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血虛≠貧血,別亂補血哦

一些女性會因為臉色發黃、改變體位時發暈而被告知“血虛”, 到西醫就診時就會要求醫生開補血藥物, 有的甚至要求輸血。 這經常讓醫生們感到十分莫名其妙, 還沒查血常規就知道自己貧血了?其實, 她們只是搞混了“血虛”與“貧血”的概念而已, 所以九菇涼要大聲地告訴你們, 血虛≠貧血!別想當然地亂補血哦!

什麼是血虛

中醫名詞。 指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 可由失血過多, 或久病陰血虛耗, 或脾胃功能失常, 水穀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 由於氣與血有密切關係, 故血虛每易引起氣虛, 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

又為形成血虛的一個因素。 血虛主症為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脈虛細等。

是否貧血要查血常規

如果懷疑自己貧血, 最好先要確診, 最有效的做法是扎手指或靜脈抽血, 檢查血常規。

貧血在西醫中指外周血所包含的紅細胞數、血紅蛋白(也叫血色素)濃度和紅細胞壓積低於正常值。 一般在平原地區, 成年男性的血紅蛋白低於120g/L, 紅細胞數低於4.5×1012/L或紅細胞壓積低於42%;成年女性的血紅蛋白濃度低於110g/L, 紅細胞數低於4.0×1012/L或紅細胞壓積低於37%, 就可診斷為貧血。 如果檢查結果顯示你相關參數低於上述指標, 就可能患有貧血。

貧血有多種類型, 除了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之外, 還有巨幼細胞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指標若出現異常的患者, 一定要進一步確診, 查明屬於何種病因的貧血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對於貧血和血虛的關係, 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理解:血虛的範圍要比貧血大, 貧血患者大多有血虛(或同時兼有氣虛、陰虛), 但血虛患者未必都有貧血。

血虛治療不同於補血

如果憑臉色不好就判斷自己貧血, 進而尋求貧血治療, 顯然是不對的。 只有真正患有貧血的人才需要用藥治療。

此外, 中醫針對氣血不足等症狀, 往往強調補血, 但跟西醫的貧血治療不同。 中醫的補血往往和補氣、補陰、補陽、補腎這些概念聯繫在一起, 很少單純補血。 而西醫的貧血治療是個嚴謹的醫學術語, 特指針對不同性質的貧血症所採用的病因性治療方法。

但若本身不貧血, 或者患有貧血症又沒分清屬於哪一類型就盲目服用補血藥物, 輕的是浪費資源和金錢, 嚴重的則會耽誤病情, 甚至導致某些併發症的發生。

有些病人過度補鐵, 導致腹痛或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 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 若亂服人參、當歸、阿膠一類的補血藥, 有可能加重原有疾病。 因此, 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補血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