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世界第一商人伍秉鑒,清末首富緣何成為朝廷替罪羊

廣州十三行商人伍秉鑒曾被《華爾街日報》列為上個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 但無論是超過2600萬兩白銀的巨額家產,還是朝廷破例所授的從二品頂戴,都無法使他在大清王朝與歐美列強的夾縫中安身立命。

1686年春, 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佈了一項公告, 宣佈凡是“身家殷實”之人, 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 就可作為“官商”, 包攬對外貿易。 於是, 廣東地方政府于當年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 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 並代海關征繳關稅。 從此, 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了。

開海貿易初期, 十三行全部都由官府指定, 其中有托庇於藩府的“藩商”, 有受總督任命的“總督商人”, 有受將軍任命的“將軍商人”, 有受巡撫任命的“撫院商人”, 號稱“四大官商”。 後來還冒出一種自稱得到皇太子撐腰的“皇商”, 把持全部對外貿易。

1801年, 伍秉鑒子承父業,做了十三行中怡和行的老闆,

外國人都叫他“浩官”。 伍秉鑒祖籍福建, 于康熙初年定居廣東, 並開始經商。 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 ,直為其子孫所沿用。

伍秉鑒的性格, 似乎不太適合做生意, 他沉默寡言, 沒有幽默感, 洋人覺得他“天生有懦弱的性格”, “一輩子隻講過一句笑話”。 但怡和行在他手裡,第二年便躍居行商第三位, 五年後已坐二望一。

1813年, 官府決定從行商中挑選兩個人, 充任總商, 一切評訂貨價和對外通商事宜, 統由總商負責, 其他商人不得過問。 伍秉鑒眾望所歸, 成為兩位總商之一,口含官憲, 手握議價權, 真是如日中天, 不可一世。

從此, 伍家的財產在伍秉鑒的手裡如同變戲法一般,越變越大。 伍秉鑒在巔峰時期,

擁有超過2600萬銀元的資產, 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收入的一半, 創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金錢神話。

壟斷企業往往是腐敗的溫床, 壟斷程度愈高,腐敗愈烈。 因為這個壟斷是靠官府賜給的, 官府要得到回報, 於是便導致官商勾結。 在1801年至1843年期間, 伍秉鑒向官府行賄、捐輸、報效的錢, 多達1600余萬兩, 買回來了一大堆金光閃閃的官銜、封蔭和官職。

按清朝的規定, 商人最高只能授三品職銜, 但伍秉鑒給自己捐了個從二品頂戴, 上至伍秉鑒的曾祖父, 下至其子伍崇曜, 五代俱晉一品榮祿大夫, 成了廣東首屈一指的紅頂商人, 連皇帝都知道廣州有個叫伍秉鑒的富翁, 錢多得不得了。

在各種光環的籠罩下, 伍秉鑒在生意場上更加順風順水。 到19世紀中期, 他不但在國內擁有數量驚人的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千萬家財, 還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 同時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

伍秉鑒在生意場中, 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除了憑藉著官府所規定十三行的壟斷地位之外,

他個人的性格品行, 也是重要原因。 洋人都公認他“誠實、親切、細心、慷慨”, 也許這就是他獨有的成功之道。

當時, 一位美國波士頓商人和伍秉鑒合夥做生意虧了本,欠了伍秉鑒7.2萬銀元, 無力償還。 他也很信守合約, 因債務在身, 便老老實實待在廣州, 不敢回國。

伍秉鑒知道後, 心生憐憫, 當著這位商人的面,把債據取出, 三下兩下撕成碎片, 然後對他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一個最誠實的人, 只是運氣不好而已。 現在我們之間的帳目已結清, 你可以隨時離開廣州回國了。 ”

7.2萬銀元, 相當於5萬多兩白銀,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數額,很多知府大人一年的俸祿加養廉銀收入, 還不到一千兩, 這是他們50年的“工資收入”。

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曾召見伍秉鑒之子伍紹榮,對行商濫保夾帶鴉片的洋船嚴加痛斥,勒令他們父子改邪歸正,並要洋商繳煙具結。

伍家的怡和行向來做的是正經生意,茶葉貿易是伍家最主要的業務。但是,一些伍家擔保的外國商人為了牟取暴利,往往夾帶鴉片。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來貿易往來的生意夥伴,兩邊都得罪不起。因此,他必須盡自己的全力化解這次危機。

三天后,伍紹榮將外商上繳的1037箱鴉片交給林則徐,希望就此結案。但是,林則徐認定1037箱鴉片是十三行行商與英商串通一氣欺騙官府。林則徐派人鎖拿伍紹榮,等人到欽差大臣行轅審訊,伍家再次妥協,表示願以家資報效。但是,林則徐下令將伍紹榮革去職銜,投入大牢,把七十高齡的伍秉鑒摘去頂戴,套上枷鎖,遊街示眾,從衙門遊到十三行,沿途民眾圍觀。直到英國人繳出兩萬箱鴉片才放人。

