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聚恩老師心目中的12位近代中國航空先驅

我的第145篇微文, 緬懷和介紹了我心目中的、在開拓世界航空科技事業中做出歷史貢獻的十位巨匠。 文中寫道:無數前輩和先驅前仆後繼, 奉獻出他們的聰明才智, 甚至寶貴生命, 才奠定了現代航空的基業。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先知先覺者, 在各自不同的時代和境遇裡, 探究航空科學, 製作各式航空器, 湧現出一批偉大的巨匠。 他們或在理論上有所創建, 或在技術上取得突破, 或在研發和試驗航空器中表現出非凡的才華和勇氣。 他們是:阿基米德、達·芬奇、丹尼爾·伯努利、喬治·凱利、莫紮伊斯基、奧托·李林達爾、撒母耳·蘭利、桑托斯·杜蒙和萊特兄弟。

此後, 我一直想寫我心目中的中國航空先驅, 今天終於完稿。 本文所列的12位偉大先驅都生於19世紀, 他們的業績與貢獻集中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領域的歷史階段劃分,

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近代, 1919年到1949年為現代, 1949年以後為當代。

這12位先驅有所作為的年代基本對應“近代”, 個別人、如王助延伸至“現代”。 而到了現代, 由於戰亂頻仍、國事艱辛, 航空事業的發展反倒沒有了這樣的群體性推進。

中國近代穿越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 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一段時間。

中華民族這段歷史時期, 雖飽經動盪與苦難, 但由於與世界現代航空的發軔同期, 許多中華志士仁人, 從政治家到科技界, 從政府到民間, 以難得的、敏銳的戰略洞察力, 看到航空的重要性, 而掀起早期發展的浪潮, 那時我們的絕對水準與世界基本比肩。

而其中,

矢志報國, 克避時蹇, 開拓和獻身航空事業, 立下豐功偉績的航空先驅尤其值得我們推崇, 他們的精神和業績令我們這些後來人肅然起敬。

我們今天的事業是先驅們奮鬥征程的繼續, 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 發揚光大他們的奮鬥精神, 為新時代的航空報國、航空強國做出我們應有的歷史貢獻!

以出生年份排序, 他們是:華蘅芳、謝纘(音zuan)泰、秦國鏞、馮如、厲汝燕、劉佐成、李寶焌、潘世忠、譚根、楊仙逸、巴玉藻、王助。

華蘅芳(1833~1902)

江蘇無錫人, 近代中國著名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 1862年, 他同另一位科學先驅徐壽一起從事機械製作的研究, 合作製成蒸汽機;

1866年, 又合作製成了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1887年, 時任天津武備學堂數學教師的華蘅芳親手設計並製作了中國第一個氫氣球, 直徑5尺(約1.7米), 成功試飛。

謝纘泰(1872~1938)

廣東開平人, 生於澳大利亞悉尼, 其母是旅居澳洲的第一位中國婦女。 1899年獨立完成飛艇設計, 設計方案獻給清政府, 卻受冷遇。 後在英國友人的資助下試製成功, 並命名為“中國號”。

該飛艇以鋁合金作支架與艇身, 以電動機帶動螺旋槳, 推動飛艇前進, 達到很高的技術水準。 謝纘泰為中國飛艇第一人。

秦國鏞(1876—1940)

湖北咸豐人。1901年公派出國留學,先後就讀于巴黎陸軍大學和比利時航空學院。1905年應召回國任陸軍部參事。秦國鏞受西方先進科學思想的影響,深感要鞏固國防,與列強抗衡,必須建立本國空軍。

1912年,他提出建議購置飛機,開辦航空學校。1913年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南苑航空學校成立,秦國鏞為第一任校長。他親自駕機試飛,成為第一個在國內駕機升空的中國人。該校培養飛行員83名,以他們為基礎組成中國第一支航空隊,秦國鏞實為民國空軍創始人。

1919年7月7日,秦國鏞率機轟擊清宮,震懾復辟勢力。之後,秦國鏞第一個駕機飛越秦嶺,創中國遠航之先聲。1920年春,南苑航空學校劃歸航空處管轄,改組為航空教練所。秦國鏞回陸軍部,升陸軍中將。

值得一提的是,秦國鏞的次子秦家柱,受父親鼓勵,投筆從戎,抗日報國。1937年8月14日,在同日寇的空戰中,秦家柱與高志航一道首開殲滅敵機的紀錄,成為我國第一個空中擊落敵機的飛行員。國民政府把這一天定為“航空節”。

