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百年前的“大部制”改革:光緒激進措施連康有為都感到突然

1906年:“預備立憲”背景下的精簡機構, 取消了一些歷史悠久的部門

1906年, 清政府宣佈“預備立憲”, 改革中央部門, 其中一項主要內容是合併一些職能重疊的部門,

組建大部門。 具體做法是:將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人禮部, 將工部併入商部, 取名農工商部, 將太僕寺並人兵部(兵部改名為陸軍部), 將國子監歸入學部。 這些被合併的部門歷史相當悠久。

太常寺是清代管理祭祀事務的機關, 自秦漢以來就存在, 但到清代, 其職責早被禮部所代替, 僅僅負責祭祀中的某些儀式性工作。 光祿寺是清代管理宴會的機關, 職責與禮部嚴重重合, 戊戌變法時曾並人禮部, 很快又分出來, 這次終於歸併禮部。 鴻臚寺是清代專管禮儀的機關, 職責也與禮部相重, 戊戌變法時曾一度並人禮部, 這次是再次並歸。

工部是清代管理國家和宮廷工程等方面事務的機關, 隸屬工部的還有工部錢法堂(負責貨幣發行)、寶源局(負責鑄錢)和火藥局等機構,

這次行政改革, 這些機構均被裁撤。

太僕寺是清代管理馬政的機關, 下轄的左右兩翼馬廠, 但負責軍需國用馬匹的主要是兵部和八旗, 太僕寺只是供部分皇室所需, 為皇帝出巡準備馬匹,

實際上已經成了兵部的分支機搆。 此外, 國子監也被取消, 國子監的學堂劃入先前成立的學部。

其實, 1861年1月20日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就是一次“大部制”的嘗試。 在它成立之前, 清廷外交由禮部、理藩院、鴻臚寺等機構辦理, 總理衙門將分散於這些部門的外交辦理權加以集中, 清政府自此有了專門的外交機構。 總理衙門一開始只主管外交、通商、關稅等事務, 後逐步擴大到鐵路、開礦、製造槍炮軍火等, 成為大部門。

1898年:光緒帝裁撤機構的激進措施, 連康有為都感到突然

宣佈“預備立憲”之前, 清政府先後在1898年、1901年、1903年、1905年進行過小幅度的機構改革, 但岌岌可危的晚清政權, 點滴的改良已經無濟於事。 其實, 將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人禮部這類的“大部制”舉措, 在1898戊戌變法期間, 光緒皇帝就已經頒佈了, 但一直到了1906年才得以落實。

1898年8月30日, 因“舊制相沿”, 造成國家各級機構重疊, 冗員充塞, 光緒皇帝詔令裁撤中央的詹事府、通政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等衙門, 同時宣佈冗員也要一律“裁撤淨盡”。

光緒在這道上諭中嚴正指出, 內外諸臣都“不准藉口體制攸關, 多方阻隔, 並不得以無可再裁, 敷衍了事。 ”光緒還下了死命令, 無論是在廷諸臣還是封疆大吏, 誰要在這項改革中夾帶私情而“推諉因循, 空言搪塞, 應當予以重懲, 絕不寬貸。 ”

光緒的這一異乎尋常的舉動,連康有為都感到有些突然,雖然他也認為這是“變政勇決”的行為。康有為說:“吾向來論改官制,但主增新,不主裁IN",堅持採取較為緩和的新、舊“共處”方針。就是梁啟超也覺得在當時情況下“裁官為最難之舉”。

光緒想從裁撤、合併閒散機構與冗員人手,向頑固守舊勢力發起攻勢,同時拔除一些守舊官吏的活動據點。據記載,當光緒8月30日諭旨頒出,就使“舊臣抱向隅之泣”(《戊戌變法檔案史料》)。變法以來從未執行過新政一字的廣東巡撫被免職,緊接著,包括禮部尚書懷塔布在內的禮部 6名高級官員被光緒解職。

啟示:事先缺乏周密的考慮,事後也沒有可行的補救方案。過於急切造成改革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的“大部制”改革自然也沒有取得成功,其中有值得後人借鑒的教訓。首先是過於急切。有學者統計,“百日維新”的103天,光緒先後發佈有關革新的各種詔令汁約180條,平均每天1.7條,最多的9月12日,一天就頒發了11條維新諭旨。

其次是機構改革缺少事前籌畫和事後補救。8月30日光緒下令裁撤詹事府、通政使司、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衙門,但事先並沒有完成相關職能的移交。

再者是對裁撤下來的官員沒有妥善的安置方案。9月8日,光緒皇帝才下諭旨,指出裁減各員可於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酌設大小官員額缺,將來量才任用。(《清實錄》卷57)不久,政變發生,光緒帝“大部制”的願望化為泡影。光緒帝“大部制”改革的設想,8年之後才變成現實,而且可以混是慈禧太后主動推行的。其效果如何?辛亥革命的槍聲即將響起,歷史沒有給予檢驗它的機會。

光緒的這一異乎尋常的舉動,連康有為都感到有些突然,雖然他也認為這是“變政勇決”的行為。康有為說:“吾向來論改官制,但主增新,不主裁IN",堅持採取較為緩和的新、舊“共處”方針。就是梁啟超也覺得在當時情況下“裁官為最難之舉”。

光緒想從裁撤、合併閒散機構與冗員人手,向頑固守舊勢力發起攻勢,同時拔除一些守舊官吏的活動據點。據記載,當光緒8月30日諭旨頒出,就使“舊臣抱向隅之泣”(《戊戌變法檔案史料》)。變法以來從未執行過新政一字的廣東巡撫被免職,緊接著,包括禮部尚書懷塔布在內的禮部 6名高級官員被光緒解職。

啟示:事先缺乏周密的考慮,事後也沒有可行的補救方案。過於急切造成改革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的“大部制”改革自然也沒有取得成功,其中有值得後人借鑒的教訓。首先是過於急切。有學者統計,“百日維新”的103天,光緒先後發佈有關革新的各種詔令汁約180條,平均每天1.7條,最多的9月12日,一天就頒發了11條維新諭旨。

其次是機構改革缺少事前籌畫和事後補救。8月30日光緒下令裁撤詹事府、通政使司、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衙門,但事先並沒有完成相關職能的移交。

再者是對裁撤下來的官員沒有妥善的安置方案。9月8日,光緒皇帝才下諭旨,指出裁減各員可於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酌設大小官員額缺,將來量才任用。(《清實錄》卷57)不久,政變發生,光緒帝“大部制”的願望化為泡影。光緒帝“大部制”改革的設想,8年之後才變成現實,而且可以混是慈禧太后主動推行的。其效果如何?辛亥革命的槍聲即將響起,歷史沒有給予檢驗它的機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