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365黨網故事匯」朱德“伙夫頭”稱呼的由來

時人不識將軍面, 樸素渾如田舍翁

熟知井岡山鬥爭歷史的人絕大多數都知道紅四軍軍長朱德有一個稱呼叫“伙夫頭”, 而伴隨這個稱呼的由來也派生出了好幾個精彩的、膾炙人口的故事。 奇怪的是, 朱德這個“伙夫頭”稱呼不僅沒有損害他作為黨和紅軍高級領導人的威信, 反而使他那可親可敬的形象呼之欲出。 此後, 無論作為紅軍的總司令, 還是作為新中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朱德從不諱言自己的農民出身。 相反, 他的言談舉止, 他的穿衣戴帽, 他的思維方式, 他的生活起居, 處處都保留著一種樸素的風格。

按理說, 朱德經過嚴格而又正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訓練, 對日本軍事理論造詣頗深, 且留校當過軍事教官, 後又在德國和蘇聯深造過軍事學, 經過多次戰爭洗禮, 已經完全可以說是一名真正的職業軍人, 更何況他幾乎從投入國民革命軍伊始就擔任著高級領導職務, 怎麼會以“伙夫頭”形象著稱於世?

其實, 朱德並非生就一個“伙夫頭”形象, 我們可以從他在學生時代, 抑或是教員生涯時期存留的相片中看出他絕對是一個相當嚴肅的人。 特別是朱德在滇軍中任職的時候, 那蓄著八字鬍, 身著戎裝騎在戰馬上不苟言笑的樣子, 絕對給人以極其剛毅威猛的感覺, 即便他和雲南陸軍講武堂諸多同學(如朱培德等人)的合影照中,

也“酷”得令人生畏。

那麼, 朱德又是如何從一個職業軍人形象轉化為普通民眾形象, 乃至日後在人們的眼中成了一個顯不出有任何英雄色彩,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的呢?

身經滄海羞逃世, 力挽狂瀾豈為名

毛澤東曾在《矛盾論》中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 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要探究這一現象, 我們似乎可以用唯物辯證法去探究朱德的心路歷程, 並從中找尋答案。 為此, 我們不得不回溯到風起雲湧的20世紀20年代。

1922年, 在滇軍中歷練13年的朱德早已厭倦了軍閥派系之爭以及無休無止的戰鬥, 而終於擺脫舊勢力的羈絆, 遠渡重洋到德國留學。 在那裡,

他學到了馬克思主義, 投入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懷抱, 實現了由民主主義革命者向共產主義戰士的轉變。

1926年, 在黨組織安排下, 朱德回國參加北伐革命。 隨後赴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動員川軍楊森部易幟以策應北伐, 以及和陳毅一起領導萬縣各界群眾開展反抗英軍屠殺中國民眾的運動。 特別是服從中共主要領導人的安排, 赴南昌以協助駐贛的滇軍將領朱培德從事軍政工作為名而暗地協助中共發動南昌起義等。

一些非常的經歷和磨煉, 如參加了多次革命運動, 成就了朱德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 特別是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後的思想變化, 更引發了他的行為變化。 這個變化是空前的, 也是有著長久的影響力的。

我們甚至還可以從參加革命後的朱德寫的一些詩詞中, 體會到他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後的那份欣悅之情。 其中一首詩是這樣寫的:“中山主義非無補, 卡爾思潮集大成。 從此天涯尋正道, 他年另換舊旗旌。 ”這是朱德在1926年, 為策應北伐, 去瀘州會友時寫的幾首詩中的一首。 在詩中, 他還鄭重表明自己的志向與追求:“我本江南一鯫生, 十年從事亞夫營。 身經滄海羞逃世, 力挽狂瀾豈為名。 ”

於是, 原本鋒芒畢露的朱德, 開始脫胎換骨, 其外表開始變得“平平無奇”和“沒有什麼軍人氣概”。 這既是朱德長期有意識地克制自我, 不突出自我, 追求和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的思想導致的結果, 也表明他已把獻身革命事業作為最終歸宿的心境。

這個心境還包含著他與生俱來的農民情結。 換句話說, 就是他始終心系最普通的人民群眾的那種心境表露。 而恰恰這種心境表露使得朱德一方面常常能在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中免於危難, 另一方面也常常使他在當時或以後被人忽視。 如在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轉戰贛南的那段時間裡, 朱德曾因被當地土匪誤認為伙夫而逃過一劫;在紅軍長征期間, 朱德也曾被手下的紅軍戰士當作伙夫支來使去。

因為如上的原因, 後來朱德以“伙夫頭”形象出現就不顯得奇怪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