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朝冊封南海巨石為王,所為何故?這裡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

昌江, 是海南西部沿海一個不到30萬人口的小縣, 卻佔據天時地利。 這裡依山臨海, 有大型礦山、鐵路, 有大型水庫、電站, 有漁港、碼頭, 有膠林、果園, 交通四通八達……一年四季瓜果飄香, 人歡魚躍。

昌江自西漢建縣始, 已有二千多年歷史。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 穿越亙古, 穿越時空, 湮沒和揚棄了許許多多的人和事, 沉澱下來的和不斷生成的, 就凝聚成了今天的昌江。

去年9月, 我寫了一篇《故鄉是昌江》的短文, 旨在讓孩子們瞭解自己的故鄉, 被轉發後有7000多人閱讀。 可是, 滄海桑田幾千年, 一篇短文豈能全解昌江?昌江,

還有許多人所不知道的。

南海岸邊的“神山爺”

海南昌化神石

我國先秦古籍《山海經》記載海上有三座仙山, 分別是蓬萊、瀛洲和方丈。 海南昌江沒有“蓬萊、瀛洲和方丈”, 但海岸邊有一座神山——昌化嶺。 “神山爺”已在那兒守護南海千百年。

海拔460米的昌化嶺被譽為神山, 緣於南面半山腰聳立的一塊高10米、徑圍8米的巨石, 其如衛士般傲然挺立, 警視萬里南海, 守護昌化江兩岸那一方熱土。 不知哪朝哪代起, 人們便賦予這塊巨石昌化縣(昌江縣原名)“守護神”的意涵, “神石”或由此而名。 能生出“神石”的山當然就是“神山”了, “神石”又被當地百姓敬畏為“神山爺”, 漁農百姓頂禮膜拜順理成章。

更“神”的是, 昌江這位“神山爺”竟被官府“冊封”三次。 據縣誌記載,

第一次在五代十國南漢時期, 被封為“鎮海廣德王”;第二次在北宋元豐五年(1082)七月, 被封為“峻靈王”。 第三次在清光緒十二年(1886)八月, 被封為昭德明王。

“神山爺”被詔封“峻靈王”後, 官府曾設廟祭祀, 廟宇幾易其地, 最後落定山下的昌城村, 歷代香客如雲。 據說宋代被流放到海南儋州的蘇軾曾拜謁過“峻靈王廟”, 並作《峻靈王廟碑》。

地處萬里海疆的昌江“神石”三次被“冊封”, 原因何在?今人有多種解讀, “宗教說”、“靈驗說”等。 我個人認為, 三次“冊封”都是借“神”的力量宣示“國家主權”。

我們來看其“首封”——“鎮海廣德王”。 歷史上被封為“廣德王”的好幾個, 如大禹時期的張渤、西漢劉子愈等。 自唐至清先後就有18位帝王對張渤進行了封禪, 五代十國後晉南漢皇帝劉晨又冊封張渤為廣德王。

漢族神話中也有“廣德王”, 即“東海廣德王”, 他是四海龍王之中最為人知的神, 它神通廣大, 呼風喚雨。

昌化巨石的存在或數以萬年, 海南昌化建縣也有二千多年。 從秦漢到隋唐未見冊封“昌化神石”, 偏偏到了中國最亂的五代十國時期, 南漢政權始封“昌化神石”為“鎮海廣德王”。 這是為什麼?或許與南漢國的建立有關。 五代時期的南漢國(在今廣州一帶)是劉䶮(也稱劉岩)建立的, 被視作“偽漢”, 其疆域包括今天廣東、廣西、海南和越南。 據《南漢書•高祖本紀》載:“乾亨元年(917年)八月,帝即位, 國號大越。 大赧改元。 ......置五嶽, 皆建行宮, 封儋州昌化山為鎮海廣德王。 建三廟, 置百官。 ” 劉䶮之所以“封儋州昌化山為鎮海廣德王”, 除了仿唐朝“祭海神”舊制外,

實際上是在宣示“國家主權”, 即“海南島是我的”, “我的鎮海廣德王早鎮守島上了!”

