學研究證明的是嗎?

三川玲:對,這是英國一個科學研究證實的。那麼無論是虛的享受或情感上的目的,或者說是現實的物質收益來說,我認為閱讀是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方式。經濟下滑的時候,你會發現,閱讀跟看電影是最廉價的娛樂方式,閱讀本身就是個娛樂方式。

孩子其實比家長選書風險小

趙曉華:那講到讀什麼書,很多人會問到怎麼判斷一本書是好書,是不是值得讀,是不是值得給孩子讀?家長肯定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孩子多選到些比較值得讀的書。

三川玲:我的感覺是這樣,孩子的閱讀分兩個年齡段,一個年齡段是小朋友基本上沒有選擇的能力和欲望,是被動讀書的狀態,這個時候基本上是由家長來挑書的,這個時候可能家長覺得什麼書好就給孩子讀了。但我最近留意到在這個年齡段有些是特別特別不好的書。

我有天在淘寶上看到9塊9可以買我稱為四大外國名著的《安徒生通話》《伊索寓言》《格林童話》和《一千零一夜》,我就很好奇地把這些書都買了回來。它一套書在一個淘寶店裡一個月能賣兩三萬冊,那它一年的銷量應該在百萬級以上,那真的是超級暢銷書,說明很多家庭買了這種書。但買回來看就會發現,這些書基本都是閹割版的。

還有一種書教孩子怎麼養成好習慣,幫助孩子性格養成的書,書名就叫“好孩子應該乖乖聽話”“我要跟小朋友分享玩具”之類的,但仔細看這些書,裡面的教學方法完全是違背兒童教學規律的。這個其實就跟小時候那些沒有文化的婦女嚇唬小孩說,“你如果不怎麼樣員警就會來把你抓走”,兩者的內在邏輯是一樣的,這種書的破壞程度非常大,對小朋友肯定沒有效果的,而且還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這是其一。第二是這會讓小孩覺得讀書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是要被迫接受“員警要來抓我”這種過程的,這個很可怕。

之後孩子們到了能獨立閱讀的階段,我反倒覺得這塊可以放心一點,小朋友其實一點不傻的,能吸引他們的大部分都還可以,再加上國內的出版管理制度,色情、暴力還有我們特別介意的那些真的沒有。

通過出版社的把關,這個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現在8、9歲以上的孩子,自己去買的書,沒有大毒草,沒有剛才說的那麼可怕的東西,反而可以比較自由一點,尊重下他的自主性。

三川玲:我倒是有幾個選擇書的硬標準供家長參考。

標準一、看獎項。

一般先看圖書得了什麼獎。比如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凱迪克獎是圖書管理員評出來的獎,像英國的格林威獎,義大利的博洛尼亞獎,凡是大家知道的大獎,或者說這個獎你知道名字但不知道是什麼,可以去網上查一查。

中國的針對青少年的會有冰心圖書獎、豐子愷原創圖畫書獎,還新閱讀研究所的書單,都是很可靠的,新聞出版總署每年都會推薦一百本給青少年的書。這些書單裡的每本都是可以放心買的。這個是獎項類的書。很多人會問光看得獎的書會不會不夠,其實剛才介紹的那些獎項,滿足一個小朋友從0歲看到18歲,閱讀量是完全沒問題的。

標準二、看出版社。

同時還可以看出版社。出版行業每一個省的人民出版社裡面會有一個兒童編輯室,後來這個兒童編輯室就會分化出來,變成少兒社。每個省的少兒社基本上都在25年的歷史以上,一般這些少兒社出的書都沒有問題。

還有一些新的出版品牌,像愛心樹、蒲蒲蘭、蒲公英、耕林、童立方、小中信、小活字這樣特別有名的應該不會超過20種,大家認這些品牌也沒有問題。

標準三、看譯者。

如果是翻譯作品,一定要看譯者的介紹,如果譯者沒有介紹,很可能就是隨便拉一個人甚至是機器翻譯的,都有可能。

這三道篩一遍,如果三個標準都沒有滿足的,那我覺得這本書放棄了也沒有關係。至於說極少量的錯別字、紙張選擇的趣味、裝幀的品味,這些說起來太細碎,對家長挑選童書其實關係並不大,沒有必要在這上面研究太多。

趙曉華:你在給丸子選書的時候,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例。就是進口書,例如卡梅拉這樣翻譯過來的進口書,和本土的書的比例。

三川玲:這個我們在選書的時候沒有刻意去看,但是實際結果是國外的書多,本土的書少,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現在全世界幾乎百分之八十出版過的童書都已經引進到中國來了,而且我們的童書創作是發展得偏慢的一個國度,全中國對抗全世界,那顯然是國外的童書多過國內。再加上英美國家,它們的童書發展歷史比我們長得多,它們書比我們多得多那也是正常的,無可厚非,我覺得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情況。

三學齡前識字決不是一件壞事

趙曉華:說到親子閱讀,我指的是比較小的孩子的閱讀,我特別想知道你在給你女兒小丸子小時候做親子閱讀的時候,有什麼樣經驗或者故事跟我們分享呢?先說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吧。

三川玲:我開始得比現在流行的晚。我原先不知道一歲以內的嬰兒也可以看書,現在我知道了。差不多是丸子兩三歲之後我才開始給她讀書,那時候我也剛知道繪本很好,就給她讀繪本。

卡梅拉是她轉捩點的一本書。當時我每天晚上會給她放《不一樣的卡梅拉》的音訊故事,她特別愛聽,愛聽到差不多能夠背下來。當時我給下的是臺灣版的音訊,結果她居然會用臺灣腔來背卡梅拉。有一天我記得她大約三歲左右,望著窗外的大雪說了句,“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就這樣遠走高飛了”,是卡梅拉裡面的一句臺詞。

我突然意識到,她其實已經會背這本書了,那我不如把這套書買回來給她看,結果因為她會背那個文字,她就一個一個去對書上的字。小丸子就是這樣學會的認字。我覺得她閱讀的過程一點兒不費勁,稀裡糊塗就會了。因為我家不准用識字卡片,也不准教她認字,也不准考她字。

趙曉華:為什麼呢?

三川玲:因為我覺得沒必要啊。

趙曉華:為什麼你覺得沒必要呢?

三川玲:因為我覺得字是活的,它在一句話裡,自然就有它的意思,孩子也記得住它,用這種自然而然方式識字又快樂又輕鬆,又不容易忘。

而且我們中國字其實是很容易認的,因為是有大量的象形字和形音字,例如凡是跟樹木相關的都有個木字旁。中國的閱讀障礙發生得比國外低得多,是因為中國文字不是抽象的字母文字,孩子可以通過圖像、聯想各種記憶方式。現在美國人會用學中國字來治療閱讀障礙。

小孩子認字其實是很快的,一日千里。只要她知道那個意思之後,對應文字就很快,而如果是機械記憶的話很容易忘掉,過程也會很不高興、不愉快。

我記得大概她五歲時,奶奶找到了親戚送的被我藏起來的一套識字卡,她跑來跟我說,經過我考試,小丸子已經認識了兩千個字了。

我才知道她認識那麼多字了,但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我都不知道。

趙曉華:有家長會來問,我小孩都快上小學了,還不認識字怎麼辦啊?但小丸子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人完全可以不想著認字,就把字兒給認了。你覺得孩子是可以做到的?

三川玲:我覺得是可以的。如果說是要論方法的話,第一我覺得現在的繪本太過流行了。其實繪本是一個圖文結構的書,還是要分一大半精力去看圖,對於幫助孩子識字邁向獨立閱讀,其實是有一定程度干擾的。

而且我覺得現在流行的”一定不讓孩子在學前認字“的風氣,有點兒太絕對了。我們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在學前認字,但是他的識字敏感期來了,你也犯不著故意攔著是吧?

我覺得讀書的時候指讀一下,不管他眼睛是否看著你指的那個字,對他都是有幫助的。

另外,孩子的耳朵輸入其實也是一種閱讀,只是他是在用耳朵而不是眼睛接收,但他同樣在吸收東西,這時聽到的大量東西是在為他的大腦儲備內容做準備,之後他在對應文字的時候就會很容易識字了。

識字的最大意義是邁向獨立閱讀,他能獨立閱讀後就不用受我們控制了,不一定要聽電臺也不一定要媽媽摟著他閱讀,那個時候他的內在動機就會出來。

趙曉華:親子閱讀就是這樣一個有聽、有看也有兩者結合的一個過程。那你覺得有沒有必要去仔細研究這背後的一套邏輯或方法?比如應該怎麼樣去跟孩子讀,才能讓他更快地學會認字?要把認字當成親子閱讀很重要的目的去做呢?還是不用太在意這個,而是親子閱讀有它更好的收益和目的?

