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慈禧不阻止該人的話,日本早滅亡了,更不會有馬關條約了

慈禧不阻止該人的話, 日本早滅亡了, 更不會有馬關條約了

晚清那麼的落後, 但是, 還是有很多的能人異士, 但是他們都不被朝廷所重視, 所以朝廷才會腐敗的那麼快, 這都要怪清朝的統治者無能吧。 如果當時的清廷能睜眼看世界的話, 也許我們就不會被日本欺負那麼多年, 這也要怪封建的慈禧一手遮天, 才導致了那麼多的新鮮思想無法得到實施。

日本是個四面環海的孤島, 雖然資源缺乏些, 環境惡劣些, 離大陸文明圈遠了些, 但有了大海這個天然庇護所, 大陸上再怎麼翻天覆地戰火紛飛,

也燒不到日本列島。

幾千年來, 基本是只有日本侵略別人的份, 這就好比做壞事而不被懲罰, 更助長了日本的氣焰。 令人驚奇的是, 甲午戰爭期間, 清朝駐歐洲使節宋育仁竟然籌畫了一個奇襲日本本土的計畫!

這個人叫宋育仁, 宋育仁(1857-1931), 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 被譽為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重慶維新運動宣導者。 字芸子, 晚年號道複, 四川富順人, 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 授翰林院庶起士, 改任檢討。

1894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 著意考察西方社會、經濟、政治制度, 積極策劃維新大計, 提倡民主共和。 回國後, 參加維新組織“強學會”, 主講“中國自強之學”。

黃海海戰失敗後, 宋育仁產生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

這項計畫能夠實施,

是因為甲午戰爭期間, 日本軍隊幾乎全部出動, 日本海軍全部調到了旅順, 他們的海上更是無軍設防, 因此, 如果奇襲日本, 完全有可行性。

一切行動謀定好後, 宋育仁開始面請清政府批准, 同時他在幕後積極工作。

英國海軍軍官琅威裡是北洋水師初建時, 清廷高薪聘請的總教習, 精通海戰, 治軍嚴格, 後因不滿朝廷提拔劉步蟾而被迫辭職, 請他做奇襲隊司令當然最佳不過。

籌備工作完成了, 宋育仁自稱“炮械畢集”, 信心十足只等朝廷命令了。 不料, 公使龔照瑗返職回來查知此事後震怒不已,

立刻以“妄生事由”電告清廷阻止。

龔照瑗是李鴻章的安徽老鄉兼親信, 雖然一句英語不會, 但有一個長處:死心塌地。 他在倫敦擔任外交官的任上, 做了兩件令清廷大為滿意卻令後世痛恨責駡的事:一是阻止了宋育仁的奇襲日本, 一是雇傭偵探綁架了孫中山。

收到龔照瑗來電, 清廷大為震驚, 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 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 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

召雇傭兵奇襲日本的計畫胎死腹中。 回國途中, 宋育仁“撫贗私泣, 望洋而歎”。

從技術上看, 假借澳大利亞商隊奇襲日本的可行性無疑是有的;從軍事上看, 只靠5艘兵艦和10艘魚雷艇, 裝載著2000名外國雇傭兵, 進攻長崎和東京, 基本是飛蛾撲火。

但哪怕對著日本本土只開一炮, 放一槍, 也足以讓日本人驚魂, 長中國人士氣。

1895年, 清朝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賠款日本兩億兩白銀, 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 宋育仁望洋而歎, 全部的心血付之東流。

《馬關條約》一直被後人認為是恥辱, 如果當時不是慈禧愚昧的話, 或許那時候的中國也不會被日本欺負的那麼慘,說真的一個愚昧沒有見地一味的只知道自己享樂不顧民眾深思的慈禧怎麼會明白革新的意義呢?或許大清朝真是敗在了慈禧身上吧,或者這也都是註定吧,從慈禧踏進皇宮的那一刻開始吧,就已經註定了這樣的結局吧。

戊戌變法失敗、辛亥革命成功及後來的國是所歸,對主張維新變法、君主立憲的宋育仁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歷史演變。血與火,不是他嚮往的未來。血灑京城的“戊戌六君子”中,四川人楊銳、劉光第是他的同道和好友,後者還是他的富順同鄉。他的悲痛難與人道。他逐漸退出政治舞臺,成為成都頗有名望的“五老七賢”之一。1914年,宋育仁赴京任國史館纂修並主持館務;1917年,任四川國學學校校長;1920年,任四川國學會會長;1921年,任四川通志局總纂。晚年他隱居成都東郊獅子山“東山草堂”內一心修志著書,不問世事,編撰完成了《四川通志》初稿與《富順縣誌》。

宋育仁逝世於1931年12月5日,葬於“東山草堂”對面竹林之中。此前他自印《借籌記》若干,臨終時囑託將此書贈前來弔唁之人。2006年,三聖鄉政府在今“幸福梅林”一帶擇地重修“東山草堂”,並立宋育仁石刻像,為這個著名休閒之處增添了歷史文化氛圍。2008年9月,“東山草堂”毀於雷擊引起的大火,所幸宋育仁墓亭無恙。

或許那時候的中國也不會被日本欺負的那麼慘,說真的一個愚昧沒有見地一味的只知道自己享樂不顧民眾深思的慈禧怎麼會明白革新的意義呢?或許大清朝真是敗在了慈禧身上吧,或者這也都是註定吧,從慈禧踏進皇宮的那一刻開始吧,就已經註定了這樣的結局吧。

戊戌變法失敗、辛亥革命成功及後來的國是所歸,對主張維新變法、君主立憲的宋育仁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歷史演變。血與火,不是他嚮往的未來。血灑京城的“戊戌六君子”中,四川人楊銳、劉光第是他的同道和好友,後者還是他的富順同鄉。他的悲痛難與人道。他逐漸退出政治舞臺,成為成都頗有名望的“五老七賢”之一。1914年,宋育仁赴京任國史館纂修並主持館務;1917年,任四川國學學校校長;1920年,任四川國學會會長;1921年,任四川通志局總纂。晚年他隱居成都東郊獅子山“東山草堂”內一心修志著書,不問世事,編撰完成了《四川通志》初稿與《富順縣誌》。

宋育仁逝世於1931年12月5日,葬於“東山草堂”對面竹林之中。此前他自印《借籌記》若干,臨終時囑託將此書贈前來弔唁之人。2006年,三聖鄉政府在今“幸福梅林”一帶擇地重修“東山草堂”,並立宋育仁石刻像,為這個著名休閒之處增添了歷史文化氛圍。2008年9月,“東山草堂”毀於雷擊引起的大火,所幸宋育仁墓亭無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