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徐志摩與林徽因:康橋如故,雲如故,唯愛已非故

旅居倫敦一年後的1921年10月, 林長民帶著林徽因回到了中國。 林徽因繼續在培華中學讀書, 與梁思成的交往, 也更進了一步。 她接受了家庭為她安排的前程, 但這安排其實也是她內心所向。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求愛雖然遭到了拒絕, 但他與張幼儀離婚的決心並未改變, 即使恩師梁啟超寫信規勸, 即使他父親以斷絕父子關係相威脅, 他都不願改變心意。

在給梁啟超的回信裡, 徐志摩寫下了這麼一番浩蕩心聲:

我之甘冒世之不韙, 乃求良心之安頓, 人格之獨立。 在茫茫人海中, 訪我靈魂之伴侶,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1922年2月, 張幼儀經過一場身心俱疲的折磨, 終於同意了徐志摩離婚的要求。 離婚時, 金岳霖和吳經熊做證人, 在柏林, 他們姻緣斷離。

8月, 徐志摩離英回國。

徐志摩的回國, 可以說與林徽因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在他浪漫的內心, 始終揣著那份情思不願放手。

可是當他回到國內, 卻不得不接受林徽因與梁思成形影不離的現實。

林徽因回國, 最喜悅的自然是梁思成, 他常在週末到景山後街的雪池林寓看望林徽因, 梁思成很受林徽因母親何雪媛的喜歡, 18歲的他斯文儒雅, 謙和有禮。 在何雪媛看來,

梁思成自然是乘龍快婿的不二人選。 而且她看得出, 女兒也很欣賞梁思成, 每每他來, 林徽因心裡的快樂都寫在了臉上。 何雪媛所要做的, 便是吩咐從福建老家帶來的廚師, 給梁思成精心準備幾道菜點, 等待一對小兒女過來食用。

梁思成給林徽因講自己在清華學習到的民主與科學精神, 也分享從父親那裡繼承來的國學精粹, 但最讓林徽因眉色生動的是他廣泛的興趣愛好與藝術天分。 那時的他, 不僅擅長管樂、鋼琴和小提琴, 還是學校歌詠隊隊員, 並任校刊美編, 體育方面也非常出色。 他的謙虛與博學, 以及適可而止的幽默, 林徽因都很喜歡。

這是愛情嗎?少女林徽因應該有一點點確定了。 面對梁思成, 她的確是喜悅的、憧憬的。

兩個人年齡雖差了幾歲, 但性情趣味相投, 有說不完的話, 談得默契又快樂。

除了在林家相會, 梁思成與林徽因最愛去的地方是北海公園。 那裡環境優美, 湖光水色間, 還有松坡圖書館的館址之一——松雪堂矗立, 館長梁啟超給兩個年輕人開了方便之門, 他們可以在閉館休息日來這個僻靜雅致的地方讀書約會。

徐志摩回國後, 偏偏也在圖書館做英文秘書, 看到林徽因來, 也按捺不住, 三番五次過來打擾。 林徽因雖不說什麼, 但梁思成再溫和有禮, 也會不高興, 索性在松雪堂門外貼一張紙條, 書寫:“情人不願被打擾。 ”

看到這張紙條, 徐志摩唯有深深歎息了。 在這歎息裡, 回憶起那一場偶然相遇: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

書單推薦

《水墨青花, 刹那芳華:林徽因傳》

作者:蘇尹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作者以林徽因從出生到去世的時間線,把林徽因的一生用委婉而詩意的語言為我們呈現在紙頁上,文字細膩,靈動,仿佛帶著讀者走進了民國時代,與林徽因面對面娓娓而談一般。通過本書對林徽因一生故事的描述,希望能讓大家更加瞭解林徽因的傳奇經歷,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與未來有所幫助。

內容簡介

作者以林徽因從出生到去世的時間線,把林徽因的一生用委婉而詩意的語言為我們呈現在紙頁上,文字細膩,靈動,仿佛帶著讀者走進了民國時代,與林徽因面對面娓娓而談一般。通過本書對林徽因一生故事的描述,希望能讓大家更加瞭解林徽因的傳奇經歷,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與未來有所幫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