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正當盛年的大福晉不想死,卻被逼迫為努爾哈赤殉葬,為什麼?

白旗三傑(之四)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 六十八歲的努爾哈赤死在靉雞堡。

《太祖實錄》中說, 努爾哈赤擔心他死之後, 大福晉烏拉納喇·阿巴亥可能會給國家帶來混亂, 所以在臨終遺言中說:“我死後, 一定要讓大妃陪伴。 ”

這一年大福晉才三十七歲, 當然不會自願殉葬, “諸王以帝遺言告後, 後支吾不從。 ”

貝勒們說:“先帝有命, 必須服從。 ”

大福晉明白自己別無選擇, 穿好禮服, 佩戴珠寶, 最後哀求各位貝勒說:“吾自十二歲事先帝, 豐衣美食, 已二十六年, 吾不忍離, 故相從於地下。 吾二幼子多兒哄(多爾袞)、多躲(多鐸), 當恩養之。 ”

貝勒們哭著說:“我們不養兩個小弟, 是違背父命。 ”

大福晉於是自盡, 與努爾哈赤同柩而葬, 另有兩位庶妃一同殉葬。

讓大福晉烏拉納喇·阿巴亥殉葬, 究竟是不是努爾哈赤本人的意願, 很值得懷疑。 在天命五年的那次事件中, 大福晉罪證明確, 但努爾哈赤沒有殺她,

他自己說, 是因為大福晉的孩子們年紀幼小。

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他不捨得, 而且很快又與她重歸於好。 如今, 大福晉的孩子當中只有老大阿濟格成年, 多爾袞和多鐸才十幾歲, 努爾哈赤應該不忍心讓他們沒爹又沒娘。

所以, 殉葬的主意應該是四大貝勒的主意,

他們擔心年輕的大福晉利用自己的長輩地位, 三個兒子手中又有努爾哈赤留下的正黃旗、鑲黃旗的強大兵力, 會挑戰四大貝勒的地位。

也有人認為, 關於自己的後事, 努爾哈赤臨終之前對大福晉有所交待, 而大福晉又不是尋常的女流之輩, 四大貝勒都不想留下這個大麻煩。

而大福晉的三個兒子此時年小力弱, 根本沒有發言權, 還無法和四大貝勒抗衡, 救不了母親。

努爾哈赤去世之後, 皇太極獲得大貝勒代善和幾位小貝勒的支持, 繼承大汗之位, 于當年九月在瀋陽即位, 以明年為天聰元年。

這裡又涉及到努爾哈赤政治遺產的另一個問題, 就是牛錄的繼承問題。

女真人的八旗制度有一個漫長的演化的過程, 最早分為兩旗, 由努爾哈赤和胞弟舒爾哈齊分別統領, 以後又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 在此基礎上再增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

八旗的基本單元稱為牛錄, 每三百人編為一牛錄, 首領稱為牛錄額真。 每五個牛錄稱為一劄蘭,

首領稱為劄蘭額真。 五個劄蘭稱為一個固山, 也就是一旗, 首領稱為固山額真, 每個固山還設有左右梅勒額真。 八旗軍的成員當中包括滿洲、蒙古和漢人。

早期的八旗旗主是這樣安排的:

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旗主都是努爾哈赤自己。 正紅旗和鑲紅旗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大貝勒代善和他的兒子岳托、碩托。 鑲藍旗的旗主為舒爾哈齊的兒子、二貝勒阿敏。 正藍旗的旗主努爾哈赤的兒子、三貝勒莽古爾泰和他的胞弟德格類。 正白旗的旗主為努爾哈赤的兒子、四貝勒皇太極。 鑲白旗的旗主為努爾哈赤大兒子褚英的長子杜度。

在去世之前不久,努爾哈赤把杜度調離,打算把鑲白旗的旗主交給多爾袞,但沒來得及落實就死去。

皇太極繼承大位,把兩黃旗和兩白旗的旗號互換,他和兒子控制正黃旗和鑲黃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控制正白旗、鑲白旗。

下面就具體說一說白旗三兄弟。比較奇特的是,三兄弟當中,年紀越小的,死得越早,最先離世的是老三多鐸。

前篇:冰河上的歡宴顯示女真人的活力,與明朝人的腐朽墮落對比鮮明

于左 撰

在去世之前不久,努爾哈赤把杜度調離,打算把鑲白旗的旗主交給多爾袞,但沒來得及落實就死去。

皇太極繼承大位,把兩黃旗和兩白旗的旗號互換,他和兒子控制正黃旗和鑲黃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控制正白旗、鑲白旗。

下面就具體說一說白旗三兄弟。比較奇特的是,三兄弟當中,年紀越小的,死得越早,最先離世的是老三多鐸。

前篇:冰河上的歡宴顯示女真人的活力,與明朝人的腐朽墮落對比鮮明

于左 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