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底撈事件:我們為什麼會被一張“公關聲明”轉移注意力?

前幾天, 關於海底撈的一則公關聲明在朋友圈刷了一波又一波的關注。 面對老鼠亂竄、混池洗餐具、火鍋勺掏下水道等一系列的曝光事實, 海底撈發佈了一份看上去十分誠摯的公關, 承認品質把關和管理監督上存在問題, 承諾定會嚴格整改。

一開始, 這樣一個極速且沒有敷衍的態度得到了一致好評。 但是, 再仔細看看, 受到損失的依舊是無辜而不知情的消費者, 賠償和處罰隻字未提, 那些光鮮的白紙黑字沒有解決問題的力量。

食品安全, 這個每天都要說上無數次的問題, 似乎在今天這個時代越來越“不值一提”了,

以至於一則比較像樣的“公關聲明”就能夠轉移我們的注意力, 將真正的、更大的問題直接略過。 當一個問題越來越“習以為常”, 那一定預示著之後的更大危機。 當它真正到來的時候, 就不是一紙說明能夠解決得了的。

那麼, 關於食品安全, 我們應當知道些什麼呢?我們作為消費者, 應該如何關注我們所食用的食品的安全問題?食品安全的根源是什麼?食品安全又與一個國家的發展存在什麼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食品安全問題到底又在警示我們什麼?跟著書評君來看看下面這份書單。

撰文 | 沈蜜 吳學銳

1

《食品安全》

作者:瑪麗恩・内斯特爾

譯者:程池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11月

食品安全是一個有充分理由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問題。 食物從土壤裡被採摘, 經由一系列的生產環節到達了我們的餐桌, 這其中的每一道關卡都應承擔起維護食品安全的責任, 但是, 也正是因為程式的眾多, 責任的分散漸漸成為了責任推卸的防護衣。

1890年, 美國制定了《肉類檢查法》,

這是一項關於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的法案, 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不斷影響著美國農業部的行為。 該法案直接要求農業部將受過培訓的獸醫作為政府檢察官派駐到各地區的肉類屠宰場和加工廠, 同時要求檢察官在屠宰和包裝前後檢查所有牲畜, 以確認責任歸屬問題。

政府出臺法案是維護食品安全的一道屏障, 而我們, 作為消費者, 應該如何關注我們所食用的食品的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有哪些方面與我們有關?應該真正關注哪些問題?

《食品安全》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日常生活中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食品安全問題。 書中以大量的第一手真實素材和實例, 揭示了美國食品安全實際上是漠視食品安全、謀求經濟利益的觸目驚心的實情,

揭露了美國食品企業如何運用政治手段影響政府官員、科學家、食品和營養專業人士, 以使他們做出符合公司利益的政策、決定和政府機構如何支持商業利益淩駕于消費者利益之上的內幕。 此外, 生物恐怖主義又是如何引發了食品安全問題並擴展了食品安全的外延, 從而向世人警示:食品安全是政治問題, 必須依靠政治手段和途徑來解決。

2

《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

作者:[英]比·威爾遜

譯者:周繼嵐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年10月

其實, 關於食品安全的問題, 追根溯源, 自古有之。

“如果說人類的歷史上真有什麼真金白銀的時代, 少說也得是八百年前的事兒, 坑蒙拐騙的歷史恐怕要比實實在在的日子長得多。 食品行業制假售假的行為自古有之, 這一現象更是與科技、經濟、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在一起, 創造了一個‘痛並快樂著’的人類世界。 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我們不難發現, 從很多方面來說, 食品制假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近代史。”

《美味欺詐》的作者威爾遜毫不留情地指出,早在1820年,就有一本名叫《論食品摻假和廚房毒物》的小冊子,身為化學家的作者在小冊子裡揭露了種種食品摻假的事實。比如,用黑刺李的葉子冒充茶葉,用白黏土製成含片,在胡椒中摻入灰塵垃圾,泡菜用銅染綠,糖果用鉛上色等等。這麼一看是不是很熟悉?只不過300年後的我們,面臨的食物問題更加“高端”了而已。