三川玲:識字這個東西,家長有他現實的考量,因為大量的孩子在學前把字認了,以至於如果不認字的孩子讀小學,會讓老師很為難,有可能全班同學都得等這個孩子。

但我女兒上的小學有很多家長是像我一樣,沒有專門去認字的,老師出的一年級考試題是有圖的,看那個圖就能明白老師究竟是要她們幹什麼,讀得懂題。

趙曉華:哦,這個老師好貼心。

三川玲:對對,後來那個老師跟我說,她發現提前學的孩子,後勁兒都不足,所以她鼓勵不要提前學。如果你的孩子讀的小學都像我女兒的那個小學那樣,我認為識字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完全不需要專門拿出來學習。

小朋友只要是在鬆弛的狀態,認字都會很快的。反而是在考試、很著急、父母覺得一定要在某個階段完成某個事的時候,他會特別慢,因為這個時候他完不成這麼多東西,他大腦要匹配的東西太多了,而且他也要選擇容易一點的或者他吸收起來更舒服的途徑,這個途徑如果他覺得不太舒服就會慢一點,或者你越逼他,他有逆反心理,他更不願來幹這個事兒。

你認識一個不識字的人嗎?不認識是不是?說明誰都會認識字的,早一點晚一點而已。它不著急,不會因為不識字就存在知識的鴻溝,不會說因為她不識字就成了另外一個小孩,產生另外一個命運,我覺得這個不成立的。

閱讀的本質,是理解力。我理解很多很多東西,在於我掌握了大量的背景知識。

比如,人家說一個PM2.5,這兩個字母和兩個數位你都認識,但是你很可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你不知道是霧霾,不知道大氣污染相關的知識,你就看不懂一篇關於PM2.5的文章。儘管裡面的每個字你都認識,但就是看不懂。

所以,識字跟閱讀能力是兩回事,但是,有可能一個孩子根本就不認識一個字,或者只認識寥寥的幾十個字,但是他可能通過跟父母聊天,聽廣播看紀錄片,他就知道了大氣污染的各種事兒,他就能頭頭是道地跟你聊環保的各種問題,還勸父母少開車之類的,那這樣的孩子難道因為他不識字你就說他沒文化嗎?你就說他沒有閱讀理解能力嗎?不是的,所以我說這是兩回事。

肆全民都重視閱讀未見得是個好事

趙曉華:那剛才談到你給小丸子做親子閱讀,並沒有從特別特別早開始,那你同意這種觀點嗎?就是說兒童閱讀是可以從零歲開始的?

三川玲:我同意,因為研究發現嬰兒對閱讀是有反應而且有愉悅感的。而且我覺得無妨,因為嬰兒有那麼多時間要打發,看看書也挺好的。作為一種消遣,我覺得也抱著消遣的心態就好了。

趙曉華:那應該給他們讀些什麼?我覺得可能讀一些特別簡單童謠類的東西會比較好些吧?

三川玲:對對,童謠,還有看黑白、色彩和形狀特別簡單的。因為他們正是還在對世界形成概念的時候,干擾項太多,就會沒法形成一個概念,對他來說會有巨大的困擾。色彩非常純粹,形狀很清晰,三角形就是三角形,紅色就是紅色,不要讓他知道這是暗紅色,因為他建立概念會建立得很累。因為他要先把大概念建立了才能建立多層次的概念。大量的,還是給嬰兒看一些“分不清是玩具還是書”的那種玩具書吧,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玩樂,這有利於建立孩子對閱讀的第一印象,千萬不要把嬰兒閱讀做成早教了。

趙曉華:我有一個感受,就是在全民都特別重視閱讀的情況下,有的時候是不是有點過於重視?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應該重視閱讀,而是有時候太過於糾結在一些技術性細節裡,比如說什麼時候該給孩子看什麼樣的書。有時候我就在想,其實是不是他覺得舒服就可以,只要孩子不反對,喜歡就可以了?

三川玲:對,閱讀現在被重視得這麼厲害之後,有時候反正我覺得有些風氣可能不太好,比如說,為了強調閱讀這件事情很重要,很專業,以至於父母常常覺得自己耽誤了孩子,起步得太晚了;更多的家長會跟孩子親子閱讀的時候如履薄冰,老覺得自己不專業,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要去培訓一下考個證才敢去跟孩子親子閱讀。我覺得甚至有些閱讀機構甚至以”專業“的名義剝奪了父母給孩子閱讀的權利,必須要去某個圖書館、繪本館,某個閱讀課,孩子的閱讀才不會錯,才沒有被誤導。(當然,也有一些教育機構把跟孩子出去大自然爬個山,甚至在家裡玩個遊戲都弄得很”專業“,專業到父母只能把孩子送去專業機構遊戲、玩、閱讀,家長只配在門口一遍刷手機一邊等著。)

我特別不喜歡一些”專業“的閱讀機構閱讀為了把閱讀顯得如此“專業”,甚至把閱讀弄成戲劇、手工課、表演課或者唱歌課。戲劇我覺得還有一點關聯,但是還是遠了一點。

有一天我女兒問了我一個問題,特別有意思。她讀小學了,有一天她說,有些同學可以表演唱歌、有些可以跳舞、有些可以演講、有些可以幹嘛,她說,媽媽我最擅長和最愛的事情就是閱讀,我怎麼表演呢?”

我想了很久,她就是享受看書的樂趣,她表演戲劇的確也表演得不好。我就覺得,有時候過於看重閱讀就把閱讀表演化了。據我自己觀察,凡是那種在閱讀表演方面做得好的孩子,其實他的閱讀並不好。

趙曉華:雖然閱讀可能跟樂曲、戲劇可以結合,但是好像結合得太多的話,就有點偏離閱讀的本質了。

三川玲:對,就扯得太遠了,其實大家無非就是想安安靜靜看點書,不想搞那麼多東西。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傾向。

另外我覺得,把閱讀看得太重要的話,我覺得會對有些小孩造成傷害。剛才我說了,閱讀是取用知識、或者說是取用智慧的一種方式,但是不是只有閱讀這種方式才能取用智慧呢?大家可能都知道的,約伯斯、理查·布蘭森,就是維珍的創始人,他們是閱讀障礙患者,他們小時候連書都看不進去,但是不妨礙他們去創造那麼大的事業。

有的小孩天生就喜歡大自然,能從大自然中學到很多東西,有的就喜歡瘋跑,或者有的就喜歡逛逛科技館看看恐龍之類的,他可能真的沒那麼喜歡拿著一本書在那兒讀,但是不見得他就停止了取用知識、取用智慧的道路,我覺得如果過分地強調閱讀會讓不擅長從閱讀這種方式取用智慧的孩子找不到存在感和價值感。而且,會泯滅他們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伍孩子愛看淺薄的書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趙曉華:我覺得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孩子喜歡的書跟家長喜歡的書不是一類的,就是孩子選的書,我們可能看不上。

三川玲:嗯,這個矛盾是真實存在的。的確小朋友喜歡看的書我們可能看不上眼,的確從圖書的價值來看會低些。

趙曉華:比如說漫畫,很多小孩子會喜歡看漫畫。

三川玲:對吧?你們家小孩子喜歡看漫畫書嗎?

趙曉華:她很喜歡看!我也相信有好的漫畫,剛開始時我是抱著一個順其自然的態度,覺得漫畫書也是書,只要她喜歡看就行。但是我發現她太喜歡看漫畫書了,我現在在想要不要引導她看其他類型的書。

三川玲:我們家存在同樣的問題,就是有時候我特別推薦的書,我都能說服很多讀者來喜歡這樣的書,但是我們家小丸子經常只是看一眼,然後轉手去拿起一本桂寶或者阿衰,還經常是在賣報刊、賣零食的攤上買的,都不是在書店買的。

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淺薄輕鬆,而不是深刻,我自己也是。

我先生經常對我和小丸子非常生氣,因為他有時候經常下載一些很好的電影,既有教育意義,又很好看,然後我們就說,等會等會,等我先看完這集《奇葩說》再說,看完這集中國好聲音,就是看一些綜藝節目或者看完一些簡單的電視劇再說……但是,摸著良心說,如果我們真正地聽從小丸子爸爸的要求去看BBC的中國故事,我們看的過程也很快樂,看完之後我們一家人還會討論很久。但我們就是老開不了這個頭,覺得這個事情太正式了,看兩眼《奇葩說》,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那看書也是這樣子,漫畫和流行小說會輕鬆一些,容易開頭一些。

我們家小丸子還有一個問題是除了特別愛看漫畫之外,她還很愛看她看過的書。有些幼稚園的書她都一看再看。

我後來發現人其實對於不熟悉的有一點兒門檻和難度的東西,他心裡還是要做一點兒心理建設去看這個,但是看完新的好書之後他那種巨大的滿足感是很強烈的。

這裡我有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一個家長說她帶小朋友逛書店,有個原則就是買一本孩子喜歡的書,再買一本家長推薦的書,我覺得這是一個平衡。

另外就是家裡面充滿了篩選過的書,孩子無聊的時候就能抓起來看一看。只要孩子不看電視不打遊戲,閱讀其實是孩子比較喜歡的消遣方式。我女兒經常稀裡糊塗就看了一些大人的書,比如余華的《活著》,還有偏學術的《心理學的40項研究》,最近還看了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我跟她爸爸因為《親密關係》一書討論得快吵起來的時候,她出於好奇也跟著看了看。

另外我喜歡用睡前閱讀的時間讓她看我想給她看的書。

我跟小丸子有一個時間是睡前閱讀,她很喜歡我給她讀書,那這個時候我就會去給她讀我認為她該看的書,每天十幾二十分鐘這樣,我覺得很有用。比如說最近一兩年我一直在給她讀的一套書是《吳姐姐講歷史故事》,我們倆每次讀完之後就會有評論,比如奸臣就是該死啊,你就會發現有很多正能量的結尾,比如說古時候就算當個皇后、公主也不如當一個普通女孩幸福和自由,你就會跟她開始討論女性的權益和自由究竟是怎麼回事。

有時候會讀到比如說嚴嵩,為了爬上高位,做種種令人不齒的行徑,不計手段不計代價去取得人生的成功,而且直到他八九十歲了還沒有被揭穿,壞人沒有得到相應的報應,但到最後,我記得嚴嵩被打倒的時候我們家小丸子高興壞了,我們是連讀了三十多分鐘才讀到那一章,本來是早就該結束了,但小丸子堅持要讀完。知道他被打倒後,小丸子好高興,在床上跳起來了!

