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做些不合時宜的事讓人不能理解?

有人問我,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做些不合時宜的事, 譬如廣西有兩個孩子為了成為網紅竟然在鬧市區穿著日本抗日時期的軍服

文/曹懷寧,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人是社會的動物,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顯示, 無論是低層的安全需要, 中層的社交需要, 還是高層的自我實現需要, 其滿足都離不開我們與他人的互動與連結。

一個人想要有自信, 有力量地面對生活, 內心就需要對自身有正面、積極的價值評判, 而這種價值評判最開始是由父母給予孩子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與父母互動並從父母那裡得到溫暖、關愛、理解、支持和肯定,

是他們建立起自信與自我價值感的最根本管道。

一個人只有被真正理解過, 他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只有被深深愛過, 才能深愛他人;只有被認可欣賞過, 才能肯定認同自己。 這些能力其實也是某種“技能”, 從小就開始學習、培養這種技能的話, 長大後自然就能更好地內化於心, 更嫺熟地運用。

但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沒能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溫暖、關愛、理解、支持和肯定, 他會怎麼樣?

人的生本能是很強大的, 很多心理學家, 包括馬斯洛、阿德勒, 都非常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一種積極向上、成就自我的內心動力, 這股動力會推動我們去努力奮鬥, 以獲得我們想要東西。 但有些時候, 我們憑著本能去行事, 卻未必能採取對我們真正有利的方式, 比如我們都知道面對問題不能逃避, 要勇敢面對並解決, 但很多人在問題發生時, 總是還會本能地選擇逃避。

題目中描述的, 就是一群在本能上知道自己想要獲得他人的關注、認同以建立自尊自信的孩子, 但他們卻不曾被教導過正確的、積極的努力方式, 而是在社會的影響下, 憑著自己的本能選擇了最容易操作、最快能得到滿足的方法——但卻不是能真正幫他們建立自尊自信的方法。 他們並沒有獲得真正的認同感——他們雖然收穫了旁人的目光,

但那目光中卻是驚奇、戲謔甚至嘲笑, 並不是肯定與欣賞, 而這才是真正的自尊自信的基石。

因此,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孩子和他們令人啼笑皆非的行為時, 先別忙著說他們“嘩眾取寵”、“心理變態”。 嘗試著去體會他們內心深處的茫然與渴望吧,

他們只是一群希望得到他人愛與認可, 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的孩子。

作者簡介:曹懷寧,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諮詢實踐超千小時, 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 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 粉絲六萬多人, 堅持定期回復私信, 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 諮詢解答超千萬字。 《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 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