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隆慶開關世界白銀流向中國,為何沒有帶來大明經濟的繁榮

文/寂寞的紅酒

隆慶開關, 是我國明朝時期的一件大事。 1567年, 大明隆慶帝(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 開放福建的月港為貿易口岸, 允許沿海百姓將貨物販運東西洋。 隆慶開關雖然只是大明用指尖在海禁政策上劃了一道縫, 但卻深深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經濟。 隆慶開關到明朝滅亡的七十多年裡, 世界1/3的白銀流向中國, 世界2/3的貿易和中國有關。 那麼隆慶開關如此牛, 世界白銀都向中國流, 為何卻沒有帶來大明經濟的繁榮?

第一, 隆慶開關雖然使得中國貿易非常繁榮, 世界海量白銀都流入中國, 但這種白銀流入帶有一定的詭異性。 其中西班牙為首的歐洲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於明朝時期中國實行銀本位, 中國本身白銀產量又低, 所以中國長期處於銀荒中, 白銀很值錢。 而當時的西方實行金本位, 加上西方從日本和美洲運來大量的白銀,

所以白銀在歐洲和國際上不值錢。 因此他們將白銀輸入中國, 套取中國的黃金和商品, 造成了中國白銀的瘋狂湧入。 儘管明朝把貿易地點放在了偏僻的月港, 但仍然沒有避免國際貿易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白銀的大量流入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國內物價飛漲, 嚴重衝擊了中國經濟。 1630年以後, 由於物貴銀賤, 中國白銀流入開始銳減, 這種銳減又造成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這兩個災難性後果把明朝折騰的奄奄一息, 到崇禎時期大明政府不得不關閉了月港。

第三, 隆慶開關雖然開放了月港, 但仍然無法遏制猖獗的走私。

由於漳泉地區的商戶排斥其他地區商戶壟斷海貿, 加上嚴重的官商勾結, 使得沿海的走私愈演愈烈根本無法控制, 到明末在東南沿海竟然出現了海盜和走私的黃金時期。 而月港的官方貿易系統在走私的衝擊下名存實亡, 只能任由走私放任自流。 這種畸形的貿易模式對中國經濟傷害很大, 靠走私和壟斷難以支撐起繁榮的經濟, 所以到明朝末期, 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經一團糟, 中國沿海變成了海盜和走私的天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