那像這種歷史故事,你可以知道很多道理,他慢慢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人。我覺得她現在在她們班裡算是一個蠻正直的小孩,跟讀這些思想價值還是比較高的書有關係。

我自己特別喜歡的接力出版社出的《萬物簡史》、《國富論》,就是它們把人類出版最重要的一百本著作,做成青少版的書,然後小丸子也不願意看啊,哪個小孩子可能都不願意看《國富論》。

然後我就每天晚上給她讀,結果她就很喜歡經濟學。

你知道嗎?《國富論》之前我沒讀過,《吳姐姐講歷史》我也沒讀過,但是通過跟她讀,我自己也提升了很多,我覺得這是一個兩個人共同成長的過程。

趙曉華:我覺得你說的這個特別重要。其實有很多小孩子讀過的書,我們確實是沒有讀過。我最開始在親子閱讀的時候覺得,我是全心在為孩子付出,但是後來我發現這個過程我好享受,而且我自己也學到好多東西。

三川玲:對,有時候我給小丸子買一套書,然後我自己越看越喜歡。我小時候沒看過《愛麗絲夢遊仙境》。

趙曉華:我也沒看過,我看過的就是那種簡裝版,幾句話講完了的那種。

三川玲:對對,我給她買的那個版本是98元一本的那種,特別美特別好。看完之後我就求她說“你能不能陪我一起看,我太喜歡了!”她也會有她特別喜歡的書求我看,如果我答應了她要在某個時間之前看完,如果我沒看完她就不讓我吃飯的。她會說“你還沒看完,所以你不能吃飯。”所以我會去把那本看完。所以我會用這種條件要脅她,讓她把某本書看完了,我們再去幹某件事情。

趙曉華:那我總結下。一個是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親子互動特別特別重要,並不是只有孩子才能從這個過程中得到收穫,交流、互動、討論本身就是一個特別美好的過程。還有一點就是說,即使孩子已經會自主閱讀了,並不就是說親子閱讀就結束了,似乎親子閱讀還可以走很長時間。

三川玲:是,可以走很長很長時間,甚至可以一直討論下去。有時候我會收到家長的問題,就是 問我孩子明明自己會認字了,明明每個字都認識,還要叫我閱讀。我就會勸這個家長,趁他還那麼愛你,你就多讀點吧。我們家小丸子有時候就懶得等我了,她自己看得快,嫌兩個人讀得慢,就自己去看了,她現在閱讀速度特別快。如果她還願意讓你給他讀,就趕緊讀吧。反正這段時間也沒多長。

趙曉華:對,就好像小的時候有些家長不願意抱小孩,其他老人就會說,你就抱吧,也沒有多長時間可以抱了,馬上他就不願意讓你抱了。

陸閱讀題其實可以有標準答案

趙曉華:還有個偏技術性的問題,剛才說到討論,其實我覺得討論是在閱讀裡面特別特別重要的一部分,對於普通家長來說,你能不能總結出一些什麼樣的東西,就是你跟丸子會進行什麼樣的討論?是會討論你喜不喜歡書中的人物?還是會討論書中的具體情節走向?你會怎麼樣去引導這個討論?或者說你根本就沒有去引導,它就是自然發生的?

三川玲:很多時候是自然發生的,但是上次我跟法國的哲學家奧斯卡·柏尼菲聊天,我專門問過。我發現他很擅長提問題,然後我看他那一套兒童智慧哲學書,就發現他一個一個的問題會讓你想那麼那麼多,就覺得提問是有藝術的。我問他“你能不能教我一點技術?你這裡面肯定有技術。”他教我的其中一點就是問開放性的問題,就是說,孩子的答案不是“是”或者“不是”。不能問“請問這個書是紅色還是綠色的啊?”“這個書名是什麼啊?”這種不叫提問,叫無效問題,因為它的答案是固定的。

有很多孩子很討厭父母在親子閱讀的時候問他問題,在於父母問了大量這種有確切答案的問題,最後孩子只能回答這個答案。他就覺得,自己會認字答案在那裡,為什麼要讓我答,感覺就是在檢查自己有沒有讀過,小朋友很反感,而且會限制孩子的思路,我們想通過提問達到的目的完全都沒有達到。

多問為什麼,比如問“看見什麼了?”“這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子?”“為什麼它會在這裡呢?”如果孩子有一些很古怪的答案,也沒有關係。

還可以猜,比如問孩子,為什麼這裡會出現這個?你給我一個答案,我也給你一個答案,這樣就可以進行下去,因為他會帶著懸念去讀書。我說我經常問我們家小朋友“你覺得這個怎麼樣?”她會回答我說“不知道”。奧斯卡說你們要約定一個規則,就是每個人都不能說“我不知道”,哪怕我說一個很荒唐的答案,也不能說不知道。我回去試了一下,發現非常有用。

總結一下,提問和討論的技巧有:是不問確切答案的“是”或“不是”“你認為對還是錯”這類問題,而是問開放的;不能說“我不知道”,但可以隨便說荒唐的答案的時候,其實是在鼓勵孩子天馬行空地尋找可能性。

趙曉華:我發現了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就是課內閱讀,尤其是考試考閱讀的時候,跟你說的這些完全是反過來的。它課內提的問反而是要你有明確答案的,或者是這個資訊在第幾段要你找出來,或者是這段說明了什麼,有一個明確答案在裡面。或者是看起來是開放性問題,但是實質上還是有一個明確答案等著你。好像課內閱讀不是很鼓勵這種特別開放性思維,那你覺得這種是要拿到課外閱讀去補充呢?還是我們要針對課內閱讀和考試讓孩子去學習中心思想,去段落裡找資訊等實用性技巧?

三川玲:其實我仔細看過閱讀的題,現在我們家長或者很多言論有點妖魔化我們的課內閱讀題,它的有些東西其實還是有效的。我覺得老師在教育的時候,可以多一點耐心。比如在總結中心思想的時候,“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這絕對是一個開放性問題,不應該有正確答案的。但是為什麼閱卷老師會有一個正確答案,或者說這個得三分,那個得五分呢?或者我們再這樣想,其實答案裡面肯定是有高明一點或水準低一點的回答。

那麼,根據水準高低得分不一樣,我覺得這個是可能的啊。我們寫論文最後評判分數,不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評判的嗎?那回過頭來我覺得老師就可以多給一點耐心,哪怕天馬行空的問題,哪怕愚蠢的答案,它也讓孩子敢展示出來。可能整整一節課我們只回答一個問題,讓孩子們分組討論,因為只要四五個孩子們在一塊,他們就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了。這個小組會討論出最後要出示的三個答案,他們可能有五個答案,但老師說了只能展示其中三個,那勢必他們要PK掉兩個答案是不是?那在PK過程中,孩子就知道了,另外兩個答案是水準低一點點的。

比如四個小組每組都上來展示答案,肯定會看到12個答案是有梯次的。有些的確全班同學和老師都會覺得“這水準真高”,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漸漸就會知道水準高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樣的,他的觀點怎麼來的。

其實我們給一點點耐心,孩子們可能就能得到可能無論是老師、孩子,還是社會各種思想人士們認為水準高的答案,我覺得我們是做得到的。美國的教育我們經常很羡慕的不就是這樣嗎?就多給了一點時間,多給了一點空間,並不見得美國就鼓勵那種叛逆或者甚至說甚至叛逆到愚蠢的答案,他同樣得出的答案很多可以放在我們的應試教育框架裡面,那個答案我覺得也是高明的,我們也會給高分,是不是?

趙曉華:對,就是這個推導的過程可以很多元化。可以不是說這就是正確答案,你可以照著這個寫。

我記得我去給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上課的時候,我就讓他們七個孩子去發表對一本書的見解,他認為這本書怎麼樣之類的。最後我不是給這七個孩子打分,也不發動其他孩子來給這七個孩子打分,我只是讓孩子們分成了七個小組討論,每個小組要負責找出其中一個小朋友的優點。

然後,你就會發現有些小朋友熱心地把7個小朋友的優點都找了一遍,挨個去表揚。這七個小朋友當然當時心情就覺得倍兒好,被表揚得特舒服。

第二次我去給他們上課的時候,再有7個小朋友上來的時候,他們的水準大幅度提高。他們把上一次提到的優點幾乎都吸收了。比如,他們上次總結出來的,PPT的字要少,這樣你就不用照著讀;圖要漂亮,要流暢;講故事要怎麼講……那些孩子都會了,而且他們全都是自我學習的,我只是給他們創造了一個討論的環境而已。

趙曉華:而且他們總結出的這些點好像跟我們想要他們知道的點是一樣的。

三川玲:對,一樣的。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只是有一點慢而已。對小朋友我覺得花一點兒時間,甚至花一兩個月的課程去做這個事情,到最後小朋友的進步是很明顯的。甚至他學到的這些本事可以到六年級、初中、大學都可以用,這樣你就會覺得很划算。

柒我最後悔的事情是沒有做好孩子的英語啟蒙

趙曉華:現在強調英文閱讀的人也比較多嘛,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有很多人覺得英文閱讀太多了,以至於我們把老祖宗的語言都忘掉了。你覺得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講,怎麼去平衡不同語言間的閱讀?你跟丸子在家裡是怎麼做的?