54年後即西元971年北宋把南漢國滅了, 統一了嶺南。 宋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 當朝皇帝趙匡胤根據廣西官員彭次雲(憲使承議郎)的提議, 詔封海南昌化“神石”為 “峻靈王”。 彭次雲的“提案”內容與皇帝詔書無從查考。 但從當時北宋國情可知, 宋朝沿襲南漢國“封石為王”, 目的也是宣示“國家主權”。 嶺南已被大宋統一, 海南島如今是大宋領土, “偽漢”封的那個“鎮海廣德王”不管用了, 要以大宋王朝封的“峻靈王”取而代之, 以示大宋國土之遼闊, 彰顯大宋之天威。 這應該是北宋在海南“封石為王”的實質所在。

元明兩代沒有封昌化神石為王, 到了清代光緒皇帝才冊封昌化“神石”。

有人以清代重視宗教作解。 仔細研讀史志後發現, “封石”的時間段恰恰處在一個不尋常的歷史時期。 翻開海南歷史可知, 元明清三朝海南黎族暴動頻繁, 較大的有45次之多, 在朝廷看來這是“鬧獨”的表現, 所以三朝中央都發兵鎮壓。 重大事件有: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湖廣行省平章闊裡吉思率部近二萬人進島“征剿”;明弘治年間朝廷又派二萬人到海南“征剿”;清光緒十二年(1886)朝廷派馮子材到海南“征黎”。 而恰恰就在馮子材被派到海南“征剿”之際, 光緒皇帝冊封昌化“神石”為“昭德明王”。 雖然清代有“隨意”加封的現象, 但在海南“神石”加封上並非隨意, 而是又一次宣示“國家主權”:即海南島是我大清的!南海是我大清的!我大清的“昭德明王”在那兒守護著呢。

今天,不管你信與不信,昌江“神石、神山、神廟”已是客觀存在,而且已成了風景優美的旅遊好去處。當你神遊這座神山時,看看全神警視南海的“神山爺”,再想想當今的南海局勢,你一定能理解“神山爺”鎮守的這片熾熱土地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消失的昌化古城

兩千多年來,昌江縣(前身為昌化縣)縣治始終圍繞昌化江出海口設置。如今,我們只看到歷史留下來的古城遺址——昌化故城,及兩個“遺留下來”的村落:昌化和昌城。

故城者,消失的古城也。昌化故城位於昌化鎮昌城村,是明代海南昌化縣縣城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方誌載,昌化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原城牆全長2.5公里,石磚結構,高6米,厚5米,石垛550個、更鋪18個、城樓4座、城門4個。東啟晨門,南宇和門,西鎮海門,北甯武門。明正統十年(1445)加挖壕溝,加固城牆。歷經幾百年風風雨雨,昌化古城只留下一道殘垣斷壁,成了名符其實的“昌化故城”。

種種原因,歷史上的昌化縣(昌江縣)縣治曾有多處,但民國前始終圍繞昌化江兩岸選址。歷史上曾作為昌化縣治的有幾個地方:

(1)舊縣村(今昌化鎮舊縣村)。據《瓊州府志》、《正德瓊台志》載,西漢元封元年(前 110),漢武帝平定南越,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二郡,設置至來縣(今昌江縣),歸儋耳郡轄。時至來縣縣治設在昌化江邊的舊縣村。隋大業三年(607)析至來縣置昌化縣。舊縣村仍作縣治,直到宋建隆元年(960)。

(2)二水洲(今東方市四更鎮旦場村東)。據方志載,昌化縣縣治明代曾遷至江對岸的二水洲。明正統十年(1445),因屢遭倭寇海盜侵擾,昌化縣縣治又遷至昌化城(今昌城村)。

(3)新城村(今昌江縣昌化鎮新城村)。據《昌化縣誌》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昌化縣縣治曾遷至城東南的新城村。因“水土較惡”,三年後又回遷昌化城。民國三年(1914),廣東省民政部重新審核重複的縣名,因海南昌化縣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故改為“昌江縣”。縣治仍為昌化城。

南宋宰相趙鼎墓之謎

趙鼎(1085—1147),字元鎮,南宋解州聞喜東北(今山西聞喜禮元鎮埠底村)人。宋高宗時期的政治家、名相、詞人,曾兩度出任宋高宗趙構的宰相,因秦檜誣陷,1145年被貶瓊州吉陽軍(今海南三亞),1147年在海南絕食身亡。

趙鼎葬身之所一直是個謎。《宋史》及山西、浙江和廣東多地的方志說法各異,《大清一統志》也有兩種不同記載。宋史說趙鼎得以“奉旨歸葬”,各地方誌卻記載不一,留給後世諸多疑團:趙鼎絕食身亡于吉陽軍(今三亞),為何昌化縣舊縣村(宋時昌化縣縣治所在地)有趙鼎墓?宋史說趙鼎死後第二年得以“奉旨歸葬”,歸葬地點卻不是趙鼎山西老家,而是浙江石門?明代海南詩人王佐曾記載說趙鼎死後歸葬不成,墓葬就在海南。據今人“考證”,浙江石門的趙鼎墓為“真身”,在海南昌江舊縣村的趙鼎墓為“衣冠塚”。孰是孰非?

