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城市管線住進了“集體宿舍”——廈門謀劃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新樣本

新華社廈門8月17日電 題:城市管線住進了“集體宿舍”——福建廈門謀劃地下管廊建設新樣本

新華社記者顏之巨集、汪亞

“我們會根據管線的不同屬性, 將他們分別安排進地下綜合管廊這個‘集體宿舍’的‘上下鋪’, 這樣既解決了‘馬路拉鍊’和‘空中蜘蛛網’問題, 檢修時還能一目了然。 ”廈門市政管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規建部經理黃翀說起地下管廊的建設和優勢來讚不絕口。

為了保護城市供電、供水的生命線, 防範颱風等氣象災害的襲擾, 廈門積極探索地下城建設, 並在全國率先謀劃出了一套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新樣本。

“集體宿舍”代替了“馬路拉鍊”

“剛剛搞好的路, 怎麼又挖開了?”這樣的抱怨是不是很熟悉?

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 曾經的廈門也遭遇過這樣的尷尬:今天電線入地, 明天供水管遷移, 後天通信線路檢修, 城市的路面隔三差五地被各管線單位“野蠻開拉”, 市民有抱怨, 市政部門也是有苦難言。

2011年, 福建省首條幹支線綜合管廊——湖邊水庫綜合管廊專案開始投入使用。 在這條總長約5.2公里的地下長廊中, 電力高壓電纜、通信電纜、城市自來水管道、再生水管道全部“住”進了“集體宿舍”。

“集體宿舍”好處很多——

儘管盛夏的氣溫高達35攝氏度以上, 但在溫度僅有28攝氏度左右的“集體宿舍”裡, 管線都在“享受”著和人一樣的“居住體驗”,

再也不怕日曬雨淋, 也不用埋在地裡和土石蚯蚓做伴, 管線的使用壽命和安全可靠性得到了極大提升。

國網廈門供電公司輸電電纜班班長陳朝暉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這些電纜打交道, 自從電力電纜入廊後, 他身上的壓力也小了不少, “在管廊裡作業的空間變大了, 幾個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做事完全沒問題。 ”陳朝暉說。

更讓人驚歎的是, “集體宿舍”中每個“成員”的工作狀態全都顯示在監控室的大螢幕上, 哪個“成員”一旦“生病”, 監控終端馬上就能顯示出病症的級別和位置, 檢修人員可以按圖索驥直達“病灶”。

根據電力部門出臺的安全規範, 在過去編織“空中蜘蛛網”的時代, 豎電線杆的地方需要設置一定的安全距離。 據測算,

僅湖邊水庫一帶就需要耗費高壓走廊土地22萬平方米。

也就是說, 當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投用後, 這22萬平方米的地上空間被完全釋放了, 這對於極度“缺地”的廈門島而言, 可謂是一個重大利好。

“欠帳文章”背後的“廈門模式”

“集體宿舍”的成功建設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2007年年初, 時任廈門市副市長、現廈門市委書記裴金佳召集多部門開會, 專題研討建設城市道路地下綜合管廊的有關事項, 一個既能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準, 又能集約利用和優化城市地下空間的“廈門方案”浮出水面。

在地下管廊的種種優勢面前, 每公里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工程造價費用成為管線企業望而卻步的“攔路虎”。 一些企業在自家地溝、管道的“一畝三分地”上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

出於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清醒認識, 廈門市明確提出:地下空間建設既是一筆欠帳, 也是一篇大文章, 要抓緊推進規劃建設。

廈門市政府出臺行政強制令:在新開發和規劃的管廊區域, 如果有管線經過, 就必須入廊。 對於老城區的已有管線, 如果有整改治理需求, 則要借此將高壓線、架空線管廊化。

看似不近人情的一紙強制令剛開始推行時確實阻力重重, “很多管線因為歸屬管理等原因, 在協調時往往存在實際困難。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總工程師王豔豔說。 但後續的事實證明了入廊的正確性。

