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真正優秀的孩子,多數不合群

文|謝涵博

以前總聽別人說, 成功的人往往是善於思考的人。 雖然思考這個詞我們經常說, 而且我們還宣導獨立思考, 但是一個人的思考, 往往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就算是最聰明的人也不敢說自己的思考具有很高的獨立性, 也會多多少少受到外界的影響。

但是我們要知道, 一個人如果做不到獨立思考, 思維品質就會不得不降低, 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加鬱悶, 面臨更大的壓力。

作為孩子, 更是如此。 一個孩子不能鬱悶, 而是要更加快樂;不要壓力, 而是要更加輕鬆的生活。 所以一個優秀的孩子,

必須要掌握獨立思考的技能。

有關獨立思考

一個孩子要想學會獨立思考, 第一步必須弄清楚哪些因素容易干擾我們的思考。

第一, 人際關係干擾。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朋友或者親人的影響, 做出違背自己想法的決定。

第二, 社會環境的控制。 人是社會動物, 孩子是學校動物, 社會環境變壞容易讓人變傻, 學校環境變遭容易讓孩子變蠢。

第三, 日常習慣的束縛。 習慣一旦形成, 就成了一種固定的方式, 思考可以成為習慣, 定式的思考如果成為習慣可就尷尬了。

第四, 自然情緒的感染。 他人或個人的情緒會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大腦, 不然孩子也不會因為你生氣導致音調變高而跟你對著幹了。

第五, 固有觀念的制約。 一個孩子在剛接觸世界的時候並沒有固定的觀念, 隨著孩子長大, 一些固有的觀念開始養成, 成為制約獨立思考的因素。

第六, 個性的不確定性。 個性就是人的特性, 無論孩子經歷什麼樣的成長過程, 骨子裡的個性不會改變, 有時候轉不過來彎也沒辦法, 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第七, 大腦的固有缺陷。 大腦有固定的工作模式, 固有的神經傳遞, 思考的時候很容易對抗不過這種固有缺陷, 所以要儘量避免進入閉環。

發現這幾個影響孩子獨立思考的因素, 經常性的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掃描, 時間長了就會自動提升孩子的思維境界, 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下面就簡單的分開來說說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思考能力的。

01人際關係

我曾經無數次遇到這樣的經歷:每當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都會詢問身邊的朋友, 而他們給出的答案往往不是我中意的, 但是最後, 還是聽了他們的。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際關係。

因為他是你的朋友, 你會信任於他, 會和他說你的想法, 而他的想法不一定是你的想法, 但是你會覺得很對, 所以, 你就懶得思考了。 當然, 人都會依賴他人, 也想要控制別人。 有些人, 會通過人際交往來控制別人。

比如, 一個孩子通過給同學抄作業, 來達到控制同學的目的, 讓他的同學幫助他做一些事情, 如果是好事固然沒問題, 但是要是壞事可就遭殃了。

那麼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 和朋友“劃清界限”。 你幫我了, 我也會幫你,

腦子是我自己的, 無需幫助, 可以提醒。

其次, 給孩子傳遞成年人的做事法則:不隨便麻煩人, 也避免隨便被人麻煩。

孩子成長的一個目的就是為自己創造價值, 而要創造價值就要避免人際關係的干擾, 因為這個價值是你自己的, 不是別人的。

02社會環境

人際關係比較容易選擇, 但是環境就沒那麼容易, 尤其是學校環境。 為了進入一個好學校, 孩子已經很拼了, 如果學校尤其是班級的環境還不好, 孩子還需要更拼。

班裡是好同學多還是壞同學多, 聰明的同學多還是平庸的同學多, 老師教的好還是不好, 這些都太容易影響孩子的獨立思考了。

然而, 在學校環境中, 最容易影響孩子的是“從眾”。 因為老師會要求孩子們,

一起上課, 一起做操, 聽從”統一指揮“。

學校教育中最不允許的就是特立獨行, 也就是“起刺兒”。 這樣的孩子往往被認為“沒有好下場”。 然而事實是, 這樣的孩子在將來成功的概率更大, 因為他們敢於做自己, 敢於思考, 敢於質疑, 不盲從與他人和大眾。

