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起義者:要麼跟我們殺清妖,要麼死 丁寶楨:早就恨透愛新覺羅了

同治八年(1869), 深受慈禧太后喜歡的太監安德海奉命外出。 小人得志, 一路之上不消停。 “旗繒殊異, 稱有密遣。 所過招納權賄, 無敢發者”。 到了山東地界之後, 被巡撫丁寶楨捕獲。 在軍機處同意之下, 以違反祖制在濟南掉了腦袋。

人心大快之後, 丁寶楨名聲大噪, 連曾國藩都佩服不已。 江湖人稱丁青天。

某百科上評價他, “做事重大義, 知變通, 重實效, 為政清廉”。

“知變通”三字, 在十幾年前他母親去世, 在家丁憂的時候, 就表現得淋漓盡致。

(安德海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 感謝原作者, 若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人。 咸豐六年, 貴州苗民起義。 他家鄉的民眾也紛紛響應, 聚集了數千人。 這些人知道丁寶楨的大名, 半夜圍了他家, 給了他兩條路。

要麼, 跟我們一起造反, 你當老大。 我們都聽你的。

要麼, 全家受死。

按說, 作為飽讀聖賢書的進士, 當的是翰林, 拿著朝廷的俸祿,

應該替愛新覺羅盡忠, 把腦袋伸到刀下, 就算搭上全家性命, 也在所不惜, 就像明成祖時期的方孝孺一樣才對啊。

可丁翰林卻說, 沒問題, 我早就看清朝不爽了。 我跟你們講, 我在省城, 還有幾個朋友, 做了很多年武官, 總受小人壓制, 早已忍無可忍啦。 我聽說現在省城的兵都到外面去了, 我們可以趁著防務空虛, 一舉拿下省城, 作為我們的大本營。

聽得一眾大小頭目直豎大拇指——翰林就是翰林啊, 果然與眾不同。 我們這下有希望了!

(丁寶楨像 圖片來源網路, 感謝原作者, 若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當了老大之後, 丁寶楨率領幾千人設壇盟誓——王不愛惜士卒, 敢輕殺戳者, 有如皎日;眾不遵奉號令, 敢行暴逆者, 明神殛之。

老天作證, 歃血為盟, 同飲血酒, 搞得十分隆重。 起義者們都覺得, 丁寶楨是真正跟我們一條心了。

實際如何?

他暗地裡派可靠的僕人送信到了省城, 如此如此, 這般這般。

省城裡人回信說, 沒問題, 我們加入。 老子替清妖賣命幾十年, 都得到什麼啦……哼……

看完信後, 頭目們信心大增。

仔細謀劃之後, 分成幾股, 從內應打開的城門攻入……

結果可想而知……被全殲了。

(慈禧太后賜字 圖片來源網路, 感謝原作者, 若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有人講, 跟起義者盟誓, 背叛他們之後, 不就成了無信之人?記載此事的人如此評價——然不聞要盟, 無質, 神弗臨乎!非此不足以堅其心,

制軍可謂通權達變矣。

制軍者, 總督也。 後來丁寶楨做到了四川總督, 任職十年, 去世之後, 贈太子太保, 諡文誠, 入賢良祠, 在四川、山東、貴州建專祠祭祀。 慈禧太后還曾給他寫了幅字——國之寶楨。 可謂榮耀至極——不得不說, 慈禧太后的字, 還是寫得不錯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