8月18日在出擊日艦“出雲號”時秦國柱壯烈犧牲,年僅26歲。噩耗傳來,秦國鏞一病不起,1940年病故。父子忠烈,舉國讚頌。

馮如(1883~1912)

廣東恩平人。12歲隨父到美國謀生,6年後到紐約攻讀機器製造專業, 掌握了廣博的機械製造知識。1903年,當得知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後,馮如決心研製飛機,在當地華僑贊助下,於1907年在奧克蘭創立飛機製造廠。

1909年,“馮如一號”首飛成功。1910年,又研製了“馮如二號”,當年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

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聘任,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一起,攜帶自製的兩架飛機及製造設備回到祖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長。

1912年8月25日,馮如駕駛自製飛機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年僅29歲。在馮如蒙難處召開的追悼大會上,文學家何淡如的挽聯道出了眾人心聲:

殉社會者則甚易,殉工藝者則尤難,一霎墜飛機,青塚那堪埋偉士;

論事之成固可嘉,論事之敗亦可喜,千秋留實學,黃花又見泣秋風。

馮如把航空事業和航空救國緊緊相連,他的一段自白永遠激勵著後人:“日俄戰爭大不利於中國,當此競爭時代,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

馮如逝世後被追授為陸軍少將,被尊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當今中國航空界也以“馮如一號”首飛成功的1909年為中國航空元年。2009年是中國航空百年暨新中國空軍建軍60周年,在5月25日的紀念大會上,時任空軍司令員許其亮稱馮如為“中國航空之父”。

劉佐成(1886 ~1943)與李寶焌(1886~1912)

二人都是福建永安人,且同齡。1906年被清政府選送赴日本留學。在當地愛國華僑的資助下, 二人合作研製飛機。1910年8月,兩人回國後在北京南苑建廠,主持飛機製造,並利用南苑駐軍操場修建了中國第一個機場。

1910年11月19日,李寶焌、劉佐成發起成立中國航空研究會,他們在《大公報》發表《航空研究會發起及簡章》,極有遠見地提出:世界航空事業剛剛起步,中國要抓住機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後”。1911年3月飛機製造和試飛成功,這是中國國內製成的第一架飛機。但在一次試飛中劉佐成身負重傷。

李寶焌於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應召到南京擔任飛機營營長,即發表《創建北伐飛軍隊,徵求革命同志書》,組建革命空軍,開展飛行訓練,成績斐然。同時,與劉佐成再次合作研製的飛機也在南京試飛成功。不幸的是李寶焌積勞成疾,於1912年10月6日逝世,年僅25歲。

李寶焌不僅癡心於飛機研製與使用實踐,而且對航空理論有獨到的研究,1910年12月,李寶焌在上海《東方雜誌》發表《研究飛行機報告》,是我國第一篇航空科技論文。文中提出,“向後焚燒而推前(噴氣推進)”,顯示了他對將近30年後才實用化的噴氣推進原理的卓越見地。

劉佐成於1913年赴北京南苑,擔任飛行教練班教官。後赴日參與孫中山創辦的中華革命黨飛行學校準備工作。1920年劉佐成擔任北洋政府航空大隊長,後兼任保定航空學校教官。1921年,劉佐成在天津創辦出版《飛行雜誌》。1924年到1926年擔任多項航空軍職,1826年6月任保定航空工廠廠長。他撰寫的《中國航空沿革紀略》是研究中國航空史的重要史料。1943年9月,劉佐成病逝。

(關於劉佐成和李寶焌的業績,過去知之較少。2009年我和同事們在中國航空博物館籌辦《飛翔的文明——中國航空百年展》時,搜集二位先驅的史料,對他們有了新的認識和瞭解。他們的早期奮鬥歷程和主要業績緊密相連,難以拆分,故放在一起予以介紹。)

厲汝燕(1888~1944)

浙江定海人。早年隨父在英國讀書,1909年畢業於倫敦納生布敦工業學校。

1910年入英國布里斯托爾飛行學校學習,取得飛行員執照。時值航空萌芽時期,他立志從事航空事業,曾多次籲請清朝政府重視航空。辛亥革命後,1911年受革命軍政府委託,在奧地利選購兩架“鴿式”單翼機回國,被委任為滬軍都督府航空隊隊長。