這批鴉片的錢,最後從行商公所的基金行傭中償還給英商。所謂行傭基金,是從進出口貨交易中抽取款項,專門用來打點朝廷和官府上下關係的。

對於一個世界首富來說,被戴枷遊街,亦算得上是奇恥大辱了。官府對十三行商,沒事時都當他們是搖錢樹,任意敲詐勒索;一旦與洋人有交涉,就拿他們殺威,嚇唬洋人,再不然,就要行商出面斡旋做擋箭牌;如果斡旋不成打起來,商人的命運更糟糕。當時的大清十之八九是吃敗仗的,商館店鋪被毀不說,敗了以後官府要賠錢,錢還得從商人腰包裡掏。

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伍秉鑒當時“嚇得癱倒在地”。他爭取和平解決鴉片問題的努力徹底失敗了。伍秉鑒清楚地知道,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源,正是不滿十三行壟斷貿易,一旦英國獲勝,毫無疑問,十三行的獨特地位將被迫喪失。

伍家,甚至其他行商,都為這場戰爭貢獻了巨額的財富。戰爭甫一開始,伍秉鑒和十三行的行商們就積極募捐,出資修建堡壘、建造戰船、製作大炮。縱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線潰敗。1841年5月,英軍長驅直入兵臨廣州城下時,清軍部隊無力亦無心抵抗,於是想出了一條計策令行商前往調停。

廣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紹榮與英軍首領義律展開了討價還價。最終,雙方簽訂《廣州和約》,按協議,清軍退出廣州城外60裡,並於一個星期內交出600萬元賠款;英軍則退至虎門炮臺以外。這600萬元鉅款,其中200萬元由行商先付,其餘400萬由官府墊支,行商分年攤賠歸補。

鴉片戰爭以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十三行的壟斷地位不復存在,朝廷勒令舊行商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外商債務300萬元,伍家獨認100萬,一時未能交清,官府天天派人上門催繳。伍秉鑒再也受不了了,一病不起,於1843年9月在廣州河南去世。

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曾召見伍秉鑒之子伍紹榮,對行商濫保夾帶鴉片的洋船嚴加痛斥,勒令他們父子改邪歸正,並要洋商繳煙具結。

伍家的怡和行向來做的是正經生意,茶葉貿易是伍家最主要的業務。但是,一些伍家擔保的外國商人為了牟取暴利,往往夾帶鴉片。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來貿易往來的生意夥伴,兩邊都得罪不起。因此,他必須盡自己的全力化解這次危機。

三天后,伍紹榮將外商上繳的1037箱鴉片交給林則徐,希望就此結案。但是,林則徐認定1037箱鴉片是十三行行商與英商串通一氣欺騙官府。林則徐派人鎖拿伍紹榮,等人到欽差大臣行轅審訊,伍家再次妥協,表示願以家資報效。但是,林則徐下令將伍紹榮革去職銜,投入大牢,把七十高齡的伍秉鑒摘去頂戴,套上枷鎖,遊街示眾,從衙門遊到十三行,沿途民眾圍觀。直到英國人繳出兩萬箱鴉片才放人。

這批鴉片的錢,最後從行商公所的基金行傭中償還給英商。所謂行傭基金,是從進出口貨交易中抽取款項,專門用來打點朝廷和官府上下關係的。

對於一個世界首富來說,被戴枷遊街,亦算得上是奇恥大辱了。官府對十三行商,沒事時都當他們是搖錢樹,任意敲詐勒索;一旦與洋人有交涉,就拿他們殺威,嚇唬洋人,再不然,就要行商出面斡旋做擋箭牌;如果斡旋不成打起來,商人的命運更糟糕。當時的大清十之八九是吃敗仗的,商館店鋪被毀不說,敗了以後官府要賠錢,錢還得從商人腰包裡掏。

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伍秉鑒當時“嚇得癱倒在地”。他爭取和平解決鴉片問題的努力徹底失敗了。伍秉鑒清楚地知道,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源,正是不滿十三行壟斷貿易,一旦英國獲勝,毫無疑問,十三行的獨特地位將被迫喪失。

伍家,甚至其他行商,都為這場戰爭貢獻了巨額的財富。戰爭甫一開始,伍秉鑒和十三行的行商們就積極募捐,出資修建堡壘、建造戰船、製作大炮。縱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線潰敗。1841年5月,英軍長驅直入兵臨廣州城下時,清軍部隊無力亦無心抵抗,於是想出了一條計策令行商前往調停。

廣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紹榮與英軍首領義律展開了討價還價。最終,雙方簽訂《廣州和約》,按協議,清軍退出廣州城外60裡,並於一個星期內交出600萬元賠款;英軍則退至虎門炮臺以外。這600萬元鉅款,其中200萬元由行商先付,其餘400萬由官府墊支,行商分年攤賠歸補。

鴉片戰爭以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十三行的壟斷地位不復存在,朝廷勒令舊行商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外商債務300萬元,伍家獨認100萬,一時未能交清,官府天天派人上門催繳。伍秉鑒再也受不了了,一病不起,於1843年9月在廣州河南去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