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這碗日漸衰落的西關小吃,牽動著多少老廣州的童年

每個城市都有一個極具特色的歷史印象

而說到廣州,我相信非西關風情莫屬

對西關風情的第一印象 作為愛吃的老廣

無疑直指西關小吃

而那碗簡樸濃稠的手工瀨粉

總會在心裡占上一席之地

一碗瀨粉

沒有多奢侈的用料

蝦米、冬菇、豬油渣,再加一勺大頭菜

純樸簡單卻耐人尋味

是老廣州人記憶深處的美味

一碗瀨粉

陪伴了多少人從黃口小兒到花甲之年

時光在變 而味道不變

所謂食在廣州

瀨粉也是廣州人貪吃且勤儉的智慧產物

相傳舊時廣州物質缺乏

但依然不妨礙廣州人對吃的追求

把隔夜飯風乾或曬乾, 打磨成米粉撞成稠度適中粉漿

用漏勺的工具把米漿“瀨”進沸騰水煮

這就是西關瀨粉的雛形

直到現在也是用回這種傳統的手法

之後物質生活豐富了

就在湯底加入更鮮香的配料

加入預先炒好的冬菇、蝦米、豬油渣等配料

就著粉漿煮熟便成了許多人喜愛的瀨粉啦

除了“瀨”出來的瀨粉之外

還有一種傳統西關小吃叫“水菱角”

和瀨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菱角皮脆肉香, 但不常吃到

舊時就用粘米粉在水中做成一個個形似“菱角”的粉制小吃

以解饞意

但製作水菱角費時費力, 如今已很難尋覓

水菱角被《舌尖上的中國》讚美為

“一樣樣精緻的早點,被一雙靈巧的手,賦予生命。”

但這樣傳統的美味日漸衰落

現存的西關瀨粉店日益減少 手藝逐漸失傳

真的是“且吃且珍惜”

老廣州熟悉到不行的瀨粉

心想本應大街小巷都有它們的身影

然而事實是傳統手工瀨粉店所剩無幾..

這是現代人用金錢投的淘汰票

不想自己的孩子吃不到西關瀨粉的話

快點來跟著我去再次愛上這碗瀨粉!

老西關瀨粉

地址:文明路216號

說到吃西關瀨粉 肯定少不了來老西關

這裡曾被《舌尖上的中國》翻牌子

而且門口招牌的大字

據說是香港美食家蔡瀾親自題寫的

這裡就能吃到少見的水菱角

甚至可能是僅存的一家

店內座無虛席

男女老幼都愛這種傳統的西關滋味

誰說瀨粉只有舊廣州人、老人家喜歡吃

看到年輕夫婦也帶著自己的小孩過來

“自己小時候吃過的美味 我也想你試試看”

老舊的牌子看出了歲月的痕跡

老西關瀨粉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無奈的搬遷

不放棄 只為給街坊一口純樸的西關味道

在店內拍照時已被瀨粉湯的海鮮香氣吸引

事不宜遲立刻買了一碗

出於個人口味加了一大把的蔥花與香菜

仔細一看

這裡用的碗都有懷舊的感覺

有雞公碗,老紅花碗

專注回碗中物

軟滑的粉條中咀嚼出米的香甜 有韌度

粘稠的湯蘊藏著蝦米的鹹鮮、冬菇的菌香

豬油渣炸的很盡香口焦脆

來到這裡怎麼能不來一碗水菱角

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吃..

感覺形狀特別 分量也很足

這碗水菱角特別得還伴有配料碟

濃郁蒜香的炸蒜 肉絲 蛋絲

攪拌于稠湯中 錦上添花

加入了配料後

水菱角的味道比傳統瀨粉更為豐富、鹹鮮

水菱角不像瀨粉那樣比較軟爛的口感

而是相當有嚼勁很q彈

和西關瀨粉又不一樣的味覺體驗

如果一碗瀨粉和水菱角放在我面前

我會更偏向于水菱角~你呢?

