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毀掉大清的一場戰爭(下)

(雪崩時, 每一片雪花都有責任。 )

5

丁汝昌立刻下令起錨, 將10艘北洋戰艦排列成“人”字形, 準備迎敵。

可日本人來得太快, 姿勢還沒擺好,

戰鬥就打響了。

日本艦隊不玩隊形, 他們採取的是機動戰術:第一步, 縱向穿插, 攪亂對方陣法;第二步, 將落單的艦船包圍起來, 集中力量殲滅。

北洋艦隊配備了大口徑重炮, 看起來十分生猛, 但它們大多是前置炮, 只能面向前方發射, 一旦敵人攻到側面, 就只能幹瞪眼了。

日本艦隊則不同, 他們的重炮很少, 排列在船舷兩側的速射炮卻很多, 機動作戰能力極強。

日艦在海上前穿後插、左突右進, 很快, 北洋艦隊就被沖散了隊形, 陣腳大亂。

就在這關鍵時刻, 旗艦“定遠”號的信號裝置突然被敵炮摧毀, 站在甲板上指揮的丁汝昌也負了傷。

這本來沒什麼大不了的, 只要提前做好應急預案, 安排好代理指揮官和代理旗艦就行。

然而要命的是,

丁汝昌沒有準備任何應急預案。

這就意味著, 整支北洋艦隊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 只剩下挨打的份兒。

你以為這樣已經夠慘了?不, 還有更大的驚喜。

在這些裝備先進的戰艦上, 一共只有3顆重型炮彈, 剩下的都是些鋼彈, 甚至還有摻著沙子的劣質炮彈, 而鋼彈和沙彈是不會爆炸的, 如同特大號的兒童彈弓。

武器摻假, 是軍費不足, 還是被人貪污?此時已來不及追究。

首先被日本艦隊圍攻的, 是“致遠”號。 它被打成了篩子, 眼看就要沉沒, 管帶鄧世昌下令向敵艦全力撞過去, 想要臨死前拉個墊背的, 可惜還沒碰到敵艦就下沉了。 鄧世昌拒絕使用救生圈, 與二百五十名戰友共同殉難。

緊接著被包圍的, 是“經遠”號。 強敵猛攻之下,

管帶林永升仍然從容不迫, 指揮下屬發炮還擊, 取水救火。 這時他忽然發現有一艘敵船已經受傷, 當即下令追擊, 不料被一顆水雷炸中, 死難二百七十人。

當然, 不是每個管帶都有這樣的覺悟和勇氣。 “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就玩了一招“臨陣脫逃”, 逃跑的路上還把自家的“威遠”號給撞沉了。

鄧世昌, 林永升, 方伯謙, 他們都是李鴻章當初“不放心”的福州船政學堂高材生, 出過國, 懂外語。

5個小時後, 這場原以為勢均力敵的大決戰, 以中方損毀5艘軍艦、日方負傷4艘軍艦告終。

戰鬥結束後, 紫禁城那邊收到的前方報告, 卻是這樣描述的:日艦被我軍擊沉3艘, 我軍雖有損失, 但敵軍傷重先退, 我軍算是打了個小勝仗。

丁汝昌還將自己的傷情描述得驚心動魄,

朝廷對他的態度立刻變了, 親切地囑咐他好好養傷, 等傷好了繼續統領海軍。 至於方伯謙, 立即正法。

先不論打仗本事如何, 這些欺上瞞下的官場套路, 還是玩得很熟的。

6

李鴻章仍然堅持之前的方針, 讓丁汝昌帶領艦隊象徵性地出海巡邏,

嚇唬日本人。

如今北洋艦隊已被打掉了半條命, 所謂巡邏, 不過自欺欺人。

丁汝昌向李鴻章報告說, 目前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武器急缺, 大炮、炮彈都要向國外訂購, 下單後什麼時候能到貨, 誰都不知道。

還有戰艦維修也是個問題。 負責後勤保障的是李鴻章的心腹、著名紅頂商人盛宣懷, 他向周邊的船塢、礦山、鐵路徵調了幾十名工匠, 這些工匠卻鬧著要加工資, 來了沒幾天就紛紛跑掉了。

但丁汝昌隱瞞了北洋艦隊最大的問題:士氣。

黃海一戰, 虎口餘生, 官兵們仿佛一夜之間看透了人生, 只想飲酒作樂, 放浪形骸。 至於下一場仗該怎麼打, 那是大領導的事, 咱能不能活著回家都不知道呢。

武器、軍艦、士氣, 三大難題不解決, 仗還怎麼打?

