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80年前日軍製造羅涇血案,向犧牲的中國人民敬禮!

今天是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80周年祭, 勿忘國恥, 警鐘長鳴!

時光倒退至1937年8月23日, 淞滬之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侵華日軍為了扭轉戰局, 這一天淩晨在羅涇東面川沙口登陸, 一路上他們燒殺搶掠, 史稱“羅涇血案”。

房屋燒毀10908間, 遇難百姓2244人, 這是抗戰時期羅涇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統計中2個重要的數字。 在數字背後, 是大量事實與確鑿證據, 是無數慘痛記憶和血淚控訴, 是為訴說一個你可能並不瞭解的抗戰——“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同樣出現在上海寶山, 遭遇駭人聽聞屠殺的不止是南京。

“八二三”羅涇血案

8月23日, 農曆七月十八日, 這天淩晨, 日軍第11師團從羅涇南石洞口附近黃窯灣、中部小川沙港和北面薛敬塘三處強行登陸。 先是發照明彈, 把羅涇地區照得如同白天, 並從軍艦上用大炮向岸上猛轟, 然後用汽艇載著登陸的鬼子兵向岸上發起登陸進攻。

當時中國軍隊沒有準備, 守衛在羅涇沿江的中國軍隊只有一連兵力, 且分散在石洞口至雪涇塘約十幾裡長的江岸線上。 面對日軍大兵團的登陸進攻, 雖也進行了抵抗和反擊, 但寡不敵眾, 很快就全部壯烈犧牲。 當時, 養鴨的羅涇百姓沈阿興沒想到侵略軍會有瘋狂之舉, 午夜剛過照樣去薛敬塘江堤旁給鴨子捉飼料。 當他見到日本軍艦發射照明彈和炮彈後, 一路奔跑高喊“東洋人打來啦”, 但沒跑多遠, 沈阿興便被日本兵開槍擊中, 成為了羅涇血案中第一位被槍殺的平民。

下午1時許, 日軍一把火點著了羅涇小川沙口緊挨著江邊的聞家宅, 13戶人家幾十間房屋被燒成一片火海, 聞愛生一家三代老小九口被關在屋內活活燒死。

僥倖從火海中逃出的百姓, 被守在火海邊的日軍槍擊或刺刀戳死, 成為日軍羅涇暴行中第一起慘案。

緊接著, 日軍一路燒殺劫掠, 在小川沙河旁小趙家宅, 農民趙志沖因妻子臨產, 又有兩幼小孩子, 一家人無法撤離。 為避日軍, 趙志沖一家躲進附近墳場。 不料, 年幼的孩子被四處的槍聲和狗吠而嚇哭, 日本兵循聲而至, 先是掃射, 然後一陣刺刀亂挑......

寶山區委黨史研究室等組成調查組, 走遍羅涇196個自然村, 走訪788位大屠殺目擊者、受害者、倖存者, 查實有名有姓遇難者1495人, 獲得證人證言52份, 而根據最新統計查實的遇難者為2244人。

1937年8月13日, 日軍在上海閘北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 “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 日軍的侵略遭到上海軍民的頑強抵抗, 連續十天進攻, 未有進展, 於是日軍改變進攻方向。 8月23日淩晨, 日軍集結大批軍艦從羅涇東邊(小川沙)的長江江面上突襲登陸。 上岸後, 日軍面對手無寸鐵的羅涇老百姓, 實行了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大燒殺。 羅涇老百姓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災難。 日軍在小川沙登陸後, 迅速擴大佔領的地盤, 到8月23日下午, 整個羅涇地區全被日軍佔領。 不久上海失守, 日軍繼續向西進攻, 又進行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可以說, “南京大屠殺”是日寇“羅涇大燒殺”的繼續。

1937年8月23日淩晨,侵華日軍在寶山羅涇小川沙河口登陸後,沿途燒殺淫掠,在不到100天的時間裡,殺害平民2244人,燒毀房屋10948間,姦淫婦女數以百計,史稱“羅涇血案“。在一個鄉的範圍內屠殺平民2244人,占當時鄉民總數的80%,其手段之殘忍,密度之高即使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罕見的。

1973年8月,羅涇鄉在當年日寇登陸處建立“永志不忘“碑,以告戒後人不忘國仇家恨。1985年9月,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寶山縣人民政府在原址重新立碑,正面刻“侵華日軍小川沙登陸處”,背面記述日軍暴行,以祭奠被日寇殺害的鄉親。後這裡成為海內外同胞紀念抗日戰爭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地點。

