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風十裡不如你”背後的故事:杜牧為何願寫詩為弱勢女性發聲?

若俗

《春風十裡不如你》是當前熱播的一部電視劇。 劇名來源於晚唐詩人杜牧的詩

《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 卷上珠簾總不如。

該詩是杜牧在赴長安任監察禦史時, 離開揚州, 與歌妓的分別之作。 詩歌描述了一位十三四歲容貌姿態俊美的少女, 猶如春日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即使尋遍整個揚州城內的青春佳麗, 也沒有人能夠超過她的容色。

很多人是由於電視劇名字的原因才對這首詩有所瞭解, 不過我們可不能據此就認為, 作者杜牧是位無限風流的浪蕩公子。

實際上, 杜牧擁有宏大的政治抱負和軍事才識, 一生都希望為國為民建功立業。 然而, 晚唐的社會環境沒有為他提供任何機會, 在心情極度抑鬱不平時, 他便時而投向豔情閨閣, 緩解失意苦悶。

杜牧的一生充滿悲涼, 具有傳奇意味:執著于施展抱負, 卻仕途不順;詩歌散文成就頗高,

卻在晚年自焚詩稿。

文章助力金榜題名

杜牧有良好的家學傳統。 祖父杜佑, 任三朝宰相, 並編著有我國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通典》。 深受家族文化薰陶的杜牧, 自幼就博覽群書, 通曉古今, 熱心於國家政治軍事方略的研究和思考,

並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然而, 晚唐的社會, 宦官專權, 藩鎮割據, 戰亂頻起, 民間枯竭, 加上朝廷內部的昏聵腐敗, 唐王朝幾乎陷入不可挽回的傾頹之勢。

所以憂國憂民的杜牧經常寫詩文詠古抒懷, 批判時事。 後世傳誦最廣的, 就是那篇杜牧23歲時創作的《阿房宮賦》。

文章通過分析史實, 揭示出秦始皇的暴虐統治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 從而借古諷今, 勸誡和警告唐敬宗, 應當從中汲取教訓, 不要窮奢極欲。

作者的歷史感慨至今仍振聾發聵, “滅六國者, 六國也, 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這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曾得到“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的極高評價, 也為年輕的杜牧贏得了盛名和機遇。

《唐摭言》卷六《公薦》中記載, 大和二年,

也就是杜牧26歲時, 侍郎崔郾到了東都洛陽, 主管進士科考試, 受到當地官員名士的熱烈歡迎。 沒想到當時的太學博士吳武陵也親自騎驢前往會見。 崔郾驚訝不已, 親自迎接, 兩人進行了交談。

原來, 吳武陵想向崔郾推薦一位賢士。 他說道, 前些日子,

偶然發現一些太學生在討論一篇文章, 情緒激昂, 原來是此次參加進士考試的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 這是篇很好的文章, 所以他認為杜牧確實是才學之士。

說著, 吳武陵考慮到崔郾之前沒讀過這篇文章, 竟然親自為他朗讀了一遍全文。 崔郾聽後稱讚驚奇。 於是吳武陵要求崔郾將杜牧列為狀元, 不過, 得知狀元已有了人選, 他不得已說, 那就讓杜牧以第五名進士及第吧。

見崔郾沒馬上答應, 吳武陵生氣地表示, “這樣都不行的話, 那就把這篇賦還給我吧。 ”崔郾無可奈何, 只好答應。

吳武陵走後, 崔郾的同事聽說了第五名的得主是杜牧。 有人提出異議, 認為此人“不拘細行”, 才學雖大但放浪形該, 做事不穩重。 崔郾解釋, 已經答應吳君了, 不可能再變了,並開玩笑道,“牧雖屠沽,不能易也”,即使杜牧是個屠夫或小販,也改變不了了這個結果了。

這個有趣的逸事確實能說明杜牧的才學廣博,年紀輕輕就盛名遠揚。

不過,此次高中進士,卻並沒能讓杜牧在仕途上飛黃騰達,不恥逢迎的性格導致他長期沉淪下僚。此後,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增加了他的壯志難酬之感,也加深了他對於底層民眾,特別是弱勢女性的關懷和同情。

為弱勢女性賦詩

由於空懷理想抱負而不能實現,杜牧遇見同樣被人冷落的人時,便極易抒發同

病相憐的感受,給予其深切的同情。

大和七年,杜牧31歲。當時,他正在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中。有一天,他奉沈傳師的命令到揚州出差,經過鎮江(唐代時又叫金陵),遇到了曾經叱吒風雲的金陵美女——杜秋娘。