敢於和他人不一樣, 是擺脫從眾效應從而能夠主動且獨立思考的重要一步。

03日常習慣

有一個好習慣可以幫助孩子生活的更好, 比如習慣早起不至於上學遲到, 習慣早點做完作業就睡覺從而保證足夠的休息。

但是有些習慣就需要改變一下, 比如唯讀某一類型的書, 只和同班同學一起玩。 讀一些興趣之外的書, 接觸一些其他班的同學, 改變孩子的認知習慣。

通過接觸新鮮的人、書或事, 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不一樣的自己,體驗不一樣的世界。

04自然情緒

孩子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擺脫情緒控制,也就是不可意氣用事。如果你因為學校爛上課悶而拒絕學習,這是荒唐的。老師教不好而拒絕工作是老師的事情,你自己不學習就是拿自己的人生在開玩笑,這無異於自殘。

道理就是這樣,但是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很難做到,怎麼辦?

很簡單,表達情緒,不具體到行為上。比如某位同學打了孩子一下,告誡孩子不要打回去,而是跟他表達你的不滿,最後找老師評理,而不是和他死纏爛打,糾纏不清。要讓孩子記住,只傳遞情緒,而不要用情緒化的行為激起對方。

05固有觀念

作為大人,我們很容易被一些固有觀念束縛,這也是為什麼人到了一定時候很難再有創新的緣故。社會會有飛速的進步和變化,根本原因就是不斷有過去的觀念被衝破和否定,依靠著不斷的創新來推動社會進步。

孩子就是未來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所以孩子的思維不能受到固有觀念的制約,社會、學校、家庭、老師、父母,都不能灌輸給孩子一些落後的和既有的觀念,而要鼓勵孩子去質疑,去批判,甚至去否定。

比如打遊戲,可以不讓孩子打遊戲,但是為什麼不要打遊戲這件事要交給孩子自己思考,他如果能夠自己想明白打遊戲這件事是弊大於利的,這比經常在孩子耳邊說不讓他打遊戲會更有效。

把一些事情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衝突和麻煩。

06個性控制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接受這個社會的一些觀念,也要反對一些觀念,這本身就是一個塑造自己個性的過程。孩子會吃很多苦,也會吃很多虧,但是吃了這麼多,還是很難改掉一個孩子的個性。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但是有時候叛逆可能就像基因一樣根植于孩子的身體裡。不聽任何的建議,不聽任何人的勸導,要改變這樣的個性往往很難,但是卻有一種方式,那就是通過人性。

換位思考,和孩子訴說你的經歷,讓他聽見不一樣的聲音。當孩子能夠容納其他的思維模式時,也就沒那麼難了。

07大腦缺陷

最後,就是我們的大腦了。前面說過,大腦有固定的工作模式,就像一條只能單行的車道,很難改變,也不能改變。孩子在思考的時候,也容易對抗不過這種缺陷。

怎麼辦?其實還是很容易的,只需要注意大腦以下的運行邏輯:大腦對固有的一切容易迷戀;大腦不留意”得到“卻留意”失去“;大腦喜歡一切以自己為中心。

任何人都會被大腦這樣的三條邏輯給繞來繞去,難以自拔。聰明的人知道自己陷入進去之後還可以出來,避免再次陷進去,而遠離聰明的人卻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從而繼續陷入迴圈。

孩子也是一樣,聰明的孩子不會一直鑽牛角尖,而會停下來歇一歇,換個思路。

要領

一個孩子要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做到以下七點:

一是避免人際關係的干擾;

二是突破環境的控制;

三是改掉一些固有習慣;

四是儘量減少情緒的影響;

五是不要灌輸固有觀念;

六是學會控制個性;

最後就是跳出大腦的閉環不做長久的對抗。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獨立思考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通過上面的七個辦法來幫助孩子學會自己進行思考,創造屬於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