1912年4月在上海江灣跑馬場作飛行表演並散發傳單,受到熱烈歡迎。1913年3月將飛機轉交北京南苑陸軍第三師管理。這個師附設隨營飛行訓練班,厲汝燕任飛行主任兼修理廠廠長。

同年9月北京南苑航校成立,他任主任教官。1914年3月10日至11日,他與另外兩名飛行員完成北京至保定之間的航線飛行,這是中國國內的第一次長途飛行。同年曾試製水上飛機。與航校修理廠廠長潘世忠同為中國早期的飛機設計師。1924年4月21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予厲汝燕陸軍少將。他的主要著作有《航空學大意》和《世界航空之進化》等。

厲汝燕在中國近代航空史上具有傳奇地位,他是第一個官派軍事航空留學生,參加了中國最早的一次長途飛行,參加了中國大地上最早的轟炸行動,在中國的第一所航空學校——南苑航空學校任主任教官,後任校長,他的學生在北伐和抗日戰爭中起到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潘世忠(1889~1930)

江蘇青浦人。中學畢業後,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成績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辛亥革命後,學成回國,任南苑航空學校教官,兼任學校工廠廠長。他潛心研製飛機,並駕機作飛行表演;

1914年10月12日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飛行高度達1500米,是我國航空史上第一位使用本土自製飛機的“飛行家”。

1915年,他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 1917年張勳復辟時,潘世忠毅然駕機討伐,在故宮上空盤旋投擲石塊,震懾反動勢力。1930年夏病逝,年僅41歲。

譚根(1889~卒年不詳)

廣東開平人。生於美國三藩市, 1910年,從美國希敦飛機實驗學校畢業後,在檀香山中華飛行器公司任設計師,精心製造水上飛機,成為世界早期水上飛機事業開拓者之一。

1910年7月,譚根駕駛自己設計和製造的水上飛機,參加芝加哥萬國飛機製造大會,並奪得水上飛機組冠軍。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譚根夫婦奉孫中山之命由美國返廣州,以馬戲雜技表演為掩護,施放載人氣球,配合暗殺滿清將領孚琦。

1912年,中華民國飛船公司聘請譚根任總教練並主持公司業務,譚根為這個公司設計製造了3架適合飛行表演的水上飛機,培養了一批飛行人才。次年,先後到夏威夷群島、日本進行飛行表演,通過數百次飛行,普及航空知識,宣傳中國革命;其間,曾飛越菲律賓著名的2416米高的馬榮火山,創造了當時水上飛機飛行高度世界紀錄。

1915年在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後,譚根受命在廣東航空學校籌備處任飛行部主任。 1916年參加廣東護國軍,任討袁航空隊隊長。後來,譚根因故脫離航空界,轉而經商,竟至無法確認其卒年,令人嗟歎。

楊仙逸(1891~1923)

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1909年赴美國就讀大學,因家族與孫中山交誼深厚,受航空救國思想影響,而選擇學習航空專業。

1918年其家族在夏威夷創辦“圖強飛機公司”。同年,楊仙逸受孫中山電召回國,擔任“援閩粵軍飛機隊”總指揮,率飛機隊轟炸叛軍,立下殊勳。之後他去日本、美國等地向華僑募捐,其父也捐出大量資金,購回飛機12架,組建了我國第一支空軍隊伍。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楊仙逸擔任航空局局長,並創辦廣東飛機製造廠,親任廠長。1923年6月,楊仙逸製造了中國第一架雙翼雙座偵察/教練機,試飛成功後,孫中山以夫人宋慶齡的英文名字將此機命名為“樂士文一號”。

廣東飛機製造廠後改為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共裝配、生產教練機、殲擊機和轟炸機60餘架,為我國近代航空事業以及中國的民主革命做出了寶貴貢獻。孫中山為表彰他的卓越功勳,親筆書寫“志在沖天”的橫幅贈送給他。

1923年9月,楊仙逸參加孫中山對軍閥陳炯明的討伐,壯烈犧牲。孫中山追授其為陸軍中將,並將其譽為 “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被安葬于廣州黃花崗之東,墓碑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楊仙逸先生之墓”七個大字,墓道拱門上放著一架飛機模型,寓意烈士一生的航空業績和沖天壯志。

巴玉藻(1892~1929)

江蘇鎮江人。1909年被清政府選派赴英留學,1915年轉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求學。巴玉藻刻苦攻讀,僅用6個月時間,即於1916年獲航空工程學碩士學位,兩家美國飛機廠聘他為工程師。