正如在《食品安全》這部書裡最後所提到的食品安全是政治問題,必須依靠政治手段和途徑來解決。實際上,食物摻假、偽劣填充物、工業色素、違禁替代品、有毒添加劑,所有的東西換湯不換藥,本質都是人類貪婪的代名詞。“貪婪是一切欺詐的源頭,而貪欲是人類歷史上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

當食物的欺詐逐漸侵蝕整個社會正常的經濟運行秩序,政府的公信力也必然受到損害,進一步打擊公眾的信心。這個時候,為了避免更大的混亂與災難,我們還是應該回頭審視一下,貪婪的底線在哪裡,既然烏托邦的純淨美好並不存在,那麼,在貪婪的如影隨形下,我們到底又能走多遠?

3

《屠場》

作者:[美]厄普頓•辛克萊

譯者:郭濤

版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當我們每日的吃食都工業化之後,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並不是說人工干預明顯的食物比天然食品更不健康,而是人工干預在工廠流水線上可以更加隱蔽、因此更容易失控。國家發展的一個困境就是:為了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難免犧牲公民生活品質。比如霧霾問題,又比如食品安全問題。19世紀倫敦也被工業的霧霾籠罩,20世紀的美國也曾受食品衛生的困擾。

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在1904年芝加哥屠宰場發生罷工期間,為罷工工人寫了篇文章,表示對工人的同情,廣受工人歡迎。之後,有雜誌贊助他到屠宰場考察一段時間,辛克萊在那裡住了七個星期,將所見所聞的觸目驚心景象寫成《屠場》,將肉類加工業令人作嘔的生產環境和加工過程曝光,“擊中了公眾的胃”,直接引發了美國公眾對食品安全和衛生的強烈關切,甚至嚇得時任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把早餐的火腿都扔了。這本書推動了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成立,為此食品安全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支撐。

“那些已經腐爛得再也不能派上任何用場的臭肉,連同地面鏟起的渣滓一起,用來製成罐頭,或者剁碎製成香腸。已經生黴發白沒人買又運回來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處理之後,又作為原料重新製成正品。香腸是最可怕的,肉倉裡的肉就丟在地下,和垃圾、鋸末混在一起,工人在上面踐踏,吐痰、留下成億的結核細菌。倉庫裡污水橫流,老鼠亂跑,毒死的老鼠連同作為毒餌的麵包和肉一起鏟進一個大漏斗絞肉機去做香腸……”那些參與到肉類生產的勞工,懷著尋找美好生活的“美國夢”,卻諷刺地成為流水線上物化的程式,對骯髒醜陋麻木不仁,因為他們連生死都失去了掌控:在油槽間幹活的工人一旦掉進那些敞口的油桶,“往往多日不被察覺,直到他們的殘骸最後被製成‘德拉姆公司純淨牛脂’行銷世間。”

這些讓人脊背發涼的情形活生生戳破了生活的謊言,幻滅了由食物構建出來的美好。人們不會容忍每日不離的飲食成為恐怖的象徵,就需要完善監管的體系。監管的體系不是僅僅保護了食物的安全性與健康,更是保護了人們對每日生活的掌控感:如果自己都不能控制每天吃的東西,不知它安全與否,那是多麼絕望的事情啊。

4

《擲出窗外: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深度觀察》

作者:吳恒

版本:經濟日報出版社 2014年7月

食品安全絕不是單一環節的問題,那些認為抵制了明顯存在衛生安全隱患的食物就可以高枕無憂的想法是另一種形式的掩耳盜鈴。現代的食品行業,全球化和工業化已甚,自由市場鼓勵參與者逐利的本質,是食品安全問題最首要的動力。全球化帶動生產者集中生產大批量單一作物,零售者要食品生產商讓利,而食品生產商壓榨農民,農民無法轉嫁價格壓力,只有採取降低品質的方式來彌補虧損,最終導致消費者取得的食品品質很低。比如在食物裡添加催熟劑和抗生素、不合時宜的食品遠距離運輸、以次充好的行為,都持續製造著食品恐慌。製造食物本身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而製造有問題的食物也是如此。