1997年,為紀念“八一三“淞滬抗戰60周年,寶山區政協文史委匯同區史志辦和羅涇鎮黨委開展羅涇血案大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出版《羅涇祭》一書。《人民日報》等20多家媒體作了報導。1998年12月,本市媒體在顯著位置刊登一幅照片——日本作家早乙女勝元率團考察羅涇,在”登陸處“碑前手舉《羅涇祭》,告誡他的同胞:”歷史,不容忘卻!“

近年來,海內外同胞特別是一些專家、學者對該碑的碑名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表述不當,容易產生誤解。另外,隨著經濟發展,此處已成為寶鋼運輸車輛來往的交通要道,而碑址範圍狹窄,也不便瞻仰。為此,經上海文管會和寶山區有關部門的研究決定,將立于寶山區羅涇鎮小川沙河口江堤上的“侵華日軍小川沙登陸處“紀念碑易名為”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並將碑址遷至羅涇鎮黨校內。

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那些遭受苦難的先輩,不忘國恥,1973年,羅涇人民公社在新川沙河口南側處,即當年日軍登陸的海塘處,樹立了“血海深仇、永志不忘”紀念碑。1988年8月,寶山縣文化局在原紀念碑址重建了紀念碑,上面鐫刻“小川沙侵華日軍登陸處”,屬縣級保管文物。2003年8月,上海市文管會在陳東路的羅涇鎮黨校內再建 “警鐘長鳴、永志不忘” —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

中國的歷史是輝煌的,也是恥辱的。然而今天的中國是強大的,不再是那“東亞病夫”了。

今天的中國用行動征服了世界!中國的燈火永不滅,中國的人們永興旺。

中國的歷史在這世界上呈出了一幅美麗而大方樸素的畫面。——永垂不朽!

1937年8月23日淩晨,侵華日軍在寶山羅涇小川沙河口登陸後,沿途燒殺淫掠,在不到100天的時間裡,殺害平民2244人,燒毀房屋10948間,姦淫婦女數以百計,史稱“羅涇血案“。在一個鄉的範圍內屠殺平民2244人,占當時鄉民總數的80%,其手段之殘忍,密度之高即使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罕見的。

1973年8月,羅涇鄉在當年日寇登陸處建立“永志不忘“碑,以告戒後人不忘國仇家恨。1985年9月,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寶山縣人民政府在原址重新立碑,正面刻“侵華日軍小川沙登陸處”,背面記述日軍暴行,以祭奠被日寇殺害的鄉親。後這裡成為海內外同胞紀念抗日戰爭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地點。

1997年,為紀念“八一三“淞滬抗戰60周年,寶山區政協文史委匯同區史志辦和羅涇鎮黨委開展羅涇血案大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出版《羅涇祭》一書。《人民日報》等20多家媒體作了報導。1998年12月,本市媒體在顯著位置刊登一幅照片——日本作家早乙女勝元率團考察羅涇,在”登陸處“碑前手舉《羅涇祭》,告誡他的同胞:”歷史,不容忘卻!“

近年來,海內外同胞特別是一些專家、學者對該碑的碑名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表述不當,容易產生誤解。另外,隨著經濟發展,此處已成為寶鋼運輸車輛來往的交通要道,而碑址範圍狹窄,也不便瞻仰。為此,經上海文管會和寶山區有關部門的研究決定,將立于寶山區羅涇鎮小川沙河口江堤上的“侵華日軍小川沙登陸處“紀念碑易名為”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並將碑址遷至羅涇鎮黨校內。

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那些遭受苦難的先輩,不忘國恥,1973年,羅涇人民公社在新川沙河口南側處,即當年日軍登陸的海塘處,樹立了“血海深仇、永志不忘”紀念碑。1988年8月,寶山縣文化局在原紀念碑址重建了紀念碑,上面鐫刻“小川沙侵華日軍登陸處”,屬縣級保管文物。2003年8月,上海市文管會在陳東路的羅涇鎮黨校內再建 “警鐘長鳴、永志不忘” —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

中國的歷史是輝煌的,也是恥辱的。然而今天的中國是強大的,不再是那“東亞病夫”了。

今天的中國用行動征服了世界!中國的燈火永不滅,中國的人們永興旺。

中國的歷史在這世界上呈出了一幅美麗而大方樸素的畫面。——永垂不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