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末亂世眾生相:一個地主,兩個騎士,三個女人

秦國之敗

歷史的風口浪尖從來只為寥寥數人佔據。 他們一怒而天下恐、安居而天下熄;他們是權力的化身, 是地位的燈塔, 是財富的淵藪;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萬千人的矚目。

縱使如此, 政治與社會的隔離在古代遠超今人的想像:朝堂宮內此起彼伏的鬥爭, 即使殘酷如呂雉武曌, 也對天下黔首如深山鳥鳴, 屢聞其聲, 不見其影。 但也有例外:每每政權更迭之際, 遍地烽煙, 餓殍遍野, 大好河山, 百姓竟然無可躲避。 所以民間有諺:甯為太平犬, 不為亂世人。 對芸芸眾生而言, 亂世之遇, 不知何時, 不知如何;來時不可擋, 去時不可知。 縱使如此, 亂世之人也非雨打浮萍, 任由擺佈, 而可憑智、勇、義、賢、惠得以立身濁世;雖或名不著於史冊, 行不見於簡牘, 但吉光片羽, 亦足令後世欽敬與仰慕。

先說說一個秦朝小吏的後人:宣曲(今西安西南)任氏。 任氏先人曾為秦朝的督道倉吏,

負責官府糧倉的管理。 這似乎讓任家人對糧食, 乃至糧食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有著異于常人、特別深刻的認知。 俗話說:亂世買黃金。 秦帝國敗亡時, 各方豪傑都趁機都亂哄哄地搶奪金銀珠寶, 只有任家人拼命地囤積糧食。 估計當時很多人都在嘲笑任家人很愚笨, 道理多簡單:有了錢, 還害怕買不到糧食嗎?但現實絕非如此:匱乏時刻存在, 糧食極端重要。 這很可能是任家代代相傳的家族智慧, 畢竟管理糧倉的工作讓任家先人看到了糧食對整個社會的重要性:即使是太平時期, 社會也絕對做不到各個地方各個時期都豐衣足食, 五穀豐登, 局部的天災人禍造成的匱乏始終存在。 用今天的話說, 任家先人掌握了宏觀的經濟資料,
這使他可以宏觀眼光對社會現狀和社會運行有著更深刻的瞭解和認知。 這樣的認知化為家訓, 被任家人堅定不移地堅持下來:糧食成了他們唯一重視的財富。 隨後進行的楚漢爭霸, 兵連禍結, 天下虛耗, 結果任家囤積的糧食值了大錢, 一個個糧窖成了錢窖, 前面各方豪傑搶的金銀珠寶都進了任家。 誰都沒長前後眼, 任家是預測到了天下仍將不寧嗎?應該不是, 還是上面說的任家人的智慧。 因為就算太平了, “;三年一小災, 九年一大災”;, 糧食仍將匱乏, 對糧食的需求始終是剛需, 因此糧食不但可以維生, 也是價值非常穩定的財富;雖然不至於讓人暴富, 但也絕對不會吃虧。 任家只是做了對他們來說最保險的事情。
不過, 任家能保住糧倉, 關中和平的環境也很重要, 否則, 早被人搶了。

西漢騎兵

再來說說兩個騎士:李必、駱甲。 彭城大敗, 劉邦和各路諸侯被項羽追得狼狽不堪, 好容易逃到滎陽, 楚軍的騎兵又追了上來。 楚軍乘勝追北, 在滎陽南的京、索之間常常打得漢軍無還手之力。

再這樣下去, 滎陽不守, 通往關中的路將暢通無阻。 劉邦著急得不行, 問軍中誰擅長騎兵。 大家公推重泉(今陝西蒲城)人李必、駱甲為最優。 這兩人的身份比較敏感:故秦騎士。 這讓人不禁聯想翩翩、思慮萬千:秦兵的兇悍和暴虐, 二十萬秦兵被坑的悲慘, 但他們卻能融入漢軍, 對抗實力強勁的楚軍。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楚人對秦人的怨恨既亡了秦朝, 也種下了惡果。 項羽恐怕沒有想到降漢的秦人竟能在這麼關鍵的時刻挺身而出, 帶領漢騎大敗楚騎于滎陽。 自此, 楚漢在滎陽、廣武之間往復爭奪多次, 項羽楚軍始終難以西進半步。 用陳毅老總的話說:不是不報, 時候未到;時候一到, 一切都報。 反觀劉邦, 初見李必、駱甲便要拜兩人為騎將,可見他對故秦身份毫不介意,這是他被反復證明的一大長處。當然更可貴的是兩個小人物的自知之明:以未服眾為辭,請劉邦擇漢軍中擅為騎戰者為將,兩人副之。

亂世中的女人或許最可憐:和平時期尚且不能自主,遑論亂世。但依然有偶見史冊的無名女性閃爍耀眼的光輝,讓後人欽敬。

韓信與漂母

漂母。韓信落拓之際,漂母數十,卻只有一名漂母接連十余日接濟韓信。漂母自身地位微賤,生活困頓,還能如此,實屬不易;但更難得的是,她沒有看不起這個自命不凡卻連市井都鄙視的韓信,就這眼光和心胸,就要讓人感且敬了。這還不是漂母最驚豔的表現。當韓信心懷愧疚,說出要日後報答漂母的話時,漂母發火了:韓信太小看她了,難道她是為了圖別人的回報嗎?她只是憐惜他這個落拓的年輕人有志難伸才出手相助,何圖報哉!這一刻,倒真顯得韓信小氣寒酸了。這個漂母不簡單!