“我自以為身為大學生,只要身處校園,飲食上潔身自好,不吃路邊攤、燒烤、麻辣燙,那麼有毒食品即使存在,也與我無關。自以為大學如同象牙塔一般,把社會的一切惡都隔離在外。但那一刻,這種天真的想法頓時灰飛煙滅,我們被傷害的容易程度其實比自己想像的要容易得多,可謂防不甚防。”被諸多食品安全事件震驚的年輕人,決定對抗由食物所構造的不確定性,大聲疾呼,“讓身後的人繞過這火坑,並讓他們知道路上的火坑有多少、隔他們有多近。”於是他以過人的勇氣和使命感,開展了對中國食品安全的調查,打響舌尖保衛戰。

調查報告取名《擲出窗外》,既來自於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看完《屠場》吃驚地將早餐的火腿擲出窗外的軼事,又來自於歷史上另兩次“擲出窗外事件”:兩次事件發生在布拉格,是波希米亞人對羅馬教廷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反抗,直接或間接導致了胡斯戰爭與三十年戰爭,影響了歐洲歷史發展的軌跡。在作者看來,食品安全的“擲出窗外事件”一點也不比前兩回次要,畢竟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攸關生死。

作者提出了“易糞相食”的概念,表明問題食品生產者即使精明到拒絕吃自己生產的東西,也難以保證不會吃到別的生產者製造的問題食品。“每種食品的生產者都清楚自己製作的食品是垃圾,因此絕對不吃。但問題在於,你可以不吃自家的饅頭,但你總要吃別人家包子,打別人家醬油,喝別人家奶粉。”因此食品安全牽涉的不是某個環節、某種食品、某個生產者,而是一整個生產體系與食品行業;“易糞相食”也是警示行業裡的人,如果沒有自律的社會責任感,即使作為生產者也難以保證對食物、對生活的掌控。

食品安全,我們怕的是什麼?

你以為食品造假是道德品質敗壞的現代人的發明嗎?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食品制假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近代史。”

《美味欺詐》的作者威爾遜毫不留情地指出,早在1820年,就有一本名叫《論食品摻假和廚房毒物》的小冊子,身為化學家的作者在小冊子裡揭露了種種食品摻假的事實。比如,用黑刺李的葉子冒充茶葉,用白黏土製成含片,在胡椒中摻入灰塵垃圾,泡菜用銅染綠,糖果用鉛上色等等。這麼一看是不是很熟悉?只不過300年後的我們,面臨的食物問題更加“高端”了而已。

正如在《食品安全》這部書裡最後所提到的食品安全是政治問題,必須依靠政治手段和途徑來解決。實際上,食物摻假、偽劣填充物、工業色素、違禁替代品、有毒添加劑,所有的東西換湯不換藥,本質都是人類貪婪的代名詞。“貪婪是一切欺詐的源頭,而貪欲是人類歷史上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

當食物的欺詐逐漸侵蝕整個社會正常的經濟運行秩序,政府的公信力也必然受到損害,進一步打擊公眾的信心。這個時候,為了避免更大的混亂與災難,我們還是應該回頭審視一下,貪婪的底線在哪裡,既然烏托邦的純淨美好並不存在,那麼,在貪婪的如影隨形下,我們到底又能走多遠?

3

《屠場》

作者:[美]厄普頓•辛克萊

譯者:郭濤

版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當我們每日的吃食都工業化之後,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並不是說人工干預明顯的食物比天然食品更不健康,而是人工干預在工廠流水線上可以更加隱蔽、因此更容易失控。國家發展的一個困境就是:為了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難免犧牲公民生活品質。比如霧霾問題,又比如食品安全問題。19世紀倫敦也被工業的霧霾籠罩,20世紀的美國也曾受食品衛生的困擾。

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在1904年芝加哥屠宰場發生罷工期間,為罷工工人寫了篇文章,表示對工人的同情,廣受工人歡迎。之後,有雜誌贊助他到屠宰場考察一段時間,辛克萊在那裡住了七個星期,將所見所聞的觸目驚心景象寫成《屠場》,將肉類加工業令人作嘔的生產環境和加工過程曝光,“擊中了公眾的胃”,直接引發了美國公眾對食品安全和衛生的強烈關切,甚至嚇得時任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把早餐的火腿都扔了。這本書推動了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成立,為此食品安全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支撐。