1917年冬,巴玉藻辭去兩家飛機廠的職務,放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開創我國飛機製造業。在巴玉藻的要求下,海軍部撥款在福建馬尾創辦了一個小規模飛機製造廠,他被委任主任職務,負責制造飛機和培養人才。

1919年8月,巴玉藻和王助、曾詒經等人一起,製造出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第二年又製成“甲型二號”。時任航空局長的楊仙逸曾親駕此款飛機,作飛行表演。

從建廠到1928年夏,馬尾飛機廠共製造生產出達到當時國際標準的飛機11架。1928年,巴玉藻代表中國到德國參加萬國航空展覽會,會後赴英、法考察。不幸于歸途中遭日本特務暗算,腦部中毒,1929年6月30日遺恨身亡,年僅37歲。

王助(1893~1965)

河北南宮人。1910由清政府派往英國學習機械製造,開始接觸飛機製造。一戰爆發後,轉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工程。1916年6月,作為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第二期畢業生,王助、巴玉藻、王孝豐3人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航空碩士學位,而該期航空工程專業的全部畢業生不過十余人。王助等人畢業後,遇袁世凱稱帝風波,公費留學款項無著落,無法立即回國。同為波音公司創辦人的威斯特夫,與王助是麻省理工學院同班同學。

儘管在B&W—C水上飛機的研發中,王助起了決定性作用,但在進行飛行測試時,美國方面卻不允許王助進入測試場地,這種明顯的歧視,使王助極為憤怒。不願在美國忍受屈辱的王助,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國,發展中國自己的航空事業。1917年冬,王助同巴玉藻、王孝豐一起回國,他們成為了最早一批留學歸國的高級航空工程人員。

王助等人回國後,強烈要求北洋政府籌款創辦飛機製造廠。1918年2月,中國首家正規的飛機製造廠——馬尾船政局海軍飛機工程處成立,王助被任命為副處長。1919年8月,王助與巴玉藻為海軍設計製造成功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1號”。1922年8月,二人再次合作,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水上飛機浮動機庫——浮塢,成功解決了水上飛行停置和維修的難題。從1918到1930年的12年間,海軍飛機工程處陸續設計製造出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飛機15架,並培養出我國第一代航空工程技術人才,馬尾也成為中國初期航空工業的搖籃。

1931年2月,王助轉任中國航空公司總工程師,後擔任軍政部航空署上校參事。1934年出任與美國合資經營、建在杭州筧橋的杭州飛機製造廠第一任監理,為中方最高負責人。在任3年期間,該廠共修理、組裝和製造飛機235架,成為舊中國歷史上修造飛機最多和最著名的飛機製造廠。

1939年王助出任創建于成都的中國航空研究所副所長。1941年8月該所擴充為航空研究院,王助任副院長,分管院務與科研。航空研究院在王助的領導和直接參與下,利用國產材料研製出大批急需的航空器材和備件,還研製出多架獨特的飛機。1955年王助擔任臺灣成功大學航空工程教授。1965年病逝于台南。

還有一件事,也值得書寫,就是王助與錢學森的交集。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國家急需發展空軍,急需航空工程人才。其時,錢學森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當時的中國航空委員會的錢昌祚委員給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寫信說:“欲指派錢赴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專業。”為讓錢學森在赴美留學前瞭解此次留學任務,清華特意安排他到南昌面見錢昌祚,並安排他到杭州飛機製造廠、南昌第二航空修理廠和南京第一航空修理廠等地參觀實習,實地接觸航空工業,“惡補”航空專業知識。還特別為他安排了兩位導師,一位是清華大學航空專業教授王士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助。不知該不該說遺憾,學成歸國後的錢學森並未從事飛機設計與製造,而成為新中國火箭與導彈之父,此是後話,不在這裡多寫了。

湖北咸豐人。1901年公派出國留學,先後就讀于巴黎陸軍大學和比利時航空學院。1905年應召回國任陸軍部參事。秦國鏞受西方先進科學思想的影響,深感要鞏固國防,與列強抗衡,必須建立本國空軍。

1912年,他提出建議購置飛機,開辦航空學校。1913年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南苑航空學校成立,秦國鏞為第一任校長。他親自駕機試飛,成為第一個在國內駕機升空的中國人。該校培養飛行員83名,以他們為基礎組成中國第一支航空隊,秦國鏞實為民國空軍創始人。