王陵母伏劍而亡

王陵母。王陵是劉邦的老鄉,秦末之亂,聚集數千人,盤踞南陽。劉邦佔據關中,派薛歐、王吸從武關出兵關東,王陵于此時歸附劉邦。這讓項羽非常生氣。項羽把王陵母抓到軍營,面對王陵派來接老母的使者,讓這個老婦人勸自己的兒子投降。有意思的是,項羽似乎很喜歡抓對手的家屬。彭城之敗,項羽沒抓到劉邦,就抓了太公和呂雉,劉邦的一兒一女幸得滕公捨命保護才逃脫。這手段有點兒不那麼“貴族”;,倒像江湖人士動不動就威脅對手家人的行徑。這次他又抓了王陵的老母親。項羽以為人都怕死,但王陵母剛烈至極,直接撲到看守她的衛兵利刃上自殺了。史言王陵母自殺是覺得劉邦會贏,為了讓兒子死心塌地跟著劉邦,才主動犧牲。這或許對王陵母有些虛美了。且不論她是否真地認為劉邦會贏,項羽拿她要脅自己的兒子,受此侮辱,是人都會憤怒至極,何況剛烈如王陵母!這種情況下,就算你項羽不可一世,就是死也要讓兒子跟著劉邦,王陵母大概就是這麼想的。王陵母之血性,的確巾幗不讓鬚眉!

虞姬自刎

最後說說虞姬。這是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存在,最詳盡的記載也不過寥寥數語,不得其詳: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虞姬虞姬奈若何;

歌數闋,美人和之。

我們不知她的芳容如何,只知她讓霸王衷情始終;不知她溫柔還是堅毅,只知她隨霸王南征北戰,直至殉情垓下;不知她來自何方,只知她玉殞何處;不知她與霸王的相遇,只知兩人始終生死相依。史言項羽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故拒絕渡江。如果我們在他內心為虞姬留個位置,他是否也為失去虞姬而生無可戀,決心一死呢?垓下突圍,虞姬定已自刎而亡;而沒有虞姬,項羽縱使潰圍而出,又有什麼意義!當然這是我們的設想,想讓英雄人物也有血肉和感情,而非《水滸傳》中半人半獸的好漢。願虞姬永遠似煙籠的寒水月籠的沙,引後人展無窮之想像,生無限之遐思。

初見李必、駱甲便要拜兩人為騎將,可見他對故秦身份毫不介意,這是他被反復證明的一大長處。當然更可貴的是兩個小人物的自知之明:以未服眾為辭,請劉邦擇漢軍中擅為騎戰者為將,兩人副之。

亂世中的女人或許最可憐:和平時期尚且不能自主,遑論亂世。但依然有偶見史冊的無名女性閃爍耀眼的光輝,讓後人欽敬。

韓信與漂母

漂母。韓信落拓之際,漂母數十,卻只有一名漂母接連十余日接濟韓信。漂母自身地位微賤,生活困頓,還能如此,實屬不易;但更難得的是,她沒有看不起這個自命不凡卻連市井都鄙視的韓信,就這眼光和心胸,就要讓人感且敬了。這還不是漂母最驚豔的表現。當韓信心懷愧疚,說出要日後報答漂母的話時,漂母發火了:韓信太小看她了,難道她是為了圖別人的回報嗎?她只是憐惜他這個落拓的年輕人有志難伸才出手相助,何圖報哉!這一刻,倒真顯得韓信小氣寒酸了。這個漂母不簡單!

王陵母伏劍而亡

王陵母。王陵是劉邦的老鄉,秦末之亂,聚集數千人,盤踞南陽。劉邦佔據關中,派薛歐、王吸從武關出兵關東,王陵于此時歸附劉邦。這讓項羽非常生氣。項羽把王陵母抓到軍營,面對王陵派來接老母的使者,讓這個老婦人勸自己的兒子投降。有意思的是,項羽似乎很喜歡抓對手的家屬。彭城之敗,項羽沒抓到劉邦,就抓了太公和呂雉,劉邦的一兒一女幸得滕公捨命保護才逃脫。這手段有點兒不那麼“貴族”;,倒像江湖人士動不動就威脅對手家人的行徑。這次他又抓了王陵的老母親。項羽以為人都怕死,但王陵母剛烈至極,直接撲到看守她的衛兵利刃上自殺了。史言王陵母自殺是覺得劉邦會贏,為了讓兒子死心塌地跟著劉邦,才主動犧牲。這或許對王陵母有些虛美了。且不論她是否真地認為劉邦會贏,項羽拿她要脅自己的兒子,受此侮辱,是人都會憤怒至極,何況剛烈如王陵母!這種情況下,就算你項羽不可一世,就是死也要讓兒子跟著劉邦,王陵母大概就是這麼想的。王陵母之血性,的確巾幗不讓鬚眉!

虞姬自刎

最後說說虞姬。這是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存在,最詳盡的記載也不過寥寥數語,不得其詳: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虞姬虞姬奈若何;

歌數闋,美人和之。

我們不知她的芳容如何,只知她讓霸王衷情始終;不知她溫柔還是堅毅,只知她隨霸王南征北戰,直至殉情垓下;不知她來自何方,只知她玉殞何處;不知她與霸王的相遇,只知兩人始終生死相依。史言項羽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故拒絕渡江。如果我們在他內心為虞姬留個位置,他是否也為失去虞姬而生無可戀,決心一死呢?垓下突圍,虞姬定已自刎而亡;而沒有虞姬,項羽縱使潰圍而出,又有什麼意義!當然這是我們的設想,想讓英雄人物也有血肉和感情,而非《水滸傳》中半人半獸的好漢。願虞姬永遠似煙籠的寒水月籠的沙,引後人展無窮之想像,生無限之遐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