三川玲:我們家做得不太好。其實是因為我的英語不太好,我還不能輕易地承認我的英語不好導致了一些人生的不如意,我反而找了一些理由來證明英語不好也可以過得很好之類的,但其實這對孩子是有點不負責任的。

雖然說丸子即使英語水準像我一樣不太好,長大了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但我依然覺得,她明明可以學好,她才那麼小,甚至我現在明明也可以再學好。我設想的理想的狀態是這樣子的,小語種的我們不談,但是我覺得英語國家的書,應該一開始就讓她讀原版,也犯不著翻譯,也犯不著去挑剔譯文的版本。

我現在也在嘗試用故事性很強烈的東西來跟她一起學習英語,當然我還沒看到很確切的效果。

在我家,書以外國書為多,只不過翻譯成了中文,那老祖宗的東西顯然占的分量不夠。前不久我們童書媽媽專門做了中國原創書單的整理工作,就是現在中國的原創本土童書出了什麼。

我為什麼要做這個?其實是有一個特別好笑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國際學校的校長跟我說,他們學校的小孩到了小學4、5年級的時候,出現了很可怕的現象,他們幾乎不看中文書,而且連說中文都說不利索,基本上不能讀寫。但他們是中國人,讀的是雙語學校。

所以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原創書單,然後我發現一個非常可喜的事情是,其實我們現在的原創書,已經到達了能支撐起孩子的母語閱讀量的水準。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品質,其實是支撐的了的,而且現在還有大量的作者在不停地創作。

從這個書單裡選書來看,我覺得不會耽誤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不耽誤我們成為一個世界公民。

畢竟我們是中國人,同時也是地球人是不是?地球人多掌握一門語言去跟別的地球人溝通,我覺得這有什麼壞的呢?但是也不妨礙你跟中國人溝通,我認為它應該是雙線發展的。

現在有時候他們還叫我翻譯詩歌,因為我翻譯了米斯特拉爾的一首詩之後,有好幾個出版社來請我翻譯。當我翻譯的時候,我深深地覺得原語言的美妙,翻譯時還是有損失。

趙曉華:是的,因為語言有很多不可譯性。有些譯出來可能也很好聽,但是原文的那個優美你已經感受不到了。

三川玲:對,比如像李白的詩歌翻譯成英文,反正我看了幾個譯本,我覺得很想勸他們外國人學中文。我前不久還勸法國哲學家奧斯卡學中文,他很喜歡老子的道德經,然後我跟他說“你學學中文,你的感受會完全不一樣”。

在親子閱讀這件事上,

男人比女人更純真

趙曉華:我們都知道白老師是一個非常強大、非常有作用的父親,那你覺得對於兒童閱讀來講,父親的作用是不是也是無可替代的,而不光是帶娃玩什麼的。

三川玲:在上海讀書會,有一個會員說,我有時候對我老公很生氣,他每次跟我們家小朋友玩的時候,他都是真的在那兒玩,沒有在玩裡面進行教育和學習。我說你跟你們家孩子在一起是什麼樣?她說我跟我們家小朋友肯定是寓教於樂的,我會跟他一邊玩的時候一邊學習的。然後她說,但是,我的小朋友就不跟我玩兒。

趙曉華:太有意思了。

三川玲:她覺得她老公做的事情是無效的,浪費時間的,但是她的小朋友就不願意跟她一起玩兒。然後我就想到父親的作用。首先,現在很多都說是喪偶式育兒,其實我覺得父親能回來玩兒,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趙曉華:好吧,雖然這個底限有點低,但是能夠明白你背後的意思,就是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三川玲:是是,而且我突然覺得,因為我們的媽媽太在乎玩、閱讀以及一切事情的功利目的,就是我要讓小朋友進步。其實我們的媽媽們,在爸爸同時有時間的時候,在一步步喪失了我們的主權,你發現了嗎?我現在深深地發現小丸子就是讀書也更願意跟爸爸一起讀,不願意跟我讀。因為我時不時地就會說“小丸子,你不覺得這個怎麼怎麼樣嗎?”

趙曉華:就是想多融入一點教育的東西在裡面。

三川玲:對對,就是想讓她多理解一些東西。但是我覺得這種功利心的驅動使得孩子會離我遠,如果我再利慾薰心一點,她會離我更遠。她就跟她爸爸在一起。

回過頭來看,爸爸做的是不是反而是正確的呢?

首先我覺得一個家庭裡面更重要的是兩個人感情好,感情不好什麼都往下談不了,是吧?如果為了幹一個事兒把感情都破壞了怎麼辦呢?這是第一個。

另外一個,我覺得男性非常了不起,就是在育兒這件事上我覺得男人其實比女人更純真,他們保留孩子的狀態更多,這個時候我覺得男人愛跟小朋友讀什麼書就讀什麼書吧。

首先他願意回來,願意回來的爸爸會輕易地發現,如果選擇跟孩子讀書,其實是比較方便地打發時間的方法。

我給他們提供了幾種方法,一種是玩遊戲,一種是到戶外去玩,一種是看書,一種是看電影,不然你就得想一些新的方法,很難想啊,所以他會不難發現,讀書是一個不用怎麼想的方法。

趙曉華:那爸爸讀的跟媽媽讀的會有不同嗎?

三川玲:那肯定不同哇!我記得《朗讀手冊》裡有一句話讓我很受啟發:如果你不感冒,怎麼會傳染感冒給你的孩子呢?

你如果不愛讀書,孩子怎麼可能愛上讀書呢?如果你一邊打麻將一邊對孩子說“讀書很重要,快去讀書”,他不可能聽進去的。

但是你對這本書不是非常非常愛的話,孩子不會感受到這本書有多好的。同樣,如果父親不是很愛這本書的話,這個媽媽和我們這些閱讀推廣人說這個書有多好,沒有說到父親的心坎裡壓根兒沒有用。

人家已經是成年人了,而且通常我們找的先生,水準都會比我們高一點兒,那麼相信他們的水準嘛,相信他們的選擇。我覺得這種信任感給到他們後,他們愛讀啥書讀啥,只要他們願意回來給孩子讀書,我覺得就心滿意足了。

趙曉華:而且父親跟母親選書的標準,肯定也是不一樣的,對吧?

三川玲:對!

趙曉華:我們可能會融入其他的東西進去,比如是不是符合他的年齡,是不是這個那個的。想了半天,選擇了幾本書。那爸爸可能就隨便找一本,覺得這本書挺好,就讀了這本。

三川玲:對,而且父親讀書的方法和母親讀書的方法很不一樣。母親經常還要練習下自己讀得抑揚頓挫的。很多家長可能一到給孩子讀書,就變得特溫柔,我有時候覺得特別肉麻。

趙曉華:都變成了媽媽腔。

趙曉華:我曾經也經歷過你說的這個母親的問題。我曾經很鬱悶,覺得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做了這麼多事情,孩子反而跟爸爸還玩兒得更好。但後來意識到這個區別可能是因為一個相處時間多,一個相處時間比較少,相處時間比較少的他反而覺得這個事情比較簡單。另外他不用去操心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到底要怎麼樣寓教於樂,但孩子是需要這種簡單純粹的陪伴的。

三川玲:是,而且世界上真的沒有一種樂趣是沒有教育意義的,是不是?

趙曉華:這句話聽上去好像是格言。

三川玲:謝謝你啟發我,對,沒有一個事情是真正快樂卻沒有教育意義的,它會自己展現出來的。

趙曉華:所以你建議其他母親,是不是還是應該適當地讓出一部分跟孩子親密的時間和權利給父親?

三川玲:而且父親剛開始做的時候,也許態度也不好,也許做得就不如你意,但你一挑剔之後,他就順理成章地把權利轉給你了,但他同時把責任和負擔也全部給你了,我覺得會越來越囧。信任你挑中的男人不會做讓你失望的事兒,是吧?信任他就好了。

趙曉華:嗯,對,而且還多誇誇。

三川玲:對,多誇誇。自從朋友送了本最簡單的西餐畫冊之後,有一天他說“我要做個西餐”,的確做得挺難吃的,然後我們都誇他。他就現在每天晚上都做西餐,進步非常大。

趙曉華:所以不光是對兒童閱讀,各種家事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

三川玲:是,各種家事,我覺得都給他權利,鼓勵他進步。只表揚他努力跟進步的部分就好了。

趙曉華:這跟育兒也是有點像的,對吧?

三川玲:對,這是相通的,跟老人家相處用也可以用這一招。

___END___

作者簡介

趙曉華: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中國女性EZFM主持人,自媒體公號“曉華親子英語”榮獲搜狐母嬰優秀自媒體人“白玉蘭獎”。

童書媽媽:熱愛新觀念,懂得新方法。百萬新生代家庭信任的家教參考。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敬請聯繫:ts-mama@qq.com

那你覺得熱愛閱讀的孩子,他的人生或者說未來,會不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性?