據舊縣村老人回憶,趙鼎墓原有墓碑和香案,碑書“宋趙太公之墓”,“文革”時不見了。2005年,舊縣村民自籌資金為趙鼎墓重立墓碑。2006年,因墓位不方便祭拜,村民另建了新墓。據公開信息,舊縣村的趙鼎墓為衣冠塚,現為昌江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天,海口市五公祠內還供奉趙鼎。

藏在墓碑的歷史

在海尾鎮大安村東南面有一座“盧王大公墓”,墓碑碑文為“顯宋朝護駕將軍盧王大公墓”,為清宣統元年(1909)重立。

據大安下村村民王朝漢所藏《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載,盧王公本姓盧,字浩。宋朝護駕將軍,稱萬戶侯。時元軍攻宋,南宋幼主趙昺由盧浩父子與張、陸諸公隨駕至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宋軍戰敗,左丞相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趙昺死後,諸臣之淪落者多。盧浩父子遂流之儋之大村,懼元兵窮追,遂改姓為王。

經核對史實,1279年3月19日,宋元確在廣東崖山(今新會)決戰,宋軍被元軍打敗,元軍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背時年8歲的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史載當時“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盧浩父子是否在護駕之列,是怎樣生還的,又是怎樣流落到海南昌江大安村並改為王姓的,難以查考,但從存墓與村民藏文所記,盧公有後裔在昌江。

這裡曾經有佛寺

治平寺為佛教寺廟,今無,僅存的“治平寺碑”現立於昌化鎮新城村口土地廟旁,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碑文共724字,系清代昌化縣令陶元淳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所撰。治平寺碑文內容,記述了清康熙前昌江的人文、民風、社會及重建治平寺和蘇東坡遊覽治平寺之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陶元淳(1646-1698),字子師,江蘇省常熟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三十年(1691)任昌化縣(今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知縣。

治平寺為佛教寺廟。由碑文而知,昌江曾有佛教寺廟。據《昌江縣誌》記載,佛教于唐代傳入昌江,“乾封中(667)置景昌觀,而後曆宋元明清幾代的發展,縣境內先後建有甯壽寺、治平寺等寺廟。解放前夕僅存治平寺1處,僧尼3人。”

只有七行字的殘碑

清代留存的“禁采碑”系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地方官府為嚴禁開採西玉山(今石碌嶺)銅礦而立。碑現存昌江縣石碌鎮水頭村委會老村內。碑已斷裂殘,碑文共7行120字,是現存有關石碌嶺早期礦業開發比較重要的實物資料。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月5日作于廣州)

今天,不管你信與不信,昌江“神石、神山、神廟”已是客觀存在,而且已成了風景優美的旅遊好去處。當你神遊這座神山時,看看全神警視南海的“神山爺”,再想想當今的南海局勢,你一定能理解“神山爺”鎮守的這片熾熱土地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消失的昌化古城

兩千多年來,昌江縣(前身為昌化縣)縣治始終圍繞昌化江出海口設置。如今,我們只看到歷史留下來的古城遺址——昌化故城,及兩個“遺留下來”的村落:昌化和昌城。

故城者,消失的古城也。昌化故城位於昌化鎮昌城村,是明代海南昌化縣縣城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方誌載,昌化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原城牆全長2.5公里,石磚結構,高6米,厚5米,石垛550個、更鋪18個、城樓4座、城門4個。東啟晨門,南宇和門,西鎮海門,北甯武門。明正統十年(1445)加挖壕溝,加固城牆。歷經幾百年風風雨雨,昌化古城只留下一道殘垣斷壁,成了名符其實的“昌化故城”。

種種原因,歷史上的昌化縣(昌江縣)縣治曾有多處,但民國前始終圍繞昌化江兩岸選址。歷史上曾作為昌化縣治的有幾個地方:

(1)舊縣村(今昌化鎮舊縣村)。據《瓊州府志》、《正德瓊台志》載,西漢元封元年(前 110),漢武帝平定南越,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二郡,設置至來縣(今昌江縣),歸儋耳郡轄。時至來縣縣治設在昌化江邊的舊縣村。隋大業三年(607)析至來縣置昌化縣。舊縣村仍作縣治,直到宋建隆元年(960)。

