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老大打老二,不是為了爭寵,而是……

很多二胎父母, 在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時, 往往會教育大寶多讓著二寶一些。 我們以為老大在這樣的“讓”中, 學會了“寬容”, 學會了“怎麼做一個哥哥/姐姐”……

可實際上, 他們收穫的, 很可能是危害。

01

見了一位多年未曾謀面的老朋友。 說實話, 我很吃驚。 她剛三十出頭, 卻滿臉憔悴。 看得出, 為了照顧倆兒子, 她耗費了大量心血。 兩個男孩, 一個剛好4歲半, 一個馬上6周歲了。 我倆聊天時, 她的眼睛一直往孩子們身上瞅。 孩子們的嬉鬧聲中, 我們特意提高嗓門談話。 一句話還有一半兒含在嗓子裡, 就聽見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爭執起來。

朋友趕緊上前調解, 並喝令他們安靜。 沒用。

我走過去拉住她, 並對倆孩子說:你們的事, 自己搞定。 朋友不放心地跟我走開, 留孩子們待在原地。 很快, 我們就在不遠處看到, 兩個孩子停止了爭執, 開始研究起一輛玩具車來。 “你看, 他們可以自己玩的。 ”我說。 “我很擔心, 你知道嗎, 他們倆真的……喂, 大毛, 你怎麼又去搶弟弟手裡的車?!”叫大毛的孩子不出意外地回答道:“我沒搶!”弟弟喊道:“搶了!他搶了!”兩個孩子都停下了遊戲, 一起陷入跟媽媽三個人的爭戰裡。

02

同為二胎媽媽, 我理解朋友的心情。 孩子們偶爾犯錯、偶爾調皮搗蛋可以忍一忍。 但是孩子們天天打打鬧鬧, 爭爭搶搶, 很多媽媽可能就淡定不了了。 想起我剛生完二胎的那段時間。 妹妹出生時, 哥哥7歲半。 妹妹那麼小一丁點兒, 哥哥卻已足夠像個男子漢了。

我之前給哥哥做了很多的心理工作, 心想, 總不該有什麼衝突吧?然而, 問題仍然出現了。

每次妹妹揮舞小手, 不小心碰到他身上, 他就用力地打回去。 有一天, 我從外頭回來,

撞見哥哥正用手指尖兒掐妹妹, 掐得妹妹直哭。

我下意識地沖上前大喝道:你在幹什麼?哥哥蹭地跳起來, 連聲說:沒有沒有, 我就是摸了摸她。

這樣的場面, 我無法不介入, 無法不生出防備哥哥、護住妹妹的念頭。 可一味地被情緒挾裹著介入, 往往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孫儷曾經發博:

於是孩子們總也學不會獨自解決他們的問題。 下次衝突, 下下次衝突, 他們仍然還會去煩你。 不止如此, 時間久了, 父母企圖掌控衝突局面的行為, 還會造成另外兩個後果。

後果一:親子間陷入權利爭鬥

文章開頭就是個典型例子。 那對兄弟不是不能解決他們的衝突。 當我第一次拉開媽媽, 把問題還給孩子們自己的時候, 他們很快就和解了。 然而, 媽媽的不放心, 變相給了孩子們過多的關注。

過度關注就是越界, 是控制, 會模糊兄弟姐妹們原本單純的遊戲與互動。 當孩子被父母管控, 真正的遊戲就會消失。 孩子會從操作玩具, 轉而開始去操弄父母。 於是好好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遊戲,

變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場權利爭鬥。

最後的結果是, 倆個孩子會不斷製造衝突, 去引起父母的注意。 他們還會通過一次比一次翻新的惡作劇, 去跟父母玩這個“貓捉老鼠”的你追我趕的遊戲。 於是, 筋疲力盡的父母會發現, 越想控制, 情況就越趨失控。 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 遊戲的時候, 孩子們需要盡可能地被大人遺忘。 孩子們所玩的最棒的遊戲, 就是自由。

沒有大人的限制, 絕對地放飛想像。 哪怕兄弟姐妹之間的衝突, 也是遊戲的重要組成部分。 孩子們需要盡可能多的空間親自去體驗, 找到自己的遊戲之道和相處技巧。

後果二:孩子們被催眠成糟糕的樣子

比如我家的兄妹倆。 最初制止哥哥的敵意行為, 去保護幼小的妹妹, 沒什麼問題。(老二1歲半以前,自我意識弱,自保能力不足,需要父母的守護跟安撫,必要時將他們帶離衝突現場。)然而,當我隨後一直懷著戒心,企圖隔開兄妹倆的接觸時,我明顯感覺到,哥哥對妹妹的敵意不僅沒少,反而有變多的趨勢。

很快我就回過神來。若我持續地戒備、不信任哥哥,以及時刻準備著守護妹妹,將會無形中催眠孩子們,教會他們下面這些東西:哥哥你太壞了,你愛欺負弱小。妹妹你太弱了,你需要特別的保護和説明。若哥哥無力申辯,那他就會越來越壓抑。等他長大了,遇到衝突也只懂得忍讓和委屈自己。若哥哥有力量反抗,那他會越來越愛欺負妹妹,甚至欺負上癮。因為他其實對大人一肚子的憤怒。但這個憤怒他無法朝大人發洩出來,於是全部轉移到最小的那個身上。

與此同時,總被保護著的妹妹,要麼變得很弱,凡事都要求助於大人;要麼會變得過於自我為中心,甚至仗勢欺人。這些結果,都不是父母想要的。

如果要避免上述不良後果,該怎麼辦?