三川玲:首先我覺得閱讀是一種消遣行為,閱讀的孩子他會過得比較快樂。有時候我們去國外度假,會發現海灘上很多人,都會拿著一本書在那裡看。我覺得在海灘上刷手機太沒意思了,人生比較蒼白。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享樂的方式,這倒是其次,即使是從功利的角度,的確孩子在7歲之前,他的閱讀每上一個臺階,他在大概40歲的時候,年收入會增加5萬英鎊,相當於人民幣的6-7萬。

趙曉華:這個是科學研究證明的是嗎?

三川玲:對,這是英國一個科學研究證實的。那麼無論是虛的享受或情感上的目的,或者說是現實的物質收益來說,我認為閱讀是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方式。經濟下滑的時候,你會發現,閱讀跟看電影是最廉價的娛樂方式,閱讀本身就是個娛樂方式。

孩子其實比家長選書風險小

趙曉華:那講到讀什麼書,很多人會問到怎麼判斷一本書是好書,是不是值得讀,是不是值得給孩子讀?家長肯定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孩子多選到些比較值得讀的書。

三川玲:我的感覺是這樣,孩子的閱讀分兩個年齡段,一個年齡段是小朋友基本上沒有選擇的能力和欲望,是被動讀書的狀態,這個時候基本上是由家長來挑書的,這個時候可能家長覺得什麼書好就給孩子讀了。但我最近留意到在這個年齡段有些是特別特別不好的書。

我有天在淘寶上看到9塊9可以買我稱為四大外國名著的《安徒生通話》《伊索寓言》《格林童話》和《一千零一夜》,我就很好奇地把這些書都買了回來。它一套書在一個淘寶店裡一個月能賣兩三萬冊,那它一年的銷量應該在百萬級以上,那真的是超級暢銷書,說明很多家庭買了這種書。但買回來看就會發現,這些書基本都是閹割版的。

還有一種書教孩子怎麼養成好習慣,幫助孩子性格養成的書,書名就叫“好孩子應該乖乖聽話”“我要跟小朋友分享玩具”之類的,但仔細看這些書,裡面的教學方法完全是違背兒童教學規律的。這個其實就跟小時候那些沒有文化的婦女嚇唬小孩說,“你如果不怎麼樣員警就會來把你抓走”,兩者的內在邏輯是一樣的,這種書的破壞程度非常大,對小朋友肯定沒有效果的,而且還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這是其一。第二是這會讓小孩覺得讀書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是要被迫接受“員警要來抓我”這種過程的,這個很可怕。

之後孩子們到了能獨立閱讀的階段,我反倒覺得這塊可以放心一點,小朋友其實一點不傻的,能吸引他們的大部分都還可以,再加上國內的出版管理制度,色情、暴力還有我們特別介意的那些真的沒有。

通過出版社的把關,這個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現在8、9歲以上的孩子,自己去買的書,沒有大毒草,沒有剛才說的那麼可怕的東西,反而可以比較自由一點,尊重下他的自主性。

三川玲:我倒是有幾個選擇書的硬標準供家長參考。

標準一、看獎項。

一般先看圖書得了什麼獎。比如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凱迪克獎是圖書管理員評出來的獎,像英國的格林威獎,義大利的博洛尼亞獎,凡是大家知道的大獎,或者說這個獎你知道名字但不知道是什麼,可以去網上查一查。

中國的針對青少年的會有冰心圖書獎、豐子愷原創圖畫書獎,還新閱讀研究所的書單,都是很可靠的,新聞出版總署每年都會推薦一百本給青少年的書。這些書單裡的每本都是可以放心買的。這個是獎項類的書。很多人會問光看得獎的書會不會不夠,其實剛才介紹的那些獎項,滿足一個小朋友從0歲看到18歲,閱讀量是完全沒問題的。

標準二、看出版社。

同時還可以看出版社。出版行業每一個省的人民出版社裡面會有一個兒童編輯室,後來這個兒童編輯室就會分化出來,變成少兒社。每個省的少兒社基本上都在25年的歷史以上,一般這些少兒社出的書都沒有問題。

還有一些新的出版品牌,像愛心樹、蒲蒲蘭、蒲公英、耕林、童立方、小中信、小活字這樣特別有名的應該不會超過20種,大家認這些品牌也沒有問題。

標準三、看譯者。

如果是翻譯作品,一定要看譯者的介紹,如果譯者沒有介紹,很可能就是隨便拉一個人甚至是機器翻譯的,都有可能。

這三道篩一遍,如果三個標準都沒有滿足的,那我覺得這本書放棄了也沒有關係。至於說極少量的錯別字、紙張選擇的趣味、裝幀的品味,這些說起來太細碎,對家長挑選童書其實關係並不大,沒有必要在這上面研究太多。

趙曉華:你在給丸子選書的時候,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例。就是進口書,例如卡梅拉這樣翻譯過來的進口書,和本土的書的比例。

三川玲:這個我們在選書的時候沒有刻意去看,但是實際結果是國外的書多,本土的書少,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現在全世界幾乎百分之八十出版過的童書都已經引進到中國來了,而且我們的童書創作是發展得偏慢的一個國度,全中國對抗全世界,那顯然是國外的童書多過國內。再加上英美國家,它們的童書發展歷史比我們長得多,它們書比我們多得多那也是正常的,無可厚非,我覺得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情況。

三學齡前識字決不是一件壞事

趙曉華:說到親子閱讀,我指的是比較小的孩子的閱讀,我特別想知道你在給你女兒小丸子小時候做親子閱讀的時候,有什麼樣經驗或者故事跟我們分享呢?先說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吧。

三川玲:我開始得比現在流行的晚。我原先不知道一歲以內的嬰兒也可以看書,現在我知道了。差不多是丸子兩三歲之後我才開始給她讀書,那時候我也剛知道繪本很好,就給她讀繪本。

卡梅拉是她轉捩點的一本書。當時我每天晚上會給她放《不一樣的卡梅拉》的音訊故事,她特別愛聽,愛聽到差不多能夠背下來。當時我給下的是臺灣版的音訊,結果她居然會用臺灣腔來背卡梅拉。有一天我記得她大約三歲左右,望著窗外的大雪說了句,“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就這樣遠走高飛了”,是卡梅拉裡面的一句臺詞。

我突然意識到,她其實已經會背這本書了,那我不如把這套書買回來給她看,結果因為她會背那個文字,她就一個一個去對書上的字。小丸子就是這樣學會的認字。我覺得她閱讀的過程一點兒不費勁,稀裡糊塗就會了。因為我家不准用識字卡片,也不准教她認字,也不准考她字。

趙曉華:為什麼呢?

三川玲:因為我覺得沒必要啊。

趙曉華:為什麼你覺得沒必要呢?

三川玲:因為我覺得字是活的,它在一句話裡,自然就有它的意思,孩子也記得住它,用這種自然而然方式識字又快樂又輕鬆,又不容易忘。

而且我們中國字其實是很容易認的,因為是有大量的象形字和形音字,例如凡是跟樹木相關的都有個木字旁。中國的閱讀障礙發生得比國外低得多,是因為中國文字不是抽象的字母文字,孩子可以通過圖像、聯想各種記憶方式。現在美國人會用學中國字來治療閱讀障礙。

小孩子認字其實是很快的,一日千里。只要她知道那個意思之後,對應文字就很快,而如果是機械記憶的話很容易忘掉,過程也會很不高興、不愉快。

我記得大概她五歲時,奶奶找到了親戚送的被我藏起來的一套識字卡,她跑來跟我說,經過我考試,小丸子已經認識了兩千個字了。

我才知道她認識那麼多字了,但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我都不知道。

趙曉華:有家長會來問,我小孩都快上小學了,還不認識字怎麼辦啊?但小丸子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人完全可以不想著認字,就把字兒給認了。你覺得孩子是可以做到的?

三川玲:我覺得是可以的。如果說是要論方法的話,第一我覺得現在的繪本太過流行了。其實繪本是一個圖文結構的書,還是要分一大半精力去看圖,對於幫助孩子識字邁向獨立閱讀,其實是有一定程度干擾的。

而且我覺得現在流行的”一定不讓孩子在學前認字“的風氣,有點兒太絕對了。我們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在學前認字,但是他的識字敏感期來了,你也犯不著故意攔著是吧?

我覺得讀書的時候指讀一下,不管他眼睛是否看著你指的那個字,對他都是有幫助的。

另外,孩子的耳朵輸入其實也是一種閱讀,只是他是在用耳朵而不是眼睛接收,但他同樣在吸收東西,這時聽到的大量東西是在為他的大腦儲備內容做準備,之後他在對應文字的時候就會很容易識字了。

識字的最大意義是邁向獨立閱讀,他能獨立閱讀後就不用受我們控制了,不一定要聽電臺也不一定要媽媽摟著他閱讀,那個時候他的內在動機就會出來。

趙曉華:親子閱讀就是這樣一個有聽、有看也有兩者結合的一個過程。那你覺得有沒有必要去仔細研究這背後的一套邏輯或方法?比如應該怎麼樣去跟孩子讀,才能讓他更快地學會認字?要把認字當成親子閱讀很重要的目的去做呢?還是不用太在意這個,而是親子閱讀有它更好的收益和目的?

