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石斑魚,你還在吃嗎?

基本資訊

中文學名

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sp

別稱

石斑、鱠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魚綱

亞綱

輻鰭魚亞綱

鱸形目

鰭科

石斑魚屬

分佈區域

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 一般不成群。

特點

營養豐富, 肉質細嫩潔白

讚譽

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 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

種類級別

163種石斑魚類, 有20種面臨滅絕, 另有5種屬瀕危水準。

雌雄同體

雌雄同體, 具有性轉換特徵, 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

主要產地

臺灣地區的漁業產量約在140萬噸左右, 產值逾250億元人民幣, 遠洋漁業約占臺灣地區漁業產量的60%。 臺灣總漁會理事長黃一成表示, 遠洋捕撈的漁業資源是有限的, 未來餐桌上的水產品以養殖為主是一個大方向。

臺灣素有“石斑魚王國”的美譽, 有適合石斑魚養殖的天然地理環境, 嚴格的藥劑管控措施,

養殖規模很大, 2014年產量約2.5萬噸, 銷往大陸約1.8萬噸。

浙江是傳統漁業大省, 2014年, 全省漁業總產量570余萬噸, 漁業經濟總產出1840多億元, 漁民人均收入近2萬元。 近年來, 浙江遠洋捕撈漁業發展迅速, 生產規模達到570餘艘, 綜合開發能力居全國首位, 以魷魚和金槍魚大洋性開發為主導, 過洋性合作為補充, 海上運輸補給和基地配套的遠洋漁業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臺灣基層漁民交流周活動在杭州啟幕。 浙台遠洋漁業、水產養殖等企業或協會、漁會代表分別簽署了多個合作意向或協

形態特徵

分佈于福建沿海的石斑魚有12種, 其中經濟價值較高且較為常見的種類有赤點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雲紋石斑魚和網紋石斑魚等。 赤點石斑魚和雲紋石斑魚。 青石斑魚因體色為青褐色, 故又稱青斑, 是福建產量較多的一種。 石斑魚體橢圓形, 側扁, 頭大, 吻短而鈍圓, 口大, 有發達的鋪上骨, 體披細小櫛鱗, 背鰭強大, 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 成魚體長通常在20~30釐米。

石斑魚為雌雄同體,

具有性轉換特徵, 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 次年再轉換成雄性, 因此, 雄性明顯少於雌性。 一周齡性可成熟, 懷卵量隨魚體大小而異, 如青石斑魚懷卵量約15~20萬粒, 分批產卵, 產浮性卵, 圓形, 具油球。 孵化後, 幼魚就在沿岸索餌生長。 石斑魚生長迅速, 如鮭點石斑魚, 一年可長到250~300克, 二齡魚體重可達500~600克, 三齡魚體重達800~900克;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 一齡魚體重達200~250克, 二齡魚體重400~500克, 三齡魚體重達700~800克。

石斑魚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 一般不成群。 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 春夏季分佈於水深10~30米處, 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 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 適溫範圍為15~34℃, 最適水溫為22~28℃。 適鹽範圍廣, 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為肉食性兇猛魚類, 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

福建省釣石斑魚歷史悠久, 據記載, 平潭縣釣鱠魚業始於清朝, 已有300年歷史。 每年4~11月為釣鱠魚汛期, 5~10月為旺汛, 有“立夏鱠魚滿岩下”之說。 延繩釣與手釣為釣捕石斑魚的主要捕撈工具。 1993年產量達1900多噸,主產區平潭縣與連江縣的產量超過全省的一半。目前,石斑魚養殖有網箱、築堤和池養三種形式,已成為福建省沿海的創匯漁業。養殖苗種大部分來自天然海區捕撈的小規格魚種。近幾年,青石斑魚已開始批量人工育苗,為大規模發展石斑魚養殖開闢廣闊前景。

海紅斑,東星斑,西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錢斑,杉斑,蘇鼠斑、紅瓜子斑。

(1)點帶石斑魚吻短鈍,背鰭8~11根棘,基底無黑斑,體側有5條不明顯橫帶,體側及各鰭上分散著斑點。為熱帶中、下層魚類,喜棲息於岩礁底質海區,為南海名貴魚類。性兇猛,肉食為主,喜食魚、蝦、蟹,饑餓時自相殘殺。可生活在鹽度11~41‰水域,最適水溫22~28℃,18℃以下食欲減退,15℃以下魚體失去平衡。可進行網箱養殖。分佈於我國東海、南海等海域。

