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避免教養出小皇帝,一招就夠了

幫孩子完成太多的事, 結果?

如果您有在留意, 應該就偶爾會看到一小四大(父母+一邊的祖父母), 或一小六大(父母+兩邊祖父母)的畫面。

大人圍繞著孩子, 打點好他所有的事情。 孩子其實也兩三歲了, 但是東西通通在別人身上, 什麽東不用拿, 不用背。 或者是一歲多的孩子, 不愛講話。 為什麽?因為他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 大人會自動化的「執行小孩給的指令」。 重點是照顧者還沒有發現自己是在「服侍」孩子。 或者小孩哭一下, 大人自動進入投降模式……。

看似小事, 但可能會導致什麽後果?

兩歲就學會發號指令

我有個朋友跟我說, 他把家裡幫忙照顧孩子的外籍移工辭退了。 但是理由並不是您猜的「她做得不好」。 其實是反過來, 這位來幫忙的外籍朋友, 「做得太好了」。 結果他才兩歲的女兒已經會發號施令:「你, 過來把我的鞋子穿好」。 他驚呆了, 只能火速謝謝他這幾年在臺灣的幫忙,

終止合約。 因為他知道再這樣下去, 不是辦法……。

小皇帝, 4 NI?

這幾年, 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孩子。

有一個五歲多的弟弟來門診, 候診時在看電視。 到他的號碼時我們請他進來, 可能因為他還想繼續看電視, 所以不想移動。 久勸不理的情形下, 他的媽媽請我們把電視關起來。 然後這孩子就大。 怒。 了。 在診間外瘋狂的發飆, 還打他媽, 然後瘋狂跳針的說:「為什麽關我的電視?!為什麽關我的電視?!」我都驚呆了。

還有一次, 一個六歲多的妹妹來看診。 他走前面, 後面尾隨一位成人。 孩子的書包、水壺、手提袋, 都在那位成人的身上。 然後因為他鞋帶鬆了, 我們護理師好心提醒:「妹妹, 你鞋帶掉了」。 這位妹妹坐到椅子上, 把右腳平舉,

然後用手指著他的鞋子, 用眼睛看著那位成人。 連一句話, 都不講。 這位成人, 就立馬蹲下去把她鞋帶綁好。 您猜這位成人是她的誰?

一歲起, 盡可能地讓孩子照顧自己

一歲開始孩子就會開始顯現出他的「獨立性」。 這是個放手的好機會。 這段愛說「嫑嫑」(跟一下流行)的時期, 乾脆就讓他去做他要的事情, 自己負責。 愛自己走路就自己走, 但是摔倒了就自己站起來, 不要討拍。 我們只要在旁邊確定環境的安全就可以了。 兒子從小走路摔倒, 我們從來不衝上前。 而是在旁邊看著他有沒有受傷, 他每次靠自己站起來時, 我們就會鼓勵他「你很棒, 很努力」。 當個啦啦隊, 這樣其實就夠了。

我很喜歡台大葉丙成教授的理念:「給孩子劃定一個安全的範圍,

然後讓他們在裡面儘可能的胡搞瞎搞嘗試」。 隨著年紀的增長, 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大。 自己嘗試, 自己負責。

下圖是我三歲的兒子, 我在旁邊看著他洗碗。 家人的餐具, 也要幫忙洗。 我會不會擔心打破?

當然會, 但是還是得讓他自己做。

我們是父母,

不是僕人

僕人一切都按照主人交代的辦理, 但是父母不是。 父母是孩子的領導者, 要帶領他前進, 讓他知道好與壞、對與錯。 例如:孩子不肯坐汽座?但是汽座攸關他的生命安全, 只有安靜地坐跟哭著坐兩種選擇。 不刷牙?刷牙攸關他的牙齒健康, 因此沒有不要刷這件事…。

不吃菜?所以?

不寫功課?所以?

父母心態, 還是僕人心態。 決定我們的做法。 對了, 那位蹲下去幫六歲女孩綁鞋帶的, 是她的媽媽。

結論

我的老師, 陳永榮教授經常講一句話:「在家裡當老大的, 去外面往往都吃癟」, 因為外人並不會什麽都讓他, 更不會幫他做其份內之事。 我是個多事的兒科醫師, 於是我會儘量去提醒我該提醒的。

「擇善固執」是避免教養出小皇帝的最佳方法, 做對這件事,其實就夠了。

但最後,我多半只能默默地禱告……。

做對這件事,其實就夠了。

但最後,我多半只能默默地禱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