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楊貴妃可能未死在馬嵬驛,而是被人所救帶去日本

中國興平縣馬嵬坡有一座楊貴妃墓, 日本山口縣大津郡也有一座楊貴妃墓。 中國人說, 馬嵬坡的墓裡埋的只是一個香囊—貴妃成仙時, 請土地神將胸前佩戴的香囊放在內;日本人說, 大津郡的墓裡埋葬著楊貴妃——貼身侍女替她而死, 她被武士救出又護送至日本。

那麼, 貴妃楊玉環究竟死了沒有?

按照史書記載, 唐天寶十四年,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 次年6月攻破潼關, 長安一片驚慌, 唐明皇李隆基帶著“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及宦官宮人”向西蜀逃去, 行至馬嵬驛, 將士饑疲皆憤怒“禍由楊國忠”, 追殺之, 又以貴妃不宜供奉, 請割恩正法……上乃命高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 《資治通鑒》、《舊唐書》記載相同, 《唐國史補》則說楊貴妃縊死于佛堂梨樹下, 《長恨傳》(作者陳鴻)說“倉皇輾轉, 竟死於尺組(短帶)之下”。

除正史“縊死”說之外, 唐人詩句中另有一些說法, 如杜甫的《哀江頭》寫“明眸皓齒今何在, 血污遊魂歸不得”, 似乎說楊玉環為亂軍所殺;李益的一句“托君休洗蓮花血”似說是淹死, 而另一句“太真血染馬蹄盡”又似說被馬踐踏而死;杜牧的“喧呼馬嵬血, 零落羽林槍”似說為禁軍所殺;張佑的“血埋妃子豔”、庭筠的“埋血空生碧草愁”都似說楊貴妃死得很慘烈;除此種種詩語之外,

劉禹錫還根據“裡中兒言”, 得出“貴人飲金屑”、“顏色真如故”的吞金而死的說法。

楊貴妃的的確確死在了馬嵬驛, 所不同的是“死法”的爭議, 但為什麼又有“藏匿民間”、“流落海外”、“羽化成仙”的傳說呢?這大約是因為人們同情她、哀憐她。

楊貴妃原來是唐明皇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 唐明皇看中了她, 先要她做女道士, 號為太真, 然後占為己有。 天寶四年(西元745年)冊封為貴妃, 這時的李隆基已經63歲, 而楊玉環只有27歲。 另外, 楊入宮之後, 雖“三千寵愛在一身”, “六宮粉黛無顏色”, 卻沒有像周朝的褒娰、商朝的妲己那樣恃寵幹壞事, “安史之亂”的根源實在不在她身上, 更不能算為罪魁禍首。

正因為如此, 元和元年(西元806年)白居易、陳鴻“暇日相攜游仙遊寺, 話及此事, 相與感歎”, 於是一人寫了《長恨歌》, 一人寫了《長恨傳》, 都是謳歌李、楊愛情的, 特別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不僅寫出了他們“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 還寫出他們“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的信念, 還請出了“臨邛道士鴻都客”, 哀歎“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魂不曾入夢來”多情的君王“上窮碧落下黃泉”, 終於在海上仙山找到了“一人字太真”。

《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 它突破了歷史事實的局限, 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民間的歌唱, 使歷史人物成為傳說人物,讓絢爛的色彩,遮掩或減輕了悲劇氣氛,從而達到對“天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生死不渝的深情的歌頌。

繼《長恨傳》、《長恨歌》之後,戲劇舞臺上也陸續出現了李、楊的各種藝術形象,如宋的戲文《宦門子弟錯立身》,金代的院本《梅妃》,元代的《唐明皇哭香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遊月宮》、《羅光遠夢斷楊貴妃》、《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明代的《彩毫記》、《驚鴻記》以及清代的《長生殿》,其中尤以《梧桐雨》、《長生殿》最負盛名,影響最大。

《梧桐雨》作者是元代人白樸。戲中諷刺文武兩班大臣當安祿山叛軍進逼長安時,“空列些烏靴象簡,金紫羅瀾,內中沒個英雄漢,掃蕩塵寰”,又通過“雨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表現了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整整的一夜,“雨和人緊廝熬,伴銅壺點點蔽,雨更多,淚不少,雨濕寒梢,淚染龍袍”。這裡的君王是一個多情的君王,李、楊的愛情是個悲劇。