第一,信任孩子

我們之所以會頻繁地想替孩子掌控衝突局面,不過是有所擔心。而所有的擔心,都源自對孩子的不信任。

孩子們總能讀出我們潛意識裡的臺詞。當我們隨時擔心、戒備著孩子們惹事,孩子們一定會折騰出點響動配合我們的擔心和戒備;當我們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孩子們將很難學會獨立解決他們的問題。

不是孩子真不能自己搞定他們的問題,而是父母的每一份擔心和不信任,都在告訴孩子:你們是沒辦法自己搞定這些衝突的。

孩子們也就相信了,認同了。從這個角度說,信任最難,也最重要。這需要父母堅持覺察,去看到我們的很多“擔心”並非孩子的需要。

相信孩子,多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和能力,多給孩子們積極暗示,孩子們才有可能積攢能量,去獨自解決他們的衝突以及其他人生課題。

第二,接納衝突

在很多父母心中,“衝突”是不好的,需要儘早被消除。這個觀念,往往導致他們忍不住要替孩子儘快解決衝突。他們不知道的是,衝突是孩子們成長的重要部分。

孩子們可能前一秒還抱在一起嘻嘻哈哈。下一秒卻怒目相向,咬牙切齒。然後就是在這樣愛與恨的交互中,他們慢慢學會了兄弟姐妹的相親相愛之道。

所以,父母必須能夠接納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尤其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孩子們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每次倆個孩子發生衝突,請深呼吸,按捺住要上前干預的衝動,告訴自己:真好!孩子們又迎來一次寶貴的成長機會!然後,等待,等待,再等待。孩子們往往會給出讓你出乎意料的衝突解決辦法。

第三,鼓勵與陪伴老大

搞定老大,能有效緩和二孩衝突。因為很多時候,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直接源自于老大對老二的敵意。父母需要做的,是盡可能接納這個敵意。

須知,有了老二之後,老大心理失落的感覺,不啻于戀人們被橫刀奪愛時的感受。他需要時間去化解這個情緒。而最好的化解良藥,就是父母的陪伴與愛。父母給老大支持、鼓勵,爾後,老大才有能力慢慢看到擁有弟弟妹妹的好。

你還可以試著把老大培養成為我們的小幫手,讓他們自願去引領老二、照顧老二。試著安排力所能及的事給他做。多鼓勵他照顧弟弟妹妹的行為。孩子需要感受到被重視,被委以重任。

當孩子的感受變好,他們的行為也會相應變好。要提醒的是,“強求大的讓小的”不叫委以重任,叫剝奪。它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跟需要,只能激化手足間的敵意與摩擦。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時,你還可以這樣做要讓衝突中的每個孩子都明白:我們應該保護好自己,同時也不能影響和傷害他人。這是底線。

※若孩子年齡低於1歲半,那轉移小寶寶的注意力,即可有效緩解孩子們之間的衝突。

※若孩子超過1歲半,那尊重他們的自主意願。他們不求助,就不主動施助。若他們開口求助,那麼試試下面這四步:

1)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看到,你很生氣/難過/害怕……。”

2)傾聽每個孩子的講述:

剛剛發生了什麼,矛盾是什麼。

3)表達信任:“我相信你們能夠找到方法;

你們倆一起商量一個辦法吧。”

4)離開現場。剩下的交由孩子們自己處理。

但願你修煉到最後,根本用不上這些調停衝突的技巧跟方法。當衝突不成其為衝突,那相對應的辦法也就不成其為辦法。

比如下面這個小故事:一位父親,面對兩個爭吵中的孩子,在邊上戲謔道:哎呦,在比賽嗎?來,我看看誰能贏。結果倆孩子都停了下來,牙關還咬著,眉梢已浮現笑意。他們都撲向爸爸。很快父子三人就哈哈哈地鬧作一團。至於剛才倆孩子到底為了什麼鬧彆扭,爸爸沒問,孩子們也沒再提起。早忘了。本來也不值一提。

手足之間,百分之九十九的衝突都如此。它們往往並無危險性,愛與恨交織著,來得快,走得也快。唯一需要的是時間。時間會磨合所有的關係。父母能做的,就是守望在側,並給以祝福。

作者:花山

家有二胎,你是怎樣處理大寶和二寶之間矛盾的呢?歡迎給凱叔留言。

沒什麼問題。(老二1歲半以前,自我意識弱,自保能力不足,需要父母的守護跟安撫,必要時將他們帶離衝突現場。)然而,當我隨後一直懷著戒心,企圖隔開兄妹倆的接觸時,我明顯感覺到,哥哥對妹妹的敵意不僅沒少,反而有變多的趨勢。

