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寫出《岳陽樓記》的范仲淹竟然沒有來過此地

北宋慶歷年間, 范仲淹的老部下藤子京因被人誣告貪污“公使錢”而被貶官到巴陵郡。 在巴陵期間, 他召集民夫, 重修了岳陽樓。 完工後, 他想要范仲淹為重修後岳陽樓寫一篇記文。 他寫了一封《與範經略求記書》, 並隨信附了一幅《洞庭秋晚圖》, 派人送給遠在鄧州的范仲淹。

此時, 范仲淹也因為遭人排擠, 在鄧州作知州。 當他收到藤子京寄來的《與範經略求記書》時, 便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 傳誦千年的名篇《岳陽樓記》。 全文貫穿一個“憂”字, 而“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 也成為後世一切愛國志士的行為標準。

俗話說“文如其人”,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表達的憂樂情懷和高尚情操, 一如現實世界中的他。 他幼年喪父, 母親改嫁, 他隨母親到了一個朱姓家庭, 名字也改為朱說。 待到年齡稍長, 知道自己身世後, 遂泣別母親, 出外求學, 決心改變現狀。

“少有志操, 既長, 知其世家, 乃感泣辭母, 去之應天府, 依戚同文學。 晝夜不息, 冬月憊甚, 以水沃面;食不給, 至以糜粥繼之, 人不能堪, 仲淹不苦也。 舉進士第, 為廣德軍司理參軍, 迎其母歸養。 改集慶軍節度推官, 始還姓, 更其名。 ”

通過《宋史》本傳的這段記載, 我們可以看到, 范仲淹少年時代的求學過程是非常艱苦的。 或許, 正是這種艱苦的環境, 激發了他奮發的毅力, 並最終獲得成功, 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也改變了母親寄人籬下的處境。

范仲淹為官一直以敢言直諫為天下士民所重, 也因此而數次遭到貶謫, 每貶謫一次, 他的威望就愈高, 在當時的朝野有“三光” 美譽。

天聖七年, 劉太后欲在冬至日在朝堂接受百官朝拜, 仁宗帶領百官為其上壽。

范仲淹極言其不可, 同時上疏要求劉太后還政于仁宗趙禎得罪劉太后被外放。 同僚們在給他送行時說“範君此行, 極為光耀。 ”

景祐元年, 仁宗要廢郭皇后。 先是, 仁宗寵倖的尚美人語言之間有冒犯郭皇后的地方, 皇后不勝忿, 在打尚美人時誤打仁宗, 因此仁宗決意廢之。 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后有隙, 贊成仁宗廢後。 范仲淹等十余名大臣認為皇后只是誤傷, 並無大過, 不應廢掉, 惹惱仁宗和宰相呂夷簡, 第二次便貶到睦州。 送行的人們舉酒對即將遠行的范仲淹說“範君此行, 愈覺光耀。 ”

范仲淹的第三“光”是跟宰相呂夷簡交惡, 被貶到饒州。 這次送別, 雖然受到呂夷簡的干擾, 但還是有不少人前來, 大呼“範君此行, 尤為光耀。

從范仲淹的三次被貶人們對他友好的態度, 可見其人格魅力。 後世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 南宋的呂中說“先儒任宋朝人物, 以范仲淹為第一。 觀其所學, 必以忠孝為本。 其所志, 則‘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朱熹則把范仲淹看做宋人砥礪名節的模範和導師“至範文正公時便大厲名節,

振作士氣, 故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 ”近代胡適對范仲淹提出並終生踐行的“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極為讚賞。

正是有了怎麼多優秀的品格, 他才能寫出如《岳陽樓記》這樣帶有強烈政治理想, 氣象萬千的共鳴之作。

後世有人根據藤子京《與範經略求記書》所附送的《洞庭秋晚圖》, 認為范仲淹沒有到過岳陽樓, 如果到過, 是不需要送你個圖的。 事實上, 僅憑藤子京附送《洞庭晚秋圖》就說范仲淹沒有到過岳陽樓是沒有說服力的, 在范仲淹詩文中曾多次提及岳陽樓。

明道二年左右, 在他寫的詩中, 都提到了岳陽和汨羅這些地方。 如《送韓瀆殿院出守嶽州》:

仕宦自飄然, 君恩豈欲偏。

才歸劍門道, 忽上洞庭船。

墜絮傷春目,波濤廢夜眠。

岳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

《新定感興五首》其四:

去國三千里,風波豈不賒。

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

這兩首詩,對洞庭湖的描寫都極逼真,如果范仲淹沒有到過此地,恐怕也很難寫出這樣情景逼真的詩文來。再者,從文中的“予觀夫”三字來看,也絕不是在一幅繪畫中就能見到氣象萬千、變化無窮的洞庭景色的。由此,我們推斷,范仲淹去過洞庭湖,甚至岳陽樓的可能性較大。

(關注文史廣記,分享更多閱讀)

墜絮傷春目,波濤廢夜眠。

岳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

《新定感興五首》其四:

去國三千里,風波豈不賒。

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

這兩首詩,對洞庭湖的描寫都極逼真,如果范仲淹沒有到過此地,恐怕也很難寫出這樣情景逼真的詩文來。再者,從文中的“予觀夫”三字來看,也絕不是在一幅繪畫中就能見到氣象萬千、變化無窮的洞庭景色的。由此,我們推斷,范仲淹去過洞庭湖,甚至岳陽樓的可能性較大。

(關注文史廣記,分享更多閱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