《長生殿》是清代人洪升的作品,他一反傳統的“女人是禍水”的思想,歌頌李、楊的感人愛情。劇中《密誓》寫他們“誓盟密矢,拜禱孜孜,兩下情無二,口同一辭”;《埋玉》寫六軍不發,殺死楊國忠,又高喊“不殺貴妃,誓不護駕”時,唐明皇的表現是“魂飛顫,淚交加,堂堂天子貴,不及莫愁家,難道把恩和義,霎時拋下”,楊貴妃則以國家為重,說出了“事勢危急,望賜自盡,以定軍心,陛下得安穩至蜀,妾雖死猶生也”。

安史之亂平息了,唐明皇又回到長安,當他“痛傷妃子倉卒捐生,未成禮葬,特傳旨另備珠襦玉匣,改建墳塋”時,慕開啟後卻是個空穴,“只有一個香囊”——原來楊貴妃已屍解成仙了。劇的終場是,在織女星、牽牛星的幫助下,楊貴妃、唐明皇“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

《長生殿》不僅把李、楊的愛情故事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把李、楊故事的背景寫成真實的歷史劇的規模(徐朔方《長生殿·前言》)。洪升這樣寫可謂是反傳統,不再把亡國喪社稷的責任壓在女人身上,還大膽地寫出帝王也是有真感情的,不是一味地“玩”女人。

當然,洪升敢於這樣寫,是因為有《長恨傳》、《長恨歌》為基礎,而歌、傳的相當大一部分內容又吸收了民間傳說,因此,這個戲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想法。由此派生出的“貴妃成仙”、“貴妃流落民間”以至“貴妃漂洋過海到了日本”等美好傳說也流傳至今。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為我們點贊!若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深入地探討,我們將推送更多優質內容給您!”

使歷史人物成為傳說人物,讓絢爛的色彩,遮掩或減輕了悲劇氣氛,從而達到對“天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生死不渝的深情的歌頌。

繼《長恨傳》、《長恨歌》之後,戲劇舞臺上也陸續出現了李、楊的各種藝術形象,如宋的戲文《宦門子弟錯立身》,金代的院本《梅妃》,元代的《唐明皇哭香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遊月宮》、《羅光遠夢斷楊貴妃》、《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明代的《彩毫記》、《驚鴻記》以及清代的《長生殿》,其中尤以《梧桐雨》、《長生殿》最負盛名,影響最大。

《梧桐雨》作者是元代人白樸。戲中諷刺文武兩班大臣當安祿山叛軍進逼長安時,“空列些烏靴象簡,金紫羅瀾,內中沒個英雄漢,掃蕩塵寰”,又通過“雨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表現了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整整的一夜,“雨和人緊廝熬,伴銅壺點點蔽,雨更多,淚不少,雨濕寒梢,淚染龍袍”。這裡的君王是一個多情的君王,李、楊的愛情是個悲劇。

《長生殿》是清代人洪升的作品,他一反傳統的“女人是禍水”的思想,歌頌李、楊的感人愛情。劇中《密誓》寫他們“誓盟密矢,拜禱孜孜,兩下情無二,口同一辭”;《埋玉》寫六軍不發,殺死楊國忠,又高喊“不殺貴妃,誓不護駕”時,唐明皇的表現是“魂飛顫,淚交加,堂堂天子貴,不及莫愁家,難道把恩和義,霎時拋下”,楊貴妃則以國家為重,說出了“事勢危急,望賜自盡,以定軍心,陛下得安穩至蜀,妾雖死猶生也”。

安史之亂平息了,唐明皇又回到長安,當他“痛傷妃子倉卒捐生,未成禮葬,特傳旨另備珠襦玉匣,改建墳塋”時,慕開啟後卻是個空穴,“只有一個香囊”——原來楊貴妃已屍解成仙了。劇的終場是,在織女星、牽牛星的幫助下,楊貴妃、唐明皇“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

《長生殿》不僅把李、楊的愛情故事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把李、楊故事的背景寫成真實的歷史劇的規模(徐朔方《長生殿·前言》)。洪升這樣寫可謂是反傳統,不再把亡國喪社稷的責任壓在女人身上,還大膽地寫出帝王也是有真感情的,不是一味地“玩”女人。

當然,洪升敢於這樣寫,是因為有《長恨傳》、《長恨歌》為基礎,而歌、傳的相當大一部分內容又吸收了民間傳說,因此,這個戲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想法。由此派生出的“貴妃成仙”、“貴妃流落民間”以至“貴妃漂洋過海到了日本”等美好傳說也流傳至今。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為我們點贊!若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深入地探討,我們將推送更多優質內容給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