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柳腔代表性人物袁玲:40餘年 把即墨柳腔唱響中國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高曉飛

近日,第八屆青島最女人評選落下帷幕。 在頒獎典禮上,往屆最女人獲獎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柳腔代表性人物袁玲登臺,展示了即墨本土劇種——柳腔的魅力。 即墨柳腔被譽為“膠東之花”,半島記者專訪袁玲獲悉,她自1976年與柳腔結緣,40餘年來柳腔高峰期的弘揚、低谷時的堅守、恢復時的傳承,袁玲見證了柳腔發展的起起伏伏,主動擔起傳承人的職責。

14歲入行,袁玲老師已和柳腔攜手走過了40餘年。

借演員排戲進京演出

簡單俐落的著裝、優雅的形體、溫婉柔和的氣質、神采飛揚的眼神……在即墨市柳腔劇團,記者見到了正在指導排練的袁玲老師。

1976年4月份,14歲的袁玲考入即墨縣京劇團,同年京劇團撤銷,柳腔劇團恢復,袁玲成為柳腔劇團的第一批學員,跟隨留任的京劇前輩和柳腔前輩學習。

記者瞭解到,柳腔是山東青島地區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產生於清代中期的即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那會兒年紀小,因為柳腔唱腔鄉音濃郁,剛接觸時感覺它真‘土’。 ”回憶年少時與柳腔的首次接觸,袁玲滿臉笑意地對記者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是柳腔發展的高峰期,劇團排演了多出柳腔傳統戲和移植戲,並在山東省級、青島市級等多項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 ”袁玲說,青島電視臺還曾到劇團錄製視頻,當時的黑白片子已成為柳腔發展史上珍貴的影像資料。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迪斯可等西方歌舞傳入國內,傳統戲曲受到很大衝擊,柳腔也未能倖免。 就在柳腔發展最慘澹的時候,柳腔劇團演員們也在為柳腔的延續而堅守著。 1989年,袁玲和柳腔劇團的演員們排了一場現代戲進京演出。 “當時由於很多演員已經轉行,劇團裡沒有合適的男演員了,我們便去嶗山劇團借了一個來,可想而知當時的拼勁。 ”袁玲說,因為自己心裡有份底線,做一件事便要盡力做好,對於柳腔也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其延續下去。 正是這次進京演出,著名已故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一眼相中袁玲,將其收為關門弟子。

柳腔要從娃娃抓起

2008年,即墨柳腔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新走回人們目光中。 “柳腔業餘劇團最多時曾達到80多個,現在也有50多個,活躍在即墨各鄉鎮。 ”袁玲介紹,自2010年她被授予國家級非遺項目柳腔青島市級傳承人以後,自己更感到對柳腔傳承的責任,便率先嘗試在即墨實驗二小、德馨小學開設柳腔班,每週二下午為小學生們授課,“作為即墨的家鄉戲,孩子們應當對柳腔有所瞭解。 ”

談起傳承,袁玲告訴記者,柳腔是即墨市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資源,即墨市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 前幾年政府特意招收了20名新學員送到煙臺藝校進行戲曲的系統培訓學習,這些青年學員畢業實習後,已正式登上舞臺,標誌著柳腔新老演員的順利交接。

目前她正在通過各種方式收集柳腔的相關資料。

[編輯: 張珍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