“那些已經腐爛得再也不能派上任何用場的臭肉,連同地面鏟起的渣滓一起,用來製成罐頭,或者剁碎製成香腸。已經生黴發白沒人買又運回來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處理之後,又作為原料重新製成正品。香腸是最可怕的,肉倉裡的肉就丟在地下,和垃圾、鋸末混在一起,工人在上面踐踏,吐痰、留下成億的結核細菌。倉庫裡污水橫流,老鼠亂跑,毒死的老鼠連同作為毒餌的麵包和肉一起鏟進一個大漏斗絞肉機去做香腸……”那些參與到肉類生產的勞工,懷著尋找美好生活的“美國夢”,卻諷刺地成為流水線上物化的程式,對骯髒醜陋麻木不仁,因為他們連生死都失去了掌控:在油槽間幹活的工人一旦掉進那些敞口的油桶,“往往多日不被察覺,直到他們的殘骸最後被製成‘德拉姆公司純淨牛脂’行銷世間。”

這些讓人脊背發涼的情形活生生戳破了生活的謊言,幻滅了由食物構建出來的美好。人們不會容忍每日不離的飲食成為恐怖的象徵,就需要完善監管的體系。監管的體系不是僅僅保護了食物的安全性與健康,更是保護了人們對每日生活的掌控感:如果自己都不能控制每天吃的東西,不知它安全與否,那是多麼絕望的事情啊。

4

《擲出窗外: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深度觀察》

作者:吳恒

版本:經濟日報出版社 2014年7月

食品安全絕不是單一環節的問題,那些認為抵制了明顯存在衛生安全隱患的食物就可以高枕無憂的想法是另一種形式的掩耳盜鈴。現代的食品行業,全球化和工業化已甚,自由市場鼓勵參與者逐利的本質,是食品安全問題最首要的動力。全球化帶動生產者集中生產大批量單一作物,零售者要食品生產商讓利,而食品生產商壓榨農民,農民無法轉嫁價格壓力,只有採取降低品質的方式來彌補虧損,最終導致消費者取得的食品品質很低。比如在食物裡添加催熟劑和抗生素、不合時宜的食品遠距離運輸、以次充好的行為,都持續製造著食品恐慌。製造食物本身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而製造有問題的食物也是如此。

“我自以為身為大學生,只要身處校園,飲食上潔身自好,不吃路邊攤、燒烤、麻辣燙,那麼有毒食品即使存在,也與我無關。自以為大學如同象牙塔一般,把社會的一切惡都隔離在外。但那一刻,這種天真的想法頓時灰飛煙滅,我們被傷害的容易程度其實比自己想像的要容易得多,可謂防不甚防。”被諸多食品安全事件震驚的年輕人,決定對抗由食物所構造的不確定性,大聲疾呼,“讓身後的人繞過這火坑,並讓他們知道路上的火坑有多少、隔他們有多近。”於是他以過人的勇氣和使命感,開展了對中國食品安全的調查,打響舌尖保衛戰。

調查報告取名《擲出窗外》,既來自於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看完《屠場》吃驚地將早餐的火腿擲出窗外的軼事,又來自於歷史上另兩次“擲出窗外事件”:兩次事件發生在布拉格,是波希米亞人對羅馬教廷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反抗,直接或間接導致了胡斯戰爭與三十年戰爭,影響了歐洲歷史發展的軌跡。在作者看來,食品安全的“擲出窗外事件”一點也不比前兩回次要,畢竟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攸關生死。

作者提出了“易糞相食”的概念,表明問題食品生產者即使精明到拒絕吃自己生產的東西,也難以保證不會吃到別的生產者製造的問題食品。“每種食品的生產者都清楚自己製作的食品是垃圾,因此絕對不吃。但問題在於,你可以不吃自家的饅頭,但你總要吃別人家包子,打別人家醬油,喝別人家奶粉。”因此食品安全牽涉的不是某個環節、某種食品、某個生產者,而是一整個生產體系與食品行業;“易糞相食”也是警示行業裡的人,如果沒有自律的社會責任感,即使作為生產者也難以保證對食物、對生活的掌控。

食品安全,我們怕的是什麼?

你以為食品造假是道德品質敗壞的現代人的發明嗎?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