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給“留守兒童”溫暖的陪伴——酒泉肅州區精准對接、精准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中國甘肅網3月27日訊據酒泉日報報導近年來,“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備受社會關注。 如何吹散他們心中的“霧霾”,讓他們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樣的關愛,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為此,肅州區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精准對接、精准關愛,有力促進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只記得媽媽的影子

大年三十這天中午,家住肅州區清水鎮某村9歲的小明和68歲的爺爺手牽手,早早站在村口,等候在廣州打工的父親張某。 10年了,張某總是在每年的大年三十這天才趕回家中。 年後,張某又要在兒子小明和父母留戀的眼神中,重新返回廣州繼續打工。

張某月收入6000多元,如果不亂花,每月可存下3000多元。

張某和妻子李某是10年前在廣州打工時認識的。 婚後,他們有了小明。 但是,小明3歲時,李某就把他送到了小明的爺爺奶奶身邊,並表示以後不會回來了。 年幼的小明便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他們的陪伴下慢慢長大。

“我想媽媽,但現在對媽媽的樣子已經記不清楚了。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媽媽能回來。 ”說起這些,坐在爺爺懷中的小明淚花閃爍。

如今,小明已成了爺爺奶奶的“小拐杖”。 爺爺說,小明的母親離開後,他也曾給她打過電話,剛開始還能打通,後來就打不通了。 他希望小明的母親能回來,但已經不可能了。 爺爺還說,小明很怕見陌生人,不愛說話。

“廣州太大,我現在也不知道小明的媽媽在哪裡。 我們分開快7年了,我找過她,但沒找到。 我現在就想好好掙錢,如果有合適的人選,我想給小明再找一個新媽媽,讓他的生活不再孤單。 好在現在學校都有心理輔導老師,可以開導開導孩子。 而且現在通訊便利,孩子想我或我想家的時候,可以隨時打電話。 ”張某說。

“留守兒童”心中的痛

小亞是肅州區銀達鎮某村一名15歲的女孩,現在酒泉城區某學校讀八年級,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小亞的爺爺十幾年前就去世了,小亞和年邁多病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她的父親在監獄服刑。

小亞上幼稚園大班時,她的母親就離家出走了。 小亞說,她恨過母親,在她還那麼小的時候,就留下她離家出走了。

後來,在老師和“愛心媽媽”的關心、開導中,她不再恨父母,她想好好學習,將來考一所好高中,再考一所好大學。 上學享受的各類補貼,小亞有時都花不完,奶奶和姑姑每月給她的20多元零花錢,她都存起來了。

酒泉第五中學心理輔導老師桑姬雲說,大部分“留守兒童”都能努力學習。 但是,由於“留守兒童”大多在祖輩或其他親屬的監護下成長,普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存在學習困難等問題。 近年來,各級各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留守兒童”面臨的各種問題,全力以赴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

近年來,肅州區婦聯通過對《肅州區留守兒童花名冊》各項資訊更新完善,對“留守兒童”中監護人缺失、孤兒以及生活在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資訊進行了專門備註,建立起了“留守兒童”資訊台賬,對“留守兒童”實行動態管理,建立“留守兒童”聯繫卡和幫扶台賬,確保全方位做好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幫扶工作。

在幫扶中快樂幸福成長

今年12歲的小尹在肅州區西洞學校讀七年級,學習成績優異。 小尹的父母離婚後,父親去了外地打工,母親則在另外一座城市生活。 每年的寒暑假是小尹最為嚮往的,因為她可以和母親在一起。 儘管這樣,小尹還是感覺挺幸福的,因為除了媽媽,她還有一位“愛心媽媽”經常關心關注她。

在肅州區廣電局工作的丁雪梅就是小尹的“愛心媽媽”。 這幾天,學校已經開學了,丁雪梅準備再去看看小尹。

去年,丁雪梅曾把小尹帶回自己家中,和女兒一起交流玩耍,兩個孩子玩得很開心。 小尹過生日時,丁雪梅還給她買了一雙新鞋,孩子很高興。

在肅州區廣電局,像丁雪梅這樣的“愛心媽媽”共有6名。 她們用自己的愛心,讓這些孩子盡可能享受到這個年齡段應有的快樂。

記者從肅州區婦聯瞭解到,為做好“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區婦聯發出了招募“愛心媽媽”的倡議書,各鄉鎮婦聯通過發放宣傳單,懸掛標語、橫幅等形式,廣泛宣傳“愛心媽媽”活動,鼓勵社會愛心人士及婦女工作者積極參與其中,奉獻自己的愛心。 至目前,肅州區共招募“愛心媽媽”257人。 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愛心媽媽”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關愛幫扶活動,建立起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長效機制。

(文中“留守兒童”姓名均為化名)

(文中“留守兒童”姓名均為化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