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失敗?因為司馬光砸缸!且看司馬光的破屋理論!

和狂飆突進的王安石相比, 司馬光是個持正平穩的人, 這被後人視為宋代最大的保守派, 其實這是歷史的誤解。 司馬光不反對改革, 但希望改革要平穩地進行。 對於改革, 他有一套著名的“破屋”理論。 他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 敝則修之, 非大壞不更造也”, 因為“大壞而更改, 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今二者皆無, 臣恐風雨之不庇也”。 近代法國人托克維爾寫了一本《舊制度與大革命》, 他認為改革的後果是引起人們要求進一步改革, 但改革卻又無法滿足無限度的改革要求, 因而造成民眾不滿情緒加劇, 最終可能釀成革命。

也就是說, 改革既要大膽又要審慎。 看來, 托克維爾頗得司馬光“破屋”理論的精髓。 在這種“破屋”理論的指導下, 司馬光和王安石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辯論和拉鋸, 王安石是個雄辯的演說家, 而司馬光在這方面實非王安石的對手。 但司馬光有著與王安石一樣的執拗與耐力, 反正這輩子和王安石幹上了。

司馬光與王安石所代表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的鬥爭十分慘烈。 但司馬光和王安石的鬥爭, 是君子之爭, 是“費厄潑賴”的, 不摻雜任何的感情和私利因素。 君子之間能像小人一樣大打出手嗎?孔子說“其爭也君子”, 表明謙謙君子也有鬥爭。 但與小人之爭不同, 君子爭的是是非曲直, 遵循著一定的規則。 事實上, 司馬光和王安石的私人關係不錯, 是互相仰慕的好朋友、好文友。 他們之間的鬥爭, 就像兩大絕頂高手之間的過招, 比拼的是內力和品質, 任何一方都不會冷不丁地施放暗器。 先是王安石鬥敗了司馬光為首的“舊黨”, 舊黨一干人等全被貶往各地涼快去了, 在全國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法,

最後, 司馬光的舊党戰勝了王安石的新黨, 在遠離權力核心十多年之後, 眾望所歸的司馬光出任宰相, 將王安石的新法盡數廢除, 活活把王安石給氣死。 在王安石去世半年之後, 司馬光感覺完成了歷史使命, 溘然離世。

王安石也是君子,

他變法的著眼點在於使國家富強、民眾安樂, 但他狂風暴雨般的變法, 出現了大量政策執行上的偏差, 培養了一批不謀國只謀私的小人, 出現了與王安石變法的初衷事與願違的情況。 從這一點來說, 雖然司馬光辯論才能和魄力比不上王安石, 但他的“破屋”理論還是有可取之處, 在政治上是成熟穩健的。 北宋若能將司馬光、王安石這兩位君子的才能加以綜合使用, 讓王安石主導變法, 讓司馬光負責監督和執行, 或許歷史將會是另外一番天地。

君子乃國之棟樑, 是敢於擔當的猛士, 頂起的是國家的天空, 絕不會在國家和民族處於危難時刻而轟然倒塌, 司馬光就是個敢於擔責的君子。 他在擔任並州通判時, 曾經向自己的恩師龐籍提出了一條計策。 為了防止西夏人的入侵, 他建議修築城堡來控制西夏人, 然後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 龐籍聽從了他的建議, 派手下郭恩去辦理此事。 郭恩在執行命令的時候, 因為不注意設防, 部隊被敵人消滅。 龐籍因為此事被撤職。 司馬光始終認為此事因他而起,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引咎辭職,沒得到允許。龐籍死後,司馬光便把恩師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籍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在朋友出了事就急於撇清關係的今天,司馬光這種勇於擔責的精神,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退即是進,與即是得”,教我們為人處事以遇事都要讓一步的態度為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進一步留下了餘地。司馬光就是如此,他懂得人生進退的道理。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就以退為進,請求辭職,自己躲到洛陽去。在洛陽的十五年,司馬光專心著述,編著了與司馬遷的《史記》雙星閃耀的《資治通鑒》。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臒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編書的條件實在艱苦,他買不起高宅大院,住的是低矮窄小的房子,夏天悶熱難耐,他請人在書房裡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空調房”裡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司馬光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將歷代執政的得失全部融進這部巨著之中,讓皇帝學習。宋神宗看了之後大加讚賞,說它“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的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他的本意,清代學者王鳴成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

司馬光始終認為此事因他而起,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引咎辭職,沒得到允許。龐籍死後,司馬光便把恩師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籍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在朋友出了事就急於撇清關係的今天,司馬光這種勇於擔責的精神,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退即是進,與即是得”,教我們為人處事以遇事都要讓一步的態度為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進一步留下了餘地。司馬光就是如此,他懂得人生進退的道理。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就以退為進,請求辭職,自己躲到洛陽去。在洛陽的十五年,司馬光專心著述,編著了與司馬遷的《史記》雙星閃耀的《資治通鑒》。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臒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編書的條件實在艱苦,他買不起高宅大院,住的是低矮窄小的房子,夏天悶熱難耐,他請人在書房裡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空調房”裡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司馬光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將歷代執政的得失全部融進這部巨著之中,讓皇帝學習。宋神宗看了之後大加讚賞,說它“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的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他的本意,清代學者王鳴成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