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書·諸帝本紀》評點二:昭帝、廢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

文/格瓦拉同志

《漢書》本紀部分為十二篇, 專門記錄西漢皇帝事蹟, 本文主要對昭帝、廢帝昌邑王、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本紀進行評點, 採用文言文形式。 評點如下:

昭帝劉弗陵:昭帝少聰穎, 能明察, 百邪不能蔽。 以孺子繼統, 倚霍光居攝用事, 國之政務一決於光。 及其長, 帝猶推腹任之, 一無所疑, 故燕、盍、上官逆亂之謀不果行, 君臣之誼固哉。 光亦感恩奮發, 日以勤勉, 且性沉靜詳審、謹慎端正, 用事不敢自矜, 帝愈信之。 當此之時, 漢承武帝奢侈余敝師旅之後, 海內虛耗, 戶口減半, 光知時務之要, 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

至始元、元鳳之間, 匈奴和親, 百姓充實。 舉賢良文學, 問民所疾苦, 議鹽鐵而罷榷酤, 使百姓充實, 四夷賓服, 其功甚美哉。 惜天不假年, 弱冠而崩, 不能續其佳業, 痛哉!餘思之, 昭帝之崩, 甚詭異也, 或為霍光所害。 何以?蓋帝聰穎明察, 且日漸壯大, 異日必奪霍氏之權,

光欲久握權柄, 故害之。 否則, 帝素無疾病, 何以及冠而崩, 且史書諱忌莫深, 欲蓋彌彰矣!

廢帝(昌邑王)劉賀:史稱昌邑王淫亂荒怠, 所謂受璽以來二十七日, 使者旁午, 持節詔諸官署徵發, 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信乎?是言恐霍光之托詞耳。 蓋霍光秉政即久, 貪戀權位, 不欲長君臨朝, 奪己之權, 遂誣而廢之矣。 不然, 何昭帝既喪, 群臣鹹屬意昌邑, 而霍光獨遷延, 勉強而立之哉?

然嫌隙之心已成, 廢黜之計已固, 或籍昌邑之微過, 遽行廢黜之奸計。 然二十七日即廢, 何其速也?若昌邑誠愚荒, 何宣帝之世, 霍光猶心內忌, 令郡守動靜以聞?霍氏之心, 昭然若揭矣。

宣帝劉病已:宣帝幼遭巫蠱之禍, 雖在繈褓, 猶坐收系郡邸獄, 賴丙吉保其性命。 及長, 高材好學, 然亦喜遊俠, 鬥雞走馬, 以久在民間, 具知閭裡奸邪, 吏治得失。 昌邑失位, 帝以支系繼昭帝。 即位之初, 韜養待機, 垂拱為政, 政事一委霍光。 霍光既死, 遽親掌政事, 旋誅除霍氏逆黨, 息腹心之患也。

宣帝及親政, 勵精圖治, 綜核名實, 躬行節儉, 慈仁愛人, 平理刑獄,

賞罰必信。 雜王霸之道以用, 繼昭帝之遺法, 恤民勵農, 蠲免田賦, 減抑鹽價, 又省算緡, 興屯田, 置常平倉, 遂使稼穡繁興, 大有其年, 至谷石八錢, 有漢以來未之有也。 宣帝之世, 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鹹精其能, 至於技巧、工匠、器械, 自元、成間鮮能及之, 亦足以知吏稱其職, 民安其業也。

帝文治既淑, 武功亦盛, 值匈奴乖亂, 當西羌侵擾, 用韓增、趙充國、常惠、鄭吉等, 擊叛納順, 推亡固存。 於是單于稱臣, 西域輸誠, 烏孫慕義, 西羌畏服, 辟地千里, 守在四夷, 自古未之有也!於是邊地無狼煙之警, 中國無夷狄之患, 功光祖宗, 業垂後嗣, 較之武帝猶勝, 可稱中興。

然帝持刑太深, 所用多文法吏, 以刑名繩下, 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 晚年愈矣, 故吏治常壞, 務為欺謾, 盜賊不止, 野多怨民, 治道虧矣。 且寄託非人, 元帝柔仁好儒, 矯枉過正, 且倚用外戚、宦官, 終致大權旁落, 政去皇室矣!