合興小食店

地址:西華路第一津街44號

這家不起眼的小店已經在這經營了很多個年頭

各種西華路美食攻略總少不了它的身影

雖然叫"小食店"

但過來的街坊10個有9個都是來吃瀨粉

環境雖簡陋 座位也不多

但是街坊客人總是絡繹不絕地來

室內坐滿 便在外面的花槽石級上享用

相互間談話家常 夾雜著"嗖—嗖—"的聲音

這大概也是廣府人情味的特色了把

價錢牌上面斑駁的痕跡 依稀還見舊時的字印

如今價錢猶如停留於在十多年前的物價

現在還有低至4元一碗的瀨粉!?

叫上一碗瀨粉

掀蓋 一勺一碗 一氣呵成

速度快 價錢便 味道美

讓這裡也成為了不少上班族的飯堂

再撒上一勺自家制辣大頭菜

這樣的一碗瀨粉才叫完美

瀨粉口感比較軟爛 容易入口 味道相比較淡

更適合老人家的口味

翻看到裡面有不少豬油渣沒有炸到乾癟

咬下去還有除了甘香還有剩存的脂香

這裡除了瀨粉是在廚房手工瀨之外

豬油渣也是自家現炸

炸出來的豬油就拿出來售賣

全部材料手工、天然 更有人情味

淩記瀨粉

地址:泮塘路仁威廟對面

老西關的泮溪附近 最多地保留了西關特色

外地遊客來廣州 要感受傳統西關文化

一定要來這一邊 嘗嘗西關小吃 走走荔枝灣

當然也少不了品品西關小吃瀨粉!

本地食客和遊客都很多

每張桌子上都默契地有一碗瀨粉

那麼多年人氣依然爆燈

這裡的大頭菜還細心地分辣和不辣

照顧了我這種不吃辣的吃貨

米湯與香滑瀨粉同時旋風吸入

米湯沒有那麼厚重 瀨粉比較q彈

豬油渣炸得還有肥肉丁增加了湯底的鹹香

配料較少 可以另外加點配菜比如炸魚皮、齋燒鵝

綜合以上~總結啦!

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口味選擇

那一碗最適合自己的瀨粉

米湯濃稠度:老西關>合興>淩記

瀨粉q彈度:老西關水菱角>淩記>老西關瀨粉>合興

味道濃淡度:老西關>淩記>合興

配料豐富度:老西關>淩記>合興

西關瀨粉在各種新事物的衝擊下已漸漸退出舞臺

手藝的失傳 客人的減少 口味的變換

可能有一天西關瀨粉便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

但這一口樸素的味道 永遠在心中

瀨粉恒久遠 一碗永留存

水菱角被《舌尖上的中國》讚美為

“一樣樣精緻的早點,被一雙靈巧的手,賦予生命。”

但這樣傳統的美味日漸衰落

現存的西關瀨粉店日益減少 手藝逐漸失傳

真的是“且吃且珍惜”

老廣州熟悉到不行的瀨粉

心想本應大街小巷都有它們的身影

然而事實是傳統手工瀨粉店所剩無幾..

這是現代人用金錢投的淘汰票

不想自己的孩子吃不到西關瀨粉的話

快點來跟著我去再次愛上這碗瀨粉!

