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胡亥死後趙高為何讓子嬰繼承大統,他的真實身份竟是

西元前207年, 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秦國宣告滅亡。 對於秦的滅亡, 史書上通常的說法是“秦二世而亡”, 以此強調秦的短暫。

不過, 細究起來, 自秦始皇後, 秦國實際上歷經了三代統治者, 二世胡亥並沒有親眼目睹秦的滅亡, 最後一任秦王子嬰才應該是名副其實的亡國之君。

歷朝歷代, 開國之君和亡國之君往往知名度最高, 但吊詭的是, 對於子嬰的事蹟我們卻知之甚少, 甚至他的身份至今都留有爭議。

1.扶蘇之子?

最常見的說法是, 子嬰是胡亥哥哥的兒子, 即胡亥的侄子。 這種說法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趙高在殺死胡亥後, 本想要自立為王, 但人心不附, 於是只得作罷。 他隨後從宗室中另選一人繼任大統, 便是子嬰。

《秦始皇本紀》原文是: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

“兄子”即兄長的兒子, 這兩個字明確交代了子嬰的身份。 其後, 班固的《漢書》也因襲了這一說法。

自此, 子嬰為胡亥兄長的兒子的說法成為後世主流觀點。

到了南宋時期, 史學家鄭樵在《通志》中更是對這一傳統觀念進行發揮, 認為子嬰不僅是秦二世兄長的兒子, 而且這位兄長就是公子扶蘇。 於是, 子嬰為扶蘇之子的說法也成一家之言, 受到許多人的追捧。

然而, 就在同一部書中, 繼《秦始皇本紀》裡表明子嬰為二世“兄子”後, 司馬遷卻在另外的篇章裡給出了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李斯列傳》記載, 趙高迫使二世自殺後, “乃召始皇弟, 授之璽。 子嬰既位。 ”在這裡, 子嬰的身份一下子變成了秦始皇的弟弟。

雖然不知什麼原因, 這種說法沒有流傳開來, 但它的存在著實讓我們有些不知所措。

所以, 同一本書, 兩種相反的說法,

到底誰對誰錯?

2.子嬰其人

要判斷這兩種說法的真假, 首先還得回到史料本身。

史書上有關子嬰的記載, 主要來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蒙恬列傳》與《史記·李斯列傳》三篇文章, 其事蹟如下:

第一件, 胡亥即位後, 趙高擔心受到蒙恬怨恨, 於是進讒言欲誅殺蒙恬、蒙毅兄弟。

子嬰聞知後, 以趙王殺李牧、齊王殺忠臣等亡國行為予以規勸, 立胡諫亥不可殺蒙氏兄弟。 不過, 胡亥最終沒有採納。

第二件, 二世自殺後, 子嬰在趙高的擁立下即位。 但他知道, 如果不除去趙高, 則自己性命恐怕難保, 於是和兩個兒子及宦官韓談密謀剷除了趙高, 並滅趙家三族。

第三件, 劉邦攻破武關, 進軍霸上, 派人勸子嬰投降, 子嬰隨即降了劉邦。 項羽入關中後,

殺了子嬰及秦國宗室。

上面就是我們知道的有關子嬰的所有事蹟。

我們先看第二件。

子嬰即位後, 擔心被趙高所殺, 因而先下手為強。 在這裡, 參與密謀的人有四個:子嬰、子嬰的兩個兒子、宦官韓談。

由此我們能得到什麼資訊呢?

子嬰的孩子應該已經成年。

就算沒有, 大兒子也至少是15歲以上, 否則子嬰怎麼會讓一個幾歲的孩子來參與如此重大的計畫中來呢?

假設子嬰15歲便娶親, 當年便生下了第一個兒子, 那麼, 子嬰即位時年紀至少在30歲以上。

與此同時, 我們知道, 秦始皇死于西元前210年, 虛歲50歲。 在他三年後, 子嬰殺死了趙高。

假設嬴政也是早早地在15歲時便娶妻生子, 那麼到趙高被殺時, 秦始皇的長子也不會超過38歲。 同樣地, 嬴政的長孫也不會超過23歲。

顯然, 如果子嬰是胡亥兄長的兒子, 那他便是嬴政的孫子, 但這樣一來, 子嬰的年齡是個硬傷, 對不上。

只此一點, 我們便可排除了子嬰是二世“兄子”的身份, 更別說是扶蘇之子了。

當然, 證據不止這一條。

胡亥即位後, 聽信趙高的建議, 大肆誅殺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剷除皇位的潛在威脅。

假如子嬰是胡亥的親侄子,就算僥倖逃過一劫,從此之後也應該會謹言慎行,以求保得一命。所以,他怎麼敢還為蒙氏兄弟求情呢?

