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湖南一個縣,古稱“梅城”,人口超過80萬

湖南省, 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 因宋朝時劃為荊湖南路而稱湖南, 省會長沙市, 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 轄13個市、1個自治州, 包括34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5個縣、7個自治縣, 全省常住人口6690.6萬人。

攸縣, 隸屬於湖南省株洲市, 位於湖南省東南部, 羅霄山脈中段武功山西端, 素有“衡之徑庭、潭之門戶”之稱。

攸縣境域, 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 就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 縣境屬楚國地;秦朝時, 在今湖南設置了12個縣, 今縣境屬陰山縣(今攸縣鴨塘鋪鄉陰山港村)。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 置攸縣, 因攸水流貫全境而得名, 同時置容陵縣(今攸縣西南);兩漢時, 攸縣、容陵縣、陰山縣並存。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 陰山縣與容陵縣合併, 仍稱陰山縣;此後, 兩晉及南朝宋、齊、梁, 攸縣、陰山縣並存。 南梁時, 遷縣治于攸江之上, 此為老縣治之所在, 即今網嶺鎮羅家坪村;南陳時, 改攸縣為攸水縣,

此時, 攸水縣、陰山縣並存。

隋朝時, 攸水縣、陰山縣併入湘潭縣。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 廢湘潭縣, 于原攸水縣治置南雲州, 南雲州轄安樂、新興、陰山、建寧、茶陵五縣;貞觀元年(627年), 廢南雲州, 原南雲州哦五縣合併為攸縣;武后聖曆元年(698年), 分出攸縣所轄茶陵舊地, 複置茶陵縣。

五代時, 攸縣縣治由羅家坪遷至洣水北岸。

元朝時, 攸縣以民至萬戶升為州, 稱攸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 改攸州為攸縣;明、清兩朝, 攸縣均屬長沙府。

建國後, 攸縣先後隸屬於衡陽專區、湘潭專區、湘潭地區、株洲市。

目前, 攸縣總面積2648平方公里, 下轄1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戶籍總人口81.98萬人。

攸縣縣城古稱“梅城”, 自五代後樑時期縣治就遷至今址。 據傳, 當時有一名秀才赴考, 由於他很喜歡梅花, 便叫書僮帶上一缽梅花, 在縣城過渡口時不慎將花缽打破, 秀才心痛地將梅花栽種在江邊。 若干年後, 秀才中了進士, 在京城做了官, 有一次, 他視察州縣來到了攸縣, 他不忘去看這株梅花樹。 這個故事感動了知縣, 他宣導縣城居民栽種梅花樹,

在他主政期間, 縣城的梅花樹漸漸多起來了。 據史料記載, 元明時期縣城就遍植梅花樹, 縣治別稱“梅城”。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 縣城就直稱之為“梅城鎮”, 清末雖然有更動, 至民國(1938——1947年)時又改稱為“梅城鎮”。

攸縣歷史名人:彭天益(北宋進士)、蔡槐庭(明朝進士)、洪雲蒸(明朝名臣、進士)、龍湛霖(清朝進士)、胡庶華(著名教育家、冶金學家)、張德粹(農業經濟學家、農業教育家,

我國農業經濟學奠基人之一)、譚震林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