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濰縣舊事:濰坊有條不足百米的小胡同27年間出了兩位狀元郎

咱濰坊故稱“濰縣”, 自秦朝便成為京東古道的重要樞紐, 明清以“二百隻紅爐, 三千銅鐵匠, 九千繡花機, 十萬織布機”聞名遐邇, 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 清乾隆年間便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稱。 可以想像當時濰坊一片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 民豐則生活安逸, 也給了寒門學子求學苦讀提供了物質基礎。 縱觀整個濰縣, 僅僅在清朝一個朝代就出了舉人296人, 進士81人。 雖然濰縣自古以來文風昌盛, 科舉發達, 但是自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即605年開始實行, 一直到到清朝光緒二年即1876年, 這1271年間濰縣竟然沒有考中一位狀元,
直到西南關新巷子的一位出身貧寒的年輕人——曹鴻勳一舉中狀元打破了這個魔咒。

光緒丙子恩科狀元曹鴻勳

這個濰縣西南關新巷子也就是題目說的狀元胡同了, 這條東西走向普普通通的小窄胡同, 寬不過兩米, 長不足百米, 在曹鴻勳中了狀元的27年後又一位年輕人---王壽彭從這裡走出去再次得了狀元,
從此新巷子聲名鵲起, 聞名全國, 便稱為“狀元胡同”。 只可惜僅風光百年的“狀元胡同”于1992年舊城改造時拆毀, 舊跡已不復存在。

光緒癸卯恩科狀元王壽彭

那時在沙灘說書的藝人在開書前“誇濰縣”小段的定場詩是:

濰縣自古文風盛,

舉人秀才多滿城。

一條胡同兩狀元,

曹鴻勳和王壽彭。

王壽彭殿試高中狀元, 使“新巷子”成為了“狀元胡同”, 這件事也在當地傳為美談, 從這首定場詩就可以略窺當時的盛況, 新巷子以及濰縣人的自豪之情。 只可惜舊城改造沒有保護狀元胡同, 只有這首詩流傳和印證著歷史的榮光。 “狀元胡同”雖然已經不復存在, 但是在五道廟社區“狀元胡同”的遺址上卻建起了紀念曹鴻勳和王壽彭的狀元碑與狀元亭, 以此提醒後人在這裡曾經見證過濰縣城科舉史上的輝煌。

狀元閣

據民間傳說, 曹鴻勳中了狀元後, 為了光宗耀祖, 竟然沒有與其他幾家商量, 就在幾家共用的胡同口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由於屈于曹家的權勢, 當時其他幾家也沒有說些什麼, 可是等到王壽彭長到六七歲時遇到了麻煩。 有一天, 小小年紀的王壽彭問爺爺, 為何胡同口修建個石牌坊?爺爺說:"人家曹家有人中了狀元修建的, 不用說是為了光宗耀祖。
"王壽彭聽了問爺爺:"他們家有人中了狀元把偌大的牌坊修建在胡同口, 那將來我中了狀元的話, 牌坊該修在何處?"爺爺一聽:"對啊, 我怎麼沒想這回事情呢?不行, 咱們得去問問曹狀元家。 "王氏祖孫來到曹府, 說明了來意。 對方認為, 中一個狀元是百年甚至千年不遇的事情, 你們家想中狀元就可以中嗎?於是, 曹家沒加認真思考就脫口說道:"如果你們家有人中了狀元的話, 可以把石牌坊摞在我們家立的牌坊的上面。 "空口無憑, 立字為據。 當下請來了中間人作證, 兩家簽字畫押, 立了字據。 從此以後, 王壽彭發憤讀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 終於在他28歲那年, 進京趕考, 一舉榜上有名中了狀元。 於是, 王家不由分說, 在胡同口曹家原來立的石牌坊上, 又摞上了一個牌坊。從此以後,狀元胡同的名氣就更大了。 又摞上了一個牌坊。從此以後,狀元胡同的名氣就更大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