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碧血劍》小說人物故事之袁崇煥

金庸的《碧血劍》後記中的《袁崇煥評傳》採用了大量的史料還原明末時代, 從政治體制到經濟民生, 句句有出處, 外加金庸個人的點評, 借助小說來側面描寫了這位歷史人物的悲歌。

明末清初的時代, 出了很多個性鮮明的英雄兒女。 按明制, 帶兵的都是文職將領, 這與宋朝一脈相承, 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皇帝都是行伍出生, 害怕其他手握兵權的與其爭鋒。 是故明朝與宋朝一樣, 軍務幾近廢弛, 北邊的遊牧民族頻頻南下侵擾。

明軍的“水”體現在與清軍的數次接仗中, 每次人數都優於對方, 但幾乎每次都全軍覆沒。 將兵者都是只會做八股文寫一手漂亮書法的文人, 上了前線, 什麼戰略縱深啦, 後勤補給啦, 統統不懂。 卻急於尋找對方主力, 展開決戰, 結果是被全殲。

書生中也不是沒有帶兵天賦之人, 熊廷弼(解元)、孫承宗(殿試榜眼)等先後經略遼東, 在他們主政邊疆時期,

清軍不敢輕易犯邊。 到了袁崇煥, 也是進士出身, 他的軍事天賦展現在經營寧遠。

從關東進入北京的要道是山海關, 歷任遼東經略都認為山海關有長城與天險可守, 明軍野戰戰力比清軍弱, 應該龜縮在山海關內, 守住山海關, 北京就是安全的。

只有袁崇煥提出, 龜縮關內的策略相當危險, 這等於沒有戰略縱深, 也就是對方一下就可以攻到關下, 圍著打, 這種防守策略極為被動。 轉被動為主動的策略, 要儘量將戰線前移, 這樣雙方接仗的地點就在關外, 即便是輸了也不至於一下就打到關前。 因此袁崇煥開始經略寧遠, 以寧遠的中心穩步向遼東腹地挺近。

努爾哈赤最終倒在了寧遠城前, 皇太極也未能攻破寧遠,

最後清軍孤注一擲繞過山海關從關西——與德軍當年繞過馬其諾防線有異曲同工之妙——進入北京城郊的通州。 按現在的觀念, 通州、三河屬於北京, 在當時, 也算已經打到家門口。

袁崇煥最終死在了這次戰役中, 但令人唏噓的是他並非戰死, 而是被崇禎賜予淩遲。

崇禎對於袁崇煥的不滿從他登基以後便開始了。 亡國之君的氣質總是相似, 崇禎接過皇位的時候剛滿16周歲, 虛歲18, 年少氣盛, 不動聲色的除掉魏忠賢, 一度國家上下以為是明君, 溥儀也有這樣的氣質。 這也是專制制度的可悲之處, 那就是期待明君。

袁崇煥在天啟年間甯遠大捷讓他登上了個人成就的巔峰時期, 在他之前, 明軍從來沒有贏過清軍。 這樣的成就令他有些飄飄然, 在對待崇禎的時候多少有些以老賣老, 誇下五年內收復遼東的海口, 其後又私自處決大將毛文龍, 數次向崇禎伸手要軍餉, 連軍餉的出處都替皇帝想好了——用皇家的內帑, 相當於皇帝自己的錢。 這正犯崇禎大忌。

清軍攻到城郊, 崇禎心急如焚,

讓千里跋涉帶兵勤王的袁崇煥速速將清軍擊退以解北京之危。 偏偏袁崇煥列陣城郊但並不出戰, 因為他明白明軍的野戰實力不如清軍, 明軍是防守能力強, 於是並沒有按照崇禎的要求上去與清軍接仗。 崇禎對袁崇煥的惱怒終於集中爆發, 清軍尚未退兵, 崇禎就將袁崇煥下獄。 袁氏部下聽聞後大驚, 開始往山海關撤退。

崇禎讓袁崇煥在獄中給部下寫信, 讓他們回來解救北京, 袁崇煥為了民族大義, 最終寫了一封信, 令部下不得擅退。 北京之圍最終被解, 解除的那天就是袁崇煥的死期。

淩遲, 要求割到一千刀才死, 而這時被圍困多時並被洗腦的北京城居民, 相信清軍就是袁崇煥引來的, 目的是為了逼宮, 好找皇帝要權要錢糧, 於是他們紛紛撲上去咬食袁崇煥,劊子手割下的袁氏肉也被高價售賣,民眾以搶食“漢奸肉”來解心頭之恨……

於是他們紛紛撲上去咬食袁崇煥,劊子手割下的袁氏肉也被高價售賣,民眾以搶食“漢奸肉”來解心頭之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