2016年9月, 超強颱風“莫蘭蒂”登陸廈門, 近70萬株樹木倒伏, 一些市政設施受損嚴重。 但湖邊水庫、集美新城核心區等區域的市政管線卻在地下管廊的保護下安然無恙。

“要不是因為‘莫蘭蒂’, 大家對地下管廊建設的思想還沒那麼統一, 沒覺得多緊迫、多必要。 ”集美區政協副主席、新城開發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陳友誼說。

既然是“欠帳文章”, 只算經濟賬必然只能得出“高投入、低回報”的數字結論。 但是不考慮投入產出, 也不符合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理念。

於是, 由廈門市財政作為資本金進行適當補貼, 由專業的管廊公司負責投資建設, 以企業化管理的方式實現綜合管廊的“共建共用”。 在“政府扶持、企業運作”的主基調下, 廈門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實現了多元化的投資體制, 一種全新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廈門模式”應運而生。

讓百姓贏取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在“莫蘭蒂”侵襲廈門之後,全城大範圍停水停電。位於集美新城的王文津家中也不例外,但是僅僅過了不到兩天的時間,老王家中就恢復了水電供應。

“當時很多人家裡停水停電了一整個禮拜呢,畢竟是百年一遇的颱風。”老王說,好奇心驅使他去瞭解為何自己所在的社區恢復地這麼快,後來才得知原來是地下綜合管廊立了功——廊內管線“毫髮無傷”,這為外部恢復輸電供水贏得了先機。

“以前抬頭就見的‘蜘蛛網’沒了,現在能直接看見藍天了。”

“不用擔心路面耷拉的纜線漏電了。”

“不用整天為‘馬路拉鍊’繞道了。”

“沒有電線杆擋路了。”

“馬路、綠地更寬了”……

在湖邊水庫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片區,居民欣喜于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城市的變化也讓一些久未歸國的閩南華僑眼前一亮,直呼家鄉的變化“翻天覆地”。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肖燃說,地下綜合管廊帶給百姓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大量釋放的地上可用空間,將原本被割裂的城市重新整合,真正做到了“還地於民”。 民事不可緩。今天的廈門,29.48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已投入使用,這個長度大約可以環繞廈門島大半圈,另外還有60.57公里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根據廈門市城市規劃,預計到2030年,全市的地下綜合管廊長度將超過310公里。

然而,廈門城市規劃者的雄心,遠不止於此,他們力圖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打造成為未來城市的“主動脈”和“生命線”,為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廈門樣本”而不懈努力。

讓百姓贏取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在“莫蘭蒂”侵襲廈門之後,全城大範圍停水停電。位於集美新城的王文津家中也不例外,但是僅僅過了不到兩天的時間,老王家中就恢復了水電供應。

“當時很多人家裡停水停電了一整個禮拜呢,畢竟是百年一遇的颱風。”老王說,好奇心驅使他去瞭解為何自己所在的社區恢復地這麼快,後來才得知原來是地下綜合管廊立了功——廊內管線“毫髮無傷”,這為外部恢復輸電供水贏得了先機。

“以前抬頭就見的‘蜘蛛網’沒了,現在能直接看見藍天了。”

“不用擔心路面耷拉的纜線漏電了。”

“不用整天為‘馬路拉鍊’繞道了。”

“沒有電線杆擋路了。”

“馬路、綠地更寬了”……

在湖邊水庫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片區,居民欣喜于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城市的變化也讓一些久未歸國的閩南華僑眼前一亮,直呼家鄉的變化“翻天覆地”。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肖燃說,地下綜合管廊帶給百姓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大量釋放的地上可用空間,將原本被割裂的城市重新整合,真正做到了“還地於民”。 民事不可緩。今天的廈門,29.48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已投入使用,這個長度大約可以環繞廈門島大半圈,另外還有60.57公里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根據廈門市城市規劃,預計到2030年,全市的地下綜合管廊長度將超過310公里。

然而,廈門城市規劃者的雄心,遠不止於此,他們力圖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打造成為未來城市的“主動脈”和“生命線”,為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廈門樣本”而不懈努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