(2)二水洲(今東方市四更鎮旦場村東)。據方志載,昌化縣縣治明代曾遷至江對岸的二水洲。明正統十年(1445),因屢遭倭寇海盜侵擾,昌化縣縣治又遷至昌化城(今昌城村)。

(3)新城村(今昌江縣昌化鎮新城村)。據《昌化縣誌》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昌化縣縣治曾遷至城東南的新城村。因“水土較惡”,三年後又回遷昌化城。民國三年(1914),廣東省民政部重新審核重複的縣名,因海南昌化縣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故改為“昌江縣”。縣治仍為昌化城。

南宋宰相趙鼎墓之謎

趙鼎(1085—1147),字元鎮,南宋解州聞喜東北(今山西聞喜禮元鎮埠底村)人。宋高宗時期的政治家、名相、詞人,曾兩度出任宋高宗趙構的宰相,因秦檜誣陷,1145年被貶瓊州吉陽軍(今海南三亞),1147年在海南絕食身亡。

趙鼎葬身之所一直是個謎。《宋史》及山西、浙江和廣東多地的方志說法各異,《大清一統志》也有兩種不同記載。宋史說趙鼎得以“奉旨歸葬”,各地方誌卻記載不一,留給後世諸多疑團:趙鼎絕食身亡于吉陽軍(今三亞),為何昌化縣舊縣村(宋時昌化縣縣治所在地)有趙鼎墓?宋史說趙鼎死後第二年得以“奉旨歸葬”,歸葬地點卻不是趙鼎山西老家,而是浙江石門?明代海南詩人王佐曾記載說趙鼎死後歸葬不成,墓葬就在海南。據今人“考證”,浙江石門的趙鼎墓為“真身”,在海南昌江舊縣村的趙鼎墓為“衣冠塚”。孰是孰非?

據舊縣村老人回憶,趙鼎墓原有墓碑和香案,碑書“宋趙太公之墓”,“文革”時不見了。2005年,舊縣村民自籌資金為趙鼎墓重立墓碑。2006年,因墓位不方便祭拜,村民另建了新墓。據公開信息,舊縣村的趙鼎墓為衣冠塚,現為昌江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天,海口市五公祠內還供奉趙鼎。

藏在墓碑的歷史

在海尾鎮大安村東南面有一座“盧王大公墓”,墓碑碑文為“顯宋朝護駕將軍盧王大公墓”,為清宣統元年(1909)重立。

據大安下村村民王朝漢所藏《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載,盧王公本姓盧,字浩。宋朝護駕將軍,稱萬戶侯。時元軍攻宋,南宋幼主趙昺由盧浩父子與張、陸諸公隨駕至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宋軍戰敗,左丞相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趙昺死後,諸臣之淪落者多。盧浩父子遂流之儋之大村,懼元兵窮追,遂改姓為王。

經核對史實,1279年3月19日,宋元確在廣東崖山(今新會)決戰,宋軍被元軍打敗,元軍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背時年8歲的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史載當時“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盧浩父子是否在護駕之列,是怎樣生還的,又是怎樣流落到海南昌江大安村並改為王姓的,難以查考,但從存墓與村民藏文所記,盧公有後裔在昌江。

這裡曾經有佛寺

治平寺為佛教寺廟,今無,僅存的“治平寺碑”現立於昌化鎮新城村口土地廟旁,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碑文共724字,系清代昌化縣令陶元淳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所撰。治平寺碑文內容,記述了清康熙前昌江的人文、民風、社會及重建治平寺和蘇東坡遊覽治平寺之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陶元淳(1646-1698),字子師,江蘇省常熟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三十年(1691)任昌化縣(今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知縣。

治平寺為佛教寺廟。由碑文而知,昌江曾有佛教寺廟。據《昌江縣誌》記載,佛教于唐代傳入昌江,“乾封中(667)置景昌觀,而後曆宋元明清幾代的發展,縣境內先後建有甯壽寺、治平寺等寺廟。解放前夕僅存治平寺1處,僧尼3人。”

只有七行字的殘碑

清代留存的“禁采碑”系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地方官府為嚴禁開採西玉山(今石碌嶺)銅礦而立。碑現存昌江縣石碌鎮水頭村委會老村內。碑已斷裂殘,碑文共7行120字,是現存有關石碌嶺早期礦業開發比較重要的實物資料。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月5日作于廣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