三川玲:識字這個東西,家長有他現實的考量,因為大量的孩子在學前把字認了,以至於如果不認字的孩子讀小學,會讓老師很為難,有可能全班同學都得等這個孩子。

但我女兒上的小學有很多家長是像我一樣,沒有專門去認字的,老師出的一年級考試題是有圖的,看那個圖就能明白老師究竟是要她們幹什麼,讀得懂題。

趙曉華:哦,這個老師好貼心。

三川玲:對對,後來那個老師跟我說,她發現提前學的孩子,後勁兒都不足,所以她鼓勵不要提前學。如果你的孩子讀的小學都像我女兒的那個小學那樣,我認為識字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完全不需要專門拿出來學習。

小朋友只要是在鬆弛的狀態,認字都會很快的。反而是在考試、很著急、父母覺得一定要在某個階段完成某個事的時候,他會特別慢,因為這個時候他完不成這麼多東西,他大腦要匹配的東西太多了,而且他也要選擇容易一點的或者他吸收起來更舒服的途徑,這個途徑如果他覺得不太舒服就會慢一點,或者你越逼他,他有逆反心理,他更不願來幹這個事兒。

你認識一個不識字的人嗎?不認識是不是?說明誰都會認識字的,早一點晚一點而已。它不著急,不會因為不識字就存在知識的鴻溝,不會說因為她不識字就成了另外一個小孩,產生另外一個命運,我覺得這個不成立的。

閱讀的本質,是理解力。我理解很多很多東西,在於我掌握了大量的背景知識。

比如,人家說一個PM2.5,這兩個字母和兩個數位你都認識,但是你很可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你不知道是霧霾,不知道大氣污染相關的知識,你就看不懂一篇關於PM2.5的文章。儘管裡面的每個字你都認識,但就是看不懂。

所以,識字跟閱讀能力是兩回事,但是,有可能一個孩子根本就不認識一個字,或者只認識寥寥的幾十個字,但是他可能通過跟父母聊天,聽廣播看紀錄片,他就知道了大氣污染的各種事兒,他就能頭頭是道地跟你聊環保的各種問題,還勸父母少開車之類的,那這樣的孩子難道因為他不識字你就說他沒文化嗎?你就說他沒有閱讀理解能力嗎?不是的,所以我說這是兩回事。

肆全民都重視閱讀未見得是個好事

趙曉華:那剛才談到你給小丸子做親子閱讀,並沒有從特別特別早開始,那你同意這種觀點嗎?就是說兒童閱讀是可以從零歲開始的?

三川玲:我同意,因為研究發現嬰兒對閱讀是有反應而且有愉悅感的。而且我覺得無妨,因為嬰兒有那麼多時間要打發,看看書也挺好的。作為一種消遣,我覺得也抱著消遣的心態就好了。

趙曉華:那應該給他們讀些什麼?我覺得可能讀一些特別簡單童謠類的東西會比較好些吧?

三川玲:對對,童謠,還有看黑白、色彩和形狀特別簡單的。因為他們正是還在對世界形成概念的時候,干擾項太多,就會沒法形成一個概念,對他來說會有巨大的困擾。色彩非常純粹,形狀很清晰,三角形就是三角形,紅色就是紅色,不要讓他知道這是暗紅色,因為他建立概念會建立得很累。因為他要先把大概念建立了才能建立多層次的概念。大量的,還是給嬰兒看一些“分不清是玩具還是書”的那種玩具書吧,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玩樂,這有利於建立孩子對閱讀的第一印象,千萬不要把嬰兒閱讀做成早教了。

趙曉華:我有一個感受,就是在全民都特別重視閱讀的情況下,有的時候是不是有點過於重視?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應該重視閱讀,而是有時候太過於糾結在一些技術性細節裡,比如說什麼時候該給孩子看什麼樣的書。有時候我就在想,其實是不是他覺得舒服就可以,只要孩子不反對,喜歡就可以了?

三川玲:對,閱讀現在被重視得這麼厲害之後,有時候反正我覺得有些風氣可能不太好,比如說,為了強調閱讀這件事情很重要,很專業,以至於父母常常覺得自己耽誤了孩子,起步得太晚了;更多的家長會跟孩子親子閱讀的時候如履薄冰,老覺得自己不專業,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要去培訓一下考個證才敢去跟孩子親子閱讀。我覺得甚至有些閱讀機構甚至以”專業“的名義剝奪了父母給孩子閱讀的權利,必須要去某個圖書館、繪本館,某個閱讀課,孩子的閱讀才不會錯,才沒有被誤導。(當然,也有一些教育機構把跟孩子出去大自然爬個山,甚至在家裡玩個遊戲都弄得很”專業“,專業到父母只能把孩子送去專業機構遊戲、玩、閱讀,家長只配在門口一遍刷手機一邊等著。)

我特別不喜歡一些”專業“的閱讀機構閱讀為了把閱讀顯得如此“專業”,甚至把閱讀弄成戲劇、手工課、表演課或者唱歌課。戲劇我覺得還有一點關聯,但是還是遠了一點。

有一天我女兒問了我一個問題,特別有意思。她讀小學了,有一天她說,有些同學可以表演唱歌、有些可以跳舞、有些可以演講、有些可以幹嘛,她說,媽媽我最擅長和最愛的事情就是閱讀,我怎麼表演呢?”

我想了很久,她就是享受看書的樂趣,她表演戲劇的確也表演得不好。我就覺得,有時候過於看重閱讀就把閱讀表演化了。據我自己觀察,凡是那種在閱讀表演方面做得好的孩子,其實他的閱讀並不好。

趙曉華:雖然閱讀可能跟樂曲、戲劇可以結合,但是好像結合得太多的話,就有點偏離閱讀的本質了。

三川玲:對,就扯得太遠了,其實大家無非就是想安安靜靜看點書,不想搞那麼多東西。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傾向。

另外我覺得,把閱讀看得太重要的話,我覺得會對有些小孩造成傷害。剛才我說了,閱讀是取用知識、或者說是取用智慧的一種方式,但是不是只有閱讀這種方式才能取用智慧呢?大家可能都知道的,約伯斯、理查·布蘭森,就是維珍的創始人,他們是閱讀障礙患者,他們小時候連書都看不進去,但是不妨礙他們去創造那麼大的事業。

有的小孩天生就喜歡大自然,能從大自然中學到很多東西,有的就喜歡瘋跑,或者有的就喜歡逛逛科技館看看恐龍之類的,他可能真的沒那麼喜歡拿著一本書在那兒讀,但是不見得他就停止了取用知識、取用智慧的道路,我覺得如果過分地強調閱讀會讓不擅長從閱讀這種方式取用智慧的孩子找不到存在感和價值感。而且,會泯滅他們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伍孩子愛看淺薄的書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趙曉華:我覺得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孩子喜歡的書跟家長喜歡的書不是一類的,就是孩子選的書,我們可能看不上。

三川玲:嗯,這個矛盾是真實存在的。的確小朋友喜歡看的書我們可能看不上眼,的確從圖書的價值來看會低些。

趙曉華:比如說漫畫,很多小孩子會喜歡看漫畫。

三川玲:對吧?你們家小孩子喜歡看漫畫書嗎?

趙曉華:她很喜歡看!我也相信有好的漫畫,剛開始時我是抱著一個順其自然的態度,覺得漫畫書也是書,只要她喜歡看就行。但是我發現她太喜歡看漫畫書了,我現在在想要不要引導她看其他類型的書。

三川玲:我們家存在同樣的問題,就是有時候我特別推薦的書,我都能說服很多讀者來喜歡這樣的書,但是我們家小丸子經常只是看一眼,然後轉手去拿起一本桂寶或者阿衰,還經常是在賣報刊、賣零食的攤上買的,都不是在書店買的。

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淺薄輕鬆,而不是深刻,我自己也是。

我先生經常對我和小丸子非常生氣,因為他有時候經常下載一些很好的電影,既有教育意義,又很好看,然後我們就說,等會等會,等我先看完這集《奇葩說》再說,看完這集中國好聲音,就是看一些綜藝節目或者看完一些簡單的電視劇再說……但是,摸著良心說,如果我們真正地聽從小丸子爸爸的要求去看BBC的中國故事,我們看的過程也很快樂,看完之後我們一家人還會討論很久。但我們就是老開不了這個頭,覺得這個事情太正式了,看兩眼《奇葩說》,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那看書也是這樣子,漫畫和流行小說會輕鬆一些,容易開頭一些。

我們家小丸子還有一個問題是除了特別愛看漫畫之外,她還很愛看她看過的書。有些幼稚園的書她都一看再看。

我後來發現人其實對於不熟悉的有一點兒門檻和難度的東西,他心裡還是要做一點兒心理建設去看這個,但是看完新的好書之後他那種巨大的滿足感是很強烈的。

這裡我有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一個家長說她帶小朋友逛書店,有個原則就是買一本孩子喜歡的書,再買一本家長推薦的書,我覺得這是一個平衡。

另外就是家裡面充滿了篩選過的書,孩子無聊的時候就能抓起來看一看。只要孩子不看電視不打遊戲,閱讀其實是孩子比較喜歡的消遣方式。我女兒經常稀裡糊塗就看了一些大人的書,比如余華的《活著》,還有偏學術的《心理學的40項研究》,最近還看了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我跟她爸爸因為《親密關係》一書討論得快吵起來的時候,她出於好奇也跟著看了看。

另外我喜歡用睡前閱讀的時間讓她看我想給她看的書。

我跟小丸子有一個時間是睡前閱讀,她很喜歡我給她讀書,那這個時候我就會去給她讀我認為她該看的書,每天十幾二十分鐘這樣,我覺得很有用。比如說最近一兩年我一直在給她讀的一套書是《吳姐姐講歷史故事》,我們倆每次讀完之後就會有評論,比如奸臣就是該死啊,你就會發現有很多正能量的結尾,比如說古時候就算當個皇后、公主也不如當一個普通女孩幸福和自由,你就會跟她開始討論女性的權益和自由究竟是怎麼回事。

有時候會讀到比如說嚴嵩,為了爬上高位,做種種令人不齒的行徑,不計手段不計代價去取得人生的成功,而且直到他八九十歲了還沒有被揭穿,壞人沒有得到相應的報應,但到最後,我記得嚴嵩被打倒的時候我們家小丸子高興壞了,我們是連讀了三十多分鐘才讀到那一章,本來是早就該結束了,但小丸子堅持要讀完。知道他被打倒後,小丸子好高興,在床上跳起來了!

