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秀嶺野茶青——探訪吳樹長家庭農場

細雨中採茶

老茶樹年過半百

●吳聯參 廖芳芳 文/圖

梅山鄉秀嶺村位於大田縣東北部, 距縣城56公里, 地處閩中山區腹地。 這裡屬丘陵山區, 自然條件較好, 土地肥沃, 海拔220-1200米不等, 適宜茶樹的種植, 吳樹長的家庭農場就建在這裡。

今年61歲的吳有宣和兒子吳樹長是農場的主人。 1978年, 茶園承包到戶, 吳有宣就開始種茶、炒茶。 “我從7歲就看著父親炒茶, 聞著茶香久了, 自然也就有了感情。 ”吳樹長回憶說, “儘管從小就和茶葉打交道, 但真正做茶還是20年前才開始的。 ”1996年, 中專畢業後, 我正式跟著父親學種茶、炒茶。

子承父業,

茶農世家, 兩代茶人加起來有大半輩子都在與茶打交道, 對茶葉自然有著說不盡的感情。

父子“良心接力”

1997年, 吳樹長從父親手裡接過茶廠“掌門”之位, 開始了做茶的生涯。

在他的記憶裡, 父親開辦茶場後, 堅持每年手工做茶。 父親的茶場裡放著兩台手工制茶的鍋, 不管什麼時候, 鍋子都被擦得亮亮的。 他成長中很大一部分的記憶, 都是圍在鍋邊看父親做茶, 聞著濃郁的茶香, 聽著父母溫馨的話語。

在他眼裡, 自己繼承的不僅僅是一份產業, 更是父親對茶葉的熱愛、對茶葉品質的孜孜追求。 如今,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量, 廠裡主要採用機械化的流水線生產, 但吳樹長依舊保持了手工做茶的習慣。 有時候做出的茶他不夠滿意,

就一直不停做, 經常為了出一鍋好茶熬到天亮。 “我一年中有200多天是在制茶, 所有農場生產的茶葉都是我自己一手製作, 沒有對外聘請制茶師傅。 ”吳樹長認為, 茶葉是有生命的, 得融入情感認真做茶。

正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父親這種對茶葉品質的執著追求, 吳樹長在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時, 首先告訴自己, 農場要發展壯大, 就要堅持做“良心茶”。 “地道茶, 實在人, 良心價”, 堅持“以質為本, 誠信經營”, 這是他的經營宗旨。

百畝野茶園

在遠離人煙的山坡上, 茶樹與灌木相伴而立, 樹間雜草叢生, 讓人不免心生“荒蕪”之感。 “我所堅持的是堅守自然, 做野生茶樹的品質。 ”

“我從父親手中接手過來100多畝的野生茶園, 這些年, 我把這些野生茶園開闢建成幾處專業的野茶生產基地,

巔峰期的野茶年產量可達500多公斤。 ”幾年前, 當時茶葉市場上幾乎沒有野茶的概念, 有位福州客人到吳樹長的茶園參觀, 看見一棵沒有管理的野生茶樹, 就建議採摘茶葉試製, 沒想到做出的茶品質相當不錯, 當場銷售一空。 於是, 吳樹長開始轉型經營野茶。

“我們的野茶產量少, 形好, 色好, 炙手可熱, 銷路最好的品種在市場裡供不應求。 ”這百畝老茶樹是吳樹長的驕傲, 茶廠裡價格最高的一批茶就產自這個野茶園。

“這批茶樹基本上都超過了50年。 ”站在比人還要高出一頭的茶樹叢間, 看著斑駁的青苔爬滿枝幹, 突然就明白了在院子裡喝這泡茶時吳樹長所描述的“淡淡的青苔味”是如何產生的了。

打造茶葉“金名片”

“1997年我將這片茶園承包下來, 簽訂10年承包合同。 ”吳樹長介紹說, 現在, 茶園已形成了產茶、制茶、銷售“一條龍”的茶葉產供銷格局。 隨著規模的擴大, 家人也加入其中, 妻子成為他發展事業的左膀右臂。

“2013年, ‘中央一號檔’首次提出‘家庭農場’的概念, 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 這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立刻吸引了我。 通過申請和有關部門認定, 2014年便成功註冊了‘吳樹長家庭農場’。 ”吳樹長說。

“為保證茶葉品質, 我們做到了從茶園到茶杯‘全程跟蹤’。 ”從茶葉生長一直持續到茶葉採摘、加工、包裝直到上市, 夫妻兩人既是生產者又是管理者, 對每個生產環節進行詳細記錄, 直到產品呈現到消費者眼前。

在吳樹長的家庭農場, 經過炒青、揉撚、烘焙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的茶葉, 外形緊細勻直, 卷如碧螺, 形似雀舌, 湯色嫩綠明亮, 滋味醇厚甘鮮。 吳樹長端出一杯泡好的新茶, 茶香四溢, 滿室可聞。

“最近, 我們請了省內專業的設計公司為農場的品牌茶設計新包裝。 ”有遠見的吳樹長瞄準了品牌發展道路。 目前, 農場經營“妙玉如”茶葉品牌, 產品涉及十幾個茶葉品種, 主打東方美人茶、野茶、龍井。

目前, 農場面積已達400多畝, 年可加工成品茶1萬多公斤, 年銷售收入達30萬元。 吳樹長說出了打算:“現有400餘畝是不夠的, 我準備發展到1000畝左右, 以後還會引進外資, 訂單方式銷售, 帶動周邊農民致富。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