她從原來的光輝燦爛、備受寵倖,竟然淪落到了今天的身居低微,孤苦無依。杜牧感慨她的的身世沉淪,創作了一首長篇五言古詩《杜秋娘詩》。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杜秋娘原本是金陵的美女和才女,能歌善舞,擅長創作詞曲。她在15歲時作了一首《金縷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當時的鎮海節度使李錡慕其才華,將其納為小妾。然而,後來李錡起兵叛亂,兵敗被腰斬。杜秋娘作為罪臣的家眷被迫進入後宮為奴,充當歌舞伎。

“聯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在皇宮裡,杜秋娘又以一曲《金縷衣》征服了唐憲宗,被封為秋妃。她機敏聰慧,會見機行事,深受憲宗皇帝寵愛。

“畫堂授傅姆,天人親捧持。”等到穆宗即位,他任命杜秋娘為皇子的保姆。看似她會終生享盡榮華了。然而,世事難料,後來穆宗失勢被廢,杜秋娘無奈地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她被逐出宮殿,趕回了金陵老家。

“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杜牧在詩中表達了人生命運的無常和無奈。由人及己,反觀自身,“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他在感懷中不禁自歎自悲,這位女子的不幸遭遇簡直就是廣大的士人群體坎坷一生的縮影。

杜牧輾轉各處任職,沒有得到實際的重用,嘗盡備受冷落的淒涼。他眼見國家社會衰微,卻不能將一身的濟世安民之才運用到實踐中,心裡的失意苦悶與這位女子有相通之感,當筆墨裡浸滿無限的真摯悲憫之情,流露出的文章自有打動千萬人的力量。

杜牧還有其他敘寫女性不幸人生的詩文,如《張好好詩》,無不將身世之感與悲憫情懷凝注進文字,後人讀來,仍難抑心酸。

▲杜秋娘

生不逢時的淒涼

杜牧曾先後在沈傳師江西觀察使府、宣歙觀察使府和牛僧孺淮南節度使府任職。不幸的是,本就仕途坎坷的他,又被捲入了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

以牛僧孺等人為領袖的牛党與以李德裕等人為領袖的李党之間的朋黨爭鬥從中唐持續到晚唐。杜牧本無意於跟定那個黨派,然而現實不允許他置身事外。

他的才華得到過牛僧孺的賞識,並有了進京任監察禦史的機會。然而,好景不長,因為李德裕同樣是他的上司,對他頗為不滿。杜牧在40歲那年,被外放為黃州刺史,隨後又到了池州與睦州,做了7年的地方官。

由於兩派的殘酷爭鬥,杜牧的官位也變化不定,忽高忽低。即便這樣,他仍無法泯滅“剛直有奇節”的做人品行,始終不肯屈身逢迎以獲自保。

最終,杜牧在中書舍人這一職位上重病纏身,卒于長安,終年50歲。

辭世前,他心知大限將至,便自撰墓誌銘。此外,他盡力搜羅之前創作的詩文手稿,焚燒銷毀,僅留下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二三。

杜牧去世後,他的外甥裴延翰對他生前的文稿進行了編輯整理,編纂成《樊川文集》。文集收入了一些被杜牧焚燒了卻被裴延翰之前收藏的詩作,但仍有大部分的作品永遠消失在了歷史的灰燼中。

我們後人從杜牧悲涼的一生中可揣測他焚詩的動機,一生追求功績成就,卻始終沉淪下僚,無奈中的心酸,抱負無望的絕望,流連閨閣背後的空漠感,都記錄在了詩文中。

顯然,有些文字是杜牧不願意被後人看到的,可能是那些曾受其他文人批評的部分豔情詩。可是,瞭解過杜牧的一生,我們就會明白,這些個人抒情之作看似尋花問柳,實際上,情思纏綿的背後卻難掩生不逢時的悲涼。

詩人的不幸,卻是詩家的大幸。杜牧雖然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卻憑藉非凡的文學成就,為晚唐的文學天空綻放了耀眼群星。

不可能再變了,並開玩笑道,“牧雖屠沽,不能易也”,即使杜牧是個屠夫或小販,也改變不了了這個結果了。

這個有趣的逸事確實能說明杜牧的才學廣博,年紀輕輕就盛名遠揚。

不過,此次高中進士,卻並沒能讓杜牧在仕途上飛黃騰達,不恥逢迎的性格導致他長期沉淪下僚。此後,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增加了他的壯志難酬之感,也加深了他對於底層民眾,特別是弱勢女性的關懷和同情。