那像這種歷史故事,你可以知道很多道理,他慢慢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人。我覺得她現在在她們班裡算是一個蠻正直的小孩,跟讀這些思想價值還是比較高的書有關係。

我自己特別喜歡的接力出版社出的《萬物簡史》、《國富論》,就是它們把人類出版最重要的一百本著作,做成青少版的書,然後小丸子也不願意看啊,哪個小孩子可能都不願意看《國富論》。

然後我就每天晚上給她讀,結果她就很喜歡經濟學。

你知道嗎?《國富論》之前我沒讀過,《吳姐姐講歷史》我也沒讀過,但是通過跟她讀,我自己也提升了很多,我覺得這是一個兩個人共同成長的過程。

趙曉華:我覺得你說的這個特別重要。其實有很多小孩子讀過的書,我們確實是沒有讀過。我最開始在親子閱讀的時候覺得,我是全心在為孩子付出,但是後來我發現這個過程我好享受,而且我自己也學到好多東西。

三川玲:對,有時候我給小丸子買一套書,然後我自己越看越喜歡。我小時候沒看過《愛麗絲夢遊仙境》。

趙曉華:我也沒看過,我看過的就是那種簡裝版,幾句話講完了的那種。

三川玲:對對,我給她買的那個版本是98元一本的那種,特別美特別好。看完之後我就求她說“你能不能陪我一起看,我太喜歡了!”她也會有她特別喜歡的書求我看,如果我答應了她要在某個時間之前看完,如果我沒看完她就不讓我吃飯的。她會說“你還沒看完,所以你不能吃飯。”所以我會去把那本看完。所以我會用這種條件要脅她,讓她把某本書看完了,我們再去幹某件事情。

趙曉華:那我總結下。一個是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親子互動特別特別重要,並不是只有孩子才能從這個過程中得到收穫,交流、互動、討論本身就是一個特別美好的過程。還有一點就是說,即使孩子已經會自主閱讀了,並不就是說親子閱讀就結束了,似乎親子閱讀還可以走很長時間。

三川玲:是,可以走很長很長時間,甚至可以一直討論下去。有時候我會收到家長的問題,就是 問我孩子明明自己會認字了,明明每個字都認識,還要叫我閱讀。我就會勸這個家長,趁他還那麼愛你,你就多讀點吧。我們家小丸子有時候就懶得等我了,她自己看得快,嫌兩個人讀得慢,就自己去看了,她現在閱讀速度特別快。如果她還願意讓你給他讀,就趕緊讀吧。反正這段時間也沒多長。

趙曉華:對,就好像小的時候有些家長不願意抱小孩,其他老人就會說,你就抱吧,也沒有多長時間可以抱了,馬上他就不願意讓你抱了。

陸閱讀題其實可以有標準答案

趙曉華:還有個偏技術性的問題,剛才說到討論,其實我覺得討論是在閱讀裡面特別特別重要的一部分,對於普通家長來說,你能不能總結出一些什麼樣的東西,就是你跟丸子會進行什麼樣的討論?是會討論你喜不喜歡書中的人物?還是會討論書中的具體情節走向?你會怎麼樣去引導這個討論?或者說你根本就沒有去引導,它就是自然發生的?

三川玲:很多時候是自然發生的,但是上次我跟法國的哲學家奧斯卡·柏尼菲聊天,我專門問過。我發現他很擅長提問題,然後我看他那一套兒童智慧哲學書,就發現他一個一個的問題會讓你想那麼那麼多,就覺得提問是有藝術的。我問他“你能不能教我一點技術?你這裡面肯定有技術。”他教我的其中一點就是問開放性的問題,就是說,孩子的答案不是“是”或者“不是”。不能問“請問這個書是紅色還是綠色的啊?”“這個書名是什麼啊?”這種不叫提問,叫無效問題,因為它的答案是固定的。

有很多孩子很討厭父母在親子閱讀的時候問他問題,在於父母問了大量這種有確切答案的問題,最後孩子只能回答這個答案。他就覺得,自己會認字答案在那裡,為什麼要讓我答,感覺就是在檢查自己有沒有讀過,小朋友很反感,而且會限制孩子的思路,我們想通過提問達到的目的完全都沒有達到。

多問為什麼,比如問“看見什麼了?”“這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子?”“為什麼它會在這裡呢?”如果孩子有一些很古怪的答案,也沒有關係。

還可以猜,比如問孩子,為什麼這裡會出現這個?你給我一個答案,我也給你一個答案,這樣就可以進行下去,因為他會帶著懸念去讀書。我說我經常問我們家小朋友“你覺得這個怎麼樣?”她會回答我說“不知道”。奧斯卡說你們要約定一個規則,就是每個人都不能說“我不知道”,哪怕我說一個很荒唐的答案,也不能說不知道。我回去試了一下,發現非常有用。

總結一下,提問和討論的技巧有:是不問確切答案的“是”或“不是”“你認為對還是錯”這類問題,而是問開放的;不能說“我不知道”,但可以隨便說荒唐的答案的時候,其實是在鼓勵孩子天馬行空地尋找可能性。

趙曉華:我發現了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就是課內閱讀,尤其是考試考閱讀的時候,跟你說的這些完全是反過來的。它課內提的問反而是要你有明確答案的,或者是這個資訊在第幾段要你找出來,或者是這段說明了什麼,有一個明確答案在裡面。或者是看起來是開放性問題,但是實質上還是有一個明確答案等著你。好像課內閱讀不是很鼓勵這種特別開放性思維,那你覺得這種是要拿到課外閱讀去補充呢?還是我們要針對課內閱讀和考試讓孩子去學習中心思想,去段落裡找資訊等實用性技巧?

三川玲:其實我仔細看過閱讀的題,現在我們家長或者很多言論有點妖魔化我們的課內閱讀題,它的有些東西其實還是有效的。我覺得老師在教育的時候,可以多一點耐心。比如在總結中心思想的時候,“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這絕對是一個開放性問題,不應該有正確答案的。但是為什麼閱卷老師會有一個正確答案,或者說這個得三分,那個得五分呢?或者我們再這樣想,其實答案裡面肯定是有高明一點或水準低一點的回答。

那麼,根據水準高低得分不一樣,我覺得這個是可能的啊。我們寫論文最後評判分數,不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評判的嗎?那回過頭來我覺得老師就可以多給一點耐心,哪怕天馬行空的問題,哪怕愚蠢的答案,它也讓孩子敢展示出來。可能整整一節課我們只回答一個問題,讓孩子們分組討論,因為只要四五個孩子們在一塊,他們就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了。這個小組會討論出最後要出示的三個答案,他們可能有五個答案,但老師說了只能展示其中三個,那勢必他們要PK掉兩個答案是不是?那在PK過程中,孩子就知道了,另外兩個答案是水準低一點點的。

比如四個小組每組都上來展示答案,肯定會看到12個答案是有梯次的。有些的確全班同學和老師都會覺得“這水準真高”,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漸漸就會知道水準高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樣的,他的觀點怎麼來的。

其實我們給一點點耐心,孩子們可能就能得到可能無論是老師、孩子,還是社會各種思想人士們認為水準高的答案,我覺得我們是做得到的。美國的教育我們經常很羡慕的不就是這樣嗎?就多給了一點時間,多給了一點空間,並不見得美國就鼓勵那種叛逆或者甚至說甚至叛逆到愚蠢的答案,他同樣得出的答案很多可以放在我們的應試教育框架裡面,那個答案我覺得也是高明的,我們也會給高分,是不是?

趙曉華:對,就是這個推導的過程可以很多元化。可以不是說這就是正確答案,你可以照著這個寫。

我記得我去給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上課的時候,我就讓他們七個孩子去發表對一本書的見解,他認為這本書怎麼樣之類的。最後我不是給這七個孩子打分,也不發動其他孩子來給這七個孩子打分,我只是讓孩子們分成了七個小組討論,每個小組要負責找出其中一個小朋友的優點。

然後,你就會發現有些小朋友熱心地把7個小朋友的優點都找了一遍,挨個去表揚。這七個小朋友當然當時心情就覺得倍兒好,被表揚得特舒服。

第二次我去給他們上課的時候,再有7個小朋友上來的時候,他們的水準大幅度提高。他們把上一次提到的優點幾乎都吸收了。比如,他們上次總結出來的,PPT的字要少,這樣你就不用照著讀;圖要漂亮,要流暢;講故事要怎麼講……那些孩子都會了,而且他們全都是自我學習的,我只是給他們創造了一個討論的環境而已。

趙曉華:而且他們總結出的這些點好像跟我們想要他們知道的點是一樣的。

三川玲:對,一樣的。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只是有一點慢而已。對小朋友我覺得花一點兒時間,甚至花一兩個月的課程去做這個事情,到最後小朋友的進步是很明顯的。甚至他學到的這些本事可以到六年級、初中、大學都可以用,這樣你就會覺得很划算。

柒我最後悔的事情是沒有做好孩子的英語啟蒙

趙曉華:現在強調英文閱讀的人也比較多嘛,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有很多人覺得英文閱讀太多了,以至於我們把老祖宗的語言都忘掉了。你覺得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講,怎麼去平衡不同語言間的閱讀?你跟丸子在家裡是怎麼做的?

