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駁論文,全文只有88字,卻成為千古名篇

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詩詞很精彩, 但是文化史不單單只有詩詞一種形式。 除了詩詞, 還有散文。

先秦的諸子百家, 大多都是散文著作, 集聚了多種學說, 這些散文成就了中國古典文化當中最精髓的內容。 而後的歷朝歷代當中, 散文傳統一直沒有斷絕, 反而是與時俱進, 不斷根據當時的情況進行變革。 比如唐宋八大家發起的古文運動, 其中不乏精彩文筆, 使得當時的唐宋文章文風隨之大變。

先秦的諸子百家, 大多都是散文著作

比如這篇《讀孟嘗君傳》, 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駁論文。 全文只有88字, 卻成為千古名篇。

而它的作者, 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這篇短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當中的經典作品, 也是駁論文的濫觴之作。 全文如下: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 士以故歸之, 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豈足以言得士?不然, 擅齊之強, 得一士焉,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這就是這篇駁論文的全部內容。

孟嘗君養士三千

全文只有88字, 但是觀點卻很新穎。 在作者看來, 孟嘗君並非世人所稱的能“得士”,

其實其本身不過是“雞鳴狗盜之雄耳”。 否則的話, 孟嘗君借助齊國之強大, 如果能得到以為真正的“士”, 完全可以制衡秦國, 根本無需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 所以作者最後說到“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對比之前的文章, 這篇文章可謂是獨闢蹊徑, 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進行解讀孟嘗君。 在之前的評論當中, 都認為孟嘗君廣納天下人才, 是當時有見地的貴族;然而在王安石看來, 這只不過是對孟嘗君刻意拔高的效果而已。

孟嘗君雕像

這篇文章是王安石的重要名篇之一,

因為全篇內容論述得體, 條理清晰, 且言簡意賅, 很好的踐行了古文運動的要求, 所以在很早就入選了中小學語文教材。 尤其是這篇文章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駁論文, 反駁有理有據, 有情有節, 對於學生形成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很好的幫助。

王安石雕像

歷朝歷代,對於戰國七雄、秦滅六國的歷史事件都有評判,其中經典的文章也不在少數。比如賈誼的《過秦論》,從論述秦朝的得失,得出秦朝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到了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更提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重要論點;在蘇洵的《六國論》,則直接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等等,可謂各有特色。然而,王安石針對當時的重要人物孟嘗君,進行一番分析,實則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88字短文成就歷史名篇,縱覽整個文學史,可謂無人敢望其項背。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王安石雕像

歷朝歷代,對於戰國七雄、秦滅六國的歷史事件都有評判,其中經典的文章也不在少數。比如賈誼的《過秦論》,從論述秦朝的得失,得出秦朝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到了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更提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重要論點;在蘇洵的《六國論》,則直接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等等,可謂各有特色。然而,王安石針對當時的重要人物孟嘗君,進行一番分析,實則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88字短文成就歷史名篇,縱覽整個文學史,可謂無人敢望其項背。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