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效仿“千古第一完人”幾個亮點,或許下一個“完人”就在你家!

清朝曾國藩被人們稱為“千古第一完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聖人”、“官場楷模”。 他出身普通農家, 秉性一般, 甚至有些愚鈍, 然而他出身寒微,

卻能官至一品;本是文人, 卻能創建湘軍, 平叛太平天國;官場紛亂, 卻能遊刃有餘;最令人敬仰的是教子有方, 兒孫後代人才輩出。 是什麼能讓他成為“完人”“聖人”的呢?

一、良好的家風給他提供了成為“完人”的“沃土”。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年輕時,

自恃家中殷實, 遊手好閒, 經常和一些紈垮子弟相約逛蕩, 好吃懶做, 鄉里鄉親都冷言冷語, 譏笑他是敗家子, 他聽到這些言語後, 痛下決心, 賣掉馬匹, 徒步回家, 晚起晚睡, 勤勤懇懇, 耕田種地, 不過幾年, 終於使家景富裕, 成為方圓百里有數的大戶人家, 使人們對他刮目相看。 他治家極嚴, 以身作則, 立下家規, 也就是“八寶飯”:讀書、種菜、飼魚、養豬、早起、灑掃、祭祀、敦親睦鄰。 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耕讀, 男的必須勤勞耕種, 女的必須織布持家, 同時要求後代認真讀書, 以圖功名。 早起:俗語說, 早起三光, 遲起三慌, 起的早了, 勤勞了, 萬事都很容易成功了。

對於 孝順父母,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做的最到位。 曾玉屏久病在床, 曾麟書時刻守在床邊, 吃喝拉撒, 無微不至, 細緻周到, 為整個家族樹立榜樣, 形成良好家風。 曾麟書早年在父親的督促下, 刻苦讀書, 屢次考試, 無奈資質平平, 直到四十三歲才考了個縣學生員, 但他從此在家專心教授孩子讀書。 曾麟書在督教曾國藩兄弟讀書的過程中, 逐漸總結出了現實可行的經驗,
就是對受教育者須循循善誘, 不重在求速成效, 而在於教之有常, 學之有心。 教之有常, 自然有效, 學之有心, 業必有成, 終於把曾國藩送上了科舉之途的頂端, 中了進士, 點了翰林。

曾國藩的母親江氏, 雖不識多少字, 但她從娘家養成了勤勞, 簡樸, 她包攬了家中大部分事務, 讓丈夫安心教育孩子, 並且鼓勵大家克服困難, 不懼險阻!

可以說, 曾國藩良好的家風, 幾個關鍵人物, 如祖父、父親、母親、外公, 成就了他的前程!

二、曾國藩在日常行為上“以勤治事”, 他對“勤”解釋為: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身勤:險遠之路, 身往驗之;艱苦之境, 身親嘗之。 “身勤”, 即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眼勤:遇一人, 必詳細察看;接一文, 必反復審閱。 “眼勤”, 是從細微之處識人。

手勤:易棄之物, 隨手收拾;易忘之事, 隨筆記載。 “手勤”, 就是要養成一個好習慣。

口勤:待同僚, 則互相規勸;待下屬, 則再三訓導。 “口勤”, 是他與人的相處之道。

心勤:精誠所至, 金石亦開;苦思所積, 鬼神跡通。 “心勤”, 即堅定的意志品質。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 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

曾國藩在做人方面有八大座右銘:

1.每臨大事有靜氣

2.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3.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4.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

5.打脫牙和血吞

6.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7.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8.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三、曾國藩教子有方

曾國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僅學識淵博、見識闊宏、文武兼備;而且當時的朝庭信賴他,滿朝文武官員欽佩、尊敬他;死後被諡為“文正”、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的一生,謙虛誠實,教子有方。他的兒子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修英文,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孫輩也出了曾廣鈞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昭掄,曾約農這樣的學者和教育家。

曾國藩在教子方面有三個方面給人啟迪:

1.教育子孫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白事理。他致力於培養孩子們讀書的興趣,注意觀察他們的天賦、潛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培養、雕塑。他認為一個人只要身體好,能吟詩作文,能夠明白、通曉事理,就能有所作為,就不悉沒有飯吃,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他認為當官是一陣子的事,作人是一輩子的事;官銜的大小不取決於自己,而學問的多寡則主要取決於自己。

2.教育子孫要艱苦樸素。曾國藩在京城時見到不少高幹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胸無點墨,且目中無人。因此,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長沙等繁華的城市,要他們住在老家。井告誡他(她)們: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准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後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而損害自己的父親的聲譽。所以他們磨礪自己,迎難而上、奮發圖強。

3.身教重于言教,曾國藩很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自己的孩子的影響,凡要求小孩於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儉樸,兩袖清風。傳說他在吃飯遇到飯裡有谷時、從來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齒把穀剝開,把谷裡的米吃了。再把穀殼吐掉。他要求紀澤、紀鴻也這樣。他日理萬機,但只要有時間,就給小孩子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交換學習、修身養性的心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曾國藩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師又是人師。他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孩子們都非常欽佩、崇拜他,把他視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標。

當今社會,有些父母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有些自己遊山玩水、揮霍亂費、吃喝嫖賭,逍遙自在,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有些家長自己看不起讀書人,卻要自己的小孩子學有所成:有些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卻不關心小孩於的操行;等等。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其子女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或者只注重他們的學習,而忽視他們的德行。

以上我所說的這些僅能起到抛磚引玉之作用,曾國藩的人生格言深如大海,闊似天宇,朋友們可以仔細閱讀,以起到育子有方,望子成龍的作用!

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

曾國藩在做人方面有八大座右銘:

1.每臨大事有靜氣

2.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3.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4.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

5.打脫牙和血吞

6.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7.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8.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三、曾國藩教子有方

曾國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僅學識淵博、見識闊宏、文武兼備;而且當時的朝庭信賴他,滿朝文武官員欽佩、尊敬他;死後被諡為“文正”、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的一生,謙虛誠實,教子有方。他的兒子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修英文,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孫輩也出了曾廣鈞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昭掄,曾約農這樣的學者和教育家。

曾國藩在教子方面有三個方面給人啟迪:

1.教育子孫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白事理。他致力於培養孩子們讀書的興趣,注意觀察他們的天賦、潛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培養、雕塑。他認為一個人只要身體好,能吟詩作文,能夠明白、通曉事理,就能有所作為,就不悉沒有飯吃,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他認為當官是一陣子的事,作人是一輩子的事;官銜的大小不取決於自己,而學問的多寡則主要取決於自己。

2.教育子孫要艱苦樸素。曾國藩在京城時見到不少高幹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胸無點墨,且目中無人。因此,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長沙等繁華的城市,要他們住在老家。井告誡他(她)們: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准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後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而損害自己的父親的聲譽。所以他們磨礪自己,迎難而上、奮發圖強。

3.身教重于言教,曾國藩很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自己的孩子的影響,凡要求小孩於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儉樸,兩袖清風。傳說他在吃飯遇到飯裡有谷時、從來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齒把穀剝開,把谷裡的米吃了。再把穀殼吐掉。他要求紀澤、紀鴻也這樣。他日理萬機,但只要有時間,就給小孩子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交換學習、修身養性的心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曾國藩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師又是人師。他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孩子們都非常欽佩、崇拜他,把他視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標。

當今社會,有些父母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有些自己遊山玩水、揮霍亂費、吃喝嫖賭,逍遙自在,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有些家長自己看不起讀書人,卻要自己的小孩子學有所成:有些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卻不關心小孩於的操行;等等。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其子女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或者只注重他們的學習,而忽視他們的德行。

以上我所說的這些僅能起到抛磚引玉之作用,曾國藩的人生格言深如大海,闊似天宇,朋友們可以仔細閱讀,以起到育子有方,望子成龍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