日軍即將再次入侵的消息不斷傳來,李鴻章坐不住了,連連催促丁汝昌快點修船。丁汝昌無奈,只得回復說:正在日夜趕工。

可是國內的人並不知瞭解內情。國家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先前那樣威風凜凜,如今怎麼變狗熊了?你們可是國之利器啊!

就在這時,黃海戰役的真相也揭露出來了,原來北洋艦隊根本沒打勝仗,連一艘敵艦也沒擊沉。

眼看皇帝又要震怒,李鴻章趕緊給丁汝昌發電報,催他出海。

無路可走的丁汝昌,只得放下手裡的爛攤子,率領僅存的6艘戰艦出海,在旅順、威海兩個基地之間巡來巡去。

日本人繞開了北洋艦隊的巡邏,由聯合艦隊掩護著陸軍部隊,悄悄駛入遼東半島南岸的花園口,開始了登陸行動。

李鴻章接到密報後,指示丁汝昌:去看看什麼情況,但別輕易開火。

於是北洋艦隊在距離花園口很遠的地方轉了一圈,什麼情況都沒看清便回到了旅順。

此時的旅順已是人心惶惶,人們卷起鋪蓋爭相逃難。正在修船的那些工人,一聽說日軍要來,也都扔下手裡的活兒跑路了。

光緒下了聖旨,要李鴻章命令丁汝昌立即出海迎敵。

丁汝昌向李鴻章訴苦:中堂,這仗真沒法打,要不撤離吧?

李鴻章也心疼那幾艘軍艦,但又不好直接同意,便回復說:先看看情況,實在守不住了再撤。

日軍已經登陸完畢,從後路包抄,不費吹灰之力便攻下了大連灣,不久又佔領了旅順,將全城百姓屠了個乾淨。

負責守衛旅順城的陸軍指揮官衛汝成,一溜煙逃往了煙臺。而那些駐紮在旅順基地的北洋軍艦,一炮未發便匆匆離港,逃到了威海基地。

就在北洋艦隊抵達威海時,“鎮遠”號發生了嚴重觸礁事故,管帶林泰曾引咎自殺。

這樣一來,北洋艦隊更不敢出去打仗了。

又是一大波口水從全國各處鋪天蓋地吐過來。朝中60多名禦史言官聯名上奏,請求立即處死丁汝昌,山東巡撫李秉衡也奏請將丁汝昌嚴刑正法。

光緒忍無可忍,下令將丁汝昌拿交刑部治罪,要求李鴻章撤換海軍統帥。

李鴻章仍在跟光緒打太極,理由依然是:無人能接替丁汝昌。

而北洋各艦的管帶們,還有威海炮臺的統將們,紛紛為丁汝昌求情,請朝廷收回成命,以安軍心。

光緒思前想後,終於還是妥協了,讓丁汝昌先把手頭的工作做完再說。

7

人人都知道,日本佔領旅順之後,下一個目標必定是威海。丁汝昌這條命懸在半空,要想活著回家,就必須守住威海。

他仿佛預料到了結局,給朋友寫信說:我是戴罪之身,不出兵有罪,出兵打敗了也有罪,我只有一死。

李鴻章也深知其中利害,一旦威海失守,自己半輩子打造的“淮軍”品牌必將淪為笑話。他親自向全體威海官兵喊話:你們要是還有一點良心,就給自己爭口氣吧!

1895年元月,日軍故技重施,由聯合艦隊掩護著3萬陸戰隊,從榮成登陸,準備抄威海的後路。所到之處,清兵一觸即潰。

後人只知道北洋艦隊慘敗於日本,卻忽略了大清陸軍,他們比海軍輸得更丟人。海軍至少還能跟日本人一搏,陸軍當中卻只有派往朝鮮的一支淮軍跟日本人拼殺過,其他各省的官軍根本不值一提。

