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周公營建東都後與成王談話作《洛誥》,諸侯得悉後,打消叛逆之心

周武王在伐紂成功後, 一舉滅商, 勝利後班師回到自己都城鎬京, 在那裡建立了新的周王朝。 其實武王自己心裡也明白, 儘管他顛覆了殷商王朝, 但並未徹底地摧毀商朝的力量。

為了便於控制東邊的殷商殘餘勢力, 避免殷商遺民起來反叛, 武王決定在鎬京東面營建新的都城。 他親自前去察看地形, 最終決定將新都建在洛邑(今河南洛陽)。

洛邑位於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中心, 氣候溫和, 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 是天然的糧倉。 它南望龍門山, 北倚邙山, 群山環抱, 地形險要;東有虎牢關, 西有函谷關, 據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

從洛邑順大河而下, 可達殷人故地;順洛水, 可達齊、魯之地;南有汝、穎二水, 可達徐夷、淮夷。 所以, 洛邑被看做是天下的中心, 確實是定都的好地方。

可惜的是, 新都的營建工作還沒來得及開展, 武王就身染重病, 臥床不起, 臨終前, 武王託付給周公辦理此事。

可是, 西周建國初期, 國家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 周公也一直未能將此機會付諸實施。

後來, 管叔、蔡叔勾結紂王兒子武庚叛亂, 為周公敲響了警鐘。 他深感周都鎬京離東方太遠, 不利於掌控殷商故地, 因此, 東都的營建工作勢在必行。

所以, 當周公揮師東進, 平息了管蔡之亂後, 立即著手幫助周成王完成武王建立新都的心願。

周公先是命召公進一步確定新都的選址。 召公來到洛邑, 經過占卜, 新都地址在湛水西和湛水東, 洛水之濱營建新都為大吉, 召公進而規劃了城郭、宗廟、朝、市的具體位置。

周公又親自實地勘察後, 他帶著地形圖向周成王彙報占卜情況, 在得到了成王的首肯後, 周公組織起了大量人力, 親自率領他們開展新都的建造工作。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 新城終於建成, 內城一千七百二十丈, 外城方七十裡, 城內宮殿富麗堂皇。 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

洛邑建成後, 由誰居住在洛邑治理此地是周王朝面臨的重大問題。 周公和召公都期待周成王能夠居住在洛邑, 處理朝政、治理天下。

而周成王則根據當時殷民不穩的形勢, 認為仍需要周公治洛, 倚靠周公之威來安定殷民。 君臣反復商討後, 最後決定周公繼續居留在洛邑。

成王七年, 在洛邑舉行隆重的冬祭大會上, 成王宣佈了這一重大決策。

史官記錄了周公與成王多次商討的談話內容和洛邑冬祭的場景, 並編輯成《洛誥》, 昭告天下。

《尚書-洛誥》的內容繁雜, 大致可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序。 第二部分記述周公與成王在洛邑討論定都大事。 第三部分記述在鎬京周公勸勉成王赴洛聽政, 成王接受意見去洛邑。 第四部分成王在洛邑分析形勢, 懇請周公居洛執政, 周公接受王命。 第五部分記述成王在洛邑舉行冬祭, 大會諸侯, 冊告天下周公繼續居洛治事。

通過周公與成王的談話,可以看到周公的精忠報國與成王對周公的信任依賴,談話反映了君臣無猜的和諧關係。當時,一些有異心的諸侯在得知《洛誥》的內容後,隨即打消了叛逆之心。《洛誥》是維護周朝政權的重要文誥,也為後來的“成康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周公命令“殷頑民”,也就是殷人當中的上層分子遷徙到洛邑居住,他此舉的目的,一來是使這些殷商遺民脫離原來的住地,失去社會影響力,二來是為了便於看管。周公又作了一篇《多士》,告誡他們要做周王室的順民。另外,周公還安排了周八師(每師二千五百人)駐紮防守。於是,洛邑成為管理東方的基地,對於周王朝管理整個國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通過周公與成王的談話,可以看到周公的精忠報國與成王對周公的信任依賴,談話反映了君臣無猜的和諧關係。當時,一些有異心的諸侯在得知《洛誥》的內容後,隨即打消了叛逆之心。《洛誥》是維護周朝政權的重要文誥,也為後來的“成康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周公命令“殷頑民”,也就是殷人當中的上層分子遷徙到洛邑居住,他此舉的目的,一來是使這些殷商遺民脫離原來的住地,失去社會影響力,二來是為了便於看管。周公又作了一篇《多士》,告誡他們要做周王室的順民。另外,周公還安排了周八師(每師二千五百人)駐紮防守。於是,洛邑成為管理東方的基地,對於周王朝管理整個國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