1919年7月7日,秦國鏞率機轟擊清宮,震懾復辟勢力。之後,秦國鏞第一個駕機飛越秦嶺,創中國遠航之先聲。1920年春,南苑航空學校劃歸航空處管轄,改組為航空教練所。秦國鏞回陸軍部,升陸軍中將。

值得一提的是,秦國鏞的次子秦家柱,受父親鼓勵,投筆從戎,抗日報國。1937年8月14日,在同日寇的空戰中,秦家柱與高志航一道首開殲滅敵機的紀錄,成為我國第一個空中擊落敵機的飛行員。國民政府把這一天定為“航空節”。

8月18日在出擊日艦“出雲號”時秦國柱壯烈犧牲,年僅26歲。噩耗傳來,秦國鏞一病不起,1940年病故。父子忠烈,舉國讚頌。

馮如(1883~1912)

廣東恩平人。12歲隨父到美國謀生,6年後到紐約攻讀機器製造專業, 掌握了廣博的機械製造知識。1903年,當得知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後,馮如決心研製飛機,在當地華僑贊助下,於1907年在奧克蘭創立飛機製造廠。

1909年,“馮如一號”首飛成功。1910年,又研製了“馮如二號”,當年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

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聘任,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一起,攜帶自製的兩架飛機及製造設備回到祖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長。

1912年8月25日,馮如駕駛自製飛機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年僅29歲。在馮如蒙難處召開的追悼大會上,文學家何淡如的挽聯道出了眾人心聲:

殉社會者則甚易,殉工藝者則尤難,一霎墜飛機,青塚那堪埋偉士;

論事之成固可嘉,論事之敗亦可喜,千秋留實學,黃花又見泣秋風。

馮如把航空事業和航空救國緊緊相連,他的一段自白永遠激勵著後人:“日俄戰爭大不利於中國,當此競爭時代,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

馮如逝世後被追授為陸軍少將,被尊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當今中國航空界也以“馮如一號”首飛成功的1909年為中國航空元年。2009年是中國航空百年暨新中國空軍建軍60周年,在5月25日的紀念大會上,時任空軍司令員許其亮稱馮如為“中國航空之父”。

劉佐成(1886 ~1943)與李寶焌(1886~1912)

二人都是福建永安人,且同齡。1906年被清政府選送赴日本留學。在當地愛國華僑的資助下, 二人合作研製飛機。1910年8月,兩人回國後在北京南苑建廠,主持飛機製造,並利用南苑駐軍操場修建了中國第一個機場。

1910年11月19日,李寶焌、劉佐成發起成立中國航空研究會,他們在《大公報》發表《航空研究會發起及簡章》,極有遠見地提出:世界航空事業剛剛起步,中國要抓住機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後”。1911年3月飛機製造和試飛成功,這是中國國內製成的第一架飛機。但在一次試飛中劉佐成身負重傷。

李寶焌於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應召到南京擔任飛機營營長,即發表《創建北伐飛軍隊,徵求革命同志書》,組建革命空軍,開展飛行訓練,成績斐然。同時,與劉佐成再次合作研製的飛機也在南京試飛成功。不幸的是李寶焌積勞成疾,於1912年10月6日逝世,年僅25歲。

李寶焌不僅癡心於飛機研製與使用實踐,而且對航空理論有獨到的研究,1910年12月,李寶焌在上海《東方雜誌》發表《研究飛行機報告》,是我國第一篇航空科技論文。文中提出,“向後焚燒而推前(噴氣推進)”,顯示了他對將近30年後才實用化的噴氣推進原理的卓越見地。

劉佐成於1913年赴北京南苑,擔任飛行教練班教官。後赴日參與孫中山創辦的中華革命黨飛行學校準備工作。1920年劉佐成擔任北洋政府航空大隊長,後兼任保定航空學校教官。1921年,劉佐成在天津創辦出版《飛行雜誌》。1924年到1926年擔任多項航空軍職,1826年6月任保定航空工廠廠長。他撰寫的《中國航空沿革紀略》是研究中國航空史的重要史料。1943年9月,劉佐成病逝。

(關於劉佐成和李寶焌的業績,過去知之較少。2009年我和同事們在中國航空博物館籌辦《飛翔的文明——中國航空百年展》時,搜集二位先驅的史料,對他們有了新的認識和瞭解。他們的早期奮鬥歷程和主要業績緊密相連,難以拆分,故放在一起予以介紹。)

