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真實中的包青天:斂財行賄、草菅人命、任人唯親!

包拯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在影視作品的塑造下, 他忠君愛主、孝敬雙親、斷案如神、秉公執法、剛正不阿、公正廉潔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包拯確實是一位難得一見的官場楷模, 這一點從與他同時代的名人大咖的評價中便可略知一二。

宋仁宗讚揚包拯忠君、剛諫, 稱其有“歲寒之操”;司馬光曾對包拯的孝順大加讚揚, 還認為他是宋仁宗時最正直的清官;就連一向與包拯性情不合、鮮少往來的歐陽修也稱讚包拯“少有孝行, 聞於鄉里;晚有直節, 著在朝廷”, 肯定包拯的辦事能力, 極力保舉推薦他(從此也看得出, 歐陽修是個公私分明的好人)。

包拯確實配得上“包青天”的美譽, 但金無足赤, 他也不過是為了獎善懲惡, 被“包裝”出來的完美典型, 真實歷史中的包拯並非我們以為的那般完美無瑕。 以下我們就雞蛋裡挑骨頭, 列舉包拯的五大瑕疵, 做好心理準備, 或許會令你大跌眼鏡哦!

一、任人唯親

包拯的剛正不阿是相對的、有分寸的, 他在用人的時候大多用的都是自己的親信舊友, 而不是根據人的能力來任用。 例如, 他推薦了好友范祥的孫子范景做官, 又提拔了老師劉箔族的兒子劉景純為主簿, 還保舉了門生張田做了蘄州知州......可事實證明, 這些人既無德也無才, 都難當大任。 包拯也曾因舉薦有失而被貶官到池州。

三、包庇護短

包拯還是個護犢子的人, 他在三司使任上時, 手下的官員克扣軍餉, 引起了兵士們的不滿, 還差點由此引發兵變。 庫務管胡宿奉命辦理此案, 但卻遭到包拯多番阻撓, 最後還是在宋仁宗的親自干預下, 包拯才交出了犯案部下。

四、草菅人命

包青天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地方就是“斷案如神, 愛民如子”, 但歷史真實中的他也不是每次都明察善斷, 體恤百姓。 包拯在開封知府任上時, 一次遇上東街小巷失火, 幾個年輕人在救火時說了句:“下次不知道又是哪裡失火!”本來只是句玩笑, 並無惡意, 但包拯竟然將這些人全部殺了。 分析包拯此舉動機, 應該是擔心“妖言惑眾、擾亂民心”, 但以這種方式穩定人心, 代價也太大了。 另外, 包拯對鬧事的士兵乃至普通民眾,也大多懶於教化,而是毫不手軟,屢屢誅殺。

五、氣節有失

包拯以敢於進諫而聞名,但他並不是“寧折不彎”,他熟知官場技巧,很會揣摩皇上心思,是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去進言,而決不犧牲個人利益。這一點說得好聽點是進退有度,說得難聽點就是氣節有失,不能堅守。例如,宋仁宗曾封寵妃張貴人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副使,但是這個張堯佐貪欲很重,根本難當大任,所以包拯連同另一個諫官一同勸諫仁宗收回成命。但是宋仁宗心意已決,龍顏大怒,包拯見此便退到一邊,不再堅持。而另一個諫官卻因剛直死諫,不肯退讓被貶官,從此不再被重用,葬送了官宦生涯。

包拯是一塊略有微瑕的美玉,縱然有缺點,但仍不失為一位為國盡忠、為民盡心的好官。

包拯對鬧事的士兵乃至普通民眾,也大多懶於教化,而是毫不手軟,屢屢誅殺。

五、氣節有失

包拯以敢於進諫而聞名,但他並不是“寧折不彎”,他熟知官場技巧,很會揣摩皇上心思,是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去進言,而決不犧牲個人利益。這一點說得好聽點是進退有度,說得難聽點就是氣節有失,不能堅守。例如,宋仁宗曾封寵妃張貴人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副使,但是這個張堯佐貪欲很重,根本難當大任,所以包拯連同另一個諫官一同勸諫仁宗收回成命。但是宋仁宗心意已決,龍顏大怒,包拯見此便退到一邊,不再堅持。而另一個諫官卻因剛直死諫,不肯退讓被貶官,從此不再被重用,葬送了官宦生涯。

包拯是一塊略有微瑕的美玉,縱然有缺點,但仍不失為一位為國盡忠、為民盡心的好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