但是,古人有雲,智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再聰明的孩子也會有時候稍有不慎就進入了鑽牛角尖的閉環,再冷靜的孩子也會有時候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而做出違反自己常態的事情。

所以,要想讓孩子完全具備一個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能夠確定的是,如果孩子在這方面培養的時間越久,考慮的越深,大腦就會越明晰,思維也會越敏捷,孩子的未來也就會越容易。

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不一樣的自己,體驗不一樣的世界。

04自然情緒

孩子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擺脫情緒控制,也就是不可意氣用事。如果你因為學校爛上課悶而拒絕學習,這是荒唐的。老師教不好而拒絕工作是老師的事情,你自己不學習就是拿自己的人生在開玩笑,這無異於自殘。

道理就是這樣,但是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很難做到,怎麼辦?

很簡單,表達情緒,不具體到行為上。比如某位同學打了孩子一下,告誡孩子不要打回去,而是跟他表達你的不滿,最後找老師評理,而不是和他死纏爛打,糾纏不清。要讓孩子記住,只傳遞情緒,而不要用情緒化的行為激起對方。

05固有觀念

作為大人,我們很容易被一些固有觀念束縛,這也是為什麼人到了一定時候很難再有創新的緣故。社會會有飛速的進步和變化,根本原因就是不斷有過去的觀念被衝破和否定,依靠著不斷的創新來推動社會進步。

孩子就是未來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所以孩子的思維不能受到固有觀念的制約,社會、學校、家庭、老師、父母,都不能灌輸給孩子一些落後的和既有的觀念,而要鼓勵孩子去質疑,去批判,甚至去否定。

比如打遊戲,可以不讓孩子打遊戲,但是為什麼不要打遊戲這件事要交給孩子自己思考,他如果能夠自己想明白打遊戲這件事是弊大於利的,這比經常在孩子耳邊說不讓他打遊戲會更有效。

把一些事情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衝突和麻煩。

06個性控制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接受這個社會的一些觀念,也要反對一些觀念,這本身就是一個塑造自己個性的過程。孩子會吃很多苦,也會吃很多虧,但是吃了這麼多,還是很難改掉一個孩子的個性。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但是有時候叛逆可能就像基因一樣根植于孩子的身體裡。不聽任何的建議,不聽任何人的勸導,要改變這樣的個性往往很難,但是卻有一種方式,那就是通過人性。

換位思考,和孩子訴說你的經歷,讓他聽見不一樣的聲音。當孩子能夠容納其他的思維模式時,也就沒那麼難了。

07大腦缺陷

最後,就是我們的大腦了。前面說過,大腦有固定的工作模式,就像一條只能單行的車道,很難改變,也不能改變。孩子在思考的時候,也容易對抗不過這種缺陷。

怎麼辦?其實還是很容易的,只需要注意大腦以下的運行邏輯:大腦對固有的一切容易迷戀;大腦不留意”得到“卻留意”失去“;大腦喜歡一切以自己為中心。

任何人都會被大腦這樣的三條邏輯給繞來繞去,難以自拔。聰明的人知道自己陷入進去之後還可以出來,避免再次陷進去,而遠離聰明的人卻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從而繼續陷入迴圈。

孩子也是一樣,聰明的孩子不會一直鑽牛角尖,而會停下來歇一歇,換個思路。

要領

一個孩子要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做到以下七點:

一是避免人際關係的干擾;

二是突破環境的控制;

三是改掉一些固有習慣;

四是儘量減少情緒的影響;

五是不要灌輸固有觀念;

六是學會控制個性;

最後就是跳出大腦的閉環不做長久的對抗。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獨立思考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通過上面的七個辦法來幫助孩子學會自己進行思考,創造屬於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

但是,古人有雲,智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再聰明的孩子也會有時候稍有不慎就進入了鑽牛角尖的閉環,再冷靜的孩子也會有時候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而做出違反自己常態的事情。

所以,要想讓孩子完全具備一個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能夠確定的是,如果孩子在這方面培養的時間越久,考慮的越深,大腦就會越明晰,思維也會越敏捷,孩子的未來也就會越容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