厲汝燕(1888~1944)

浙江定海人。早年隨父在英國讀書,1909年畢業於倫敦納生布敦工業學校。

1910年入英國布里斯托爾飛行學校學習,取得飛行員執照。時值航空萌芽時期,他立志從事航空事業,曾多次籲請清朝政府重視航空。辛亥革命後,1911年受革命軍政府委託,在奧地利選購兩架“鴿式”單翼機回國,被委任為滬軍都督府航空隊隊長。

1912年4月在上海江灣跑馬場作飛行表演並散發傳單,受到熱烈歡迎。1913年3月將飛機轉交北京南苑陸軍第三師管理。這個師附設隨營飛行訓練班,厲汝燕任飛行主任兼修理廠廠長。

同年9月北京南苑航校成立,他任主任教官。1914年3月10日至11日,他與另外兩名飛行員完成北京至保定之間的航線飛行,這是中國國內的第一次長途飛行。同年曾試製水上飛機。與航校修理廠廠長潘世忠同為中國早期的飛機設計師。1924年4月21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予厲汝燕陸軍少將。他的主要著作有《航空學大意》和《世界航空之進化》等。

厲汝燕在中國近代航空史上具有傳奇地位,他是第一個官派軍事航空留學生,參加了中國最早的一次長途飛行,參加了中國大地上最早的轟炸行動,在中國的第一所航空學校——南苑航空學校任主任教官,後任校長,他的學生在北伐和抗日戰爭中起到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潘世忠(1889~1930)

江蘇青浦人。中學畢業後,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成績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辛亥革命後,學成回國,任南苑航空學校教官,兼任學校工廠廠長。他潛心研製飛機,並駕機作飛行表演;

1914年10月12日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飛行高度達1500米,是我國航空史上第一位使用本土自製飛機的“飛行家”。

1915年,他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 1917年張勳復辟時,潘世忠毅然駕機討伐,在故宮上空盤旋投擲石塊,震懾反動勢力。1930年夏病逝,年僅41歲。

譚根(1889~卒年不詳)

廣東開平人。生於美國三藩市, 1910年,從美國希敦飛機實驗學校畢業後,在檀香山中華飛行器公司任設計師,精心製造水上飛機,成為世界早期水上飛機事業開拓者之一。

1910年7月,譚根駕駛自己設計和製造的水上飛機,參加芝加哥萬國飛機製造大會,並奪得水上飛機組冠軍。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譚根夫婦奉孫中山之命由美國返廣州,以馬戲雜技表演為掩護,施放載人氣球,配合暗殺滿清將領孚琦。

1912年,中華民國飛船公司聘請譚根任總教練並主持公司業務,譚根為這個公司設計製造了3架適合飛行表演的水上飛機,培養了一批飛行人才。次年,先後到夏威夷群島、日本進行飛行表演,通過數百次飛行,普及航空知識,宣傳中國革命;其間,曾飛越菲律賓著名的2416米高的馬榮火山,創造了當時水上飛機飛行高度世界紀錄。

1915年在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後,譚根受命在廣東航空學校籌備處任飛行部主任。 1916年參加廣東護國軍,任討袁航空隊隊長。後來,譚根因故脫離航空界,轉而經商,竟至無法確認其卒年,令人嗟歎。

楊仙逸(1891~1923)

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1909年赴美國就讀大學,因家族與孫中山交誼深厚,受航空救國思想影響,而選擇學習航空專業。

1918年其家族在夏威夷創辦“圖強飛機公司”。同年,楊仙逸受孫中山電召回國,擔任“援閩粵軍飛機隊”總指揮,率飛機隊轟炸叛軍,立下殊勳。之後他去日本、美國等地向華僑募捐,其父也捐出大量資金,購回飛機12架,組建了我國第一支空軍隊伍。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楊仙逸擔任航空局局長,並創辦廣東飛機製造廠,親任廠長。1923年6月,楊仙逸製造了中國第一架雙翼雙座偵察/教練機,試飛成功後,孫中山以夫人宋慶齡的英文名字將此機命名為“樂士文一號”。

廣東飛機製造廠後改為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共裝配、生產教練機、殲擊機和轟炸機60餘架,為我國近代航空事業以及中國的民主革命做出了寶貴貢獻。孫中山為表彰他的卓越功勳,親筆書寫“志在沖天”的橫幅贈送給他。