而且,他勸諫胡亥時,列舉了趙王殺名將李牧、齊王殺忠臣、燕王背約用荊軻刺秦等事蹟,這顯然是把胡亥與這些亡國之君放在了一起作比較。

這種慷慨激昂的勸諫可謂真情實意而又大膽至極,既不像一個侄子對叔叔說話的口氣,更不像是一個自顧不暇的臣子對皇帝進言的語氣。

再者,《史記》中對子嬰即位前的稱呼是公子,如《秦始皇本紀》中敘述趙高立子嬰為王時,原文寫道:“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

然而,公子一詞,在秦漢之前一般是諸侯之子的專有稱呼。通常是,諸侯之子稱公子,諸侯之孫稱公孫。但公孫之子便不可再稱公孫,改以其祖父的字為氏。

《史記》中類似的稱呼比比皆是,對扶蘇的稱呼是公子扶蘇,胡亥沒有即位前,稱呼也是公子胡亥。

因此,“公子”的稱呼已經表明了子嬰的身份是國君之子。如果他的父親是胡亥的兄長,那麼按理,他應該被叫做公孫嬰。

所以,由上述理由可知,子嬰並不是胡亥兄長的兒子。既然這一說法被排除了,那麼子嬰的身份便只能是第二種了:他應當是秦始皇的弟弟。

3.趙高的小心思

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按照嫡長子的皇位繼承原則,他早已被排除出繼承體系了。

因此,在胡亥即位後,子嬰已經屬於朝臣了,與秦始皇的兒子有本質區別,所以他才不會被胡亥所猜忌,故而性命無憂。

也正因為他是胡亥的叔叔,所以才敢在特殊時刻向二世諫言,說出那樣一番帶有指責的話語,而二世也沒有怪罪。

同樣地,因為他不屬於秦始皇這一支,所以他與趙高並沒有殺父之仇。前面提到過,在胡亥登基後,趙高曾經唆使二世將其兄弟姊妹剷除一空,從而杜絕潛在的繼承權威脅。

這樣的情況下,趙高怎麼還敢擁立胡亥兄弟的兒子呢?正因為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是另外一支,所以趙高才會立他為王,而不用擔心遭到報復。

但趙高沒有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早已是天怒人怨,人人喊殺。子嬰剛一即位,第一件事便是派人謀殺了他。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大肆誅殺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剷除皇位的潛在威脅。

假如子嬰是胡亥的親侄子,就算僥倖逃過一劫,從此之後也應該會謹言慎行,以求保得一命。所以,他怎麼敢還為蒙氏兄弟求情呢?

而且,他勸諫胡亥時,列舉了趙王殺名將李牧、齊王殺忠臣、燕王背約用荊軻刺秦等事蹟,這顯然是把胡亥與這些亡國之君放在了一起作比較。

這種慷慨激昂的勸諫可謂真情實意而又大膽至極,既不像一個侄子對叔叔說話的口氣,更不像是一個自顧不暇的臣子對皇帝進言的語氣。

再者,《史記》中對子嬰即位前的稱呼是公子,如《秦始皇本紀》中敘述趙高立子嬰為王時,原文寫道:“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

然而,公子一詞,在秦漢之前一般是諸侯之子的專有稱呼。通常是,諸侯之子稱公子,諸侯之孫稱公孫。但公孫之子便不可再稱公孫,改以其祖父的字為氏。

《史記》中類似的稱呼比比皆是,對扶蘇的稱呼是公子扶蘇,胡亥沒有即位前,稱呼也是公子胡亥。

因此,“公子”的稱呼已經表明了子嬰的身份是國君之子。如果他的父親是胡亥的兄長,那麼按理,他應該被叫做公孫嬰。

所以,由上述理由可知,子嬰並不是胡亥兄長的兒子。既然這一說法被排除了,那麼子嬰的身份便只能是第二種了:他應當是秦始皇的弟弟。

3.趙高的小心思

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按照嫡長子的皇位繼承原則,他早已被排除出繼承體系了。

因此,在胡亥即位後,子嬰已經屬於朝臣了,與秦始皇的兒子有本質區別,所以他才不會被胡亥所猜忌,故而性命無憂。

也正因為他是胡亥的叔叔,所以才敢在特殊時刻向二世諫言,說出那樣一番帶有指責的話語,而二世也沒有怪罪。

同樣地,因為他不屬於秦始皇這一支,所以他與趙高並沒有殺父之仇。前面提到過,在胡亥登基後,趙高曾經唆使二世將其兄弟姊妹剷除一空,從而杜絕潛在的繼承權威脅。

這樣的情況下,趙高怎麼還敢擁立胡亥兄弟的兒子呢?正因為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是另外一支,所以趙高才會立他為王,而不用擔心遭到報復。

但趙高沒有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早已是天怒人怨,人人喊殺。子嬰剛一即位,第一件事便是派人謀殺了他。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