為弱勢女性賦詩

由於空懷理想抱負而不能實現,杜牧遇見同樣被人冷落的人時,便極易抒發同

病相憐的感受,給予其深切的同情。

大和七年,杜牧31歲。當時,他正在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中。有一天,他奉沈傳師的命令到揚州出差,經過鎮江(唐代時又叫金陵),遇到了曾經叱吒風雲的金陵美女——杜秋娘。

她從原來的光輝燦爛、備受寵倖,竟然淪落到了今天的身居低微,孤苦無依。杜牧感慨她的的身世沉淪,創作了一首長篇五言古詩《杜秋娘詩》。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杜秋娘原本是金陵的美女和才女,能歌善舞,擅長創作詞曲。她在15歲時作了一首《金縷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當時的鎮海節度使李錡慕其才華,將其納為小妾。然而,後來李錡起兵叛亂,兵敗被腰斬。杜秋娘作為罪臣的家眷被迫進入後宮為奴,充當歌舞伎。

“聯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在皇宮裡,杜秋娘又以一曲《金縷衣》征服了唐憲宗,被封為秋妃。她機敏聰慧,會見機行事,深受憲宗皇帝寵愛。

“畫堂授傅姆,天人親捧持。”等到穆宗即位,他任命杜秋娘為皇子的保姆。看似她會終生享盡榮華了。然而,世事難料,後來穆宗失勢被廢,杜秋娘無奈地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她被逐出宮殿,趕回了金陵老家。

“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杜牧在詩中表達了人生命運的無常和無奈。由人及己,反觀自身,“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他在感懷中不禁自歎自悲,這位女子的不幸遭遇簡直就是廣大的士人群體坎坷一生的縮影。

杜牧輾轉各處任職,沒有得到實際的重用,嘗盡備受冷落的淒涼。他眼見國家社會衰微,卻不能將一身的濟世安民之才運用到實踐中,心裡的失意苦悶與這位女子有相通之感,當筆墨裡浸滿無限的真摯悲憫之情,流露出的文章自有打動千萬人的力量。

杜牧還有其他敘寫女性不幸人生的詩文,如《張好好詩》,無不將身世之感與悲憫情懷凝注進文字,後人讀來,仍難抑心酸。

▲杜秋娘

生不逢時的淒涼

杜牧曾先後在沈傳師江西觀察使府、宣歙觀察使府和牛僧孺淮南節度使府任職。不幸的是,本就仕途坎坷的他,又被捲入了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

以牛僧孺等人為領袖的牛党與以李德裕等人為領袖的李党之間的朋黨爭鬥從中唐持續到晚唐。杜牧本無意於跟定那個黨派,然而現實不允許他置身事外。

他的才華得到過牛僧孺的賞識,並有了進京任監察禦史的機會。然而,好景不長,因為李德裕同樣是他的上司,對他頗為不滿。杜牧在40歲那年,被外放為黃州刺史,隨後又到了池州與睦州,做了7年的地方官。

由於兩派的殘酷爭鬥,杜牧的官位也變化不定,忽高忽低。即便這樣,他仍無法泯滅“剛直有奇節”的做人品行,始終不肯屈身逢迎以獲自保。

最終,杜牧在中書舍人這一職位上重病纏身,卒于長安,終年50歲。

辭世前,他心知大限將至,便自撰墓誌銘。此外,他盡力搜羅之前創作的詩文手稿,焚燒銷毀,僅留下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二三。

杜牧去世後,他的外甥裴延翰對他生前的文稿進行了編輯整理,編纂成《樊川文集》。文集收入了一些被杜牧焚燒了卻被裴延翰之前收藏的詩作,但仍有大部分的作品永遠消失在了歷史的灰燼中。

我們後人從杜牧悲涼的一生中可揣測他焚詩的動機,一生追求功績成就,卻始終沉淪下僚,無奈中的心酸,抱負無望的絕望,流連閨閣背後的空漠感,都記錄在了詩文中。

顯然,有些文字是杜牧不願意被後人看到的,可能是那些曾受其他文人批評的部分豔情詩。可是,瞭解過杜牧的一生,我們就會明白,這些個人抒情之作看似尋花問柳,實際上,情思纏綿的背後卻難掩生不逢時的悲涼。

詩人的不幸,卻是詩家的大幸。杜牧雖然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卻憑藉非凡的文學成就,為晚唐的文學天空綻放了耀眼群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