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饕客必吃!吃遍北海道3大拉麵味噌、鹽味、豉油

現今幾乎成為日本平民美食代表的拉麵, 其實最初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傳到日本各地, 受到當地物產、飲食習慣、氣候條件的影響, 發展出許多不同風格, 位在日本國境之北的北海道, 擁有全日本最佳的氣侯、土壤以及水源, 也是拉麵重要發源地, 札幌的味噌、函館的鹽味與旭川的豉油, 三個城市三種風格各具特色, 成為饕客口中的「北海道三大拉麵」。

札幌味噌拉麵:二戰下的產物

札幌是北海道最大的城市, 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是北海道的政治與文化中心, 目前是全日本人口第五大城。 說起札幌拉麵的歷史,

據說1920年代就已經有拉麵小攤的出現, 但是當時還只是賣中國傳過來的「什錦面」, 簡單的青菜、麵條、高湯組合而成的。 札幌市是味噌拉麵的元祖, 又稱為面豉拉麵, 源於由大官守人創立的拉麵店「味三平」, 據說是1953年(昭和28年)開業的,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本舉國陷入空前的經濟蕭條, 為了喂飽離鄉在外的遊子, 再加上客人的要求下在湯底加進味噌, 並增加大量的蔬菜與肉末先炒過, 讓人們可以吃一碗拉麵抵一餐。

看起來像是什錦面的味三平「味噌拉麵」, 是札幌拉麵代表。

隱身在文具店裡的小面店

「味三平」延續至今, 已經是大官先生的兒子接手了, 他很熱情地招呼著客人。 我點了招牌的「味噌拉麵」, 老闆開心地用英文跟我說明,

他很驕傲地說:「湯頭混合了豬骨、雞骨和蔬菜熬的, 從我爸爸那個時候就是這樣的, 大部分的東西我都沒改, 就是把麵條改細了一點, 但是彈性都還是一樣的。 」點單後再以豬油爆炒蒜、洋蔥、白菜、豆芽與豬絞肉, 同時煮加了堿水粗卷面, 炒好的配料淋在煮好的麵條上, 再澆上費時熬煮的高湯, 麵條口感果然強韌有勁, 和老闆描述的完全一樣, 味噌的味道若有似無飄散而出, 並不會太過搶味或太濃, 不過整碗面的蒜味與洋蔥香氣其實很突出。

味噌拉麵的創始店「味三平」, 隱身在書店裡。

函館鹽味拉麵:大陸移民所傳

函館位於北海道南端, 早在明治時代即開放港口通商, 對外貿易頻繁, 今日港邊仍彌漫著濃厚的異國風情,

因為港口的關係, 它接觸外國文化也較其他城市來得早。 函館和橫濱、長崎同樣有大陸移民的影子, 明治初期據說是來自廣東的華僑把鹽味拉麵帶進來的, 做出的標準湯頭比起橫濱、東京等地盛行的豉油湯底, 味道更加清爽。 函館是日本唯一聲稱鹽味拉麵是他們發明的城市, 這個沿海的繁華小鎮成為雞豬混和高湯的發源地, 雞與豬經過長時間慢火熬煮, 高湯清亮剔透, 帶點金黃色澤, 口感也較為清爽。

杏仁豆腐譜完美重奏

位於五棱郭的「房味彩」, 湯頭以脂肪較少的雞骨、豬骨與海帶熬成。 為了維持清爽的滋味, 並不會在過程中添加柴魚, 麵條也獨樹一格, 和大部分北海道拉麵使用卷面不同,

這裡使用細直麵條, 這也是函館在地特色, 這碗「味彩鹽拉麵」的湯汁清鮮爽口, 搭配鹵得入味的叉燒肉與筍絲, 輔以大量青蔥增添風味, 清淡幽雅, 喝回湯以後還會回甘, 嘴裡一點多餘的雜味都沒有。 我還推薦這裡的「季節限定杏仁豆腐」, 秋季限定的「洋梨口味」, 果味不重, 杏仁味也淡, 也就因為兩者都不太強烈, 和前面味道不囂張的鹽味拉面相搭, 其實是蠻不錯的, 冬季會有蜜柑口味, 春季則會推出水蜜桃口味, 讓我好想再飛一趟北海道啊!

湯頭清澈的「味彩鹽拉麵」, 是我心中的首選。

旭川豉油拉麵:添加豬油保溫

旭川位於北海道的正中央, 是僅次於札幌的北海道第二大城市, 依靠著大雪山的自然條件, 讓它的城市特色更加亮眼,

想要去富良野薰衣草園逛逛的, 轉車時一定會經過這裡的, 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意外地來到這裡。 旭川的豚骨豉油拉麵, 和東京風格有所不同, 屬於柴魚豉油風味, 但為了調節下雪寒冷氣候, 在設計時會著重熱度的保持, 所以會特別加重油脂的份量。

在臺灣也有分店的「梅光軒」, 本店離JR旭川站不遠, 步行大約10分鐘就能抵達, 但是它位在大樓的地下室, 它的湯頭特色是以豉油、豬骨頭、豬油與竹策魚幹經長時間的熬煮, 豉油滋味濃郁, 豬油正好能夠浮在湯上, 隔絕湯底與空氣, 保持熱呼呼的溫度。 使用的麵條和札幌雖然同屬卷面, 但是堿水加的較少, 而且麵條本身更細更卷, 含水量也較少, 除了口感更加緊實具彈性, 也更能吸附湯汁,讓每一口都有面香與湯鮮。這裡的叉燒與筍乾也都切的厚厚的,很像北國兒女給人大器的豪邁感,吃起來超過癮,走出戶外身體都還暖暖的。

吃完這碗梅光軒濃郁的「豉油拉麵」,真的讓人暖烘烘的。

也更能吸附湯汁,讓每一口都有面香與湯鮮。這裡的叉燒與筍乾也都切的厚厚的,很像北國兒女給人大器的豪邁感,吃起來超過癮,走出戶外身體都還暖暖的。

吃完這碗梅光軒濃郁的「豉油拉麵」,真的讓人暖烘烘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