1923年9月,楊仙逸參加孫中山對軍閥陳炯明的討伐,壯烈犧牲。孫中山追授其為陸軍中將,並將其譽為 “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被安葬于廣州黃花崗之東,墓碑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楊仙逸先生之墓”七個大字,墓道拱門上放著一架飛機模型,寓意烈士一生的航空業績和沖天壯志。

巴玉藻(1892~1929)

江蘇鎮江人。1909年被清政府選派赴英留學,1915年轉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求學。巴玉藻刻苦攻讀,僅用6個月時間,即於1916年獲航空工程學碩士學位,兩家美國飛機廠聘他為工程師。

1917年冬,巴玉藻辭去兩家飛機廠的職務,放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開創我國飛機製造業。在巴玉藻的要求下,海軍部撥款在福建馬尾創辦了一個小規模飛機製造廠,他被委任主任職務,負責制造飛機和培養人才。

1919年8月,巴玉藻和王助、曾詒經等人一起,製造出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第二年又製成“甲型二號”。時任航空局長的楊仙逸曾親駕此款飛機,作飛行表演。

從建廠到1928年夏,馬尾飛機廠共製造生產出達到當時國際標準的飛機11架。1928年,巴玉藻代表中國到德國參加萬國航空展覽會,會後赴英、法考察。不幸于歸途中遭日本特務暗算,腦部中毒,1929年6月30日遺恨身亡,年僅37歲。

王助(1893~1965)

河北南宮人。1910由清政府派往英國學習機械製造,開始接觸飛機製造。一戰爆發後,轉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工程。1916年6月,作為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第二期畢業生,王助、巴玉藻、王孝豐3人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航空碩士學位,而該期航空工程專業的全部畢業生不過十余人。王助等人畢業後,遇袁世凱稱帝風波,公費留學款項無著落,無法立即回國。同為波音公司創辦人的威斯特夫,與王助是麻省理工學院同班同學。

儘管在B&W—C水上飛機的研發中,王助起了決定性作用,但在進行飛行測試時,美國方面卻不允許王助進入測試場地,這種明顯的歧視,使王助極為憤怒。不願在美國忍受屈辱的王助,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國,發展中國自己的航空事業。1917年冬,王助同巴玉藻、王孝豐一起回國,他們成為了最早一批留學歸國的高級航空工程人員。

王助等人回國後,強烈要求北洋政府籌款創辦飛機製造廠。1918年2月,中國首家正規的飛機製造廠——馬尾船政局海軍飛機工程處成立,王助被任命為副處長。1919年8月,王助與巴玉藻為海軍設計製造成功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1號”。1922年8月,二人再次合作,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水上飛機浮動機庫——浮塢,成功解決了水上飛行停置和維修的難題。從1918到1930年的12年間,海軍飛機工程處陸續設計製造出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飛機15架,並培養出我國第一代航空工程技術人才,馬尾也成為中國初期航空工業的搖籃。

1931年2月,王助轉任中國航空公司總工程師,後擔任軍政部航空署上校參事。1934年出任與美國合資經營、建在杭州筧橋的杭州飛機製造廠第一任監理,為中方最高負責人。在任3年期間,該廠共修理、組裝和製造飛機235架,成為舊中國歷史上修造飛機最多和最著名的飛機製造廠。

1939年王助出任創建于成都的中國航空研究所副所長。1941年8月該所擴充為航空研究院,王助任副院長,分管院務與科研。航空研究院在王助的領導和直接參與下,利用國產材料研製出大批急需的航空器材和備件,還研製出多架獨特的飛機。1955年王助擔任臺灣成功大學航空工程教授。1965年病逝于台南。

還有一件事,也值得書寫,就是王助與錢學森的交集。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國家急需發展空軍,急需航空工程人才。其時,錢學森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當時的中國航空委員會的錢昌祚委員給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寫信說:“欲指派錢赴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專業。”為讓錢學森在赴美留學前瞭解此次留學任務,清華特意安排他到南昌面見錢昌祚,並安排他到杭州飛機製造廠、南昌第二航空修理廠和南京第一航空修理廠等地參觀實習,實地接觸航空工業,“惡補”航空專業知識。還特別為他安排了兩位導師,一位是清華大學航空專業教授王士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助。不知該不該說遺憾,學成歸國後的錢學森並未從事飛機設計與製造,而成為新中國火箭與導彈之父,此是後話,不在這裡多寫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