三川玲:我們家做得不太好。其實是因為我的英語不太好,我還不能輕易地承認我的英語不好導致了一些人生的不如意,我反而找了一些理由來證明英語不好也可以過得很好之類的,但其實這對孩子是有點不負責任的。

雖然說丸子即使英語水準像我一樣不太好,長大了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但我依然覺得,她明明可以學好,她才那麼小,甚至我現在明明也可以再學好。我設想的理想的狀態是這樣子的,小語種的我們不談,但是我覺得英語國家的書,應該一開始就讓她讀原版,也犯不著翻譯,也犯不著去挑剔譯文的版本。

我現在也在嘗試用故事性很強烈的東西來跟她一起學習英語,當然我還沒看到很確切的效果。

在我家,書以外國書為多,只不過翻譯成了中文,那老祖宗的東西顯然占的分量不夠。前不久我們童書媽媽專門做了中國原創書單的整理工作,就是現在中國的原創本土童書出了什麼。

我為什麼要做這個?其實是有一個特別好笑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國際學校的校長跟我說,他們學校的小孩到了小學4、5年級的時候,出現了很可怕的現象,他們幾乎不看中文書,而且連說中文都說不利索,基本上不能讀寫。但他們是中國人,讀的是雙語學校。

所以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原創書單,然後我發現一個非常可喜的事情是,其實我們現在的原創書,已經到達了能支撐起孩子的母語閱讀量的水準。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品質,其實是支撐的了的,而且現在還有大量的作者在不停地創作。

從這個書單裡選書來看,我覺得不會耽誤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不耽誤我們成為一個世界公民。

畢竟我們是中國人,同時也是地球人是不是?地球人多掌握一門語言去跟別的地球人溝通,我覺得這有什麼壞的呢?但是也不妨礙你跟中國人溝通,我認為它應該是雙線發展的。

現在有時候他們還叫我翻譯詩歌,因為我翻譯了米斯特拉爾的一首詩之後,有好幾個出版社來請我翻譯。當我翻譯的時候,我深深地覺得原語言的美妙,翻譯時還是有損失。

趙曉華:是的,因為語言有很多不可譯性。有些譯出來可能也很好聽,但是原文的那個優美你已經感受不到了。

三川玲:對,比如像李白的詩歌翻譯成英文,反正我看了幾個譯本,我覺得很想勸他們外國人學中文。我前不久還勸法國哲學家奧斯卡學中文,他很喜歡老子的道德經,然後我跟他說“你學學中文,你的感受會完全不一樣”。

在親子閱讀這件事上,

男人比女人更純真

趙曉華:我們都知道白老師是一個非常強大、非常有作用的父親,那你覺得對於兒童閱讀來講,父親的作用是不是也是無可替代的,而不光是帶娃玩什麼的。

三川玲:在上海讀書會,有一個會員說,我有時候對我老公很生氣,他每次跟我們家小朋友玩的時候,他都是真的在那兒玩,沒有在玩裡面進行教育和學習。我說你跟你們家孩子在一起是什麼樣?她說我跟我們家小朋友肯定是寓教於樂的,我會跟他一邊玩的時候一邊學習的。然後她說,但是,我的小朋友就不跟我玩兒。

趙曉華:太有意思了。

三川玲:她覺得她老公做的事情是無效的,浪費時間的,但是她的小朋友就不願意跟她一起玩兒。然後我就想到父親的作用。首先,現在很多都說是喪偶式育兒,其實我覺得父親能回來玩兒,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趙曉華:好吧,雖然這個底限有點低,但是能夠明白你背後的意思,就是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三川玲:是是,而且我突然覺得,因為我們的媽媽太在乎玩、閱讀以及一切事情的功利目的,就是我要讓小朋友進步。其實我們的媽媽們,在爸爸同時有時間的時候,在一步步喪失了我們的主權,你發現了嗎?我現在深深地發現小丸子就是讀書也更願意跟爸爸一起讀,不願意跟我讀。因為我時不時地就會說“小丸子,你不覺得這個怎麼怎麼樣嗎?”

趙曉華:就是想多融入一點教育的東西在裡面。

三川玲:對對,就是想讓她多理解一些東西。但是我覺得這種功利心的驅動使得孩子會離我遠,如果我再利慾薰心一點,她會離我更遠。她就跟她爸爸在一起。

回過頭來看,爸爸做的是不是反而是正確的呢?

首先我覺得一個家庭裡面更重要的是兩個人感情好,感情不好什麼都往下談不了,是吧?如果為了幹一個事兒把感情都破壞了怎麼辦呢?這是第一個。

另外一個,我覺得男性非常了不起,就是在育兒這件事上我覺得男人其實比女人更純真,他們保留孩子的狀態更多,這個時候我覺得男人愛跟小朋友讀什麼書就讀什麼書吧。

首先他願意回來,願意回來的爸爸會輕易地發現,如果選擇跟孩子讀書,其實是比較方便地打發時間的方法。

我給他們提供了幾種方法,一種是玩遊戲,一種是到戶外去玩,一種是看書,一種是看電影,不然你就得想一些新的方法,很難想啊,所以他會不難發現,讀書是一個不用怎麼想的方法。

趙曉華:那爸爸讀的跟媽媽讀的會有不同嗎?

三川玲:那肯定不同哇!我記得《朗讀手冊》裡有一句話讓我很受啟發:如果你不感冒,怎麼會傳染感冒給你的孩子呢?

你如果不愛讀書,孩子怎麼可能愛上讀書呢?如果你一邊打麻將一邊對孩子說“讀書很重要,快去讀書”,他不可能聽進去的。

但是你對這本書不是非常非常愛的話,孩子不會感受到這本書有多好的。同樣,如果父親不是很愛這本書的話,這個媽媽和我們這些閱讀推廣人說這個書有多好,沒有說到父親的心坎裡壓根兒沒有用。

人家已經是成年人了,而且通常我們找的先生,水準都會比我們高一點兒,那麼相信他們的水準嘛,相信他們的選擇。我覺得這種信任感給到他們後,他們愛讀啥書讀啥,只要他們願意回來給孩子讀書,我覺得就心滿意足了。

趙曉華:而且父親跟母親選書的標準,肯定也是不一樣的,對吧?

三川玲:對!

趙曉華:我們可能會融入其他的東西進去,比如是不是符合他的年齡,是不是這個那個的。想了半天,選擇了幾本書。那爸爸可能就隨便找一本,覺得這本書挺好,就讀了這本。

三川玲:對,而且父親讀書的方法和母親讀書的方法很不一樣。母親經常還要練習下自己讀得抑揚頓挫的。很多家長可能一到給孩子讀書,就變得特溫柔,我有時候覺得特別肉麻。

趙曉華:都變成了媽媽腔。

趙曉華:我曾經也經歷過你說的這個母親的問題。我曾經很鬱悶,覺得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做了這麼多事情,孩子反而跟爸爸還玩兒得更好。但後來意識到這個區別可能是因為一個相處時間多,一個相處時間比較少,相處時間比較少的他反而覺得這個事情比較簡單。另外他不用去操心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到底要怎麼樣寓教於樂,但孩子是需要這種簡單純粹的陪伴的。

三川玲:是,而且世界上真的沒有一種樂趣是沒有教育意義的,是不是?

趙曉華:這句話聽上去好像是格言。

三川玲:謝謝你啟發我,對,沒有一個事情是真正快樂卻沒有教育意義的,它會自己展現出來的。

趙曉華:所以你建議其他母親,是不是還是應該適當地讓出一部分跟孩子親密的時間和權利給父親?

三川玲:而且父親剛開始做的時候,也許態度也不好,也許做得就不如你意,但你一挑剔之後,他就順理成章地把權利轉給你了,但他同時把責任和負擔也全部給你了,我覺得會越來越囧。信任你挑中的男人不會做讓你失望的事兒,是吧?信任他就好了。

趙曉華:嗯,對,而且還多誇誇。

三川玲:對,多誇誇。自從朋友送了本最簡單的西餐畫冊之後,有一天他說“我要做個西餐”,的確做得挺難吃的,然後我們都誇他。他就現在每天晚上都做西餐,進步非常大。

趙曉華:所以不光是對兒童閱讀,各種家事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

三川玲:是,各種家事,我覺得都給他權利,鼓勵他進步。只表揚他努力跟進步的部分就好了。

趙曉華:這跟育兒也是有點像的,對吧?

三川玲:對,這是相通的,跟老人家相處用也可以用這一招。

___END___

作者簡介

趙曉華: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中國女性EZFM主持人,自媒體公號“曉華親子英語”榮獲搜狐母嬰優秀自媒體人“白玉蘭獎”。

童書媽媽:熱愛新觀念,懂得新方法。百萬新生代家庭信任的家教參考。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敬請聯繫:ts-mama@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