到了這個時候,光緒和李鴻章之間,還在為應該“出擊”還是“防守”掰扯不清。

主戰的光緒,並不瞭解北洋艦隊的實際情況。而主和的李鴻章,似乎忘了一個道理:沒有進攻的實力,就很難保持防守的能力。

只有身在前線的丁汝昌最清楚,除非發生奇跡(比如天降援兵,從陸路夾擊日軍),否則大家只能以死報國了。

天降援兵理論上是可能的。只不過,無論山東巡撫李秉衡的部隊,還是朝廷從外省調往威海的各路援軍,行軍速度跟日本兵相比,全都如同蝸牛。

1月30日,日軍陸戰隊迅速攻到了威海南岸,3天后威海全線失守,港內的北洋艦隊隨即陷入日軍的水陸包圍圈中。

有一個好消息傳來:之前訂購的彈藥,已經送貨上門了。

還有一個壞消息:港口被封堵,沒辦法出去取快遞。

被困的北洋艦隊,如今連鋼彈都沒的玩了,只能用沙彈跟日軍周旋。

日本艦隊最喜歡的戰術,是派魚雷艇進行偷襲。它們將北洋旗艦“定遠”號炸成重傷,又將“來遠”號擊沉。

正當此時,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威海港內還停泊著13艘大清魚雷艇,這些魚雷艇原本屬於旅順魚雷營,旅順陷落後李鴻章便將它們劃歸丁汝昌。雙方還來不及磨合,日本人就打過來了。

就在日本魚雷艇一次次得手的時候,大清的魚雷艇們突然一齊發力,向前猛衝過去。

你以為他們要衝向敵艦?錯!13艘魚雷艇,全部沖出港口,向西逃命去了。

就連日本人,看到這一幕都驚呆了。他們急追過去,將這些逃兵一個不剩全部搞定。

丁汝昌帶領殘兵和傷艦,退守於威海灣內的劉公島。

眼下陸地失守,援兵未至,軍艦被毀,彈藥將盡,下屬叛逃,士氣崩潰,丁汝昌的焦頭爛額可想而知。

懷著最後一線希望,丁汝昌派出一名叫夏景春的游泳健將,在寒冬臘月的海水中拼命遊到對岸,找到山東巡撫李秉衡的部隊,請求救援。然而對方一聽說前方戰況,轉身就跑了,撤退的速度比行軍快得多。

夏景春沒能完成任務,又不願獨自逃生,便再次游過大海,回到劉公島覆命。

這時,日本海軍總司令伊東祐亨派人送來勸降書,清兵們鬥志全無,島上百姓又苦苦哀求給條生路,局面混亂無法控制。

無可奈何之下,丁汝昌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投降。

他下令炸毀所有軍艦,以免落入敵手。聽到這個決定後,不願投降的代理提督劉步蟾隨“定遠”號一同毀滅,而“鎮遠”號管帶楊用霖則選擇了飲彈自盡。

第二天,丁汝昌派“廣丙”號管帶程璧光攜投降書去見伊東祐亨。

丁汝昌提出的條件只有一個:不要傷害官兵和百姓。

伊東祐亨當場答應了。

得到日方承諾後,丁汝昌獨自回到房間,吞下鴉片自殺。伊東祐亨敬他是條漢子,派人將他的遺體護送到煙臺。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京城,光緒當即下旨沒收丁汝昌全部家產,將他的靈柩塗成黑色,捆上三道鐵鍊,嚴令不准下葬。丁夫人憤而自盡。

日本方面的反應卻相反。伊東祐亨下令為丁汝昌降半旗,海軍大尉小笠原長生稱讚丁汝昌是“以義戰,以義降”。

8

一百年後的1994年,福建人冰心先生說,她很想寫一部關於甲午戰爭的長篇小說,可是每次一提筆就忍不住大哭,完全沒法寫下去。

甲午海戰中犧牲最多的,便是福建軍人。冰心的父親謝葆璋曾在“來遠”號上擔任二副,親眼見到老鄉們浴血奮戰,與戰艦同生共死。

“來遠”號被擊沉後,謝葆璋靠游泳技術僥倖撿回一條命。不久,他創建了煙臺海軍學校,以報國雪恥為畢生追求。

這場戰爭改變了大清、日本、朝鮮三個國家的命運,影響了整個東亞歷史的走向。後來發生的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義和拳運動、辛亥革命,乃至今天的中日關係、台海局勢,都是它埋下的種子。

把戰爭的失敗歸咎於某一人或幾人,顯然是不客觀的。以今天的觀念對歷史人物進行簡單的定性,也是不科學的。

歷史教科書上一條條標準答案的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粒粒聚沙成塔的細節。瞭解越多,越能體會到時局之複雜,人性之一言難盡。

讀史的意義,正在於此。

仗還怎麼打?

