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政爭怪狀:勝者為皇,敗者為“太上皇”

太上皇,是皇權政治的特產。 辭書的解釋是:皇帝的父親,也叫太上皇帝, 簡稱上皇。 作為皇帝的父親, 太上皇看起來權力比皇帝要大, 可實際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高湛是北齊第四任皇帝,史稱武成帝, 本性好玩,佞臣們公然勸他不必為政事勞心費神, 當趁年輕及時行樂, 此言正中玩主下懷。 而當時的外部環境很不利於高湛行樂:強敵北周聯合突厥屢次攻擊北齊, 干戈不息。 操勞國事, 委實惱人, 他遂臨陣撂挑子, 傳位於太子高緯,自稱太上皇, 專務玩業去了。

高緯史稱後主, 其玩性在乃父之上。 儘管此時北周愈益強大, 志在吞齊, 江南陳國亦隨時準備趁火打劫, 但高緯學起了父親高湛, 將皇冠讓給八歲的兒子高恒去戴, 自己也做起了太上皇。 不過, 高緯的太上皇只做了一個月, 便當了俘虜, 很快就被砍了腦袋。

唐睿宗李旦登上龍椅,得力于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二人。

因此, 太平公主權傾內外, 李隆基也以功高被立為太子。 太平公主與太子姑侄鬥法, 矛盾日益凸現, 朝臣亦分為對立兩派,雙方明爭暗鬥, 不可開交。 面對親人重臣之間的紛爭, 睿宗亦莫知所從, 深感煩惱, 最後, 他採納了一個道士的建言, 一退了之, 只當了兩年皇帝, 便傳位於太子, 自己做了太上皇。

李隆基即唐玄宗, 他在皇帝位子上坐了43年。 前期, 他勵精圖治, 將唐王朝帶進“開元盛世”;後期, 他耽於聲色, 任用權奸, 政治腐敗, 終致“天寶之亂”。 叛軍攻陷京都屏障潼關, 危急關頭, 玄宗倉皇出逃, 馬嵬兵變, 愛妃不保。 沿途百姓攔道挽留, 玄宗不得已, 乃令太子李亨留下, 宣慰百姓。

李亨接受大臣建議, 為了安定人心, 即帝位于靈武,是為唐肅宗。

肅宗一面佈告天下, 一面遣使上表, 尊玄宗為太上皇。 避難成都的李隆基, 面對破碎的山河和風雨如晦的政局, 面對既成事實, 也只好順水推舟, 接受尊號, 交出傳國璽。

國難當頭, 皇帝難當。 宋徽宗趙佶在強敵壓境的危難關頭,也選擇了退位交權。 北宋末年, 饑民造反, 金兵緊逼, 內外交困, 政局岌岌可危, 徽宗被迫下“罪己詔”, 並讓位, 把爛攤子甩給太子趙桓去收拾。

宋欽宗趙桓力圖刷新政治, 扭轉頹勢, 即位半年時間便將前朝寵臣貶殺殆盡, 全然不給太上皇一點面子, 其整頓力度夠大, 手腕夠鐵了, 怎奈國家之弊已無藥可醫, 決不是撤換幾個人所能療救。 宋欽宗被俘, 趙佶的太上皇美夢也迅速化成了噩夢, 做了金人俘虜,

屈辱地熬盡殘年, 客死他鄉。

宋徽宗是由太上皇變俘虜的, 另一個以俘虜身份被尊為太上皇, 最後又由太上皇而變為皇帝的, 是明英宗朱祁鎮。 當年, 面對北方強敵, 年輕的英宗聽信宦官餿主意, 御駕親征, 結果做了瓦剌人的俘虜。 消息傳來, 朝廷震驚, 一片慌亂, 大臣于謙等輔佐英宗之弟朱祁鈺登基, 是為明景帝。 這非常措施果然有效, 穩定了政局, 俘虜營中的英宗也得以被遙尊為太上皇。

翌年, 太上皇被瓦剌人送歸, 景帝親迎,兄弟相持而泣。 接下來便是爭權奪利, 兄弟相煎, 英宗復辟, 景帝失權, 悒鬱而死。 可見皇帝老官, 倘非萬不得已, 是絕對不願退居二線去當太上皇的。

晉惠帝司馬衷是有名的弱智皇帝, 他上臺後很快就爆發了“八王之亂”, 趙王司馬倫徑直篡位, 做了皇帝, 將惠帝遷于金墉城, 改城名為“永昌宮”。 可能是考慮到這個白癡不會對他剛到手的皇位構成什麼威脅吧, 司馬倫不但留惠帝一條活命, 還免費給送了一頂“太上皇”的冠冕。

倘論輩分, 趙王是惠帝的叔祖父, 看來這辭書上謂太上皇是皇帝的父親,其實不完全妥當,並不能涵蓋所有的太上皇,譬如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倫的皇帝寶座還沒焐熱,就遭到皇族其他幾位王爺的聯合反對,經過兩個多月的血戰,雙方戰死近十萬人,司馬倫皇冠沒保住,腦袋也落了地。惠帝又被人擁上了皇帝位子,繼續當傀儡皇帝,而那幾位勞苦功高的王爺,實際上充當著惠帝的“太上皇”,雖然他們無此名號。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打出的卻是“志在尊隋”的旗號,其政治策略為: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音yòu讀“右”)為帝,尊煬帝為太上皇。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淵攻下長安,即迎13歲的楊侑即皇帝位,遙尊在江都的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自己則謙遜地稱唐王。

