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熱血軍旗》熱血昂揚酬壯志 軍旗獵獵贊英雄

“還我盧德銘, 還我總指揮”, 在《熱血軍旗》的最新劇情中, 秋收起義總指揮、年僅22歲的盧德銘伴隨著毛澤東和全體將士的悲痛, 將生命永久定格在了1927年的秋天。

歷經無數人的犧牲, 中國共產黨從為何建軍的階段走到了如何建軍的階段, 面對真刀真槍的廝殺, 心懷理想的共產黨人毫不畏懼, 向著革命目標發起衝鋒。 南昌起義軍攻克潮州, 秋收起義部隊也攻陷蓮花縣城, 革命軍隊蓄勢待發, 準備迎接更大的挑戰。

“還我德銘, 給我三個師也不換”

《熱血軍旗》中的盧德銘沉穩果敢、令人信賴, 而歷史上的他更像是一個年輕有為的英才。 作為黃埔軍校二期畢業生, 盧德銘20歲即任連長, 21歲成為葉挺獨立團參謀長, 22歲擔任團長, 秋收起義時任前敵總指揮。 年紀輕輕身擔大任已經難得, 更可貴的是他並不因此驕傲自滿。 作為總指揮, 他全力配合毛澤東的工作, 多次幫助毛澤東化解爭執, 並堅定支持毛澤東取消攻打長沙的計畫, 為部隊確立遊擊戰方針打好了基礎。 縱觀盧德銘的一生, 少年勵志救國, 參軍後屢次身先士卒, 北伐中英勇殺敵, 隨後又在汪精衛清黨的關鍵時刻帶領警衛團尋找組織, 壯大了革命隊伍,

最後為掩護秋收起義部隊光榮犧牲, 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盧德銘是《熱血軍旗》裡出場的眾多英雄的一分子, 也是建軍過程中革命英雄主義的一個縮影。 有網友惋惜:“像盧德銘這樣犧牲的軍人, 那個時代不知道還有多少。 要是他們能活到新中國成立, 心裡一定很欣慰。 ”心中有信仰, 腳下有力量, 正是他們為之不懈的努力, 才有了日後新型人民軍隊的建立, 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熱血回應歷史使命

從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共產黨員到為起義犧牲的盧德銘, 《熱血軍旗》用前二十集的內容, 展示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對建軍認識的轉變過程。 為何建軍、如何建軍、建設什麼樣的軍隊, 這是歷史交給共產黨人的三個問題, 也是他們應當肩負的使命。 《熱血軍旗》前面的劇情闡釋了共產黨為何建軍, 而最近的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 則是回答了如何建軍。 宣傳理論、動員隊伍、組織暴動, 在這一系列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回擊背後, 是共產黨人的堅毅決心。 正如毛澤東在報告所說:“革命是暴動,

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當紙上理論化為實際行動時, 註定要有人為之流血犧牲。 距離南昌起義九年後, 身受重圍的陳毅寫下“此去泉台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這不僅是他的決心, 也是那時千千萬萬名共產黨人的決心。 《熱血軍旗》通過進行歷史再現和藝術詮釋, 真實展現了共產黨對於革命武裝重要性的曲折認識、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