日軍即將再次入侵的消息不斷傳來,李鴻章坐不住了,連連催促丁汝昌快點修船。丁汝昌無奈,只得回復說:正在日夜趕工。

可是國內的人並不知瞭解內情。國家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先前那樣威風凜凜,如今怎麼變狗熊了?你們可是國之利器啊!

就在這時,黃海戰役的真相也揭露出來了,原來北洋艦隊根本沒打勝仗,連一艘敵艦也沒擊沉。

眼看皇帝又要震怒,李鴻章趕緊給丁汝昌發電報,催他出海。

無路可走的丁汝昌,只得放下手裡的爛攤子,率領僅存的6艘戰艦出海,在旅順、威海兩個基地之間巡來巡去。

日本人繞開了北洋艦隊的巡邏,由聯合艦隊掩護著陸軍部隊,悄悄駛入遼東半島南岸的花園口,開始了登陸行動。

李鴻章接到密報後,指示丁汝昌:去看看什麼情況,但別輕易開火。

於是北洋艦隊在距離花園口很遠的地方轉了一圈,什麼情況都沒看清便回到了旅順。

此時的旅順已是人心惶惶,人們卷起鋪蓋爭相逃難。正在修船的那些工人,一聽說日軍要來,也都扔下手裡的活兒跑路了。

光緒下了聖旨,要李鴻章命令丁汝昌立即出海迎敵。

丁汝昌向李鴻章訴苦:中堂,這仗真沒法打,要不撤離吧?

李鴻章也心疼那幾艘軍艦,但又不好直接同意,便回復說:先看看情況,實在守不住了再撤。

日軍已經登陸完畢,從後路包抄,不費吹灰之力便攻下了大連灣,不久又佔領了旅順,將全城百姓屠了個乾淨。

負責守衛旅順城的陸軍指揮官衛汝成,一溜煙逃往了煙臺。而那些駐紮在旅順基地的北洋軍艦,一炮未發便匆匆離港,逃到了威海基地。

就在北洋艦隊抵達威海時,“鎮遠”號發生了嚴重觸礁事故,管帶林泰曾引咎自殺。

這樣一來,北洋艦隊更不敢出去打仗了。

又是一大波口水從全國各處鋪天蓋地吐過來。朝中60多名禦史言官聯名上奏,請求立即處死丁汝昌,山東巡撫李秉衡也奏請將丁汝昌嚴刑正法。

光緒忍無可忍,下令將丁汝昌拿交刑部治罪,要求李鴻章撤換海軍統帥。

李鴻章仍在跟光緒打太極,理由依然是:無人能接替丁汝昌。

而北洋各艦的管帶們,還有威海炮臺的統將們,紛紛為丁汝昌求情,請朝廷收回成命,以安軍心。

光緒思前想後,終於還是妥協了,讓丁汝昌先把手頭的工作做完再說。

7

人人都知道,日本佔領旅順之後,下一個目標必定是威海。丁汝昌這條命懸在半空,要想活著回家,就必須守住威海。

他仿佛預料到了結局,給朋友寫信說:我是戴罪之身,不出兵有罪,出兵打敗了也有罪,我只有一死。

李鴻章也深知其中利害,一旦威海失守,自己半輩子打造的“淮軍”品牌必將淪為笑話。他親自向全體威海官兵喊話:你們要是還有一點良心,就給自己爭口氣吧!

1895年元月,日軍故技重施,由聯合艦隊掩護著3萬陸戰隊,從榮成登陸,準備抄威海的後路。所到之處,清兵一觸即潰。

後人只知道北洋艦隊慘敗於日本,卻忽略了大清陸軍,他們比海軍輸得更丟人。海軍至少還能跟日本人一搏,陸軍當中卻只有派往朝鮮的一支淮軍跟日本人拼殺過,其他各省的官軍根本不值一提。

