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丕顯革命故事

戰功卓著“紅小鬼”

蘇區“紅小鬼”

1916年春分時節, 陳丕顯出生於上杭縣南陽鎮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 由於家境窘迫, 他5歲便跟父母下田勞動,

8歲後才開始斷斷續續上私塾讀書, 但是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學回家時都要幫地主家放牛以維持生計。 陳丕顯秉性果敢, 自小就有追求真理、不畏強權的勇氣。 在龍田書院旁聽讀書期間, 他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會活動。 1929年3月, 紅四軍入閩, 幫助長汀建立紅色政權, 給他極大的鼓舞。 7月, 羅化成領導了南陽暴動, 年僅13歲的陳丕顯帶領同學趕到墟場, 張貼由毛澤東親自起草的《紅軍第四軍司令部佈告》, 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宗旨。 爾後, 奔回南陽官連坑, 提著石灰桶, 在牆上刷寫“打土豪、分田地、救窮人”等標語。

南陽暴動成功後, 陳丕顯任石連鄉(由官余村、石膽、黃坊、館背組成)兒童團部主任。 1929年9月, 中共南陽區委、南陽區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

陳丕顯加入青年團, 並首任少共南陽區兒童團總團長。 1931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並任共青團上杭兒童局書記。 他經常帶領兒童團員到長汀河田、宣城等地宣傳擴大紅軍。 1930年6月, 紅四軍前委和閩西特委聯席會議在南陽龍田書院召開, 陳丕顯作為南陽區兒童團總團長, 參加了會議的保衛、接待工作, 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3年4月, 陳丕顯調瑞金任少共中央兒童局書記, 離開了哺育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家鄉。 在兒童局, 他經常動員兒童參加生產勞動, 充實戰爭經費, 支援紅軍, 還創辦了兒童局機關報《時刻準備著》。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鞏固蘇區、建設蘇區和支援革命戰爭。 他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頑強地樂觀地戰鬥著、生活著,

成為中央蘇區著名的“紅小鬼”, 毛澤東都親切地稱他為“阿丕”。

艱苦遊擊戰

1934年10月, 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 陳丕顯奉命留守蘇區。 在失去同黨中央的聯繫並被敵人封鎖的極端困難條件下, 艱苦卓絕地進行了三年遊擊戰爭, 粉碎了敵人的多次“清剿”, 為保存革命力量, 堅持南方的遊擊戰作出了貢獻。

1935年2月開始, 留守中央蘇區的部隊開始向外突圍。 陳丕顯與蔡會文一起指揮戰鬥, 宣傳、鼓動士氣, 打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 以拖不垮、打不倒的英雄氣概, 脫離了險境, 到達游山地區, 與項英、陳毅等領導同志勝利會合。 後來, 他跟隨項英、陳毅等和中央蘇區領導機關一起突破敵人重重封鎖和包圍, 進入贛粵邊遊擊區。

在陳丕顯他們到達油山后不久, 國民黨軍作了“清剿”油山的佈置。 為了隱蔽, 以防止敵人襲擊, 也便於與敵人周旋, 項英、陳毅主持召開了長嶺會議, 決定機關人員和部隊進一步分散, 縮小目標。 從此, 他們告別了房子, 開始過著終年風餐露宿的山林隱蔽生活。

5月, 陳丕顯率油山遊擊隊大隊長曾彪夜襲大余遊仙村, 殲敵一個班, 同時解決了大餘礦警隊。 他根據項英、陳毅的指示, 通過一年多細緻、周密、靈活的工作, 先後在大余縣彭坑、小汾、黃種、弓裡建立起4個地方的党團組織和貧農團, 使遊擊區從山區發展到池江平原。 他還在大余縣池江建立了贛粵邊遊擊區第一個“兩面政權”和“黃色村莊”, 為改善紅軍遊擊隊的生存環境作出了貢獻。

在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後, 陳丕顯受項英、陳毅委派, 到瑞金、信豐等地尋找、聯絡遊擊隊, 向遊擊隊傳達黨的抗日救國指示, 並敦促國民黨當局放棄內戰, 合作抗日。

蘇皖保後勤

1939年, 陳丕顯到達皖南抗日根據地, 出任中共中央東南局青委書記、青年部長。 在此期間, 他努力做好部隊的青年工作和軍事訓練, 並積極動員廣大地方青年參加新四軍。 1940年為打開蘇北抗日局面, 陳丕顯隨軍東進, 在鎮江姚家橋渡口渡江北上, 歷任蘇中區黨委書記, 新四軍蘇中軍區政委等職。 他根據毛澤東關於“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 領導創建了蘇中敵後抗日根據地, 帶領蘇中軍民多次粉碎了日軍的“掃蕩”“清鄉”, 使蘇中抗日根據地擴大到2萬多平方公里, 800多萬人口,擁有4個縱隊的兵力,成為南京日軍總部和汪偽政府的心腹之患。1940年9月,陳丕顯在陳毅、粟裕領導下,參加了著名的黃橋、車橋等戰役,負責後勤保障工作,動員民眾積極參戰,支援前線,為黃橋、東橋等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陳丕顯歷任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政委、華中工委書記,蘇北軍區政委等職,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1946年9月,華中野戰軍向北發展後,陳丕顯領導華中地區的敵後鬥爭,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1947年夏,我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在任華中工委書記期間,陳丕顯領導華中軍民共殲敵82000餘人,控制了華中十分之八的鄉村和三分之二的市鎮,使華中地區恢復到上年10月國民黨軍“清剿”前的態勢。在著名的淮海戰役中,陳丕顯組織動員華中民工107萬人,其中隨軍22.5萬人,擔架1.5萬多副,小車8萬輛,供糧1.1億斤,為淮海戰役的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楊易淩 整理)

800多萬人口,擁有4個縱隊的兵力,成為南京日軍總部和汪偽政府的心腹之患。1940年9月,陳丕顯在陳毅、粟裕領導下,參加了著名的黃橋、車橋等戰役,負責後勤保障工作,動員民眾積極參戰,支援前線,為黃橋、東橋等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陳丕顯歷任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政委、華中工委書記,蘇北軍區政委等職,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1946年9月,華中野戰軍向北發展後,陳丕顯領導華中地區的敵後鬥爭,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1947年夏,我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在任華中工委書記期間,陳丕顯領導華中軍民共殲敵82000餘人,控制了華中十分之八的鄉村和三分之二的市鎮,使華中地區恢復到上年10月國民黨軍“清剿”前的態勢。在著名的淮海戰役中,陳丕顯組織動員華中民工107萬人,其中隨軍22.5萬人,擔架1.5萬多副,小車8萬輛,供糧1.1億斤,為淮海戰役的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楊易淩 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