元帝劉奭:元帝柔仁好儒, 多材藝, 善史書, 精音樂。 以宣帝持法太深, 所用多文法吏, 以刑名繩下, 大臣常以偶刺政治而見殺者, 常思匡救其政。及即位,純任德教,倚用儒生,顯尊其位,委之以政,故貢、薛、韋、匡迭為宰相,專務經義,是古非今,不切實際,無他遠圖。

而上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遂衰焉。且信用宦官、外戚,卒致威權旁落,政去皇室,治大壞矣。然寬弘禮下,出於恭儉,號稱溫雅,猶有古之風烈。

成帝劉驁:帝好經書,寬博謹慎,善修容儀,雅受直辭,臨朝淵嘿,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者矣!遭世承平,上下和睦。公卿稱職,奏議可述。然耽于酒色,使趙氏姐妹禍亂內外;母族專制,致公卿相宰皆出其門,太阿倒持,威福由人。帝怠于政治,壅於耳目,遂使政去皇室,民心思變矣。

夫審興亡之萌兆,察治亂之細微,防微杜漸,明辨邪直,弭災舉善,振絕頹運,明主之責也。否則,殃及後嗣,禍流黎元,而望其業不墜,庸可得乎?成帝之失,可為殷鑒!

哀帝劉欣:哀帝好文辭法律,博敏能辨,謹守節度,幼有令聞,成帝愛之以為嗣。及即位,睹孝成之世祿去王室,權柄外移,故屢誅大臣,欲強主威以則武、宣。

然不能禁後族之勢,寵信讒諂,丁、傅、董之黨遍佈朝廷,禍亂國本;不能用忠直良諫,憎疾賢俊,師、孔、王之賢或逐或死,天下寒心。加以身患痿痹,變亂制度,毀敗政治,黎元愁怨,卿士嗟歎,大虧為政之道,遂使漢業愈衰!

常思匡救其政。及即位,純任德教,倚用儒生,顯尊其位,委之以政,故貢、薛、韋、匡迭為宰相,專務經義,是古非今,不切實際,無他遠圖。

而上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遂衰焉。且信用宦官、外戚,卒致威權旁落,政去皇室,治大壞矣。然寬弘禮下,出於恭儉,號稱溫雅,猶有古之風烈。

成帝劉驁:帝好經書,寬博謹慎,善修容儀,雅受直辭,臨朝淵嘿,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者矣!遭世承平,上下和睦。公卿稱職,奏議可述。然耽于酒色,使趙氏姐妹禍亂內外;母族專制,致公卿相宰皆出其門,太阿倒持,威福由人。帝怠于政治,壅於耳目,遂使政去皇室,民心思變矣。

夫審興亡之萌兆,察治亂之細微,防微杜漸,明辨邪直,弭災舉善,振絕頹運,明主之責也。否則,殃及後嗣,禍流黎元,而望其業不墜,庸可得乎?成帝之失,可為殷鑒!

哀帝劉欣:哀帝好文辭法律,博敏能辨,謹守節度,幼有令聞,成帝愛之以為嗣。及即位,睹孝成之世祿去王室,權柄外移,故屢誅大臣,欲強主威以則武、宣。

然不能禁後族之勢,寵信讒諂,丁、傅、董之黨遍佈朝廷,禍亂國本;不能用忠直良諫,憎疾賢俊,師、孔、王之賢或逐或死,天下寒心。加以身患痿痹,變亂制度,毀敗政治,黎元愁怨,卿士嗟歎,大虧為政之道,遂使漢業愈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