這一出政治活劇,純粹是李淵一手導演的,隋煬帝遠在江南,自知末日來臨,在醉生夢死中等著別人砍腦袋,皇冠上頭又摞了一頂“太上皇冠”,他也渾然不知。第二年三月,煬帝為部下所殺,消息傳來,李淵還假惺惺地哭了一場,而後逼楊侑禪位,他自己做了皇帝。

李淵掃滅群雄,建立唐朝,統一全國,次子李世民功勞最大。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子之間亦難免猜忌,而李世民與其兄太子李建成、弟李元吉的權力之爭日趨尖銳,勢同水火,終於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率武士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志在皇位,咄咄逼人,李淵只得以李世民為太子。僅僅過了兩個月,李淵便很識相地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其實,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權,李淵不讓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算是一個典型。他12歲繼皇位,史書記載這位元拓跋皇帝“好黃老學”,“雅薄富貴,常有遺世之心”。才20歲左右,就想離休,讓舉朝上下驚愕不已。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準備將帝位禪讓給叔叔子推,而不是自家年僅5歲的太子宏,招來一片反對聲,有大臣甚至言稱要“刎頸殿廷”,誓死反對。最終,他傳位於太子宏。按群臣意,皇帝幼沖,萬機大政還得這個太上皇帝親自操刀。看來,天子也身不由己,想不當皇帝都難。

這號太上皇大抵比較長壽,龍椅坐得過久,真的厭倦了政務,嚮往清閒,於是一退了之。宋高宗趙構當了36年皇帝後,實在厭了倦了,乃禪位於趙眘,是為孝宗;孝宗在位28年,亦厭勤退位,傳位於趙惇,是為光宗。光宗尊孝宗為太上皇。不過,南宋小王朝前期的這三個皇帝,之所以都主動禪位去做太上皇,實在是因為北有強敵虎視眈眈,動輒武力威脅,那個皇帝不好當。

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25歲繼位,整整做了60年皇帝,實在無心政事了,才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表面上,乾隆退二線了,實際上,大政仍然由他決斷。

和乾隆式太上皇現象相類似的,還有代代相傳的太后垂簾聽政現象。幼童不諳世事更不懂政治,太后聽政也就順理成章。聽政太后多多,其中最出名的當數武則天和那拉氏,這兩個女人比太上皇還太上皇,武則天更是按捺不住權欲,從幕後公然走向前臺,“親自”廢了兩個皇帝(唐中宗、唐睿宗),直接做了皇帝,實現了“武周革命”。

看來這辭書上謂太上皇是皇帝的父親,其實不完全妥當,並不能涵蓋所有的太上皇,譬如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倫的皇帝寶座還沒焐熱,就遭到皇族其他幾位王爺的聯合反對,經過兩個多月的血戰,雙方戰死近十萬人,司馬倫皇冠沒保住,腦袋也落了地。惠帝又被人擁上了皇帝位子,繼續當傀儡皇帝,而那幾位勞苦功高的王爺,實際上充當著惠帝的“太上皇”,雖然他們無此名號。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打出的卻是“志在尊隋”的旗號,其政治策略為: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音yòu讀“右”)為帝,尊煬帝為太上皇。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淵攻下長安,即迎13歲的楊侑即皇帝位,遙尊在江都的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自己則謙遜地稱唐王。

這一出政治活劇,純粹是李淵一手導演的,隋煬帝遠在江南,自知末日來臨,在醉生夢死中等著別人砍腦袋,皇冠上頭又摞了一頂“太上皇冠”,他也渾然不知。第二年三月,煬帝為部下所殺,消息傳來,李淵還假惺惺地哭了一場,而後逼楊侑禪位,他自己做了皇帝。

李淵掃滅群雄,建立唐朝,統一全國,次子李世民功勞最大。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子之間亦難免猜忌,而李世民與其兄太子李建成、弟李元吉的權力之爭日趨尖銳,勢同水火,終於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率武士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志在皇位,咄咄逼人,李淵只得以李世民為太子。僅僅過了兩個月,李淵便很識相地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其實,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權,李淵不讓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算是一個典型。他12歲繼皇位,史書記載這位元拓跋皇帝“好黃老學”,“雅薄富貴,常有遺世之心”。才20歲左右,就想離休,讓舉朝上下驚愕不已。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準備將帝位禪讓給叔叔子推,而不是自家年僅5歲的太子宏,招來一片反對聲,有大臣甚至言稱要“刎頸殿廷”,誓死反對。最終,他傳位於太子宏。按群臣意,皇帝幼沖,萬機大政還得這個太上皇帝親自操刀。看來,天子也身不由己,想不當皇帝都難。

這號太上皇大抵比較長壽,龍椅坐得過久,真的厭倦了政務,嚮往清閒,於是一退了之。宋高宗趙構當了36年皇帝後,實在厭了倦了,乃禪位於趙眘,是為孝宗;孝宗在位28年,亦厭勤退位,傳位於趙惇,是為光宗。光宗尊孝宗為太上皇。不過,南宋小王朝前期的這三個皇帝,之所以都主動禪位去做太上皇,實在是因為北有強敵虎視眈眈,動輒武力威脅,那個皇帝不好當。

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25歲繼位,整整做了60年皇帝,實在無心政事了,才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表面上,乾隆退二線了,實際上,大政仍然由他決斷。

和乾隆式太上皇現象相類似的,還有代代相傳的太后垂簾聽政現象。幼童不諳世事更不懂政治,太后聽政也就順理成章。聽政太后多多,其中最出名的當數武則天和那拉氏,這兩個女人比太上皇還太上皇,武則天更是按捺不住權欲,從幕後公然走向前臺,“親自”廢了兩個皇帝(唐中宗、唐睿宗),直接做了皇帝,實現了“武周革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