老西關瀨粉

地址:文明路216號

說到吃西關瀨粉 肯定少不了來老西關

這裡曾被《舌尖上的中國》翻牌子

而且門口招牌的大字

據說是香港美食家蔡瀾親自題寫的

這裡就能吃到少見的水菱角

甚至可能是僅存的一家

店內座無虛席

男女老幼都愛這種傳統的西關滋味

誰說瀨粉只有舊廣州人、老人家喜歡吃

看到年輕夫婦也帶著自己的小孩過來

“自己小時候吃過的美味 我也想你試試看”

老舊的牌子看出了歲月的痕跡

老西關瀨粉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無奈的搬遷

不放棄 只為給街坊一口純樸的西關味道

在店內拍照時已被瀨粉湯的海鮮香氣吸引

事不宜遲立刻買了一碗

出於個人口味加了一大把的蔥花與香菜

仔細一看

這裡用的碗都有懷舊的感覺

有雞公碗,老紅花碗

專注回碗中物

軟滑的粉條中咀嚼出米的香甜 有韌度

粘稠的湯蘊藏著蝦米的鹹鮮、冬菇的菌香

豬油渣炸的很盡香口焦脆

來到這裡怎麼能不來一碗水菱角

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吃..

感覺形狀特別 分量也很足

這碗水菱角特別得還伴有配料碟

濃郁蒜香的炸蒜 肉絲 蛋絲

攪拌于稠湯中 錦上添花

加入了配料後

水菱角的味道比傳統瀨粉更為豐富、鹹鮮

水菱角不像瀨粉那樣比較軟爛的口感

而是相當有嚼勁很q彈

和西關瀨粉又不一樣的味覺體驗

如果一碗瀨粉和水菱角放在我面前

我會更偏向于水菱角~你呢?

合興小食店

地址:西華路第一津街44號

這家不起眼的小店已經在這經營了很多個年頭

各種西華路美食攻略總少不了它的身影

雖然叫"小食店"

但過來的街坊10個有9個都是來吃瀨粉

環境雖簡陋 座位也不多

但是街坊客人總是絡繹不絕地來

室內坐滿 便在外面的花槽石級上享用

相互間談話家常 夾雜著"嗖—嗖—"的聲音

這大概也是廣府人情味的特色了把

價錢牌上面斑駁的痕跡 依稀還見舊時的字印

如今價錢猶如停留於在十多年前的物價

現在還有低至4元一碗的瀨粉!?

叫上一碗瀨粉

掀蓋 一勺一碗 一氣呵成

速度快 價錢便 味道美

讓這裡也成為了不少上班族的飯堂

再撒上一勺自家制辣大頭菜

這樣的一碗瀨粉才叫完美

瀨粉口感比較軟爛 容易入口 味道相比較淡

更適合老人家的口味

翻看到裡面有不少豬油渣沒有炸到乾癟

咬下去還有除了甘香還有剩存的脂香

這裡除了瀨粉是在廚房手工瀨之外

豬油渣也是自家現炸

炸出來的豬油就拿出來售賣

全部材料手工、天然 更有人情味

淩記瀨粉

地址:泮塘路仁威廟對面

老西關的泮溪附近 最多地保留了西關特色

外地遊客來廣州 要感受傳統西關文化

一定要來這一邊 嘗嘗西關小吃 走走荔枝灣

當然也少不了品品西關小吃瀨粉!

本地食客和遊客都很多

每張桌子上都默契地有一碗瀨粉

那麼多年人氣依然爆燈

這裡的大頭菜還細心地分辣和不辣

照顧了我這種不吃辣的吃貨

米湯與香滑瀨粉同時旋風吸入

米湯沒有那麼厚重 瀨粉比較q彈

豬油渣炸得還有肥肉丁增加了湯底的鹹香

配料較少 可以另外加點配菜比如炸魚皮、齋燒鵝

綜合以上~總結啦!

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口味選擇

那一碗最適合自己的瀨粉

米湯濃稠度:老西關>合興>淩記

瀨粉q彈度:老西關水菱角>淩記>老西關瀨粉>合興

味道濃淡度:老西關>淩記>合興

配料豐富度:老西關>淩記>合興

西關瀨粉在各種新事物的衝擊下已漸漸退出舞臺

手藝的失傳 客人的減少 口味的變換

可能有一天西關瀨粉便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

但這一口樸素的味道 永遠在心中

瀨粉恒久遠 一碗永留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