到了這個時候,光緒和李鴻章之間,還在為應該“出擊”還是“防守”掰扯不清。

主戰的光緒,並不瞭解北洋艦隊的實際情況。而主和的李鴻章,似乎忘了一個道理:沒有進攻的實力,就很難保持防守的能力。

只有身在前線的丁汝昌最清楚,除非發生奇跡(比如天降援兵,從陸路夾擊日軍),否則大家只能以死報國了。

天降援兵理論上是可能的。只不過,無論山東巡撫李秉衡的部隊,還是朝廷從外省調往威海的各路援軍,行軍速度跟日本兵相比,全都如同蝸牛。

1月30日,日軍陸戰隊迅速攻到了威海南岸,3天后威海全線失守,港內的北洋艦隊隨即陷入日軍的水陸包圍圈中。

有一個好消息傳來:之前訂購的彈藥,已經送貨上門了。

還有一個壞消息:港口被封堵,沒辦法出去取快遞。

被困的北洋艦隊,如今連鋼彈都沒的玩了,只能用沙彈跟日軍周旋。

日本艦隊最喜歡的戰術,是派魚雷艇進行偷襲。它們將北洋旗艦“定遠”號炸成重傷,又將“來遠”號擊沉。

正當此時,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威海港內還停泊著13艘大清魚雷艇,這些魚雷艇原本屬於旅順魚雷營,旅順陷落後李鴻章便將它們劃歸丁汝昌。雙方還來不及磨合,日本人就打過來了。

就在日本魚雷艇一次次得手的時候,大清的魚雷艇們突然一齊發力,向前猛衝過去。

你以為他們要衝向敵艦?錯!13艘魚雷艇,全部沖出港口,向西逃命去了。

就連日本人,看到這一幕都驚呆了。他們急追過去,將這些逃兵一個不剩全部搞定。

丁汝昌帶領殘兵和傷艦,退守於威海灣內的劉公島。

眼下陸地失守,援兵未至,軍艦被毀,彈藥將盡,下屬叛逃,士氣崩潰,丁汝昌的焦頭爛額可想而知。

懷著最後一線希望,丁汝昌派出一名叫夏景春的游泳健將,在寒冬臘月的海水中拼命遊到對岸,找到山東巡撫李秉衡的部隊,請求救援。然而對方一聽說前方戰況,轉身就跑了,撤退的速度比行軍快得多。

夏景春沒能完成任務,又不願獨自逃生,便再次游過大海,回到劉公島覆命。

這時,日本海軍總司令伊東祐亨派人送來勸降書,清兵們鬥志全無,島上百姓又苦苦哀求給條生路,局面混亂無法控制。

無可奈何之下,丁汝昌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投降。

他下令炸毀所有軍艦,以免落入敵手。聽到這個決定後,不願投降的代理提督劉步蟾隨“定遠”號一同毀滅,而“鎮遠”號管帶楊用霖則選擇了飲彈自盡。

第二天,丁汝昌派“廣丙”號管帶程璧光攜投降書去見伊東祐亨。

丁汝昌提出的條件只有一個:不要傷害官兵和百姓。

伊東祐亨當場答應了。

得到日方承諾後,丁汝昌獨自回到房間,吞下鴉片自殺。伊東祐亨敬他是條漢子,派人將他的遺體護送到煙臺。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京城,光緒當即下旨沒收丁汝昌全部家產,將他的靈柩塗成黑色,捆上三道鐵鍊,嚴令不准下葬。丁夫人憤而自盡。

日本方面的反應卻相反。伊東祐亨下令為丁汝昌降半旗,海軍大尉小笠原長生稱讚丁汝昌是“以義戰,以義降”。

8

一百年後的1994年,福建人冰心先生說,她很想寫一部關於甲午戰爭的長篇小說,可是每次一提筆就忍不住大哭,完全沒法寫下去。

甲午海戰中犧牲最多的,便是福建軍人。冰心的父親謝葆璋曾在“來遠”號上擔任二副,親眼見到老鄉們浴血奮戰,與戰艦同生共死。

“來遠”號被擊沉後,謝葆璋靠游泳技術僥倖撿回一條命。不久,他創建了煙臺海軍學校,以報國雪恥為畢生追求。

這場戰爭改變了大清、日本、朝鮮三個國家的命運,影響了整個東亞歷史的走向。後來發生的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義和拳運動、辛亥革命,乃至今天的中日關係、台海局勢,都是它埋下的種子。

把戰爭的失敗歸咎於某一人或幾人,顯然是不客觀的。以今天的觀念對歷史人物進行簡單的定性,也是不科學的。

歷史教科書上一條條標準答案的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粒粒聚沙成塔的細節。瞭解越多,越能體會到時局之複雜,人性之一言難盡。

讀史的意義,正在於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