(2)赤點石斑魚背鰭Ⅺ,16條,背鰭基底具一黑斑,體棕褐色,頭、體、奇鰭有許多橙黃色斑(浸制標本變白色)。暖溫性中、下層魚類。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齡性成熟,體長231~295毫米時,從雌性轉變為雄性。大部分6齡魚(個別為5齡魚)體長340~400毫米,絕對生殖力為10萬~25萬粒,產卵期為5~9月,盛期為5~6月。肉鮮美,可供出口,是名貴魚類,現已進行人工繁殖,是網箱及淺海養殖對象。分佈於我國臺灣,東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3)青石斑魚體下部具若干橙紅色斑點,體側具6條深褐色分隔號紋,第3與第4帶間隔最寬;僅尾鰭具斑點。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仔稚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魚先性成熟,體長250~400毫米時性逆轉,雄魚6齡(個別5齡)全部性成熟。絕對生殖力為8萬~25萬粒,產卵期為5月下旬至7月,20℃開始產卵,22~24℃盛期,產浮性卵。水溫22~25℃,需23~30小時孵出仔魚。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活魚大量銷往香港及澳門。為中國及東南亞淺海養殖物件,可以用網箱養殖。分佈於我國臺灣,東海、南海,以及日本。

(4)斜帶石斑魚身體延長,在頭和身體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網底呈白色;無數橙褐色或是紅褐色的小點分佈於頭、身體和鰭條的中部;身體上有5大不規則的、間斷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個黑斑在前背鰭棘的下方,最後的黑斑在尾柄上;2個黑斑在中鰓蓋,而另外的1~2個在次鰓蓋和中鰓蓋的邊接處。當暴露于空氣中時橙色的點變為褐色,而在防腐劑中則變得模糊。

斜帶石斑魚常棲息於大陸沿岸和大島嶼,但在河口、離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發現。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魚全長25~30釐米時成熟(2或3年齡魚),而性轉化常發生於55~75釐米體長。生殖力在1尾35釐米的魚估計為85萬粒,而62釐米的魚約為2萬粒。

1993年產量達1900多噸,主產區平潭縣與連江縣的產量超過全省的一半。目前,石斑魚養殖有網箱、築堤和池養三種形式,已成為福建省沿海的創匯漁業。養殖苗種大部分來自天然海區捕撈的小規格魚種。近幾年,青石斑魚已開始批量人工育苗,為大規模發展石斑魚養殖開闢廣闊前景。

海紅斑,東星斑,西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錢斑,杉斑,蘇鼠斑、紅瓜子斑。

(1)點帶石斑魚吻短鈍,背鰭8~11根棘,基底無黑斑,體側有5條不明顯橫帶,體側及各鰭上分散著斑點。為熱帶中、下層魚類,喜棲息於岩礁底質海區,為南海名貴魚類。性兇猛,肉食為主,喜食魚、蝦、蟹,饑餓時自相殘殺。可生活在鹽度11~41‰水域,最適水溫22~28℃,18℃以下食欲減退,15℃以下魚體失去平衡。可進行網箱養殖。分佈於我國東海、南海等海域。

(2)赤點石斑魚背鰭Ⅺ,16條,背鰭基底具一黑斑,體棕褐色,頭、體、奇鰭有許多橙黃色斑(浸制標本變白色)。暖溫性中、下層魚類。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齡性成熟,體長231~295毫米時,從雌性轉變為雄性。大部分6齡魚(個別為5齡魚)體長340~400毫米,絕對生殖力為10萬~25萬粒,產卵期為5~9月,盛期為5~6月。肉鮮美,可供出口,是名貴魚類,現已進行人工繁殖,是網箱及淺海養殖對象。分佈於我國臺灣,東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3)青石斑魚體下部具若干橙紅色斑點,體側具6條深褐色分隔號紋,第3與第4帶間隔最寬;僅尾鰭具斑點。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仔稚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魚先性成熟,體長250~400毫米時性逆轉,雄魚6齡(個別5齡)全部性成熟。絕對生殖力為8萬~25萬粒,產卵期為5月下旬至7月,20℃開始產卵,22~24℃盛期,產浮性卵。水溫22~25℃,需23~30小時孵出仔魚。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活魚大量銷往香港及澳門。為中國及東南亞淺海養殖物件,可以用網箱養殖。分佈於我國臺灣,東海、南海,以及日本。

(4)斜帶石斑魚身體延長,在頭和身體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網底呈白色;無數橙褐色或是紅褐色的小點分佈於頭、身體和鰭條的中部;身體上有5大不規則的、間斷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個黑斑在前背鰭棘的下方,最後的黑斑在尾柄上;2個黑斑在中鰓蓋,而另外的1~2個在次鰓蓋和中鰓蓋的邊接處。當暴露于空氣中時橙色的點變為褐色,而在防腐劑中則變得模糊。

斜帶石斑魚常棲息於大陸沿岸和大島嶼,但在河口、離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發現。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魚全長25~30釐米時成熟(2或3年齡魚),而性轉化常發生於55~75釐米體長。生殖力在1尾35釐米的魚估計為85萬粒,而62釐米的魚約為2萬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