很快我就回過神來。若我持續地戒備、不信任哥哥,以及時刻準備著守護妹妹,將會無形中催眠孩子們,教會他們下面這些東西:哥哥你太壞了,你愛欺負弱小。妹妹你太弱了,你需要特別的保護和説明。若哥哥無力申辯,那他就會越來越壓抑。等他長大了,遇到衝突也只懂得忍讓和委屈自己。若哥哥有力量反抗,那他會越來越愛欺負妹妹,甚至欺負上癮。因為他其實對大人一肚子的憤怒。但這個憤怒他無法朝大人發洩出來,於是全部轉移到最小的那個身上。

與此同時,總被保護著的妹妹,要麼變得很弱,凡事都要求助於大人;要麼會變得過於自我為中心,甚至仗勢欺人。這些結果,都不是父母想要的。

如果要避免上述不良後果,該怎麼辦?

第一,信任孩子

我們之所以會頻繁地想替孩子掌控衝突局面,不過是有所擔心。而所有的擔心,都源自對孩子的不信任。

孩子們總能讀出我們潛意識裡的臺詞。當我們隨時擔心、戒備著孩子們惹事,孩子們一定會折騰出點響動配合我們的擔心和戒備;當我們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孩子們將很難學會獨立解決他們的問題。

不是孩子真不能自己搞定他們的問題,而是父母的每一份擔心和不信任,都在告訴孩子:你們是沒辦法自己搞定這些衝突的。

孩子們也就相信了,認同了。從這個角度說,信任最難,也最重要。這需要父母堅持覺察,去看到我們的很多“擔心”並非孩子的需要。

相信孩子,多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和能力,多給孩子們積極暗示,孩子們才有可能積攢能量,去獨自解決他們的衝突以及其他人生課題。

第二,接納衝突

在很多父母心中,“衝突”是不好的,需要儘早被消除。這個觀念,往往導致他們忍不住要替孩子儘快解決衝突。他們不知道的是,衝突是孩子們成長的重要部分。

孩子們可能前一秒還抱在一起嘻嘻哈哈。下一秒卻怒目相向,咬牙切齒。然後就是在這樣愛與恨的交互中,他們慢慢學會了兄弟姐妹的相親相愛之道。

所以,父母必須能夠接納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尤其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孩子們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每次倆個孩子發生衝突,請深呼吸,按捺住要上前干預的衝動,告訴自己:真好!孩子們又迎來一次寶貴的成長機會!然後,等待,等待,再等待。孩子們往往會給出讓你出乎意料的衝突解決辦法。

第三,鼓勵與陪伴老大

搞定老大,能有效緩和二孩衝突。因為很多時候,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直接源自于老大對老二的敵意。父母需要做的,是盡可能接納這個敵意。

須知,有了老二之後,老大心理失落的感覺,不啻于戀人們被橫刀奪愛時的感受。他需要時間去化解這個情緒。而最好的化解良藥,就是父母的陪伴與愛。父母給老大支持、鼓勵,爾後,老大才有能力慢慢看到擁有弟弟妹妹的好。

你還可以試著把老大培養成為我們的小幫手,讓他們自願去引領老二、照顧老二。試著安排力所能及的事給他做。多鼓勵他照顧弟弟妹妹的行為。孩子需要感受到被重視,被委以重任。

當孩子的感受變好,他們的行為也會相應變好。要提醒的是,“強求大的讓小的”不叫委以重任,叫剝奪。它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跟需要,只能激化手足間的敵意與摩擦。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時,你還可以這樣做要讓衝突中的每個孩子都明白:我們應該保護好自己,同時也不能影響和傷害他人。這是底線。

※若孩子年齡低於1歲半,那轉移小寶寶的注意力,即可有效緩解孩子們之間的衝突。

※若孩子超過1歲半,那尊重他們的自主意願。他們不求助,就不主動施助。若他們開口求助,那麼試試下面這四步:

1)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看到,你很生氣/難過/害怕……。”

2)傾聽每個孩子的講述:

剛剛發生了什麼,矛盾是什麼。

3)表達信任:“我相信你們能夠找到方法;

你們倆一起商量一個辦法吧。”

4)離開現場。剩下的交由孩子們自己處理。

但願你修煉到最後,根本用不上這些調停衝突的技巧跟方法。當衝突不成其為衝突,那相對應的辦法也就不成其為辦法。

比如下面這個小故事:一位父親,面對兩個爭吵中的孩子,在邊上戲謔道:哎呦,在比賽嗎?來,我看看誰能贏。結果倆孩子都停了下來,牙關還咬著,眉梢已浮現笑意。他們都撲向爸爸。很快父子三人就哈哈哈地鬧作一團。至於剛才倆孩子到底為了什麼鬧彆扭,爸爸沒問,孩子們也沒再提起。早忘了。本來也不值一提。

手足之間,百分之九十九的衝突都如此。它們往往並無危險性,愛與恨交織著,來得快,走得也快。唯一需要的是時間。時間會磨合所有的關係。父母能做的,就是守望在側,並給以祝福。

作者:花山

家有二胎,你是怎樣處理大寶和二寶之間矛盾的呢?歡迎給凱叔留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